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两强一堡”战略
一、民族文化强省《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
保障措施和实施对策
24.建立组织领导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
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实行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一致的各级党委、政府负总责,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指导、组织和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人大、政协督促推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办公室设在省委宣传部。
党政各职能部门要在民族文化大省建设领导机构及其办公室的指导协调下,动员组织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民族文化大省建设。
同时,建立组织协调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对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决策。
各地州市县也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制度。
25.加强领导目标责任制和工作会议、奖励制度。
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
要把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纳入“十五”计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
要在年度计划中提出具体的分解目标、任务和措施,年终总结时进行认真分析和评价。
建立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问题。
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定期表彰奖励为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奖励优秀文化人才和优秀艺术作品。
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及其传承人进行命名,对各种艺术门类杰出人才授予称号。
26.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基础设施投入。
制定《云南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条例》,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广播电视人口有效覆盖率,加强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宫、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119跖]37号文件精神,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给予特殊倾斜。
省里已出台的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十五”期间继续执行。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遗产相对丰富的地区,要从城市维护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用于文物保护;城市新建小区要按建筑造价的一定比例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
设立贫困地州国家级贫困县“两馆二站”建设专项资金,各级政府也要配套一定资金,集中解决贫困地州国家级贫困县的图书馆、文化馆和乡文化站修扩建问题。
设立文化精品创作扶持资金,扶持省内外文化工作者围绕云南题材的精晶创作。
27.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
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支持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政策,每年的文化投入根据财政状况作相应增加;适当增加财政资金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额,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并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引导信贷资金投入,逐步增加对有潜力、有效益项目的贷款额度,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吸引国际金融资金投入我省的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利用外资办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以政府支持、社会赞助的方式建立并壮大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吸收利用社会资金成立云南文化投资公司、文化资产经营公司等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发行民族文化彩票,鼓励支持文化产业集团上市。
充分运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办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吸引各方力量对文化建设投资或捐赠。
2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政府主要实行以政策指导、法规约束、信息服务、检查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管理,把部分微观文化行政管理职能赋予行业组织,使政府的宏观调控与行业组织的微观管理有机结合。
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的改革,制定政策促进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向产业实体转化;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步伐。
规范文化产业单位的组织形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制度;鼓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体通过资产重组,实施全新的现代管理模式,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29.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以资本为纽带、政府宏观调控、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引导、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遵循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兴办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
采取政策措施,调整文化产业资产存
量结构和文化产业结构,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有利于促进和有效利用人力资本的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
建立各级各类文化行业协会,形成行业自律机制。
制定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政策,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促进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鼓励文化产业单位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产业中介代理服务机构的建设,建立文化经纪人、独立制片人制度和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度。
30.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民族文化队伍。
要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族文化队伍;造就一支事业心强、有真才实学的民族文化创作和研究队伍;造就一支善经营、懂管理、守法纪的文化企业家和经营者队伍。
制定《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人才培养规划》,指导全省文化队伍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在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积极性的同时,广开渠道,引才纳贤。
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重点院系、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建立民族文化大省人才培养基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创办民族民间传习馆(班),促进特殊文化人才的成长;保护好高龄民族文化传承人,培养中青年文化传承人。
