煤层气汇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7
煤层气排采技术评价
煤层气排采技术评价
聂志泉;吴晓东
【期刊名称】《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22)002
【摘要】我国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但还处于煤层气开发的初期阶段,合理开采煤层气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煤层气的地面排采主要有杆泵法、螺杆泵法、电潜泵法、气举法等.本文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煤层气排采方式评价模型,主要以排液量、煤粉、细砂影响、井斜影响、气体影响等技术指标和经济耗费等方面作为影响因素对煤层气排采方式进行模糊评价,给出了煤层气井排采优化设计方案和评价目标,提出了适合中国煤层气开发的排采工艺措施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总页数】4页(P61-63,66)
【作者】聂志泉;吴晓东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昌平,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昌平,1022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7;TD845
【相关文献】
1.黔西多煤层气井递进排采与分隔排采工艺探讨 [J], 李鑫;傅雪海;李刚
2.煤层气排采技术评价与设备优选 [J], 徐春成;綦耀光;孟尚志;刘冰;王超
3.煤层气井排采扰动下局部水动力场对排采的动态影响 [J], 张兆民;史国平;廉永彪
4.煤层气井不同排采阶段产水特征及排采管控方法研究与应用 [J], 余恩晓;马立涛;闫俊廷;周福双
5.煤层气井排采初期稳压排采效果分析及其排采制度优化意义 [J], 王海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层气汇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7
孔隙水 吸附气
需要找更多的证据,增加说服力! 煤基质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1.1 基质孔隙内原始气水分布
吸附等温式:
V
V0
exp K
RT
ln
p0 p
2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煤岩的岩化及煤层气的赋存形式
2、泥炭化阶段
1、植物繁殖遗体堆积
3、煤化阶段形成不 同饱和度的煤
4(1)煤层气过饱和吸附
煤层气多层吸附、含自由 气。
4(3)煤层气欠饱和煤
煤层气单层、或多层吸附 。
3. 基质孔隙内吸附气进入割理系统方式
3.3 煤层气解吸渗流机理
面割理
a.裂隙中流体产出
浓压
水
度差
差方
方向
向
流动方向
端割理
浓压 度差 差方 方向 向
解吸气溶解在 水中,在浓度 差作用下扩散 或随水渗流到 割理。
割理
解吸气形成气 泡,在压差作 用下渗流进入 割理。
溶解气
气泡
b. 基质孔隙气体“运移”机 理
煤层气解吸
自残气
然余样
解气成
吸测分
气定分
测
析
定
数据处理
逸
解 吸 气 量 准
散 气 计 算 精 度
确 性
影 响
煤样采集提升的速度直接影响逸散气量的大小; 煤样的装瓶快慢也影响逸散气量的损失;
钻井过程中煤层破坏和储层压力的释放也释放了部分逸散气。
吐哈—三塘湖盆地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特征研究
第65卷增刊1Vol.65Supp.12019年4月Apr.,2019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吐哈—三塘湖盆地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特征研究皇甫玉慧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注:本文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编号:2016ZX05041-001和2016ZX05044-005)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9-01-10;改回日期:2019-03-20;责任编辑:章雨旭。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s1.072作者简介:皇甫玉慧,女,1991年生,研究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Email :*****************。
关键词:吐哈(吐鲁番—哈密)—三塘湖盆地;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特征吐哈(吐鲁番—哈密)—三塘湖盆地低煤阶煤层气资源丰富,但低煤阶煤层气成藏规律认识不足。
本文在分析吐哈—三塘湖低煤阶煤层气含气性和成因的基础上,从水文地质条件和构造条件等方面,探讨了研究区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的重要条件,提出该区的成藏模式,明确低煤阶煤层气勘探方向,对研究区后续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吐哈盆地位于博格达山和觉罗塔格山之间,火焰山横贯盆地中部,将盆地分割成南北2部分;三塘湖盆地是一北西走向的带状构造,南北部紧靠山脉。
吐哈—三塘湖盆地侏罗系煤层广泛分布,吐哈盆地煤层一般厚20~80m ,三塘湖盆地煤层一般厚5~60m ;2个盆地煤岩均以低煤阶为主,埋深一般<1200m 。
1低煤阶煤层气含气性特征与成因三塘湖盆地含气量介于3~7m 3/t 。
吐哈盆地不同凹陷含气量有较大差别,沙尔湖凹陷、哈密凹陷、三道岭地区、托克逊凹陷含气量介于0.3~5.42m 3/t ,有一定的含气量;而艾丁湖与大南湖凹陷含气量小于0.6m 3/t 。
三塘湖盆地含气饱和度(表1)平均78.12%,个别样品含气饱和度大于100%,总体含气饱和度高,有利于后期的开采。
确定煤层气井合理生产压差的新思路
确定煤层气井合理生产压差的新思路
毛慧;韩国庆;吴晓东;孟尚志;莫日和
【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
【年(卷),期】2011(031)003
【摘要】生产压差是煤层气井能够正常排采的关键,影响煤层的渗透率,进而影响了产气量.目前绝大多数的井底流压计算模型和方法都只适用于常规的油气井,在煤层气井应用上存在局限性.为此,在分析煤层气井生产压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煤层气井合理生产压差的两种方法--产能方程法和修正公武法,分别根据煤层气井不同阶段的产能方程和煤层气藏井底流压修正后的计算公式确定煤层气井的生产压差,并在柳林地区FL-EP3井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修正公式法用来确定煤层气合理生产压差效果较好,与实际生产数据相比,使用确定的简化和修正后的煤层气藏井底流压计算公式所得出的生产压差数据误差在4%以内,为煤层气井合理生产压差的确定和正常排采提供了技术支撑.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毛慧;韩国庆;吴晓东;孟尚志;莫日和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温高压气井测试中合理生产压差的确定方法 [J], 罗明耀
2.气井测试中合理生产压差的确定方法 [J], 李君
3.边水气藏气井合理生产压差及产量的确定 [J], 李晓平;王会强
4.靖边下古气藏产水气井合理生产压差确定方法 [J], 毕胜宇;李军;柳贡慧
