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脉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脉络

区域经济学是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主要是以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理论为两条主线,从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出发就是导致经济活动在某一优势区位的聚集和扩散的区位理论,在中观和宏观上就是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基础理论之一,是解释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虽然传统经济理论将时间变量引入到基础经济模型里,但是空间变量尚未引入到基础经济模型。

(1)杜能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新古典区位理论。新古典区位理论是指以新古典经济理论假定为主的区位理论,就是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收益递减、完全理性、利润最大化等。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者杜能创立农业区位论:由土地位置不同,即距离城市市场远近的不同,导致农业成本在空间上的差异,从而对地租发生不同的影响。这是著名的位置、地租和土地利用三者关系。之后的学者龙哈德、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费特尔提出了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克里斯塔勒根据聚落和市场的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廖什利发展出了产业的市场区位论。

到了20世纪初,出现了以研究成本和运输费用为内涵的工业区位论,其先驱者是龙哈德,集大成者是德国经济学者韦伯,创造性的提出了区位因子体系,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费特尔提出了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他根据成本和运费的不同假定,提出了两生产地贸易区分界线的抽象理论。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塔勒根据聚落和市场的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稍后,德国经济学者廖什利用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框架发展出了产业的市场区位论。此后胡佛修改了韦伯的体系,考察了更复杂的运输费用结构、生产投入的替代物和规模经济。艾萨德增加了运输和生产的其它投入品之间的替代关系,把古典区位论动态化、综合化,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要求,把研究重点由部门的区位决策转向区域综合分析,建立区域的总体空间模型,研究了区域总体均衡及各种要素对区域总体均衡的影响。洛什把工业区位分析的对象推至多种产业,并分析地区中的城市规模和类型,从而得出生产的空间集中在没有资源、人口分布相同的情况下是由规模经济差异和最终产品运输费用差异所导致的结论,贝克曼发展了洛什的研究,他认为对当地商品的需求会影响一个等级结构中的城市的规模。

(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行为经济学为主的区位理论。新古典区位理论的理性人和完全信息假定受到很多批评。区位的地理特征自然造成信息的空间不对称,并且经济人在很多情况下做出非完全理性行为。也就是说,经济行为的特征并不是完全理性的静态性,而是有限理性的动态性。行为科学学派以归纳的方式在经验的道路上研究了企业在区位决策方面实际上的使用,考虑到企业在合理规划的能力以及可拥有的资源和流动性方面的差别,进而研究

企业的实际行为和所运用的决策原则。戈林赫特强调个人因素在区位选择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人行为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从而,区位因素应该包括成本因素、需求因素、收益因素、个人成本因素、个人收益因素等。赛默恩也认为,在有限信息条件下,区位决定行为就是有限合理性的行为,并且在理性合理性条件下,经济人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有限合理性约束下,每个人的约束条件都不一样,有些人还会追求满足次善。麻起认为,组织是由很多个人和部署来组成的,并且,组织会有重叠或相互对立的目标,新古典区位理论假设组织结构没有差异,但是,不同组织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区位选择。弗勒德强调信息水平和信息利用能力水平的区位选择影响,虽然每个人都具备同样的信息水平,但是很有可能难以保证最佳区位的选择。哈密尔吞批评新古典区位理论并不考虑企业管理和组织形式的差异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他强调企业的区位选择取决于组织管理目标的相互作用。

(3)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结构主义为主的区位理论。以结构主义为主的区位理论认为,行为区位理论的贡献在于新古典区位理论摆脱其决定性假定,但是,行为区位理论较侧重于企业本身的区位行为,因此难以解释宏观经济结构与空间现象之间的关系。以结构主义为主的区位理论认为区位是经济结构的产物,尤其是资本主义结构的产物。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斯科特、施托佩尔、沃克尔、麻斯等。

麻斯认为作为历史产物的产业区位被新古典区位理论转变成为“非历史性抽象空间”,并且,虽然行为区位理论涉及到企业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其理论分析较侧重于区位选择主体、组织内部结构、管理特性,稍微忽略产业区位的基本原因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结构主义为主的区位理论认为产业区位及其变化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也认为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以及生产过程就是企业行为和组织行为的整体结构框架。其生产过程具有广义的含义,包括政治结构、资本劳动关系的社会过程。以结构主义为主的区位理论之所以重视分析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是因为它们对外部环境的控制力量较大,并且区位变化的力量来自于大型企业固有的垄断特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斯科特提出“新产业空间理论”,其基础理论是调整理论、制度经济学、后期韦伯类的经济地理学。斯科特认为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外部交易成本,其结果造成空间集中,反之,造成空间分散。并且,在柔性生产方式中,区位的核心因素并不是聚集经济、规模经济以及劳动市场规模,更重要的是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这样一来所形成的“新产业空间”既具有自我独特的社会政治形态,也具有自己的发展路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柔性生产方式为主的区位理论在以往区位理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区位理论,解释生产方式和区位的关系。

2、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理论

区域发展理论主要是在20世纪50-70年代发展起来的。随着各国区域经济问题的出现,区域经济理论开始注重经济增长发展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这方面也是有着大规模的引进和介绍,大推进理论、平衡增长理论、循环累计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倒U理论。这些理论或者大多数理论依然在众多教科书中可以找到,如张敦富、郝寿义、陈秀山、高洪深等区域经济学教科书,在郭熙保主编的《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中更加部分进行了区域发展理论论文的翻译,在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