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文学史概论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路径论文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路径论文摘要:研究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现代性的路径还有很多。
现代性之所以如此深邃,正是因为在晚清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学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与反叛,又有对西方的借鉴与融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的现代变革都为文学的现代性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文学在转型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与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有着本质的差异,无论是语言、文体、叙事技巧还是图像、广告、杂志的运营模式都与西方原生的现代性不同,这种不同正是我们努力追寻和表现的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性。
关键词:晚清小说;晚清小说杂志;现代性;研究方法晚清白1902至1910年间创办的《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并称为“晚清四大小说杂志”。
从媒介形态上说,它们是近代报刊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从发生学角度看,它们是西方传教士和中国早期具有卓越见识的知识分子通过向西方媒介的学习、借鉴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新型媒介,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种物质形态。
从文学意义上讲,小说与杂志的结合不仅使报刊形式丰富化、现代化,在小说从边缘文体向中心文体位移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中国文学近代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文学现象。
正如著名学者陈平原所说:“近代报刊的出现,是整个晚清文学与文化变革的重要基石”,它“兼及物质与精神、文化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特性,使之成为考察晚清文学最理想的研究对象。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有两种路径:小说研究和杂志研究。
小说研究是指以杂志所刊载的小说文本为主,涉及作家及作品的主题意蕴、叙事技巧、情节结构、文本类型、语体形式、文本意义等的研究。
这一研究路向始于1920年代,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创新性明显不足。
杂志研究是指以传播学、期刊学、编辑出版学等学科为基础,围绕杂志形式、版式、广告、编辑思想、传播方式等展开的研究。
1990年代之前,这类研究没有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受到关注,之后随着版本学、期刊学、传播学等学科独立性增强和文化研究热潮的影响,形成了一些成果,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亟待进一步推进。
翻译概论第六章
张培基先生,中国著名翻译家,先后在 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对外经济贸易 大学任教。译文自然流畅并且极具文采, 令许多读者和翻译爱好者受益匪浅。不 但为中国学者进一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 巧提供了丰富的实例文章,而且为外国 学者研究中国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思想 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他们不顾年事已高也不怕翻译中可能遇见的重重困难而选择翻译这部巨著是因为他们认为这部作品有多方面的价值对我国小说的创作有可借鉴的地方但有必要指出一点就译者个人的翻译动机而言他想达到的翻译目的及对作品的选择有可能与翻译的其他因素如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发生冲突其结果可能会造成语内连贯的缺失从而影响译本的传播与接受
第二个方面,来自新洪堡学派的理论观点。在新洪堡 学派看来,语言结构与宇宙的结构及人类思维的普遍 结构不是一种直接对等的关系。
从新洪堡学派代表人物,特里尔,叶姆斯列夫和沃尔 夫等的观点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不同语言 对现实的切分有差异,因此的那个我们用不同的语言 表述同一现实是,结果是我们表达的实际上不是一个 完全同一的现实。在这个意义上看来,从一门语言到 另一门语言的翻译,在理论上就不可能。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 性。对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 “为什么选择翻译”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解决“翻 译什么”的选择。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家的翻译动机对他们选择 什么文本来译,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翻译具有直 接的决定作用。
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梁启超的翻译 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老先生的 名片上写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 一人”。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 十本,包括《诗经》、《楚辞》、《西厢记 》、《红与黑》、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 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泰斗级专 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翻译理论概述
第一章翻译理论概述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二、中国翻译简史三、中国翻译理论四、翻译的基本原则五、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Definitions given by Chinese scholars:●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
(吴献书,1949)●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1980)●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刘宓庆,1990)●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 (蔡毅,1995)●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
(沈苏儒,1998)●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