5.气井合理生产压差确定研究 [J], 万晓飞;张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煤层气井钻进技术综述
中国煤层气井钻进技术综述X张 晋,张泽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 100000) 摘 要:中国煤层气的开采已经进入初步商业化生产的阶段,煤层气钻进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需要将钻井的先进技术与煤储层特征相结合,而不能照搬常规油气田钻井技术。
本文从煤层气井钻进的特殊性、多分支水平井技术、欠平衡钻井技术和煤层气钻井液技术四个方面介绍煤层气钻进过程中的技术。
关键词: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欠平衡钻井;钻井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1—0078—02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煤炭生产大国,煤炭资源量巨大,同时我国的煤层气资源也十分丰富,2000年由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国家计委一类项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报告”,预测我国陆上烟煤和无烟煤煤田中,在埋深300~2000m 范围内煤层气资源量为31.46×1012m 3,与我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相当,位居世界第三位。
现在煤层气开采已经初步进入商业生产的阶段,煤层气井的钻进技术在这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煤层气井钻进的特殊性煤层气井钻进的特殊性是由煤储层区别于常规油气储层的特征所带来的。
1.1 储层保护问题突出中国煤层气储层具有独特性,由于成煤期后构造破坏强烈,构造煤发育,所以具有煤层气储层低含气饱和度、低渗透率以及低压力的“三低”特性,煤层钻进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储层保护问题。
由于低压和丰富的割理存在,钻井液、完井液和水泥浆很容易造成储层的污染。
1.2 井壁稳定性问题煤层气井钻井中经常会遇到井壁稳定性差的问题,这是由于煤的岩石力学特征造成的。
煤的机械强度低,杨氏模量小,一般在2.1×104kg /cm 3,泊松比值一般在之间0.2~0.3,煤比岩石易压缩,当煤层被破碎后,煤层难以支撑上覆地层的压力易于坍塌,钻开后的煤层,浸泡时间越长,煤层垮塌更厉害。
煤层孔隙和割理发育,煤的孔隙体积一般占总体积的60%,割理也相当发育,钻开后滤失量大,易吸水垮塌产生漏失。
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
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
王红岩;张建博;李景明;刘洪林
【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
【年(卷),期】2004(024)005
【摘要】煤层气成藏研究包括煤层气从煤层气生成、储集、运移到聚集的整个过程.通过对国内外近十年来的勘探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从煤层气资源、生成、物性、保存、解吸、地压等6个成藏基本条件进行研究,总结出我国煤层气富集的基本规律.指出研究煤层气生成、储层非均质性、煤层气富集成藏机制、分布规律和高效勘探开发技术是我国煤层气近期研究的发展方向.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王红岩;张建博;李景明;刘洪林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
【相关文献】
1.对沁水盆地成庄区块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的研究 [J], 韩路
2.《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 [J], 李泓平
3.《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 [J], 李泓平
4.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低煤阶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 [J], 李勇;曹代勇;魏迎春;王安民;张强;吴鹏
5.中国东部幔源气藏存在的现实性与聚集成藏的规律性 [J], 王杰;刘文汇;秦建中;张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层气井两层合采气水同产井底流压计算方法
第44卷第4期新疆石油地质Vol.44,No.42023年8月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Aug.2023文章编号:1001-3873(2023)04-0497-13DOI :10.7657/XJPG20230415煤层气井两层合采气水同产井底流压计算方法张鹏1,曾星航2,郑力会1,张吉辉3,王相春1,彭小军1(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49;2.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2206;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摘要:井底流压是确定煤层气井合理工作制度,进而实现长期稳产的关键影响因素。
针对定质量模型不考虑储集层段加速度压降和不同井段质量变化导致不符合两层合采特性,以及采用下部储集层井底流压作为2个储集层井底流压来调节生产制度导致不符合上部储集层调节需求的问题,对加速度压降表达式进行了分解和推导,建立了其与单位长度径向流量的关系式,推导了含径向流入的储集层段压降公式;将储集层分成多个微元段,建立了每个微元段的压降计算方法;根据各井段气水流量,推导了相应的气相和水相速度计算方程;将上述方程结合,建立了变质量模型。
将生产数据分别代入变质量模型和定质量模型,气水同产时,变质量模型的误差为2.96%~6.67%,定质量模型的误差为7.33%~15.10%,变质量模型更加准确。
2个储集层的井底流压相差较大,最大相差47.3%,因此需要根据各自的井底流压调节生产制度。
变质量模型能够准确给出合采各层的井底流压,更符合现场实际,同时也避免了采用相同井底流压导致无法精准调节2个储集层生产制度的问题,从而为制定最优化排采制度、实现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煤层气井;两层合采;井底流压;定质量模型;变质量模型;加速度压降;变流量速度公式中图分类号:TE37文献标识码:A©2018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International License收稿日期:2022-09-20修订日期:2022-10-21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66-002-001)第一作者:张鹏(1980-),男,陕西渭南人,博士研究生,煤层气开发,(Tel )183****1053(E-mail )********************A Calculation Method of Bottomhole Flowing Pressure in Coalbed Methane Wells With Double⁃Layer Commingled Production in Gas⁃Water Co⁃Production StageZHANG Peng 1,ZENG Xinghang 2,ZHENG Lihui 1,ZHANG Jihui 3,WANG Xiangchun 1,PENG Xiaojun 1(1.School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2.Petroleu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Sinopec,Beijing 102206,China;3.