改革文化企事业单位的职称、人事、工资、福利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作用。
培育文化人才市场,用市场手段合理配置人才,使用人才。
31.加强民族文化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
建立和完善民族文化研究体系,建立全省民族文化学科重点科研基地和民族文化信息库,强化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中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的研究。
加大民族文化科研经费投入,保证各项研究工作高质量展开。
成立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的科学决策服务。
32.加强文化建设的立法工作,严格执法,为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在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我省实际,制定有利于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法规和条例,重点是制定和完善文化资源、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制定和实施文化领域的有关工作条例,建立和完善文化领域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各种法规制度,制定和完善文化市场管理的各项有关法规制度。
认真贯彻《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法制教育,加强文化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育公民的法制观念,增强守法自觉性。
建立文化市场执法责任制度,建立·—支高素质的文化市场执法队伍,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33.切实加强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工作。
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积极推动。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本《纲要》的精神和要求,认真制定本地方、本部门的有关规划和措施。
各级各种新闻媒体要加大有关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内容的宣传力度。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变成全省人民的具体实践,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文明、民族团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
二、桥头堡战略
“桥头堡战略”是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也是云南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09年7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考察云南后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此后,加快桥头堡建设,把云南建成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已成为云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发改委启动编制指导意见,意味着这一战略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战略的实施
7月27日,云南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财政薄弱是云南桥头堡建设的一大瓶颈。
云南省省长秦光荣认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全面推开,将为桥头堡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
“这次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标志着金融体系支持云南全面对外开放新时期的到来。
”
云南对外金融合作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云南财经大学东南亚南亚研究所所长胡列曲说。
与此同时,云南有关部门还在与海内外金融机构、政府高官商讨如何加强泛亚地区财金货币合作大通道建设,如何对构建战略大通道和云南桥头堡建设形成金融支撑,等等。
显然,云南桥头堡建设开始渐入佳境。
《指导意见》的目标
据《指导意见》,云南桥头堡建设将是一个为期十年的中长期规划,分为两个阶段。
2011---2015年是云南桥头堡战略重点的突破阶段,云南将加快实施互联互通的通道路网建设、加快通关便利、综合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缅甸皎漂到昆明油气管道建设、国际物流体系的建设,连通云南到印度洋的口岸建设。
2016-2020年则是重点突破,建成昆明、曲靖、大理、蒙自四大枢纽为核心的公路、铁道、航空、水运对内对外运输网络运输体系的建设;建设石油、化工天然气、新能源、特色农业、矿产加工、生物制药、旅游文化、金融交通运输建设。
在基础设施方面,构建南北方向的印度洋国际大通道,包括泛亚铁路、泛亚公路,从深圳到广州、到南宁到昆明,到缅甸、孟加拉、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亚洲大陆桥,是支撑“桥头堡”的重要骨架。
其中连接云南与缅甸的,主要包括经德宏从瑞丽出境的滇缅陆水联运通道、昆明—仰光高等级公路和泛亚铁路西线。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云南省一直关注直达印度洋国际大通道的构建,即从西南方向形成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而连接欧洲的新通道。
这条从云南经由缅甸直达印度洋的大通道,要比目前经东南沿海绕道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行程短3000公里左右。
据统计,目前中国出口货物有42%,原油进口的90%均经马六甲。
一旦印度洋大通道贯通,云南将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贫困边陲,而成为开放的前沿。
期待更多优惠政策云南将借助桥头堡战略打造滇中城市经济圈、八个沿边经济区和四条经济走廊。
其中,滇中城市经济圈是以昆明为核心,统领玉溪、曲靖、楚雄。
八个沿边经济区将建成为加快口岸经济港、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跨境合作区、三头在外的产业聚集区、无障碍跨境旅游区、民族保护及生态保护试验区。
四条经济走廊包括云南-河内、云南—曼谷、云南-皎漂、云南-印度加尔各答等。
点轴面的全方位立体式布局将增强云南在国内国外的市场辐射功能。
齐欢称,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经济,将是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八个经济区及四条经济走廊的建设则是有利于加快沿线开发、承担向西南开放,增强市场的辐射功能。
《指导意见》成效
《指导意见》指出,云南在利用其区位优势的同时,应鼓励多种贸易方式的发展,促进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
如,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启动,老东盟6国对我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至0.6%,到2015年,新东盟4国对我国90%产品实施零关税。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今年上半年云南省外贸总额为61.2亿美元,增幅列居全国第二,对东盟的贸易额则同比增长54.2% 。
但云南主要商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农产品、机电、生活用品的出口,进口的主要是原材料,贸易结构和贸易量和其具有的区位优势不相符。
在《指点意见》中,除发展云南六大支柱产业外,云南将作为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以促进其产业结构调整。
据了解,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深加工制造业为重点、进出口加工贸易业、进出口商品区、资源性精加工、现代物流业、承接两头在外的产业。
另据知情者透露,国家发改委已表示,在规划的云南桥头堡重要产业中,将对云南现代物流
产业加大支持力度。
齐欢透露,云南向中央申请外向型的优惠政策,“政策的优惠远点要向深圳珠海看齐,近点要看齐广西、海南、两江新区、新疆喀什等政策。
”
三、绿色经济强省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
狭义绿色经济绿色经济,在狭义或绝对意义上是指与绿色生物资源开发相关联的绿色产品和服务生产→绿色营销通道建设→引导和满足绿色消费时尚需求的经济活动过程或经济模式。
广义绿色经济20 世纪后期被人类认识和切实关注的绿色经济蕴含更深广的意义。
绿色产品的范围也在扩展,既包括绿色资源制成品,还包括洗涤用品、服装、化妆品、家用电器,直至各类染料、涂料、建材、各类机电产品和汽车。
