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恩格斯晚年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试题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试题黑龙江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67cd12e2f78a6529657d531a.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编测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 哲学共产主义2.异化的含义3.两种生产4.市民社会二、分析命题(每题5分,共10分)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存的。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2. 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3. 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4. 马克思的人自身发展三阶段理论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二编测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社会发展五项式2.客观真理3.辩证逻辑四要素4.实践的两大品格二、分析命题(每题5分,共10分1.“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真理是个过程。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如何理解列宁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思想?2.如何理解历史的发展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3.什么是实践?列宁对实践内涵的界定有什么样的深刻意蕴?4.列宁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列宁对真理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三编测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物化2.希望3.额外压抑4. 交往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物化的表现形式2.东方国家没有形成市民社会阶层,东西方国家形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阐释希望哲学对于人的理解。
4.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5.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四编测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矛盾论》2.《实践论》3.源与流4.实事求是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毛泽东是如何揭示认识发展辩证过程的?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根本特点?3.毛泽东总结的十大军事原则体现了哪些军事辩证法思想?4.概括《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的理论探索。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f818b9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a.png)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是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
这个原理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以及二者的矛盾运动。
首先,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以说明。
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国家政权和意识形式上占统治地位。
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后,上层建筑迟早会发生变革,以求得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还规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第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和意识形态形式。
这种反作用,取决于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当上层建筑适合于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起到
巩固经济基础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起到阻碍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行动中是极为复杂的。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以上就是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的相关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b2c8986856a561252d36f7f.png)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人类社会从低级的社会形态向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一方面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另一方面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决定性环节。
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叫作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叫作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以至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
中国学术界对经济基础概念的内容有着不同理解,主要涉及两个问题:(1)有人认为经济基础应包括生产力,只有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才能使上层建筑的各种现象得到完整的说明,就是说,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另外一些同志认为,经济基础只包括生产关系,只有把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两个概念区别开来,才有利于分析社会结构的不同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2)关于生产关系总和概念,一种意见认为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不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样理解才能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另一种意见认为是指一定社会阶段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既包括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样理解才能全面分析社会形态的矛盾和变革。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分为两个部分:(1)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55)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55)](https://img.taocdn.com/s3/m/dcd4e4c7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e.png)
《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恩格斯在其生命最后五年所写的一系列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
包括《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致弗·梅林》(1893年7月14日)和《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等。
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37~39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19世纪末,特别是马克思逝世后,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盛行,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和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诋毁不绝于耳。
以保尔·巴尔特为首的资产阶级学者用庸俗社会学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恶意歪曲为“经济决定论”和“机械论”;而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恩斯特为代表的青年派则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用形而上学观点去解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完全否认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将唯物史观庸俗化、简单化为“经济唯物主义”“社会宿命论”。
这些错误观点,严重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对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为驳斥这些错误观点和认识,也为了进一步帮助像布洛赫和博尔吉乌斯这些立志于钻研马克思主义的人提升理论水平,恩格斯写下这些信。
《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主要阐释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第一,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首先,阐述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
”其次,指出了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所谓的“反作用”,是相对的经济的“决定作用”而言的,恩格斯指出:“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