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Xinjiang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Karamay,Xinjiang 834000,China )Abstract :Bottomhole flowing pressure (BHFP)is a key factor determining the rational production system of coalbed methane (CBM)wells for purpose of long⁃term stable production.The constant mass model (CMM)is not applicable to the wells with double⁃layer commingled production,since it does not consider the acceleration pressure drop (APD)in the reservoir interval and the mass variation in well sections.Additionally,the BHFP in the lower reservoir is taken as a control parameter for the two intervals,which does not meet the adjust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upper reservoirs.In this paper,the APD expression was decomposed and deriv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PD and the radial flow rate per unit length was established,and the pressure drop formula for the reservoir interval with radial inflow was derived.The reservoir was divided into multiple intervals,and the pressure drop calculation method for each interval was established.Based on the gas/water flow rates in each well section,the corresponding equations for calculating gas/water phase velocities were bining the above equations,a variable mass model (VMM)was established.The production data were input into the VMM and CMM for comparative verific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gas and water are co⁃produced,the error of the VMM is 2.75%-6.58%,while the error of the CMM is 7.15%-15.18%,indicating that the VMM is more accurate.The BHFP differs significantly in the two reservoir intervals,with the maxi⁃mum difference of 47.3%.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production system depending upon the respective BHFP of the two reser⁃voirs.The VMM can accurately provide BHFP for each commingled interval,so it agrees more with the field conditions.It also avoids the problem of using the same BHFP for both intervals,which hinders precise adjustment of the production system.Thus,the new model pro⁃vides a technical support for developing optimal production strategies and achieving high and stable production.Keywords :coalbed methane well;double⁃layer commingled production;BHFP;constant mass model;variable mass model;accelerationpressure drop;variable flow rate formula全球已发现的煤层气储量占天然气总储量的30%以上,中国的煤层气资源总量约占天然气资源总量的41%[1-3]。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煤层气储层四维地应力演化模型及规律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煤层气储层四维地应力演化模型及规律刘英君;朱海燕;唐煊赫;孙晗森;张滨海;陈峥嵘【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22(42)2【摘要】重复压裂是缓解煤层气产量下降,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为了解决传统三维静态模型无法预测强非均质性储层在生产过程中地应力变化的问题,以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层气储层为例,围绕煤层气开采条件下渗流—应力耦合的四维地应力演化问题,创建了煤层气藏有限差分渗流矩形正交网格和有限元地质力学三维四面体网格的数据动态相互映射子程序,结合煤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煤层气藏地质模型,建立了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煤层气储层四维地应力多物理场耦合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①地应力反演结果与现场测试结果误差小于8%,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四维地应力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准确度;②经过14年的开采,目标区内孔隙压力下降了约0.70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下降了1.14~1.54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下降了1.79~1.87 MPa;③天然气产量较高的井周附近,地应力方向有明显偏转;对比6口重复压裂备选井地应力变化强弱,P9井地应力偏转程度高,对该井3#煤层重复压裂施工,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结论认为,研究成果可为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藏的排采制度调整、加密井井壁稳定性分析、重复压裂优化设计等提供技术支撑和借鉴。
