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门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依托产业,联合企业,加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

2008年6月,经荆门市政府批准,由湖北信息工程学校、荆门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荆门市财经学校、荆门市教育学院和多家知名企业,成立了荆门职业教育集团,它不但是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实现校企间互利双赢的有效途径。

近五年来,在荆门市政府、荆门市教育局精心组织、科学指导下,荆门职业教育集团各项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实现了校企、校校一体化办学的历史性突破。

一、资源整合,构建职业教育集团核心层
在近五年的办学实践中,荆门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以需求和发展的观点看职教,以顽强和创新的精神办职教”,自2008年以来,通过拆、迁、改、建、添形成了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实习区;通过生产资源与教育资源的系统整合,荆门职业教育集团的各个专业科都有了生产性实训基地,服装设计专业科有了李宁(荆门)工业园“湖北动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和“湖北福力德鞋业有限责任公司”;电子专业科有了东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惠达电器有限公司、天津津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机械专业科有了东风汽车、东南汽车、荆门中辰工贸等汽车生产厂家;计算机专业科建成了校内网络实训中心,形成了校内“前校后厂、产学一体”的办学优势。

校内专业与校内企
业的一体化,构成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内核,并成为荆门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模式的突出特色。

校内企业是荆门职业教育集团的二级法人,担负教学和生产双重职能,对内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工厂),对外则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单位。

校内企业领导班子由荆门职业教育集团委派,厂、专业科领导交叉任职。

实习厂厂长兼任专业科副主任,专业科主任(书记)兼任实习厂副厂长;专业带头人兼任实习厂的工程师,实习厂的工程师或高级技师兼任实习指导教师。

这种管理体制保证了生产活动与教学活动在目标、内容和时间上的协调性,各专业科可以根据生产周期制定和调整教学进程,实习厂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安排生产进度。

由于“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使实习厂既出产品,又出人才,体现出生产经营与实践教学的双重功能。

生产性的实习实训环境和企业化的育人环境,保证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教育化的生产环境,促进了企业的文明生产和技术进步,转变了企业生产的发展方式,加快了企业产品开发;企业化的教育环境,加速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工学结合有了可靠的载体,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教育与生产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二、资源互补,建设职业教育集团紧密层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目的在于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使资源由“死”变“活”,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在不改变原有建制、法人和人财物隶属性质的情况下,荆门职业教育集团与有关单位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形成了职业教育集团的紧密层。

紧密层是职业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各个法人之间以契约方式组成的联合体。

主要有三种:
一是“工厂化”联合体。

2008年,在荆门经济开发区落户的李宁(荆门)工业园,总投资32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3200亩,吸纳就业人员5万人,每年可实现产值50亿元左右,将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和物流集散地。

荆门职业教育集团与李宁(荆门)工业园联系合作,定向培养人才,成为“李宁(荆门)工业园人才定点培训基地”。

荆门职业教育集团与李宁(荆门)工业园“湖北动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和“湖北福力德鞋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3月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投资100万元,建立了针织、梭织、成型等6个制衣、制鞋“教学车间”,拥有152台制衣电动车、38台制鞋电动高头车以及前帮机、后邦机、烘干机等相关设备,建成三条生产线。

从2009年4月开始面向社会招收学员,按照需求一批、培训一批、上岗一批的用工计划,开设为期3个月就业培训班。

2009年秋季学期又招收学生3个班150多人开办了服装专业3年制全日制长班,直接为李宁(荆门)工业园培养人才。

二是“实体化”联合体。

荆门职业教育集团是荆门地区开设幼师专业唯一办学单位,幼师专业开办已有26年历史。

2009年,荆门职业教育集团根据荆门经济开发区周围人口数量众多,幼儿数量激增的现状,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依托幼师专业优势,实施“产教结合”,创办经济实体——附设“荆门职业教育集团艺术幼儿园”。