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dc58cfe2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e.png)
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电影《青年马克思》剧照: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提出来的,但听在中国人的耳朵里,非常类似于一句谚语:有多大的荷叶,就包多大的粽子。
仿佛在强调花费不要突破储蓄。
这很明显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但这很明显也不是马克思的原意,同时,也不是现在所流行这句话的意思。
现在流行这句话,目的很明确,意思很简单: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
现在我们喜欢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新中国刚建立的时候,大家都信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看起来,是当时的人不如现在的人理性客观。
反过来看,也可以讲,现在的人,不如当时的人乐观、向上、有干劲。
任何理论的价值,都体现在实践中。
我们刚建国的时候,经济基础太薄弱,简直弱到了极致所以,若单纯强调经济基础,我们还怎么搞建设?所以,那时候讲:“人定胜天”,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况且,经济基础这东西,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思想不滑坡,经济基础,会慢慢变得坚实厚重的。
这不,现在我们的经济基础不就坚实厚重了嘛!不得不说,新中国刚刚成立那会,是中国人创造人类奇迹的时期,好多看似坚固的理论,都被新中国的建设者,一一打破。
其中就包括这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很明显,当时新中国的上层建筑,就不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光这一点,就够写一本书。
看懂了这本书,受益终身。
举个小例子。
很多人反对抗美援朝,就是基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
结果看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了立国之战。
事实上,很多人都明白,理论这东西,有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只有伟人才能突破,只有伟人才能驾驭理论,而不被理论束缚。
真正的伟人,都是创造理论的。
这在华夏文明历史上,称之为“圣人得道、合道、用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一度很流行,不是大家996得不爽,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而是这句话得到了韭菜与镰刀的共同拥戴。
镰刀推出这句话,目的是为了彰显资本的威力,也有对政府秀肌肉的味道。
怎么通俗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怎么通俗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3acb2c67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e.png)
怎么通俗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些抽象和复杂。
那么,咱们今天就用通俗的方式来聊聊,到底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以及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咱们先来说说经济基础。
简单来讲,经济基础就是一个社会中生产关系的总和。
那什么是生产关系呢?比如说,在一个农场里,农民们种地,地主拥有土地,农民给地主干活,地主给农民发工钱或者粮食,这就是一种生产关系。
再比如,在一个工厂里,工人操作机器生产产品,老板给工人发工资,这也是一种生产关系。
把这些各种各样的生产关系综合起来,就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的核心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比如说,土地归谁所有,工厂归谁所有,机器设备归谁所有等等。
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会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也会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那经济基础为什么重要呢?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大家都种地为生,那么这个社会的很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比如人们的思想观念可能会比较保守,因为农业生产相对稳定,不需要太多的创新和冒险。
社会的组织形式可能也比较简单,因为农业生产不需要太复杂的分工和协作。
接下来咱们再说说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就像是建在经济基础这个“地基”上的“房子”,它包括政治、法律、文化、艺术、宗教、哲学等等方面。
政治制度就是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
比如说,是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政府的组织形式是怎样的,权力是如何分配的等等。
这些政治制度会影响到社会的运行和管理方式。
法律制度也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保障了社会的秩序和公平。
比如,法律规定不能偷盗、不能杀人,违反了就要受到惩罚。
文化、艺术、宗教、哲学这些看似比较“虚”的东西,其实也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念等等。
比如,一个崇尚勤劳节俭的社会,和一个崇尚消费享乐的社会,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b0b952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44.png)
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恩格斯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他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他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从恩格斯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1.唯物史观恩格斯于1895年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提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进步。
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按照它的经济形式而决定。
”这就是唯物史观,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基础是决定上层建筑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影响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
这一理论成为恩格斯思想的核心。
2.阶级斗争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社会进步的历程就是阶级斗争的历程。
”在《共产党宣言》中则提出:“整个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因此,只有在进行阶级斗争的过程中,无产阶级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
3.生产资料公有制恩格斯在其晚年的论述中,更加强调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要性,并将其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的条件之一。
他认为,如果不取消私有制,就不可能消灭阶级,也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
二、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恩格斯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理论上的探索,更是通过实践的检验和总结得出的。
以下列举了恩格斯在实践中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的体现。
1.共同协作恩格斯认为,共同协作是支持社会主义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只有通过不同阶级之间的共同协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恩格斯曾经支持卢萨尔的建议,提出了协作社的设想。
2.看待国家恩格斯对国家的看法与以往马克思主义者的看法稍有不同。
他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要通过政府干预和计划的方式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他还提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民主的方式来掌握国家的权力,反对官僚主义。
3.组织革命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起来进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d4f643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e.png)
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1.引言1.1 概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旨在揭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形态。
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意识等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社会内部的辩证关系。
通过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而上层建筑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历史上的社会形态转变中,也贯穿于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辩证关系原理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应用,以及这种关系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总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并探讨其对实践的启示。