【总页数】11页(P82-92)【作者】刘英君;朱海燕;唐煊赫;孙晗森;张滨海;陈峥嵘【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相关文献】1.煤层气储层地应力场宏观分布规律统计分析2.地质工程一体化钻井技术研究进展及攻关方向——以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储层为例3.晋中煤层气储层工程地质特征分析4.地质工程一体化钻井技术研究进展及攻关方向——以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储层为例5.致密油水平井注采储集层四维地应力演化规律--以鄂尔多斯盆地元284区块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考虑煤层气藏地解压差的物质平衡储量计算方法
考虑煤层气藏地解压差的物质平衡储量计算方法胡素明;李相方;胡小虎;任维娜;孔冰;胥珍珍;孙晓辉;范坤【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2012(040)001【摘要】以往的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法未考虑地解压差问题,对此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新方法.首先对煤层的原始吸附气含量采用临界解吸压力(而非前人采用的原始地层压力)下的Langmuir方程进行表征;然后通过近似化和线性化处理,将基本物质平衡方程转化为视平均储层压力(P/Z)和累积产气量(GP)的直线方程.该直线在直角坐标系横坐标上的截距为原始地质储量,在纵坐标上的截距为视临界解吸压力(而非前人的视原始地层压力).运用该物质平衡法,计算Eclipse建立的一个煤层气藏模型的储量,发现误差仅为0.35%.这表明在参数准确的情况下,Langmuir体积和压力、原始割理孔隙度和某些时刻的平均地层压力等在数模中可准确获知,该方法是准确可靠的.【总页数】6页(P14-19)【作者】胡素明;李相方;胡小虎;任维娜;孔冰;胥珍珍;孙晓辉;范坤【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49;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3【相关文献】1.页岩凝析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及储量计算方法 [J], 陈婷婷;喻高明;张艺钟2.欠饱和页岩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及储量计算方法 [J], 赖令彬;潘婷婷;胡文瑞;宋新民;冉启全3.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式的推导及储量计算方法 [J], 薛成刚;曹文江;等4.浅析新的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对储量估算的影响 [J], 陈敏5.新的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及其储量计算方法 [J], 徐德权;张烈辉;刘启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历年考研试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学》历年考研试题(1999-2005)1999年一、名词解释(2.5×8=20)(8、9题任选一题)1、低—未熟油2、相渗透率3、油气田4、圈闭5、生油窗6、油气聚集带7、油气系统8、控制储量9、干酪根二、填空题(1×30=30)1、原油粘度的变化受____、____、____所制约。
2、有机成因气可分为____、____、____和过渡气。
3、天然气干燥系数是指_____________的比值。
4、石油的族组分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
5、适合于油气生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包括____、_____等。
6、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有____、____、____等。
7、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
8、背斜油气藏根据圈闭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
9、影响泥页岩异常压力形成的地质因素有_____、____、_____等。
10、影响盖层排替压力大小的地质因素有___、____。
三、简答题(50)(4、5任选一题)1、简述温度、压力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10)2、比较地台内部断陷型盆地主要石油地质特征。
(15)3、试比较油气初次与二次运移在相态、动力、方向、距离、时期上的区别与联系。
(10)4、简述油气藏评价的任务和工作程序。
(15)5、简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主要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15)2000年一、名词解释(4×5=20)1、油气藏。
低碳经济促进天然气与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
低碳经济促进天然气与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
徐凤银 云 箭
( 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 0 2 ) ( 0 0 8 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 ,北京 1 24 ) 0 2 9
温 度上 升 0 7 ℃ ,最近 5 年 的升 温 速率 几 乎是 过 去 .4 0
国 家 英 国 美 国 德 国
俄 罗 斯 澳 大 利 亚 法 国 日 本
历史累计排放量( 06 X 1 ) t 626 8 3 3 3 4 378 837 0 7
902 3 8 17 6 2 1 329 2 7 455 4 3
和经济竞争格局 。我国发展低碳能源 , 必须坚持 “ 两条腿走路 ” :一是继续开发利用 以煤炭、石 油为主的传统化石 能源 , 利用新 技术达到清洁化和高效能 ,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二是加大天然气 、煤层 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 ,改善 能源结 构。最积极有效的是实现天然气和煤层气上下游一体化 ,加快 自主创新 ,建立 和完善技术标准体 系,稳步推进能源结构 多元化 和低碳经济的健康 发展 。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清洁能源 ;天然气 ;煤层气 中图分 类号 :T 1 0 文献标 识码 :A
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量 ( t ) 13 . 13 0 l2 . 15 6 94. 7 6
60 2 5 . 633 2 . 50 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 1 年o 0 0 。
如果 温室 气体 的排放 得不 到有效 遏制 , 计 ̄ 5年 , 预 U0 0 2
