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

摘要: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又往往被忽视甚至舍弃。语文学科可以利用自身形象性、情感性、启发性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具体实施途径则表现为:诵读手段、教材研究、审美情景、启发创造等四方面。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途径

审美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文学又是最富美感和情感的学科。由于选拔性考试的激烈竞争,使得语文教学呈现浮躁、功利的现状,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审美教育。同时试题的唯一性和排他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无法深入、开放的思考问题。思考中的审美环节成了食之无味的“鸡肋”。试想如果语文这个充满美感、情感和人文情怀的学科沦为应试的技艺之学,重堕“八股”魔道,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所以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审美教育实施途径的探索更是势在必行。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美育是美学理论的教育实践,在具体实施中既要服从美的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规律。李泽厚先生认为美育有广狭之分:狭义美育主要指艺术教育;广义美育是指一个人在人生境界所达到的最高水准。而我们所说的审美教育应该是广义的,它关系到具体的人,关系到人怎样去追求和构建自己的人生。的确,美育能够培养良好的个性气质、道德人格和健康的审美观。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更能够引导、激发学生的丰沛而富有层次的情感,完善道德品质,促进智力的发育。这无疑将影响到每个学生的人生。

语文学科是一个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学科。它有形象性,能够以形感人,让美触手可及。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能够引起学生心中纯真丰富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进而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从而美育可以是一种声情并茂的教育,也可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那么,审美教育如何实施,具体途径有哪些呢?我认为应该通过诵读、教材、情境、启发四个方面入手。

(一)诵读手段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本,课文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的材料。朗读、吟诵是对美感产生感知的的基本手段。朗读将书面语言有声化、情绪化,在声调的抑扬顿挫和情绪的沉郁顿挫中去贴近作品,进而心有戚戚。能够用鲜活心灵体味出不同于大众话语的身心感受。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坡仙”有着“我欲乘风归去”的旷达的风神,旷达背后还有着感伤、迷惘,以及对亲情、人间的深深眷恋。在朗诵过程中,应将情绪的变化、反差表现出来。更要注意音调、语气的轻重变化。又如:在朗读《白杨礼赞》时,既要把握高亢豪迈的基调,又要展现情感变化的潜流。议论白杨树不是“好女子”,却是“伟丈夫”,一抑一扬,朗读的语调表现应该富有层次性,由沉稳低缓转为昂扬刚劲。之后的四个“难道”以排比的句式,反诘的语气,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朗读的语气应由较为缓和开始逐渐加强,形成一种盘旋上升的气势。

朗读过程中这些细微之处的感情变化的把握、语调的处理教师都应适时地加以点拨。如果不对朗读加以指导,任其漫读,学生就难以准确地把握感受作者寄予的深意和凝聚着巨大情感魅力,审美也就无从谈起。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召唤和升华。

(二)教材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选篇照顾到各类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教师应该立足于文本,深入挖掘每种文体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美感。学习说明文,主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精准的表达能力。学习议论文,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论述的技巧,学习如何思考问题、整理思绪、组织语言。学习诗词散文,更是一种美的教育,诗性的语言、独特的风神、丰沛的情感都能感染学生。

教学时,可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例如:讲授白居易的《暮江吟》时,注意文中的本体和喻体。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而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而生动优美的语言总是靠优美的句式表现出来。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例如:讲《桂林山水》中描写漓江的水的句子:首先应让学生反复的朗读,画出句中的轻、重读音。再分析各句与各句之间的关系。可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语句:“静、绿、清”,再接着提问:“是怎样的静?怎样的清?又是怎样的绿呢?”由学生找出:“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在找出以上答案后,教师进一步讲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文章用了排比句式,语句对称工整。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回答与解释,教师在讲解句子之后指导学生再次地按轻重读音去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味出美的韵味。

文学语言本身就具有形象美,绘画、音乐形象和语言形象地完美结合。正如苏轼在《味摩诘蓝天烟雨图》中指出“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不单是王维,许多诗人的名篇名句,每当我们吟味它,总觉得那么新鲜,总觉得意趣无穷,真切如画。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人从五种美好的事物入手,以月为统摄。全诗四句一韵,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春江,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然后就月下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落月摇情收结。每一韵就如一幅美妙的图画。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应将多中诗歌、绘画、音乐结合来教授。

(三)审美情境

情境教学是通过对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模拟,设置一定的环境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从而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教学方法。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对学生审美意

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起着重要的作用。情境教学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审美特点,无不显示出它所设置的特定环境对学生心理倾向所发生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要以美、趣、智的特点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有一种创设作品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通过人文情境、音画情境、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者通过情境传递的情感。如冰心的《纸船》讲解,先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海浪涛涛,天风吹卷,你独自一人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上的油轮上,要去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此时此刻,你想念母亲,怀念故乡,思念祖国,站在船头上,而对苍茫的大海,你流下伤心的泪水,那泪水犹如汹涌澎湃的海水……”借助情境创设,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可见,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审美创设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与释放的过程。

(四)启发创造

康德曾经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的。”上课时教师可给学生开辟通道,启发思维,展开审美想象。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荷花》第四节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起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都想到了什么?学生们在理解课文前三段的基础上,找出了:闻着花的阵阵清香;看着淡雅而和谐的花色;庄重而优美的花姿前,作者被陶醉了,忘记了自己是在看荷花,想想自己仿佛是一朵花,翩翩起舞,与虫共语。这使学生懂得自然景物是想象的基础,而想象比实际更充实,更完美。因为作者自己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中去了。接着,又放了一段音乐,让学生随着荷花舞曲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的情景。然后问学生:你们眼前出现了什么?学生回答:风吹荷叶发出的哗哗的响声,那是有节奏的舞曲;许多荷花仙子随着音乐声,舞着长长的白纱裙,婀娜多姿翩翩起舞……这种再造想象是审美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非常重要,正如蔡元培所说的,“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民之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可见,美育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素养,怯病延年,弘扬精神文明都有重要的意义。美育的实施途径又是多种多样,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探索。

[1]蔡元培.《蔡元培选集》[M].中华书局,1962版,第18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