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模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 理模式的实践
我国的环境管理发展历程的前两个阶段充分说明了 基于末端控制思想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建 立和实践过程。
在第一个阶段实现了思想认识的转变,颁布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认识到了环 境保护要依法管理,并开始集中人力财力治理了一 批重点污染源;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与 技术革新速度的加快,人类所依赖的资源与生 产的产品范围得到扩大:人工合成的各种化学 物质被不断的生产与制造,而这些化学物质不 能很快或不能为自然系统吸纳与循环,因此引 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制造过程中能 源与资源消耗大,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环境的 容纳与循环能力不能承载,造成环境问题日益 突出。
一、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 建立
基于此背景,各国政府日益认识到地球生态环 境的脆弱性, 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可持续 发展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制定了一系列的 环境污染法律法规、排放标准,对企业进入环 境的工业废弃物的最高允许量进行限制,对企 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限制和控制。
一、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 建立
随着“污染者负担”原则的提出,各国法律都 规定了企业对其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必须承担经 济责任,凡是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规定的排 放标准,都需要缴纳超标排污费,造成环境损害 的,需要承担治理污染的费用并赔偿相应的损 失。在这一阶段,企业面对严厉的法律、法规、 标准、政策,企业只能遵循相关的制度约束,为 了能够在制度约束的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
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这是传统的污染控制方式。由于末端治理是一 种治标的措施,投资大,效果差。而且末端治理 投资一般难于在投资期限内收回,再加上常年运 转费用,在法制尚不健全的强制性管理环境中, 滋长了企业的消极性。
一、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
建立
2.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建立
(三)中国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 理模式的实践
在第二个阶段确定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 国策,提出了“三同步、三统一”的大政方针, 确立了以强化环境管理为主的“三大政策”,形 成了以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征收排污费 和自然资源补偿费、排污许可证、环境保护目标 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限期治理、 污染集中控制等制度为基本内容的环境管理体系。
末端控制的环境管理模式具有线性经济模式的基 本特征: 是一种由“资源- 产品- 废弃物排放”单方向流程 组成的开环式系统; 在对废弃物的处理与污染的控制时强调的是对企业 自身制造过程中的废弃物的控制,而对分销过程与 消费者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则不予以考虑与 控制; 其环境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制造过程中的废弃物与 污染的控制达到规制最低排放标准与最大排放量的 要求,规避环境规制所产生的风险。
变为重视
控制转变
《水污染控制》
《清洁空气法》 《1990年污染预防 法》
(二)美国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 理模式的实践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国家之一。 在迄今为止的几十年的环境保护实践中,随着对环 境问题认识的深化,美国的污染控制政策也不断随 之变化,在基于末端控制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实践 中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
从1948年到1963年,美国先后颁布了《水污染控 制法》、《清洁空气法》等法律文件,标志着污染 控制工作全面开展,从忽视污染防治转变到重视污 染防治,这是第一次重大转变。
(二)美国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
理模式的实践
20世纪70年代,当浓度控制难以实现既定的环境目标 时,美国开始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由浓度控制 向总量控制转变,这是第二次重大的转变。由于无论是 采取浓度控制还是总量控制,都是末端控制环境管理模 式的实践,而且这种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实践表明,实 行末端控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 题。据美国1988年有毒物质排放报表资料,每年仍有 45.7亿吨有毒化学品直接排入环境,对环境产生严重的 危害。而且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日益提高,污染物 控制标准日趋严格,实行末端控制导致环境保护工作投 资日益增加,美国每年该项投资达到800~900亿美元。
一、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 建立
其环境手段往往是在其制造的最后制造工序或 排污口建立各种防治环境污染的设施来处理污 染,如建污水处理站,安装除尘、脱硫装置等以 “过滤器”为代表的末端控制装置与设备,为 固体废弃物配置焚烧炉或修建填埋厂等方式来 满足政策与法规对废弃物的排放达到排放标准 的要求。这种环境管理模式是以“管道控制污 染”思想为核心,强调的是对排放物的末端管 理。
有限的。以管道控制为核心的末端控制
的环境管理模式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 谐发展。
二、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 的实践
(一)美国污染控制政策演变(三次重大演变):
第一次重大转变 第二次重大转变 第三次重大转变
19源自文库8-1963
70年代-80年代 90年代以来
从忽视污染防治转 由浓度控制向总量 源头控制提出
这种环境管理模式要实现整体经济系统的人与自然 的和谐发展要求具备几个基本的前提:
①自然资源的永续与无限性,制造业能永续地从自 然系统中便利地得到资源与能源;
②产品在分销与使用过程中不产生对自然系统构成 威胁的废弃物;
③自然生态系统可以自然化解、吸纳和消除企业通 过末端处理的废弃物。
事实上上述三个假设前提均不存在:自然 资源不是永续存在的,同时是有限的;产品 在分销与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弃 物,如日益受到关注的电子垃圾已经对自 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环境压力;自然系统 自然降解、吸纳和消除废弃物的能力是
第十章 环境管理模式
第一节 末端控制为基础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 第二节 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 第三节 污染预防模式实施过程的环境规划管理
一、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 建立
1、末端控制的涵义
末端控制又称末端治理或末端处理,是指在生 产过程的终端或者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 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