(瞿秋白)Definitions given by Western scholars:● 翻译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美国韦氏新大学词典●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遗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泰特勒,1790)●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费道罗夫,1953)● According to Catford transl ation is “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翻译的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L)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L)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完整版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翻译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P41-1? 试对中西传统译论作进一步研究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之处。
西方(1)公元前46?年,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撰写了《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区分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堪称西方译论之源。
(2)公元380?年圣哲罗姆的翻译集所作的序中,认为对词序、文采、辞格、韵味的处理存在着客观上的困难。
(3)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翻译家艾蒂安·多莱在1540年发表了《论佳译之方法》提出了五条翻译原则,都是从怎么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
(4)德国马丁·路德提出翻译的七条细则。
(5)以翻译《伊利亚特》与《奥赛德》而驰名译坛的英国翻译家乔治·查普曼提出了具体的译诗的原则。
中国?(1)陈福康将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分为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2)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主张的翻译方法“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3)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翻译家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4)张思洁在《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一书中所言,自《法句经序》起,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大略经历了形成、转折、发展和鼎盛四个阶段。
(5)罗新璋从张思洁的长轴中理出四个概念,高度概括了传统译论的历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6)王宏印对中国传统译论有五个特点:“一、以道德为本位,强调译者道德修养和敬业从业为本的主体性意识。
二、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
三、人文主义的语言观而不是科学主义的语言观,始终是中国传统翻译实践的潜在的理论导向。
四、人文社科类作为主要文本翻译的类型,在材料内容、语言类型和运思方式上都倾向于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而不是科学翻译的科学性。
五、哲学的而非科学的,美学的而非宗教的,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始终如一的理论基础。
异:中西方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被遗忘的翻译家——林语堂英文著作汉译者张振玉
被遗忘的翻译家——林语堂英文著作汉译者张振玉张秀燕【摘要】林语堂及其著作广为人知,但其背后的译者却少有人关注.张振玉是林语堂英文著作最主要的汉译者之一,他翻译的林语堂作品数量多、影响大.这么重要的一位翻译家却一直被学术界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介绍了张振玉的生平,梳理他的译作,考察他的翻译观并对他的译作进行评价.【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20)003【总页数】6页(P107-112)【关键词】翻译家;林语堂;张振玉【作者】张秀燕【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在中国,说起林语堂,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大家读过他的著作,如《京华烟云》《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等。
但提到张振玉,却少有人知晓,甚至连林语堂研究者都不一定知道张振玉为何许人。
殊不知,这两人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张振玉是林语堂英文著作的主要汉译者之一。
由于林语堂的多数作品以英文写成,国内大多数读者想要阅读他的作品,就只能依赖翻译,阅读汉译本。
林语堂的英文作品大部分都有汉译本,有的著作甚至有多个汉译本,广泛流传于祖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
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上有大量林语堂的作品,一些还成为畅销书,广受读者喜爱。
然而,在这样的繁荣景象背后,有一批人却一直被遗忘。
很多读者阅读林语堂的著作,却不知道自己读的并不是林语堂的原著,而是中文译本。
不仅是普通读者,甚至连一些学者都不清楚这一事实。
即使有读者知道读的是译作,他们也极少关注是谁翻译了这些作品,学术界的反应也是类似的。
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进行林语堂研究,而针对林语堂著作汉译者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
张振玉是翻译林语堂著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译者。
尽管他的许多译作已深入人心,但学术界却几乎将他遗忘。
我国翻译界三部权威的译学词典——《中国翻译词典》《中国翻译家辞典》《译学大词典》都没有将张振玉收录在内。
第一节 译介学
原文中心主义(原文与译文之间绝对的二元对立)
原文
翻译
主人、原创性的、自主的、 从属,次要的、模仿的、破坏的、阴柔的 建设的、阳刚的
处女 男人
媒婆 不忠的美女
翻译价值论
梵·第根:在大多数的场合中,翻译便是传播的必要的工具,而“译本”之研 究更是比较文学的大部分工作的不可缺少的的大前提。
基亚:把翻译研究视为比较文学具体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并认为文学 作品的翻译理论问题是比较文学的中心问题。
(3)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遇和——译介学的产生,即从比较文化的层面 考察、审视翻译和翻译文学的诸多问题。
译介学初步确立
1997年,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 编《比较文学》中,译介学彻底取代 了媒介学而获得专章介绍,标志着译 介学在中国开始摆脱媒介学谋取自身 的发展。
二、译介学的定义
1.译介学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研究的区别