年平均气温可能比 2 世纪后 2 年升高 12 . ℃, 0 0 . ~2 0 到本 世纪 末可能 升高 2 2 中 国气候变 暖趋势 与全球 . ℃。 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据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 果显示 ,中国近百年来 (98 20 年 ) 10 — 0 7 地表平均气
煤层气峰值产量拟合及产量动态预测方法研究
( 1 .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l e u m, B e i j i n g 1 0 2 2 4 9 , C h i n a ; 2 .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 C h i n a )
取 3种 产量动 态预 测分析 方法 ( We i b u l l 模 型法 、 广 义翁 氏模 型 法和 H — C — Z模 型 法) , 并进行 对 比分析 , 结 果认 为 : H — C — Z模 型法 由于模 型 中的线性 关 系与煤层 气开采机 理不吻合 , 预测误 差较 大 : 广义翁 氏模 型 法
Ab s t r a c t :Co a l b e d me t h a ne i S u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n a t u r a l g a s . I t s p r o d u c t i o n i S i n lu f e n c e d b y ma n y f a c t o r s . a n d t h e n u me r i c l a s i mul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i s c o mpl e x a nd t h e d a t a i s d i ic f u l t t o o bt a i n . Thi s p a pe r s e l e c t e d t h r e e k i n d s o f d y n a mi c a n a l y s i s me t h o d s t o p r e d i c t t h e p r o d uc t i o n ,i n c l u d i n g We i b u l l mo de l ,g e n e r a l i z e d We ng mo d e l a n d H— C— Z mo d e 1 .Th e r e s ul t s h o ws t h a t t h e l i n e a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t he H— C— Z mo d e l d o e s n o t ma t c h t he c o lb a e d me t ha n e e x p l o r a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a n d t h e p r e d i c t i o n e r r o r i s l a r g e ; t h e g e n e r a l i z e d We ng mo d e l c a n p r e di c t t he p e a k p r o d u c t i o n wi t h h i g h a c c ur a c y , bu t t he t i me pr e d i c t i o n e r r o r i s l a r g e , S O i t i s d i ic f u l t t o me e t t he a c c u r a c y r e q u i r e me n t s ; t he We i b u l l mo d e l c a n p r e d i c t bo t h t he pe a k p r o d u c t i o n a n d t he a p p e a r a nc e t i me a c c ur a t e l y . Th e r e f o r e , t he We i b u l l mo de l i s mo r e s u i t a b l e f o r t h e p r e di c t i o n o f c o a l b e d me t h a n e p r o d u c t i o n . Ke y wo r d s:c o a l b e d me t ha n e;p r o d uc t i o n f o r e c a s t ;p e a k p r o d u c t i o n f i t t i n g;d y na mi c a n a l y s i s me t h o d
煤层气开发理论与技术概论
煤层气的生成
次生生物气
煤层形成之后,被抬升或隆起时,在浅部煤层中温度降低到<56℃以下, 在此温度内,生成甲烷的细菌能够存活。这些细菌由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 细菌随着水体进入煤层,并发生新陈代谢活动,生成甲烷-次生生物气。由 于我国对煤层甲烷的稳定碳同位素研究不够,因此对煤层气的类型鉴别能力 还不足,也就是说还不能证实那些盆地有次生成因的生物气。 但从目前资料分析,我国煤层气δ13C1值为-66.3‰~-13.3‰看,煤层中 存在生物气,而它们是早期菌解生物气还是次生生物气还有待证实。不过本 次评价的煤级为长焰煤—无烟煤Ⅱ、Ⅲ号,一般是不含早期菌解生物气的, 因此δ13C1<-58‰煤层气应为晚期成因的次生生物气。
煤层气的基本概念
煤 型 气 天然气 煤 成 气
煤矿瓦 斯
煤 层 气 CBM
油 型 气
CMM
煤层气与煤成气、煤矿瓦斯关系示意图
煤层气的基本概念
煤矿瓦斯
在煤炭工业界,通常将涌入煤矿巷道内的煤层气称之为 煤矿瓦斯(Gassy),其气体组分除煤层气组分外,还有煤矿 巷道内气体的成分,如氮气(N2)、二氧化碳(CO2)等空气 组分以及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等采矿活动所产 生的气体组分。 在煤层气概念引进初期,有些学者为便于业外人士了解 煤层气,通常在煤层气一词后加注“俗称煤矿瓦斯”。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学者为区分两者之间的概念差异, 将通过煤矿井下抽放(Gas Drainage in-mine)、采动区( GOB)抽放或废弃矿井(Abandoned Mines)抽排等方式获得 的煤层气称之为Coal Mine Methane(缩写为CMM)。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命名为煤层气、煤层甲烷等,常见的英文 名称有Coalbed Methane、Coal Seams Gas等,一般缩写为CBM。煤层气 业内绝大多数学者普遍采用 “ 煤层气(Coalbed Methane)” 。
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机理对比
面来对比研究常规天然气藏、煤层气藏以及页岩气藏的 成藏特征。
(1)气体来源。煤层气、页岩气和常规天然气都来自 于生物气或热成熟气,其中常规天然气还可以是原油裂 解气。
参考文献: 【1】王红岩,张建博等.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J】. 天然气工业,2004,24(5):ll~13. 【2】张金川,徐波等.中国页岩气资源勘探潜力[J】. 天然气工业,2008,28(6):136~140. 【3】陈更生,董大忠等.页岩气藏形成机理与富集规 律初探【J】.天然气工业,2009,29(5):17~21. 【4】徐波等.页岩气和根缘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机理对 比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31(1):26~30. [5】薛会等.天然气机理类型及其分布【J】.地球科学 与环境学报,2006,28(2):53~57.
