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大批劳

动力外出务工,许多青壮年农村入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便是留守儿童。由于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

情关怀,在学习、生活、心理人格的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危及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提高有着重大意义,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又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合作。为此,结合我多年在农村小学工作的实践经验,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就其原因。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般都作了一

定的安排:首先、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成为“单亲家庭”孩子。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较普通家庭

的孩子来说,欠缺父爱或母爱。其次、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

外祖父母抚养的孩子,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祖父母的溺爱。

再次、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给亲戚照管的孩子,这种也较为常见等。

二,造成的问题:1、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

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2、心理人格问题。留守儿童大多数往往孤僻内向、冷漠乏信、心胸偏狭、自尊心过强等,对老师亲友的管教和批

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3、品德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加上

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在道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等。4、学习问题。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

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所以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

还经常出现不完成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

三,相应的措施。

1、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守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如多打电话给孩子、老师以及委托人,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

本情况。如果条件允许,利用节假日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进行亲子教育,让其感受外出务工的艰辛和父母的期望,开阔他们的视野。

2学校教育方面。

(1)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

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

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

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还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2) 强化学校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大力抓好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

建设,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农村学校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对留守儿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

必须从“应试教育”步入素质教育轨道,从树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养正确

的思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促使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3)学校还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

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应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敬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大阅览室和图书室等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活动。引导留守儿童阅读书籍,

感知文化,参与活动,接受熏陶,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找到

他们灵魂的依傍,弥补他们内心缺失的爱。

3、社会方面。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

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且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总之,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结合”一体化,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紧密衔接,避

免农村留守儿童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失去控制,给不良影响以可乘之机;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避免它们各自的作用相互抵消,给孩子的思想造成混乱;也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让我们用共同的爱心,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

会综合教育网络,创建一个文明洁净、健康向上的社会大环境,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

(注:此文于2012年11月发表在《中国教育探索与研究》书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