姜秋霞等《翻译在多元文化发展中的态度及其作用》:“翻译对于民族文化 而言,并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入或输出,它在进行语言转换过程中所采用的方 式以及所包含的思想意识和态度,对文化的交流与相互接受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用。”(光明日报,2004年8月31日)
事实证明,翻译既使外国文学的传播和接受得以繁 荣,也促进了本国文学的发展。
• 潘溪子和包天笑 • 林纾与魏易
英国作家哈葛德的小说《琼·海斯特》
“传其淫也,传其贱也,传其无 耻也”
“自诩译本之富,俨然以小说家自
命,而所译诸书,半涉于牛鬼蛇神, 于社会毫无裨益
语言差异引起翻译文本文意上的差异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On marble steps white dew grows, Deep in the night,it soaks silk stockings, Yet she lowers the crystal curtain—— Glittering —to gaze at the autumn moon.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 保持原作的风貌,对待翻译工作的态度 十分严肃。
Unit 1 lesson 3
哀互生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
科技翻译的代表人物
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 的《几何原理》等书。虚心吸取别国的长处,为我所 用,以超越前人。徐光启是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 以及文学扩大到自然科学的翻译家。
清代的林纾(琴南)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184种西 方文学作品,达一千万字以上。最著名的有《巴黎茶 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呼天 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 (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 等。因不懂外文,译作删减、遗漏、随意添加甚多。 但是林纾的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作品,郭沫若、 鲁迅等都受到林译小说的影响。
清朝的林纾(字琴南)第一个把西方的文学作 品介绍给中国读者,被称为文学翻译的始祖。 文学译品甚多,字数达1200万,有《巴黎茶 花 女 遗 事 》 《 块 肉 余 生 述 》(David Copperfield), 王 子 复 仇 记 》(Hamlet), 《 撒 克 逊 劫 后 英 雄 略 》(Ivanho) 、 《 黑 奴 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等。
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
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 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 “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许钧——翻译概论
第四章 翻译么?
•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意义的再生。 • 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主张从差别、系统、价值的角度去考 察语言的意义,促使译者抛开旧的翻译观念和方法,在系 统和语境中把握原作的意义。 • 意义不是确定的、惟一的和客观的存在。 • 对意义的分类帮助译者在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并无法完全 赋原文本的意义以新生时,能够分清轻重、主次,尽可能 减少语义损失。 • 从实践角度来看,译者可以遵循“去字梏”、“重组句” 、“建空间”这三个原则,让意义在交流中得到再生。
第三章 翻译是如何进行的?
• 翻译“过程”一词,是指翻译的动态意义,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 • 狭义的翻译过程,是指翻译者对具体文本的转换活动过程 ,即译者将出发语文本转换成最终的目的语文本的过程, 译者的理解与再表达是这一过程的两个基本步骤。 • 理解活动是译者主体性投入的创造性活动,它具有客观性 和历史性,它诉诸于阐释者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任意 的,而是一种有限度的自由。 • 广义的翻译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它涉 及到文本的选择、文本的研究、文本的理解与阐释、文本 的生成、文本的接受等紧密相联、环环相扣的过程。 • 复译现象存在于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之中。正 是不断的翻译,具体的翻译活动的历史局限被不断克服, 其传播的空间才得以不断拓展。复译现象也证明,翻译不 可能存在“定本”。
第五章 谁在翻译?
• 翻译主体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翻译主体是指译者,而广义的翻 译主体则包括作者、译者与读者。 • 传统的翻译观念赋予译者以“仆人”的地位,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做一 个“隐形人”,让译文“透明”得让读者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 随着翻译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译者在翻译中无法做到“ 绝对忠实”,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 • 绝对忠实导致背叛,而创造性的背叛反而会打开通向忠实的大门,这 一看似相悖的说法却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为译者提供了更为宽阔的 思想与活动空间。 • 过去,翻译被看成一种认识活动,因此人们追求客观性、真理性。然 而,翻译虽有认识的成分,但它还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生产活动。翻 译研究中对文化误读的认识,对不可译性的强调,对译者主体性的凸 现,都是人们看到作为生产活动的翻译的创造性而必然带来的回应与 后果。其实,翻译还是一种交往活动,具有一定的主体间性,体现出 一种伦理关系。
第1讲 翻译入门%26中国翻译史简介
❖ I wake, 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 my head, 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 译文一: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 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 也是君子吗?”(徐志刚 译)
❖ 译文二: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 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 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 To remain unsou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others, is that no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 (Waley 译)
❖ 2、课堂积极参与发言、讨论; ❖ 3、课后认真做作业,包括初次作业和二次修改,
三周交一次纸质作业,多读翻译类书籍。
Any questions?