中国石油和化工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INDUSTRY 2010(9)
参考文献(10条)
1.薛会 天然气机理类型及其分布[期刊论文]-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6(02)
2.王红岩.张建博.李景明.刘洪林 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 2004(5)
3.徐波 页岩气和根缘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机理对比研究[期刊论文]-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9(01)
8.徐波.郑兆慧.唐玄.郭华强.聂海宽.张培先 页岩气和根缘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机理对比研究 2009(1)
9.王红岩;建博 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期刊论文]-天然气工业 2004(05)
10.薛会.张金川.刘丽芳.卞昌蓉 天然气机理类型及其分布 2006(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
二、圈闭评价与井位部署
3.课程设计思路和成果
根据圈闭排队结果, 选一圈闭部署1口预探井, 简要说
设明部计署思的路依据:
圈闭综合评价排队选出最优圈闭 预探井部署原则 预计含油气的关键部位,如高点 ;
第一口井占高点, 部署在可能出油的 关键部位;
第二口井, 在一号井获得成果后, 部 署在能够控制圈闭的关键部位, 确定 是否整体含油;
一、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与含油气远景评价
3.课程设计思路和成果 设计成果: 二级构造单元: 单元8—梁寨洼槽: FII-8, FII-6, FI-5, FI-7, FIII-7, FII-7及工区边界限定。 单元13—延津洼槽: FI-5, FII-7, FIII-7, FI-7限定。 单元11—白沙断裂构造带: FII-12, FIII-3, FII-4, FII-5, FI-1限定。 单元12—太平镇断裂构造带: FII-9, FI- 8, FIII-9, FII-8, FIII-10, F111-3限定。 单元14—鲁岗断裂构造带: FI-6, FI-3 限定。
3. 课程设计思路和成果 4. 为对圈闭进行地质评价,需确定圈闭的相关参数。请根据所给条件,读取不同圈闭的
相关参数填写到表4-1,其同圈闭配套条件的参数相同并已给出。之后,根据下式计算 不同圈闭的含油气概率,参数标准见表4-2。
5. 设计思路: 6. 依次次为每一个圈闭依据给分标准进行打分(geomap图件) 7. 作业一的圈闭图件 8. 3.
一、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与含油气远景评价
3. 课程设计思路和成果 4. 根据构造单元划分结果,结合整个渤海湾盆地的含油气层系分布特点,以及该区的钻
探情况,预测有利的油气远带
5. 设计思路: 6. 渤海湾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7. 渤海湾盆地地层发育特征 8. 研究区的油气远景区带
沁水盆地安泽区块3号煤层煤体结构及其控气作用
沁水盆地安泽区块3号煤层煤体结构及其控气作用熊波;张遂安;李晓友;赵洋;王玫珠;胡秋嘉;刘忠;曹海霄;祎王潇【摘要】沁水盆地安泽区块煤层形成后经历多期构造运动,致使煤体结构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煤体结构的分布规律制约本区煤层气的开发。
基于此,利用该区的测井资料,提出测井判识煤体结构的方法,将研究区单井3号煤层结构分为Ⅰ、Ⅱ、Ⅲ三种煤体结构类型组合,对比分析3号煤层不同煤体结构煤空间展布与煤层含气量、煤层埋深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安泽地区碎裂-碎粒煤较原生结构煤、糜棱煤发育,南部碎裂-碎粒煤发育较厚,北部以糜棱煤发育相对较薄;煤层含气量随埋深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但在同等埋深条件下,煤层含气量受不同煤体结构展布的影响较大,南部碎裂-碎粒煤发育较厚煤层吸附量大,出现煤层含气量的高值区。
%Anze block of Qinshui basin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tectonic events since coal-forming period, resulting in the destruction of coal structure at different degrees, the exploitation of coal bed methane(CBM) in Anze block of Qin-Shui basin has been restricted by the undefined distribution of the co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fact, coal-bed structure of 3# seam in single well is classified into three coal structure types, namelyⅠ,ⅡandⅢ, and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CBM content and burial depth of coal seams of different coal structures are ana-lyzed comparatively by using logging data in the area and putting forward the method to recognize coal structures by logging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taclastic-ranulitic structural coal are more universal than unde-formed coal and mylonitic structural coal in Anze block.In the south the cataclastic-granulitic structural coal is thickand in the north the mylonitic structural coal is thin. The CBM content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the burial depth and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al structure at certain buried depth. The high content of CBM is present in the south because of a larger adsorptive capacity in the thick cataclastic-granulitic structural coal in this area.【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2016(044)003【总页数】6页(P40-45)【关键词】安泽区块;煤体结构;煤层含气量【作者】熊波;张遂安;李晓友;赵洋;王玫珠;胡秋嘉;刘忠;曹海霄;祎王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00;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00;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总公司油气井测试分公司,河北廊坊 065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安泽区块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14-15],构造煤发育成为制约该区煤层气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中国煤储层渗透率分级方案探讨