通过对这一关系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并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首先,我们将概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和作用,以便读者能够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介绍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解释其在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理论分析,我们将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我们将阐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会强调上层建筑在回馈经济基础方面的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对这一原理对实践的启示进行讨论。
我们将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他们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一原理,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d0bc75ffe4733687e21aa21.png)
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 》 经济基础 与 卜 ▲ 层建筑 的关 系
彭
( 安徽 大学哲 学 系
摘 要
文
安徽 ・ 合肥 2 3 0 0 0 0 )
《 德意志意识形态》 是马克 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第二部 重要的著作 , 这部著作首次系统地 阐述 了唯物主义
史观, 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史无前例的影响。本 文主要对《 形态》 中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俩者 之间的关 系进行
认 识
3 . 1 形态》 中对 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 的解读 在谈论 历史产 生, 马克思说 : “ 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 发来考 察现 实的生产过程 , 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 的、 它所 产生的交往形式 , 即各个 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 , 理解为整个
历 史 的 基础 ;然 后 必 须 在 国家 生 活 的范 围 内描 述 市 民 社 会 的 活 动 ,同 时从 市 民社 会 出发 来 阐 明各 种 不 同 的 理 论产 物 和意 识形式 , 如宗教、 哲学、 道德等等 , 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 生 的 过程 , ”明确 表 示 了经 济 基 础 对 上层 建筑 的产 生 、 性 质 和 变 化 发 展 的 决定 作 用 。并 且 对 上 层 建 筑 的 国 家 和 法 的基 础 进 行 了解 析 ,指 出相 互 制 约 的生 产 方 式 和 交 往 形 式 不 是有 国家 政权创造 出来 , 相反是它本身产生 了创造国家政权 的力量 , 这 种 力量有利于对统治阶级 的维护 , 他说 : “ 在这 种关 系中占统 治地位 的个人 除了必须 以国家 的形式组织 自己的力量外 ,他 们还必须给予他们 自己的 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 家意志即法律 的一般表现形式 , ” 表明了 “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 每 一 时代 都 是 占统 治 地 位 的思 想 。 3 . 2 形态》 中对 上 层 建 筑 反 作 用 于 经 济 基 础 的 解读 上 层 建 筑 对 于 经 济 基 础 有 着 反 作 用 ,主要 表 现 为反 映和 服 务 于经 济 基 础 。马 克 思 在 《 形态》 中 也 在 一 定 的层 面上 论 述 了 上层 建 筑 反作 用 于 经 济 基 础 , 首先在 《 形态 》 中国家、 法律、 刑罚都是为了保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维护 自己的阶级地位 。 其 次 上 层建 筑 还 能 反映 经 济基 础 中出现 的矛 盾 , 马 克思 说 : “ 如 果这种理论 、 神 学、 哲学、 道德等等和现在 的关系发生矛盾 , 那 么, 这仅 仅 是 因 为现 存 的社 会 关 系和 现 存 的生 产 力 发生 矛 盾 。 ” 4总 结 作为构成唯物史观的一部分, 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在 《 形 态 》中 也得 到 了充 分 的 阐述 , 不 仅 对 这 对 范 畴 定 义 做 了概 括 , 还 对 他 们 产 生 的原 因 以及 俩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作 了详 细 的解 释 , 特 别是 比较完整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科学 原理, 解决了长期以来在历史观上面存在的问题 , 为接下来进 步 发 展和 完 善 经 济 基 础 与 上 层 建 筑 奠 定 了 理 论 基础 。
恩格斯晚年的书信研读——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恩格斯晚年的书信研读——关于历史唯物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7484555e6529647d26285266.png)
恩格斯晚年的书信研读——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马克思理论的重要基石。
在恩格斯晚年的书信中,论述了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纠正人们对唯物史观的错误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马克思主义以及当时现实社会都起到了深远影响。
以恩格斯晚年的书信为研究对象,着重论述了经济基础的作用,而且是“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
标签:恩格斯;书信;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晚年的书信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曲理解,给他们做出了细致明了的解释。
对误解历史唯物主义的人们进行严厉抨击。
恩格斯晚年的书信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捍卫,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一、恩格斯书信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6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德国出现了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把矛头指向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出现了以巴伐利亚社会民主党首领福尔马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以“青年派”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公开鼓吹经济唯物主义,否认政治、思想的能动作用。
并从不同的方面割裂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的统一,号召暴力行动崇拜个人主义。
二、恩格斯晚年书信的主要内容(一)上层建筑具有能动作用恩格斯晚年在相继给康·施米特、约·布洛赫、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在原来的基础上丰富了唯物史观。
在给施密特的信中,恩格斯强调了在社会发展中,经济基础一直都起到了决定作用,但是这一作用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力量,上层建筑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例如经济运动是一切政治斗争的基础,政治运动的根源毫无例外地在于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它必须受经济的制约。
恩格斯还说明了上层建筑并不是完全依附于经济基础存在,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理解为意识形态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
意识形态的发展一般都会受到它前人的思想领域的影响,具有历史继承性。
一、恩格斯晚年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阐释
![一、恩格斯晚年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dbd312e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7.png)
一、恩格斯晚年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阐释一、恩格斯晚年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阐释从19 世纪80 年代末开始,恩格斯在其一系列的书信中补充和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思想。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890 年9 月,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惟一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恩格斯的这段表述意识到了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影响,但归根到底是经济基础在起决定作用。
2、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各种因素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巨大的能动作用。
这种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是指上层建筑不仅能反映客观地反映经济基础,同时还能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在《致符·博尔吉乌斯》(1894 年 1 月25 日)这封信中,恩格斯具体阐释了上层建筑能动作用,他认为不仅包含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同时包含上层建筑内部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主要体现于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之间,以及政治上层建筑内部制度和设施之间,存在于意识形态各种形式之间。
3、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上层建筑各部分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能够积极地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意识形态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同样具有这种相对独立性。