❖ Do you have a big picture in mind concerning what and how we are going to do in this term?
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分类书目选编》3
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专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评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99页.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38页.刘洪潮主编.怎样做新闻翻译(文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443页.刘华文.汉诗英译的主体审美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36页.刘季春.实用翻译教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2007.刘健.电力英语阅读与翻译.第2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141页.刘靖之.和谐的乐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77页.刘靖之,林戊荪,金圣华主编.翻译教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翻译学会,2000.569页.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608页.刘宓庆.文体与翻译.第2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483页.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613页.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指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655页.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301页.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314页.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刘宓庆.汉英对比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59页.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371页.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2007.317页/288页.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007.547页/536页.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2007.614页/586页.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334页.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546页.刘宓庆.刘宓庆翻译散论.王建国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457页.刘牟尼.汉译英指南.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刘其中.新闻翻译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刘全福.翻译家周作人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40页.刘润清,汤德馨,王贵明编.当代研究生英语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66页. 刘绍龙.翻译心理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87页.刘绍龙,何家宁,王柳琪.翻译实证研究方法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刘绍铭.文字岂是东西.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211页.刘世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546页.刘世聪主编.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597页.刘世聪.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新编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231页.刘文彬,张崇言主编.汉英词句多译例析.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159页.刘文捷主编.翻译入门——英译汉.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291页.刘训成.新闻英文编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324页.刘涌泉.机器翻译浅说.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64.刘涌泉等.机器翻译论文选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9.刘涌泉等.中国的机器翻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4.刘煜宗编.英译汉概论(上、下册)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刘振前,黄德新.经贸英语翻译与写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346页.刘重德.翻译漫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英文本)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刘重德.浑金璞玉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刘重德主编.三湘译论.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刘重德.西方译论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66页.刘重德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522页.刘重德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2).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58页.刘重德.翻译论稿.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4页.刘宗和主编.论翻译教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60页.卢炳群.英汉辞格比较与唐诗英译散论.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300页.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42页.卢红梅.英汉语篇回指对比研究与翻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卢思源主编.新编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卢伟,高永主编.新实践英语翻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359页.卢信朝主编.挑战口译——听辨.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05页.陆殿扬.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上、下册).北京:时代出版社,1958.356页/384页.陆谷孙.余墨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87页.陆乃圣.英汉差异及翻译.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3.陆乃圣主编.新编大学翻译教程.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211页.陆文慧主编.法律翻译——从实践出发(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71页.陆钰明.汉英翻译指导.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75页.吕炳华主编.汉英双向口译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57页.吕国军.口译与口译教学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吕昊等编.商务合同写作及翻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317页.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60页.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82页. 吕俊,李德凤编.英汉翻译的理论与方法.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吕瑞昌等编.汉英翻译教程.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吕天石.汉英翻译新探.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英文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250页.罗磊.医学英汉互译技巧与实践.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罗磊.现代中医药学汉英翻译技巧.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罗斯编.英汉、汉英新编翻译手册.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490页.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罗杏焕.基础口译教程(B级).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6.罗选民主编.外语•翻译•文化(第二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罗选民主编.