只要是无污染、无危害的产品或比之老一代产品及其他竞争产品更符合保护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要求,获得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绿色护照”的产品和服务均可称为绿色产品。
但就其实质而言,绿色经济就是建立在保证各类资源可循环持续利用基础上,不产生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自然生态获得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
(二)、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资源优势云南地处边疆、山高谷深,使我省自然生态得以较好的保持;立体气候、溪流江河纵横,孕育出茂密的森林、生物种类丰富和可发展以水能为主的清洁能量资源等。
各级领导和各族人民群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到了“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香料之乡”、“药物宝库”、“天然花园”等美誉的深刻内涵。
延绵四千多公里的边境线和与多国接壤,使我省获得了建成通往东亚、东南亚、南亚国家和缩短与非洲、欧洲经济技术交往空间距离的“国际大通道”区位优势。
(三)、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主要内容
绿色经济强省建设的基础是立足自身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特色经济。
着力于优势资源的培植、提升、加工、增值,走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等八大工程和建设中华生物谷即成为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主要内容。
由于这一构想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吻合,符合了世界经济发展对云南的要求,也适应了国际国内市场绿色消费模式成熟发展的趋势和消费潮流,它必使云南获得无限的商机和发展前景。
(四)、绿色经济强省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绿色营销
(1)、绿色营销的内涵
绿色营销的内涵绿色营销,也称环保营销或生态营销,一般指以不损害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及后代未来需要为条件,以满足消费者和社会安全、健康、无害性需要为中心,合理应用各类生产条件和资源,进行清洁化、无害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经营的一系列行为过程。
绿色营销十分重视以科学、有益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引导、满足、提高人类消费质量。
-绿色营销观念和行为模式已是近20 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新市场营销理论,并将成为21世纪营销指南。
(2)、绿色营销成为热门话题的主要原因
环境恶化促使企业和人类崇尚绿色营销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将地球资源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工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性没有足够认识,甚至认为地球自身具有净化空气和水源,自动消除污染的能力。
直到20 世纪60 年代,工业发达国家污染公害频发,全球变暖、酸雨侵蚀绿色资源、赤潮危害海洋生态等。
为此,1992 年 6 月联合国召开成员国主要领导人参加的环境与发展会议,在重申1972 年6 月16 日在斯德哥尔摩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的基础上,又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在联合国环发大会和《宣言》的推动下,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制定发布了ISO14000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这一标准体系不仅成为世界各国环境立法和经济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成为各国企业界树立良好形象,使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国内市场畅通无阻的通行证。
ISO14000 系列标准,是继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之后,对企业产品、服务提出的绿色标准认证体
系。
它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注意保护环境,防止城镇污染,注意增进社会利益和公共福利,关心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才能让社会满意,让企业获得社会的理解与认同,也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接受,从而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绿色营销是克服资源稀缺和生态经济矛盾的客观要求资源是有限的和稀缺的,而人们的物质与能量需求欲望是无止境的,这就必然产生资源永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对于商品生产者和市场主体的各类企业来说,只有实施绿色营销,即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努力进行清洁和无害化生产经营,有效地减少自然资源耗费和降低成本,才能获得提高产品与服务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
(3)、绿色营销是推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核心云南省大多数工业的“枝叶”长在农业的“树干”上,以绿色生物资源的培植、优化、深加工为主。
云南省以绿色覆盖的秀美山川、热带雨林、奇花异木以及雪域风光、溪流江河、湖泊水库形成的自然风光,多彩民族文化造就的人文景观吸引消费者的旅游业发展及绿色旅游精品建设等,这本身就是绿色产品与服务的保护、创造提升过程。
云南省省委省政府八大工程为内容的绿色经济强省建设构想,就是实实在在为绿色营销做努力,就是促进国际国内绿色消费理念的实现和绿色消费需求的满足,并希望由此求得云南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绿色营销需要绿色经济作基础,绿色经济特色的发扬光大,又有赖于有计划、有组织的策划、广告宣传和绿色推介营销,让全世界认识云南、支持云南并乐于共同建设和发展云南。
近年我省举办的昆明国际旅游节、旅游产品展销会、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昆明国际花卉节等,都是云南绿色营销的杰出策划。
绿色经营、绿色销售,绿色消费理念的引导与满足,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已成为我省各级党政领导、各企事业单位的共同行为,这是绿色经济强省建设的核心内容。
让我们共同努力,以绿色营销工程推动绿色经济强省建设,在绿色经济强省建设中促进绿色营销。
为“生态经济时代”、“绿色新世纪”作贡献。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需要在生态理论研究上走在中国最前列
云南在推动绿色经济强省的建设上,理论研究滞后显而易见。
如在反击极端生态主义理论上,我们还不能理直气壮;在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关系上,我们缺少系统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失去了道德高地;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我们没有将具体案例纳入生态文明理论体系里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特别是在“生态补偿理论”的研究上,我们还处于“权利主张”上,还未进入“理论主张”,失去了理论高地——这些,导致了云南在“绿色搏弈”中不能牢牢掌握话语权。
我们相信,云南未来能给中国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一定是闪耀着生态文明理论光芒的绿色发展模式。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进一步保护好七彩云南,是中央对云南的新期望。
如何不负中央重托?最根本的就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坚持实践创新,二是坚持理论创新。
云南因其特殊的生态地位,总是在全国较早地触及一系列重大生态理论和现实发展问题。
从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和“绿色经济强省”的要求看,云南最大的短板是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最迫切的是如何补齐理论研究的短板,迅速搭建一个处于“国内领先、世界前沿、国际一流水平”的生态文明和绿色经济的理论研究平台,使云南在生态文明和绿色经济的理论研究上,走在中国最前列。
用生态文明理论指导绿色经济强省建设
云南是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和生态产业最具优势的省区,关注云南的“绿色生产力”,就是关注云南的未来!