恩格斯在其晚年的书信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他认为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历史继承性上,每一时代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在他们形成自己的思想理论的时候,都是在先驱者的特定的思想资料基础上,进行继承、摈弃与发展的,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搬;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不同步性上,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思想上超过先进国家的情形是常有的;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性上,这种相互作用与之制约使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整体,它们又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马原中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解析
![马原中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bb010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11.png)
马原中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一种经济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马克思谈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变革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基础的概念与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指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与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
作为一种物质力量,经济基础通过各种形式的制度来对上层建筑产生影响。
不同的经济基础条件下,上层建筑的性质也会有所不同。
二、上层建筑的概念与作用上层建筑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宗教、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制度。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表现和反映,它对经济基础起着维护、巩固和调节的作用,同时也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
上层建筑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经济基础的表现,还能通过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等来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为经济基础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首先,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同的经济基础条件下,社会的上层建筑会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是经济基础的特征,而私有财产权和市场经济是其对应的上层建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着反作用的作用。
上层建筑通过各种法律、政策、制度等方式来调节和影响经济基础的发展。
例如,国家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的角色,对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还体现在二者的相互制约和依存中。
恩格斯晚年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丰富与发展——基于恩格斯晚年五封书信
![恩格斯晚年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丰富与发展——基于恩格斯晚年五封书信](https://img.taocdn.com/s3/m/b84f684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1.png)
恩格斯晚年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丰富与发展——基于恩格斯晚年五封书信发布时间:2021-05-07T10:11:12.80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期作者:郑雅文[导读] 摘要:恩格斯在晚年所写的五封书信中曾讨论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他系统论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关系不是历史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他还讨论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问题和很多其他比较重要的内容。
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摘要:恩格斯在晚年所写的五封书信中曾讨论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他系统论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关系不是历史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他还讨论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问题和很多其他比较重要的内容。
其当代理论价值有助于我们建设马克思主义新形态,推动唯物史观中国化新发展,探索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模式;实践价值有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心以及对走中国道路,把社会主义进一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做好做到位实现共产主义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反作用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理论,防止资产主义的学者的任意的扭曲,我们要引导人们去学习了解历史唯物主义。
晚年的恩格斯突出了对于经济复苏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因为拥有许多其他政治因素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这为改进和发展了历史的理论唯物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恩格斯晚年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新阐发恩格斯的这五篇书信中坚持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着重分析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方面,经济是基础,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归根到底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
恩格斯指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f7b213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64.png)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观念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
原始氏族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费的关系为基础,社会秩序由氏族成员按历来习俗进行调整,因而没有专门的武装集团和暴力机构这样的政治上层建筑。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产生了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观念上层建筑。
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相应地形成了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具有强制手段的政治上层建筑。
每一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自己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的。
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政治上层建筑表面上表现为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脱离社会的独立力量。
观念上层建筑,特别是哲学等意识形态距离经济基础比较远,往往以曲折的形式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
但它们归根结柢都是由经济基础所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上层建筑的性质不直接决定于生产力而决定于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它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封建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地主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则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3、经济基础同意上层建筑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生产关系即为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发生改变,上层建筑或慢或快也必须出现变革。
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基础的质变和部分量变,同意了上层建筑必须出现适当的质变和部分量变。
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为另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所替代的显然量变,同意着全部巨大的上层建筑的显然变革。
上层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变化的过程不尽相同。