中华翻译文摘(2000卷,汉英对照)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81页.罗选民主编.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罗选民主编.中华翻译文摘(2001年卷,汉英对照).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30页. 罗选民编.文学翻译与文学批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罗选民编.语言认知与翻译研究.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罗选民主编.中华翻译文摘(2002—2003卷,汉英对照)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48页.罗选民编.文化批评与翻译研究.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罗选民,佘协斌主编.外语•翻译•文化(第一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罗选民,屠国元主编.阐释与解构:翻译研究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麻争旗.影视译制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329页.马爱英.中英文化翻译——当代中国文本译释个案研究(英文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60页.马秉义.汉译英入门——科技文章译法.北京:测绘出版社,1990.马秉义编.汉译英基础教程.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410页.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224页.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许渊冲的译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27页.马乐梅.中文和合本圣经翻译原则之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马祖毅.英译汉技巧浅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马祖毅.中国翻译史话.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运动以前部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331页.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运动以前部分.第2版(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458页.马祖毅等编.汉籍外译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717页.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上卷,周代——清代).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796页.马祖毅等.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全一卷;现当代部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精装本〉.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古代部分全一卷538页;现当代部分第一卷729页、第二卷857页、第三卷474页、第四卷411页。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翻译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P41-1? 试对中西传统译论作进一步研究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之处。
西方(1)公元前46?年,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撰写了《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区分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堪称西方译论之源。
(2)公元380?年圣哲罗姆的翻译集所作的序中,认为对词序、文采、辞格、韵味的处理存在着客观上的困难。
(3)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翻译家艾蒂安·多莱在1540年发表了《论佳译之方法》提出了五条翻译原则,都是从怎么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
(4)德国马丁·路德提出翻译的七条细则。
(5)以翻译《伊利亚特》与《奥赛德》而驰名译坛的英国翻译家乔治·查普曼提出了具体的译诗的原则。
中国?(1)陈福康将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分为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2)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主张的翻译方法“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3)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翻译家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4)张思洁在《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一书中所言,自《法句经序》起,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大略经历了形成、转折、发展和鼎盛四个阶段。
(5)罗新璋从张思洁的长轴中理出四个概念,高度概括了传统译论的历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6)王宏印对中国传统译论有五个特点:“一、以道德为本位,强调译者道德修养和敬业从业为本的主体性意识。
二、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
三、人文主义的语言观而不是科学主义的语言观,始终是中国传统翻译实践的潜在的理论导向。
四、人文社科类作为主要文本翻译的类型,在材料内容、语言类型和运思方式上都倾向于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而不是科学翻译的科学性。
五、哲学的而非科学的,美学的而非宗教的,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始终如一的理论基础。
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参考书目
理论与实践方向参考书目1. 中文部分《口译技巧》<法>达尼卡.塞莱斯科伟奇著,孙慧双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英汉翻译手册》钟述孔。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3月第一版。
《翻译理论与技巧论文集》。
本公司选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8月第一版。
《外国翻译理论评介文集》本公司选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8月第一版。
《意态山来画不成?―――文学翻译丛谈》翁显良,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12月第一版。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2月第一版。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翻译论集》罗新璋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5月第一版。
《新编奈达论翻译》谭载喜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10月第一版。
《翻译的艺术》许渊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10月第一版。
《七缀集》钱钟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文体与翻译》刘宓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3月第一版。
《文学翻译原理》张今。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第一版。
《等效翻译探索》金隄,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9年4月第一版,1998年7月第二版。
《翻译:思考与试笔》王佐良,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中国翻译文学史稿》陈玉刚,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8月第一版。
《当代翻译理论》刘宓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8月第一版。
《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5月第一版。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陈福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第一版,2000年6月第二版。
《中国当代翻译百论》杜承南、文军主编。
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分类书目选编1
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分类书目选编》易曾权编编辑说明一本《书目选编》主要供翻译研究人员、外语院校系师生、翻译工作者以及相关人士使用。
二本《书目选编》收编翻译研究图书,选择性地收编翻译教学图书和翻译研究/教学/实践工具书,兼收一些涉及翻译家、翻译管理以及翻译经营等方面的图书。
三本《书目选编》正文条目按照图书作者/编者/译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音序或拉丁字母顺序编排。
四本《书目选编》中有些图书,从书名上看不出而实际上是翻译研究图书。
这类图书一律收编。
五由于编辑客观条件有限,本《书目选编》还存在遗漏、差错和不足,欢迎读者指出,以便今后修订书目时增添、修改和弥补。