中国煤储层渗透率分级方案探讨康永尚;孙良忠;张兵;顾娇杨;毛得雷【摘要】统计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煤阶和地区的煤储层渗透率数据,显示国外相同煤阶煤储层的渗透率要比我国高1~2个数量级,且我国不同煤阶煤储层渗透率整体上差异不大.研究表明,煤储层的渗透性主要受现今地应力强度和构造史及与其伴随的流体活动史决定的煤体结构、割理发育程度和割理充填状况等因素控制,高应力、复杂煤体结构和割理充填,是中国低渗透煤储层的基本成因机理.基于我国煤储层渗透率分布特点和不同渗透率条件下单井产量的分析,将有效煤储层的渗透率下限定为0.01×10-15 m2,按渗透率将有效煤储层划分为低渗(k=0.01×10-15~0.1×10-15 m2)、中渗(k=0.1×10-15~0.5×10-15 m2)、中高渗(k=0.5×10-15~1×10-15 m2)、高渗(k=1×10-15 ~5×10-15 m2)和超高渗(k>5×10-15m2)5个等级,煤层气井的实际产量除受渗透率影响外,还受到煤层厚度、含气量、压裂参数、地质构造、煤系地层含水性和排采工作制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煤层气开发技术的进步,低渗煤储层(k=0.01×10-15~0.1×10-15 m2)经合理配套的压裂技术和排采方案仍可获得理想的产气量.%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bed reservoirs with different ranks and in different regions at home and abroad,which shows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same coal rank in foreign countries is 1-2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at in China,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rmeability of different coal ranks is insignificant.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bed reservoirs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amplitude of in-situ stress,and by coal body structure,cleat density and cleat filling due to tectonic evolution and related fluids activities.High in-situstress,complex coal body structureand highly filling status are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bed reservoirs to be low in China.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ermeability of coalbed reservoirs and related gas production rates,the effective coalbed reservoirs are defined as k>0.01×10-15 m2 in China and divided into five classes including low permeability (k =0.01 × 10-15-0.1 × 10-15 m2),medium permeability (k=0.1 × 10-15-0.5×10-15 m2),medium-high permeability (k=0.5×10-15-1 ×10-15 m2),high permeability (k =1 ×10-15-5×10-15 m2) and super high permeability (k>5 × 10-15 m2).The actual production level of CBM wells are affected,besides permeability,by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thickness of coals,gas content,fracturing parameters,geological structure,the aquosity of coal measures and drainage schedule.With the progress of CBM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in China,low permeability coal reservoirs with k=0.01 ×10-15-0.1 ×10-15 m2 can achieve an ideal gas production rate.【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7(042)0z1【总页数】9页(P186-194)【关键词】煤层气;渗透率;割理;地应力;产气量;储层分级【作者】康永尚;孙良忠;张兵;顾娇杨;毛得雷【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非常规油气分公司,北京100011;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1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非常规油气分公司,北京100011;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11;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95;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据国土资源部2015年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成果显示,我国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6.8万亿m3,可采资源量10.9万亿m3,其中埋深2 000 m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0万亿m3,具有现实开发价值的有利区可采资源量4万亿m3,主要分布在沁水盆地南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滇东黔西盆地北部和准噶尔盆地南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1.3 煤层气吸附机理 1)单层吸附—Langmuir方程
