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定稿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作家与作品的关系

摘要:作家与作品的关系问题受到历来文艺理论家的关注,我们可以将其主要观点归纳为“文如其人”论、“文人无行”论和“言不足以尽人”论这三类。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试着对作家与作品复杂关系的成因从才智与品德、日常个性与创作个性、艺术创造与自我表现、题材的选择与体裁规范要求这四个方面做一探索,进而明确我们应该区分道德与文艺的不同评价标准,以真、善、美的要求来评判文学作品的价值,正确看待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不因人废文,不以文定人。

关键词:人格;风格;文如其人;因人废文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are always literary theorists attention. We can be summed up as " the writing mirrors the writer" the main viewpoint of," a literary man of no conduct" theory and" words are not enough as" on the three clas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writers and works complex relationship to the genesis of intelligence and morality, from daily personality and creative personality, artistic creation and self-expression, the choice of subject matter and style requirements of this four respects make an exploration, then clearly we should distinguish between moral and the different evaluation criteria. To judge the value of literary works by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an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by a correct view .No waste paper and no engage people.

Key words: personality; style; the writing mirrors the writer; waste paper

在传统的文艺理论中,理论家们习惯于通过作品来评判作家,也常常通过作家的身世背景来推断作品的背景和创作原因,孟子的“知人论世”之说被历来的文学评论家所广泛应用。诚然,作品出自作家之手,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轻率地就将“文如其人”、“道德文章”、“风格即人格”奉做毋庸置疑的真理。人格和风格之间并不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不可将其混为一谈。

一、风格与人格的概念

从古至今,风格与人格的关系是一个令诸多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要想讨论这二者的关系,我们必须先明确“人格”和“风格”的概念。

对于“风格”,不同的理论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做出了多种解释,较为全面和流行的观点是“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1](p287)这一概念强调了文学风格最基础的内在根据是作家的创作个性,但也离不开构筑文本的语言、结构和内容,风格的最终形成是读者确认的具有审美属性的独特艺术创造。简言之,风格的形成是作家、作品和读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李太白的飘逸洒脱、王维的清新超然、杜甫的沉郁顿挫,这些都是诗人自己的独特风格,很容易就能被读者辨认。

“人格”现在多被划归于心理学的范畴,作为心理学的名词,人格的概念亦没有定论。根据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在《现代心理学》一书中的解释:人格一词在涵义上有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是社会上的一般解释;二是指权利义务主体之资格,是法律上的一般解释;三是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是心理学上的理解。[2](p25)很明显,我们常听到的“文如其人”、“道德文章”之类有关人格与风格关系论中的风格一般是“人的品格”和“人的个性”的混合使用,而且更侧重于人的品格,多从道德伦理方面来谈论文人的风格与人格的关系。

二、关于人格与风格关系的三种主要观点

有关“人格”与“风格”关系的论述颇多,我们大致可以将其主要观点归纳为以下三类:

1、“文如其人”论

“文如其人”、“道德文章”是古往今来流传最广泛的有关人格与风格关系的观点。持此观点者认为,作品的风格便是作家人格品行的写照,二者可以相互鉴照。

在中国,历来的理论家们大都接受“文如其人”的观点,并且深受其影响。《周易·系辞·下》中有“将叛者其辞惭,心中疑者其辞枝。吉人其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3](p208)如此从个人心理来判断其言语特点的论述大概就是影响后人从心理——语言——文学风格这一思路去研究风格问题的源头了。其后有了孔子的“诗言志”、“有德者必有言”,孟子的“知人论世”说;西汉扬雄提出“心画心声”之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2](p7)曹丕以“气”论文,来品评当时的作家作品,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4](p71)再有刘勰的“世远莫见其面,文辄见其心”、“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各师成性,其异如面”;[5](p137)宋代苏轼的“文如其为人”便是“文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