目录一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1—30页)翻译理论•翻译史•佛经翻译•翻译教学•英汉/汉英翻译•文言/白话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二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30—36页)除英语外的外国语与汉语双向翻译研究和教学书目三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36—37页)少数民族地区语文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双向翻译研究和教学书目四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37—45页)一)台湾地区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二)香港地区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三)澳门地区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五我国翻译、引进出版国外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45—49页)六我国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翻译实践工具书书目(49—51页)一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翻译理论•翻译史•佛经翻译•翻译教学•英汉/汉英翻译•文言/白话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安菊梅.英汉翻译教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巴金等.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王寿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855页.白靖宇.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17页.包惠南.语法与翻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9.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50页.包惠南,包昂.实用文化翻译学.上海:上海科技普及出版社,2001.350页.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336页.包家仁.汉英句型比较与翻译.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6页.保清,符之.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3.鲍刚.口译理论概述.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343页.鲍刚.口译理论概述.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343页.北京大学西语系法文专业57级全体同学集体编.中国翻译文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西语系,1960.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本书编委会编.语言与翻译(论文集)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2.本社编.导游翻译经验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3.121页.本书局编辑部编.英文翻译指南(2册).上海:文艺书局,1933.卞立强.卞立强:一个翻译家的轨迹.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02页.蔡基刚.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98页.蔡小红.口译评估.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266页.蔡新乐.翻译的艺术哲学——文学翻译的含意本体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蔡新乐.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蔡新乐.翻译的本体论研究——翻译研究的第三条道路、主体间性与人的元翻译构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84页.蔡新乐.翻译与汉语——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学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55页.蔡新乐.相关的相关:德里达“…相关的‟翻译”思想及其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05页.蔡新乐,郁东占.文学翻译的释义学原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曹菡艾,赵兴民.联合国文件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曹雷.过去的回响——六十部译制片配音笔记.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240页.曹明伦.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415页.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河北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289页.曹顺发.走近可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58页.曹顺发.走近“形美”:古汉诗英译实践点滴.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28页.曹汀.关于翻译标准的几个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曹炜等.文言文今译方法和规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柴明颎主编.口译的专业化道路: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论文集,英文、中文).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58页.柴秀娟. 翻译描述中的语域: 英汉虚构类翻译平行语篇的语域分析模式(英文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常玉田.经贸汉译英教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263页.常玉田.经贸英译汉教程.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520页.车丽娟,贾秀梅主编.商务英语翻译教程.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陈艾莎主编.飞行翻译教程.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71页.陈达编.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成都:巴蜀书社,2003.232页.陈德彰.英汉翻译入门(英文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陈德彰.翻译辨误.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80页.陈德彰.中国人最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240页.陈登,谭琼琳.英汉翻译实例评析.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1998 .陈定安.英汉修辞与翻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84页.陈定安.翻译精要.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84页.陈东成.文化差异与翻译.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000.521页/527页.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437页.陈光火主编.电子翻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陈浩然.外贸英语翻译漫谈.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3.陈浩然.外贸英语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7.258页.陈浩然.外贸英语翻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2000.陈宏薇主编.汉英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陈宏薇,李亚丹主编.新编大学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46页.陈建平.法律文体翻译探索.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陈洁等编.英语口译技巧.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陈菁.口译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噪音.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80页.陈茂新.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415页.陈明瑶,卢彩虹.新闻英语语体与翻译研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234页.陈蒲清.文言今译学.长沙:岳麓书社,1999/2000.陈清贵.翻译与翻译教学.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陈清贵,杨显宇.翻译教程.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陈秋劲,Richard B. Baldauf, Jr.; David Gordon Etheridge编.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30页.陈生保.英汉翻译津指.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陈仕彬编.金融翻译技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389页.陈淑华.英语修辞与翻译(英汉对照) .北京: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1990.