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_王云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稿日期:2006-11-04
作者简介:王云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一、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一)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表现为新的主导产业对原有主导产业不断替代的过程。由于产品生命周期规律的作用,主导产业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按照其成长过程一般可分为形成阶段、扩张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正是主导产业的新陈代谢,才导致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使区域经济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与持久的增长。
从地区层次看,由于地理上的接近和经济、文化、社会的一体化,地区间的贸易和经济交往相比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广泛,各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地区间的经济关联密不可分,从而源于国际贸易分析的比较优势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分析地区产业结构问题。随着我国各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发挥地区资源比较优势来促进主导产业发展,保证产业持续增长已成为当前各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
目前我国各地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落后地区希望加快发展从而缩短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但如果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原则难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落后地区总是只能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劳动力(实际上也是资源)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只能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接受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按照这样的思路发展,落后地区将无法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产业发展将总是落后于发达地区,这也不符合国家提出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按照竞争优势理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将是落后
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不一定需要资源优势。从理论上讲,如果某一区域的产业能够形成集群,从而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则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往往就可以诞生了。当然,从实际情况看,一个区域很难让所有的产业都能够按照集群发展。但一旦该区域某一产业能够形成集群来发展,往往还是可以作为主导产业来选择的。
主导产业发展通过产业转移来实现。根据产业转移的方向将产业转移分为两种方式,一种转移是在主导产业进入了衰退期,集群内大规模的企业外移出去;另一种是某一区域外的产业(企业)转移进入已经形成了的产业集群所在地,从而不断强化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强化又将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后一种产业转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所谓地域梯级产业转移的模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建立起来的产业梯度转移模型,产业转移往往在具有一定经济梯度的区域间转移,而且是从高梯度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在地域梯级分工规律的作用下,高梯度区域将区内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往具有比较优势的低梯度区域,随着产业承接地的经济发展,这些产业又转移到其他更落后的区域,由此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形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产业转移浪潮。产业转移的最终结果是使各区域的产业类型和水平与自身的经济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在现实中,往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是按照梯度转移,甚至可能出现逆梯度转移现象。产业集群形成的竞争优势导致的这种产业转移,将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二)主导产业集群兴衰的原因
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王云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38)
摘要:产业集群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体现在主导产业选择、主导产业兴衰等方面。基于集群视角的区
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式表现为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具体有两种模式:一是依靠内部集群动力机制,整合集群价值链;另一种是依靠外部力量,嵌入外部价值链(外资和域外资本)来调整产业结构。为此,要通过完善产业集群治理机制,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2-0081-06
2007年第2期总第267期
当代财经
CONTEMPORARYFINANCE&ECONOMICS
NO.2,2007SerialNO.267
1.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一是分享外部经济,降低单个企业支付成本。集群内部的企业由于可以有效地接近产业专门性资源(包括原材料、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共享制度资源和公共资源,使每个集群成员都可以低成本地使用互补性资产,因此,它们在不牺牲个体灵活性的前提下获取范围经济收益,这个收益远远超过单个企业的简单叠加。
二是降低交易成本。虽然企业可以选择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并购来降低交易成本,但将提高企业的管理成本。产业集群同样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降低企业谈判成本及合同执行成本。由于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交往频繁,协作关系较稳定,容易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减少谈判环节,提高谈判效率,增进协作关系从而降低谈判成本,提高合同执行的效率。二是企业之间要素交易成本的降低。企业地理位置的邻近,可以降低企业之间的运输成本、信息交换成本,寻找包括熟练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成本等,为企业节约时间和资源,从而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三是促进企业创新。集群内企业的激烈竞争形成强大的压力,并转而成为多数企业的强烈创新动力,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或者提升产品质量与产业层次,改善服务;或者将同质性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另辟蹊径,开发新的产品品种和工艺,从而形成创新激励效应。作为集群创新网络中的一个角色,集群内企业可以获取“干中学”经济,企业各自在集群中发挥着自己的功能。由于功能互补性的存在,每个角色都可以从各种渠道,从竞争者、供应商、顾客和各种服务提供商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产生集群学习效应。由于技术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性特征,每一个新的技术创新都是在前期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因而积累了许多创新经验的地区拥有更多的储备信息和技术,从而有利于下一轮创新。具有途径依赖的技术积累过程会吸引更多的成员进入集群,并使该区域日益成为某一产业的中心,从而使集群具有技术积累效应。另外,集群的背后有大量的服务企业及提供研究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机构,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和基础设施,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2.集群的自身特性往往导致主导产业衰退
主导产业兴衰的直接原因是产业发展周期,从集群角度看,产业集群化能够形成竞争优势,产业集群
从一诞生开始就能够通过自组织而不断发展。但集群特性也是一柄双刃剑,其自身特性也可能使其面临失去竞争优势的风险,导致产业出现衰退。波特在(1998)[1-2]认为,集群产生后就处于动态演化中,可能因为外部威胁(如技术间断、消费者需求变化等)以及内部僵化(由于过度合并、卡特尔、群体思维抑制创新等)而失去竞争力。TichyG在佛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产品周期理论(RegionalProductCycle),他据此论述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构性风险(StructuralRisk)——
—一个区域过于依赖一个产业集群的长期后果(随着某个产业或产品走向衰退,可能拖垮整个区域经济)。[3]O.M.Fritz等在TichyG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周期对企业集群的冲击——
—周期性风险(CyclicalRisk)(o.m.Fritz等,1998)。[4]国内学者分析了产业集群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风险,特别是在成熟期存在恶性竞争的风险、“柠檬”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低质量产品企业驱逐高质量产品企业,从而出现集群内产品质量下降的风险)、环境应变能力僵化的风险、创新能力弱化的风险,从而导致集群走向衰退(王云平,2006)。[5]具体来看,导致产业集群兴衰的自身特性包括!":
一是资产专用性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但也可能导致产业对环境应对存在脆弱性。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使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由各专业性企业组织生产或提供相关服务,从而提高了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与此同时,产业集群内,各价值链环节分工明显,在集群内通过加强企业资产的专用性巩固各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但是,集群内拥有专用性资产越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则越弱。当集群产业价值链上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很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威胁整个产业集群的生存。
二是地理位置集中,可以提高企业之间学习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但也可能导致恶性竞争。对于按照产品相同联结成的产业集群,地理空间的临近和文化背景的相同,极大地促进了集群企业间的组织学习。但是,这些地理空间上临近的企业,由于处于集群产业价值链同一环节、层次上,它们除了拥有基本相似的生产技能外,原材料使用状况基本相同,技术水平基本相同,对市场及客户需求的了解也基本相同。因此,当集群内的这些企业面对相同的机会与威胁时,常常会做出相似甚至相同的生产经营决策,从而诱发产业价值链横向上各企业的战略趋同刚性,严重削弱
当代财经2007年第2期总第2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