轻易充分反映经济基础建议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通常较慢,而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则通常较快。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c215d7783c4bb4cf7ecd1d1.png)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作者:仲佳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21期摘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发现以及在此基础形成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唯物主義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辩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中,经济基础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的积极分子,认为国家是理性的国家,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后随着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转变,马克思深入地批判了黑格尔的法哲学,认为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国家“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正是“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也就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1]。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碰到了许多经济方面的问题,其中关于林木盗窃法案和地产分析使马克思认识到经济问题的重要性。
普鲁士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出台了严厉的、不公正的法案,将人们在森林里捡拾枯枝、采摘野果和其他一些仅仅违反林木管理条例的行为定义为盗窃犯罪,给予刑事处罚。
这部法律有多严厉?当时的普鲁士绝大部分地区都是以柴火做饭取暖,而普鲁士的绝大部分的森林和树林都归私人所有,林木管理条例规定了在森林捡拾柴火或采摘野果都属于盗窃行为,都要受到刑事处罚。
这样的规定明白无误的告诉普鲁士农民和失业者,需要柴火只能给森林所有者购买,不得自行捡拾,否则就得坐牢。
这部法律对原本就寄希望于通过坐牢来维持生活的穷人来说,会是怎么样一个结果。
越来越多的人完全漠视林木管理条例的规定,或者说故意违反此规定,让警察将自己抓进监狱里吃牢饭。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国家、法律、甚至道德都只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存在,所以,马克思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恩格斯晚年关于上层建筑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恩格斯晚年关于上层建筑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9956a3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c.png)
恩格斯晚年关于上层建筑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王瑞萍;杨燕
【期刊名称】《改革与开放》
【年(卷),期】2009(000)020
【摘要】社会的和谐源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和谐,恩格斯晚年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极为重要的反作用,这个思想理论成果对于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总页数】2页(P7-7,9)
【作者】王瑞萍;杨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方法论——恩格斯晚年思想的当代启示 [J], 吴家华
2.论恩格斯晚年所著若干序言和导言思想理论的启示 [J], 金元钊
3.简论恩格斯晚年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新观点及其思想理论根基——学习恩格斯晚年著述札记 [J], 朱传启
4.恩格斯晚年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及其启示 [J], 刘常喜
5.恩格斯晚年关于上层建筑反作用的观点 [J], 陈立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恩格斯晚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理解
![对恩格斯晚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3bd0312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11.png)
对恩格斯晚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理解第一,突出强调了上层建筑诸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如果把这个基本观点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就会把这个观点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第二,指出政治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恩格斯具体分析了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产生反作用的三种情况:一是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是沿着相反的方向起作用,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导致自身的奔溃;第三种是阻碍经济沿着某个方向走,而又推动经济沿着另一个方向走。
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坏,并造成人力和物理的大量浪费。
第三,论述了社会意识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恩格斯指出,宗教和哲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不同特点就是他们远离经济基础,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他们虽仍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经过了一系列中介。
每一个时代的哲学和宗教作为分工的特定领域,具有他们自己的特殊继承性,都是以前人已有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和出发点的,因而这就使他们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这是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同时,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也是其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则是它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四,提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合力的观点。
恩格斯认为,历史运动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力量所支配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决定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但是,决不能由此而否认人的意志和人的自觉的活动在历史运动中的作用。
作为历史运动的总合力由无数力的合力构成。
产生各种不同意志的根源是各种特殊的生活条件,即由个人的内在需要和外部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学案(含答案)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b1146e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3.png)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学习目标】1.了解文中恩格斯关于经济基础的主要观点,并思考其内在联系。
2.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
3.学习恰当的论证方式。
【自主预习】一、作者介绍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
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公开升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恩格斯在从事理论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担。
1889年7月,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建立第二国际,进一步团结和发展了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使社会主义运动获得广阔的发展。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伦敦病逝。
主要作品有《反杜林论》(集中当时多门科学的重要成果,批驳了杜林的理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哲学问题作出经典概括,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科学标准)、《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用唯物史观阐明了国家的实质和其消亡的必然性,成为历史哲学研究的主要作品)、《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二、典型事迹爱人者人恒爱之恩格斯出生在德国一个工厂主的家里,有一天,他问妈妈:“为什么有许多人吃不饱?”妈妈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去研究吧!”小恩格斯拿着早餐,到学校去了,回家后却拼命地大吃。
妈妈觉得奇怪,一天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他把食物都带给了贫困的同学。
恩格斯如实告诉了妈妈,妈妈很感动,以后就多做一份让恩格斯带去。
这种爱心,使他以后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得到了全世界无产者的爱戴和尊敬。
我的名字叫恩格斯1892年,一个年轻的俄国社会主义者见到了恩格斯。
因为是第一次见面,他非常激动,称颂说:“您是国际社会主义的领袖。
看见您就像看见马克思还活着,啊,您就是马克思的化身!”恩格斯打断他的话说:“年轻的同志,您说得太多了。
在我们社会主义者之间,干吗要这么恭维!”1894年,普列汉诺夫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称他为“导师”,恩格斯在复信的开头就十分明确地说:“首先请您不要称我为导师,我的名字就叫恩格斯。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