投资120万元,对校内一栋5层教学大楼进行改造,采购教学、食宿等相关设施。

现有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共计10个幼教班378名幼儿,年创收近50万元。

荆门职业教育集团在艺术幼儿园开辟“幼教课堂”,
让幼师专业学生开展工学结合学习。

教学计划上,安排学生一半时间进行理论学习,一半时间进行器乐、舞蹈学习和到幼儿园“幼教课堂”开展教学实习训练。

三是“合作化”联合体。

荆门职业教育集团与众多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开设企业“冠名”班,培养“订单”学生。

2008年以来,荆门职业教育集团与广东惠州惠达电子有限公司、深圳洋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荆门)金石炼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每年择优招收电子、机械、数控专业学生共计550名,冠名“惠达”班、“洋华”班、“金炼”班。

“惠达”班、“洋华”班学生免费入学,直接安排就业,由企业提供培养费,按照签订的协议,惠达电子有限公司一次性付给学校20万元,深圳洋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付给学校30万元,学生毕业后,就业月薪分别不低于1600元、2400元。

湖北(荆门)金石炼化有限公司每年向学校提供价值不少于5万元的实习设备或材料,每年提供两万元的专项资金设置学生奖学金。

此外荆门职业教育集团还与其他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办法就是定企业但不定岗位,定方向但不定人数。

荆门职业教育集团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组织招生和教学,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人才。

荆门职业教育集团先后与广东华为集团、富士康、多彩实业集团、泰日升模具公司、中兴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斯比泰(深圳)电子有限公司、中宇元一(深圳)有限公司、美的集团、科龙集团、长城集团、浙江车王电子集团、余姚奇高电子、上海华硕集团、浙江斯比泰电子、武汉富士康科技、北京中天物业、江苏夏普电子以及幼儿园等50多家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协议书,开展校企合作,并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三、资源共享,形成职业教育集团的松散层
松散层处于职业教育集团的外层,联系方式灵活多样。

联系对象既可以是单位法人,又可以是自然人;既可以是职业院校、企业,又可以是本科院校、社会团体。

一是对外开放荆门职业教育集团实习厂,为兄弟学校提供实习服务。

荆门职业教育集团服装设计实训基地——李宁(荆门)工业园,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该厂曾多次接纳清华大学艺术设计系、中央美术系、湖北纺织大学服装设计系等院校的师生来厂进行实践教学和创作活动,并与荆门职业教育集团师生开展交流,起到了共同提高的作用。

二是主动为农村地区和县区职校服务。

荆门职业教育集团与沙洋、钟祥、京山政府联系,提出免费为这些地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构想。

目前,荆门职业教育集团已先后免费接纳了322名贫困学生来荆门职业教育集团就读,并给他们提供勤工俭学机会,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荆门“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依托荆门职业教育集团职教产业园,推行“三段式”办学模式。

“三段式”办学模式,即学生一年在荆门县市区职业学校学习基础,一年在荆门职业教育集团学习技能,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

目前,荆门职业教育集团已连续两年为东宝子陵职高、沙洋汉江职高、钟祥职高及京山职高学生培养实践技能。

三是为社会开展培训服务。

荆门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再就业培训基地,为企业下岗职工开展培训。

2009年,荆门职业教育集团经荆门市商务局、财政局、总工会考核申报,经湖北省商务厅、财政厅、总工会批准为湖北省首批“家政服务工程”定点培训机构。

家政服务培训旨在规范家政服务行为,提高家政服务水平,家政服务主要培训
内容是家庭烹饪、家庭清洁卫生、家庭电器使用常识、衣服洗涤收藏、家庭护理、家庭宠物及植物养护等培训项目。

目前,荆门职业教育集团已为来自准备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进城务工农民和下岗工人举办了3期450人家政服务培训。

