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白马生态公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芜湖市白马生态公园项目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概要

1、项目名称:芜湖市白马生态公园项目

2、建设性质:新建

3、建设地点:芜湖市弋江区

4、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在芜湖弋江区建设文化休闲区、名木花卉区、滨湖亲水区、山地体验区、民俗风情区、森林景观区、休闲娱乐区、儿童游乐区、寺庙景观区(含白马寺、三圣寺两个景区)。

1.1.4 项目建设方案

1、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期限为2年。

2、市场营销及发展方案

对生态公园统一管理,项目建成后,合理规划“三山一湖”,使公园成为市民的休闲、健身、旅游的理想场所,逐步恢复规划区域的原生态。

1.1.5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9500万元,流动资金500万元。资金来源为自筹。

1.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⑴总投资1亿元;(2) 正常投产营业收入7183 万元(4) 利润总额1300万元;(5) 所得税325万元;(6) 税后利润975万元;(7) 财务投资利润率14.38%;(8)投资回收期10.25年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4、《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5、《芜湖市弋江区分区规划(2006~2020年)》;

6、其他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

7、海螺商住城规划(参考)。

上述依据中第4和第5项均正在上报待批过程当中,反映了芜湖市最新发展思想与理念,作为上一层面规划,是本次规划重要的参考依据。

依据第7项作为安徽海螺集团对白马山水泥厂用地未来发展建设的规划意向,本次规划给予尊重,并加以统筹、协调。

1.3 综合评价

1、项目的实施将给矿山开发后再利用已经恢复原生态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项目的建成能推进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收入,改善周边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2、项目产品市场需求大,设计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能满足要求。在经济上是可行,并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3、项目实施一方面为项目所在地提供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同时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4、项目是通过矿坑的商业性利用,营造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引发一个集观赏、

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项目,将给芜湖及至周边地区的市民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休闲场所,并为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从生产工艺、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等各方面综合分析,该项目可行。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社会节奏加快,学习和工作的压力增大,人们的生活方式需要得到调剂,使自己能以健康的身心更好的投入学习和工作。正如台湾经济学家江荣吉教授所言,20世纪是劳动时代,21世纪是休闲时代;20世纪是劳动型文化,21世纪是休闲文化。休闲生态旅游正是适应这一潮流而在全世界兴起的。

安徽省是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安徽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旅游业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产业形象日渐鲜明,业已成为安徽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芜湖是一个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山水古城,目前全市面积3317平方公里,人口230多万,其中市区面积72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120多万,流动人口60多万。芜湖市滨临长江、青弋江,是安徽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内外贸易港口,皖南旅游区的重要门户;是安徽省的重要工贸城市和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全国“明星”城市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人和客商来芜湖观光旅游,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规划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秩序的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物质丰富的同时,越来越讲究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发展假日经济、旅游经济和会展经济,举办国家级的茶博会、旅博会、农业观赏、比赛垂钓等新型项目,推动了城郊型旅游市场消费的进程。对土地和水面进行多渠道、多用途的综合开发,是我国的基本指导方针。

本次规划以“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为首任,着重对如何利用原白马山经矿石采掘后形成的矿坑及周边地区,恢复生态环境,构建成生态型旅游景区——白马山生态公园,

总之,该项目经初步可行性论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

2、项目建设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该项目建设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可以调整项目所在地的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项目实施后,对于提高芜湖市市民及周边地区的人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市民的文化品味和文明修养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农民的就业水平,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项目的建设起示范带动作用

本项目对矿坑、抛荒地、低洼地进行了有利的改造,结合自然景观,建设生态观光休闲的场所,对我市及其它地市的类似环境和低洼地的改造和利用,将会起到

积极的示范作用

在经营上以三产服务创造效益;实施长短结合,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增加效益。

第三章建设条件

3.1 项目区概况

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项目位于芜湖市弋江区,弋江区位于芜湖市南部,东起荆山河,南临漳河,与芜湖县、繁昌县毗邻;西濒长江,北依青弋江,与无为县、新芜区、镜湖区隔江相望。总面积178平方公里。辖火龙岗镇和马塘、鲁港、弋江桥、中山南路、利民路、南瑞6个街道办事处。2008年末,全区总人口22万人。

弋江区属平原地貌,地势较平坦,平均海拔6-10米,中南和西南部略低,沿东南边缘有小荆山、大官山、艾蒿山、马头山等低矮山丘散落分布;沟渠纵横,湖塘密布,面积超300亩的湖塘有园牧塘、芦花塘、殷村湖。弋江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冬冷夏热,春暖秋爽,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18.7℃,年平均降水量1200-1410mm,集中在春夏两季,年平均日照1939-2092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40天。境内物产丰富,非金属矿产石灰石储量较大,农副产品除稻麦、油菜、蔬菜,还盛产菱藕,水产品有名闻遐迩的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蟹),有久负盛名的地方特产鲁港“三刀”(剪刀、菜刀、剃刀)。

弋江区水陆交通便捷,是市辖芜湖、繁昌、南陵三县进入市区的入口。皖赣、芜铜铁路和205国道、芜马高速、芜宣高速、沿江高等级公路穿越区境,是本市通往铜陵、池州、黄山和皖南腹地的咽喉要道。青弋江、漳河等内河航线与7500米的长江段航线相连,长江沿岸有鲁港、花园、桂花、渔业等港口码头,舟楫便利,青弋江上有6座不同风格的桥梁与中心市区相连,境内有利民路、中山南路、花津南路、九华山南路、峨山路等主干道路。

2、自然资源状况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9℃,年平均无霜期219—249天,年日照时数为2000小时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200—1400毫米。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农村土地肥沃,平原丘陵皆备,水系发达,河湖水网密布,适宜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长江芜湖段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3、项目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是其必然趋势。2007年春,芜湖市弋江区政府提出了“两湖一山”旅游开发项目。项目位于芜湖市弋江区火龙岗镇,该区域为国家级生态环境示范区。其中,“两湖”为南塘湖和黑沙湖,“一山”为白马山。其周边已经开发建设了“陶辛水韵”、“花海石林”以及“马仁奇峰”等旅游景区,它们之间所具有的资源特色差异和资源空间组合差异,使“两湖一山”旅游项目的开发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4、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建设地点位于芜湖弋江区。

3.2 项目建设条件优势分析

1、政策环境

近年来芜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扶持、支持旅游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更加有力,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一批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全面铺开,全市旅游业呈现出又快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