陈树培编.英汉报刊翻译常见错误.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304页.陈苏东,陈建平.商务英语口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陈苏东,张新红,李明主编.商务英语翻译(英译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2页.陈廷祐.英文汉译技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2001.陈廷祐.跟我学翻译——英文汉译技巧.北京:华龄出版社,1994.陈伟.学理反思与策略重构——英汉词典中例证翻译的目的性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17页. 陈伟.翻译与词典间性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427页.陈文伯.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537页.陈文伯.教你如何掌握汉译英技巧.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陈文伯.译艺:英汉汉英双向笔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493页.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5.377页.陈文伯.译艺:英汉双向笔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382页.陈翔主编.同传捷径——英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1页.陈翔主编.同传捷径——高级英语口译实战演练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陈小慰编.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陈小慰编.新编实用翻译教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52页.陈新主编.英汉文体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19页.陈秀等编.浙江省译家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17页.陈胥华.英汉对译指导.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1984/2000.陈玉刚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稿.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陈肇雄主编.机器翻译研究进展.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陈振东编.英汉汉英口译基础教程.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92页.陈中绳.英译汉病句分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陈中绳.汉英词语翻译漫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陈中绳,吴娟.英汉新词新义佳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0.陈忠诚.词语翻译丛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2000.陈忠诚.汉英、英汉词语翻译趣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278页.陈忠诚.法窗译话──法律翻译絮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295页.陈忠诚.英汉法律用语正误辨析.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陈忠诚.法苑译谭.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304页.陈忠诚.汉英语对译正误辨析.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390页.陈忠诚.汉英词语翻译漫话.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259页.陈忠诚,陈国权,陈新.译仁译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55页.陈忠诚,吴幼娟.词语翻译丛谈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498页.陈忠诚,吴幼娟.词语翻译新话.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陈忠诚,吴幼娟.词语翻译趣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54页.陈忠诚,吴幼娟.辞书与译事.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06页.陈忠华.科技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陈宗余等.现代英汉对译常见错误1000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成昭伟编.简明翻译教程(英文本).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312页.成昭伟.文学翻译概论(英文本).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418页.成昭伟主编.新英汉翻译实务.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302页.成昭伟主编.新汉英翻译实务.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396页.程尽能,吕和发主编.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35页.程永生.描写交际翻译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445页.程永生编.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413页.程镇球.翻译问题探索——毛选英译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程镇球.论汉译英的几个问题(英文本)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程镇球.翻译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14页.褚东伟.商业翻译导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68页.褚东伟,马云霞主编.新编经贸英语翻译教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84页.楚至大.翻译理论与实践——桑榆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271页.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54页.崔长青, 张碧竹编.翻译的要素.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崔永禄等.实用英语口译(英汉)新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崔永禄主编.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520页.崔永禄等主编.新编英汉口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306页.戴剑飚主编.专业翻译实战速成.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008.218页/240页.戴明瑜等主编.译苑人物.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戴文进.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99页.戴延年等编.中国外文局五十年•大事记(1、2).北京:新星出版社,1999. 465页(1),439页(2). 戴云主编.研究生英语译写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43页.但汉源.翻译基础:原理与方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但汉源.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党金学.中外翻译理论选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丁菲菲主编.翻译入门——汉译英.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346页.丁树德.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327页.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413页.丁小丽,程华主编.商务英语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10页.丁孝文.实用英语口译捷径手册.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276页.东万育.实用科技英语翻译.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董国忠.英译汉须知.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董乐山.译余废墨.北京:三联书店,1987.231页.董乐山.董乐山文集(第二卷).李辉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24页.董乐山.西行的足音.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90页.董力争.医学英语翻译技巧.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138页.董明.翻译:创造性叛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17页.杜碧玉主编.法律口译教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316页.杜承南,文军主编.中国当代翻译百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杜建慧等.翻译学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330页.杜瑞清,党金学主编.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术论丛(第六卷)——翻译的艺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翻译概论