荆门职业教育集团还积极面向返乡农民工开设制衣、制鞋共计18期专业培训,培训人员2030名,学员结业后直接到校企合作单位李宁(荆门)工业园就业。

由于培训周期短,培训技能针对性强,为农民工就业开辟了绿色通道,深受农民工欢迎。

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所联合举办的“九个人口大国农村地区基本文化与成人学习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在会上作经验交流,介绍了我省实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功化解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做法,着重介绍了荆门职业教育集团服务返乡农民工的典型案例与经验,受到与会国际教科文组织官员、专家的高度评价。

同时,荆门职业教育集团还开展乡镇幼儿园教师培训、退伍军人就业技能培训、厨师培训、机械电子培训、全市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培训、本专科学历函授培训等,每年各类社会培训收入均在80万元以上。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荆门职业教育集团开创了一条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办学之路。

在建设理念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在目标定位上,通过资源重组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开放化;在组合方式上,坚持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等多种组合形式并存;在运行模式上,坚持集约化、信息化、实效化,注重职业教育集团化的规模效应,充分利
用价值规律和市场化手段,协调集团成员之间利益关系,通过人财物的优化组合与合理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效益最大化。

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办学之路,促进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荆门职业教育集团又好又快发展:
——在办学规模上,学生人数由十年前的450人,增加到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620人、成人教育学生600多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近3000人次,办学规模超过10000人。

——在专业设置上,由只有2个专业发展到现在拥有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烹饪、幼儿师范(学前教育)、服装设计与制作、会计、护理、旅游服务与管理、航空服务、化工工艺、焊接技术等33个专业。

——在专业建设上,烹饪、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幼师、机械加工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7个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骨干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品牌专业。

——在课程建设上,按照“一年学基础(文化和专业基础),二年学技能,三年顶岗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文化基础平台+专业技能模块+职业资格证书”的新课程体系。

课程目标体现三个维度:社会维度——就业市场、学生维度——个体选择和发展、学科维度——教育资源。

——在教学模式上,实行了学做一体、产学互动、双证融合,毕业生中获取“双证书”的学生达到90%以上,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在学生素质上,通过集团化办学,开办企业“冠名”班,使学生就业目标明确,职业针对性和岗位适应能力增强。

学校教学环节企业化的渗透和实践环节真刀真枪的磨练,极大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掌握的速度和质量,同时也使学生的意志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素质得到提升。

每年5月份荆门职业教育集团均开展校园文化技能月活动,各个专业设定技能竞赛项目,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在经过初赛的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决赛评奖。

荆门职业教育集团专门召开表彰大会,邀请荆门市教育局领导和李宁(荆门)工业园、惠州惠达电子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领导同台为技能竞赛获奖学生颁发证书和奖品。

2008年至2012年,连续五年荣膺全国中职学校技能大赛烹饪一等奖,先后获得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首批285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实践教育先进单位、中华金厨奖等200多项荣誉称号。

——在办学效益上,广大教师参加教研教改热情高涨,除自编校本教材使用外,教师唐萍、侯守军、刘伦富、李代珍等教师主编的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教材公开出版,在全国中职学校使用。

近2年来,教师发表评奖国家、省市级教研论文380多篇。

集团化办学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契机,聘请企业有实践技能和特长的技工师傅10多人到校任教,另一方面定期对教师实施轮训,分批派遣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锻炼3个月以上,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过硬的教学质量赢得企业的青睐,2009年以来,荆门职业教育集团服装短期培训学员2030名,分批输送到李宁(荆门)工业园企业直接顶岗使用,既提高了用工效率,解决了用工的燃眉之急,又节约了新员工培训成本。

看的见摸的着的实惠,
让荆门经济开发区内相邻企业大动芳心,格林美新材料公司,新港服装公司等企业纷纷来校寻求合作。

学生就业率为98%以上,良好的就业形式拉动了招生工作。

连续多年,每年招生均超过2300人。

集团化办学树起了学校前进的航标,使学校办学路子越走越宽。

不断受到企业界、职教界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荆门市委书记王玲来校视察后,都对集团化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二○一二年十一月十二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