但在现实生活中,传统发展观仍然在云南省相当多的地区和部门中占据着“实践霸权”地位,并成为制约云南发展绿色经济的重大障碍。
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面镜子。
如在民国时期,云南就诞生了举世闻名的“云南白药”;在计划经济时期,云南科学家也发明了震惊世界的“青篙素”。
但在市场经济时期,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却一度发展缓慢,在全国的行业地位不断滑落,并开始落后于贵州。
那
么,是什么造成了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的思想根源,是部分官员头脑中根深蒂固的“GDP崇拜”和“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文明理论的“缺位”,导致云南没有像抓烟草经济和矿冶经济一样去狠抓生物医药的发展,一度错失了发展机遇。
生态产业和绿色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当前,云南正以“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为载体,努力构建生态文明产业支撑体系,并召开了生物产业发展大会,规划到2020年,云南优势生物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0亿元左右。
为此,要顺利实现目标,只有用“可持续发展”取代“单纯的经济增长”,用“科学发展观”取代“GDP崇拜”,把生态文明理论作为推动云南发展方式转型的新思维,作为推动云南“绿色变革”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新力量,云南才能真正建设一个世界瞩目的绿色经济强省。
前沿理论研究助云南在绿色搏弈中掌握话语权
哥本哈根大会给云南的最大启示,就是云南在低碳经济时代,应通过卓有成效的生态理论研究,在未来的发展和绿色搏弈中牢牢掌握话语权。
在全国、全世界占据特殊生态地位的云南,一直处于保护和发展这对尖锐的矛盾之中。
近几年来,云南在绿色搏弈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特别是在水电开发和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上,云南省遭遇到了罕见的“舆论暴力”。
其实,金光APP风波、怒江水电开发遇阻、西双版纳人象之争的背后,不是简单的砍树与不砍树,建坝与不建坝,而是不同利益团体、不同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
这些争论同时也凸现了新时期中国生态文明理论建设的缺失和不足。
如在反击极端生态主义理论上,我们还不能理直气壮;在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关系上,我们缺少系统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失去了道德高地;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我们没有将具体案例纳入生态文明理论体系里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特别是在“生态补偿理论”的研究上,我们还处于“权利主张”上,还未进入“理论主张”,失去了理论高地——所有这些,导致了云南在“绿色搏弈”逐渐失去了话语权。
云南的生态文明理论特别是理论体系研究,在近期,“生态补偿理论”应是重点和突破方向。
“生态补偿理论”主要体现在对国际、国内、省内三个层面的研究。
国际层面应立足于低碳经济、森林碳汇、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河流水电开发等领域;国内层面应立足于国家层面如何协调大江大河源头和下游的生态补偿机制;省内层面主要应立足于移民补偿的研究。
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生态理论研究,为云南在未来的生态实践掌握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并取得道义、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全面优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主动地位。
搭建平台发展和丰富中国生态文明理论
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在国际、国内渐成显学。
党的十七大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已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在中央组织和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生态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列入了相关的子课题中。
在省外,在山东省委宣传部和山东大学的领导和支持下,山东省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省级生态文明研究机构,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专门以生态文明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机构之一。
在省内,云南省林业厅正从林业建设与生态文明的角度开展相关的理论准备和研究;西南林学院正把“云南省如何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课题,作为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选动作,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向上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云南虽有所行动,但亟待“大平台”整合部门“自选动作”纵观国际国内形式,云南省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加强对生态文明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肩负起发展和丰富中国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历史使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搞清楚生态文明的内涵、本质、特征及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并结合正在全省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建设好绿色经济强省,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