煤与气体分 子间范德华 力
逃逸力
吸附气分子
气体首先以单层 的形式被吸附在 煤孔隙表面上。
水
煤基 质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1.3 煤层气吸附机理 2)多层吸附—BET方程
单层吸附后,气 体再以多分子层 吸附。
Irving Langmuir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1.2 通用气固吸附机理 吸附理论2: BET理论—多分子层吸附
①被吸附分子和碰撞到其上面的气体分子之间存在范德华力,因而发生 多层吸附; ②第一层的吸附热和以后各层的吸附热不同,而第二层以上各层的吸附 热相同; ③吸附质的吸附和脱附只发生在直接暴露于气相的表面上。
煤层气藏开发理论及应用问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0年3月
汇报提纲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2. 煤层气基质孔隙内解吸方式 3. 基质孔隙内气体进入割理系统方式 4. 煤层气生产过程割理气液两相流动机理 5. 煤层气产气特征及井间干扰 6. 注气开采可行性 7. 应力敏感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水
煤基 质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1.3 煤层气吸附机理 3)过饱和吸附(存在自由气)
自由气
当煤层气经多分 子层吸附仍有剩 余时,便以自由 气形式存在。
水
煤基 质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1.3 煤层气吸附机理 3)过饱和吸附(存在自由气)
自由气
当煤层气经多分 子层吸附仍有剩 余时,便以自由 气形式存在。
1.1 基质孔隙内原始气水分布 (1)割理系统充满水;(2)基质孔隙含有自由水及束缚水; (3)基质孔隙吸附气处于煤岩基质与孔隙水之间;(4)有 些煤储层在割理或大孔隙中存在少量自由气。
孔隙水 吸附气
需要找更多的证据,增加说服力! 煤基质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1.1 基质孔隙内原始气水分布
煤层气解吸
自残气
然余样
解气成
吸测分
气定分
测
析
定
数据处理
逸
解 吸 气 量 准
散 气 计 算 精 度
确 性
影 响
煤样采集提升的速度直接影响逸散气量的大小; 煤样的装瓶快慢也影响逸散气量的损失;
钻井过程中煤层破坏和储层压力的释放也释放了部分逸散气。
19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1.4 煤层气吸附实验 (4)逸散气计算
水
验。
煤基基质
原始煤层水气位质置
吸附气
平衡水 基质
(2)解吸实验前,应给系统注入 水,模拟实际环境,之后进行 解吸实验。由此计算V L和 P L 等温吸附曲线。
18
平衡水吸附试验后水气位置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1.4 煤层气吸附实验 (3)现场解吸实验
解吸实验
样品采集
钻煤 煤 头样 样 取提 装 样升 缸 气气 气 体体 体 逸散 散 散逸 逸
括“单孔隙”扩散气。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1.4 煤层气吸附实验 (4)解吸吸附曲线
2.煤层气基质孔隙内解吸方式
逸散气计算方法理论是什么?统
美国矿产局直接法(Diamond and Lev计ine的?
,1984)计算逸散气量的前提是:在开始
解吸的短时间内,解吸气量与时间的
平方根成正比。
史密斯-威廉斯法(Smith & Williams, 1984.)计算的逸散气量包括在“双向分散 ”孔隙结构模型中的扩散气;而直接法只包
(2)现有实验环境下测定的 吸附量与温度、压力等关 系与煤岩基质孔隙充满水 环境差异较大,所遵循的 规律应该有差异。由此计 算出来的V L和 P L及得 到的等温吸附曲线与实际 不符合,影响储量的计算 准确性。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1.4 煤层气吸附实验 (2)改进的吸附实验
吸附气分子
(1)不使用平衡水下进行吸附实
吸附等温式:
p 1 C 1 P
V P0 P VmC VmC P0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1.2 通用气固吸附机理 吸附理论3:吸附势理论 吸附势理论认为吸附是由势能引起的,在固体表面附近存在 一个势能场,即吸附势,就如同地球存在引力场而使空气在 地球表面附近包覆成大气层一样。
吸附等温式:
水
割理
面割理
端割理
吸附气
溶解气
游离气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1.2 通用气固吸附机理 物理吸附: 吸附力为气体分子与固体分子间的范德华力。
5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1.2 通用气固吸附机理 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是瞬时的,并很快能达到平衡; 吸附层不仅仅为单层,可以形成多层。
6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水
煤基 质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用吸附实验现状 化学上在竞争吸附介绍时,分子
间作用力及相互作用怎样?
吸附气分 子
水
煤基质
原始煤层水气基质位 置
吸附 气 平衡 水 基质
平衡水吸附试验后水气 位置
(1)平衡水下吸附实验是煤 层气接触水膜或水分子, 吸附机理与实际不同。
Langmuir方程用于描述 无孔均一表明的单分子层 吸附。
8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1.2 通用气固吸附机理 吸附理论1: Langmuir理论—单分子层吸附 ①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②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各处的吸附能力是相同的; ③已被吸附分子之间无作用力; ④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
吸附等温式: V Vmbp abp VL p 1 bp 1 bp p pL
1.2 通用气固吸附机理 化学吸附: ✓通常伴随着电子的共享和转移; ✓化学吸附分子需要活化能才能释放; ✓仅限于单层分子。
7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1.2 通用气固吸附机理 吸附曲线:
Ⅰ型:适用于无孔均 一表面的单分子层吸 附或微孔吸附剂的容 积填充机理,前一种 可用Langmuir方程来 描述,后一种应使用 D-R(D-A)方程来描 述。
V
V0
exp K
RT
ln
p0 p
2
1. 煤层气在基质孔隙内赋存方式
煤岩的岩化及煤层气的赋存形式
2、泥炭化阶段
1、植物繁殖遗体堆积
3、煤化阶段形成不 同饱和度的煤
4(1)煤层气过饱和吸附
煤层气多层吸附、含自由 气。
4(3)煤层气欠饱和煤
煤层气单层、或多层吸附 。
4(2)煤层气饱和煤
煤层气多层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