目录
第一节 我国翻译简史
第二节 翻译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四节 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节 我国翻译简史
•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次序,把中国翻译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 段: •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 • 三、“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的引进及俄苏等新文化、新思想 的翻译; • 四、建国后翻译事业的全面发展。
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
• 意大利比较文学窳梅雷加利认为“虽然翻译的最终结果大 概是属于语言,而后又属于文学范畴的,可是翻译行为的 本质是语际性,它是自然语言所形成的各个人类岛屿之间 的桥梁”;
• 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认为“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 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 的语言活动”; • 中国翻译家张今说“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 community)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 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 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印象或艺术印象,完好无 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文 字翻译活动。从东汉开始到唐宋时期,历经发生、发展到鼎 盛的过程,历时一千多年。
早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时(公元148年),波斯帝国(今伊 朗)的安世高来到中国,开始了较大规模地从事译经活动。他
翻译了三十部四十卷佛经,其中最著名的是《安般守意经》。
二、翻译的类型
翻译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多种类型。 首先,就涉及的语言而论,翻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指在同一种语言 内进行翻译,如把古汉语译为现代汉语,把文言文本译为白 话文本,把广东话译为普通话等等;一类为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指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如把汉 语文本译为英语文本,或把英语文本译为汉语文本等。
国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国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1]刘禾着,宋伟杰等译作.横跨语际课堂教学[M].三联书店,[2]胡安江.文本旅行与翻译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05)[3]郭延礼着.中国近代译者文学概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4]孟昭毅,李载道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5]张南峰着.中西译学抨击[M].清华大学出版社,[6]谢天振着.译介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7](美)爱德华·W.赛义德(EdwardW.Said)着,谢少波,韩刚等译作.赛义德自选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冯庆华,主编.文体翻译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9]陈福康着.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0]刘宓庆着.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1]冯庆华编成着.新颖译者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2]唐玉娟,谭少青.译者措辞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简·爱》两个中译本的比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1)[13]符令白羽.从旅行理论看看文学作品在译者中的旅行[J].长沙大学学报.(04)[14]赵俊姝.文学多元系统理论视角解读胡适翻译思想[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2)[15]李坤,贾德江.《安妃》两个中译本的历时比较[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16]苏留华.小说对话的翻译--从符号学角度分析《简·爱》[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7]Clifford,James.Routes:TravelandTranslationintheLateTwentiethCentury..[18]Andre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SourceBook..[19]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20]于德英.用另一只眼睛看多元系统论--多元系统论的形式主义分析[J].中国翻译.(05)参考文献二:[1]刘美玲.操控理论视角下《世界是平的》两中译本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杨晓琳.从译者共性的角度探析英译汉中的“译者文体”[D].浙江大学[3]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张南峰.多元系统论[J].中国翻译.(04)[4]张书玲.英国博物馆资料译者课堂教学报告[D].中南大学[5]笪鸿安,陈莉.从《简·爱》两汉译本谈直译与意译的运用[J].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6]叶荷.译者与重写[D].华侨大学[7]王晓元.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J].中国翻译.(02)[8]廖秋忠.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04)[9]周忠良.重思抵抗式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0]张焰明.余下信息在译者中的应用领域--兼评祝庆英和黄源深的《珍·快乐》译本[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11]葛中俊.翻译文学:目的语文学的次范畴[J].中国比较文学.(03)[12]蒋骁华.意识形态对译者的影响:阐释与崭新思索[J].中国译者.(05)[13]杨自俭.语篇和语境--《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02)[14]谢世对般.从中国近代译者文学看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04)[15]郑雪青.《简·爱》两个译本翻译比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16]潘红.夹缝里的风景--谈论黄源深先生《安妃》译本的审美特点[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17]颜凡博.从文化差异角度谈中式菜名的英译[D].中北大学[18]赵伟.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的对照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19]ZhangHaifeng.APrinciplewiththeEnglishTranslationofChineseClassicalPoetry[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陈王青.虚构专名英译中的犯罪行为常式[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1]杜洪洁.政治与翻译: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在中国的译介(-)[D].天津理工大学参考文献三:[1]姜晓丽.女权主义对翻译的影响探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王君.英语经济类语篇汉译课堂教学报告[D].辽宁师范大学[3]赵菁婕.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青岛大学[4]李夏.女性哥特视角下《安妃》与《呼啸山庄》的对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5]阳英.关联理论视角下《雾都孤儿》荣译本与何译本比较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6]沈蔼亲.压低学派“钟爱观”与传统“钟爱观”的对照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7]郭慧.操纵论视角下理雅各与许渊冲《诗经》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8]王番.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情感隐喻译者[D].南京工业大学[9]姜姗.语境视域下的英语经济新闻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辽宁师范大学[10]蔡海峰.风景抒情唐诗英译的象似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11]王凯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英译意象传递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12]滕娇月.概念资源整合理论视阙下唐诗颜色词的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13]王筱.默认值图式视域下的《聊斋志异》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14]支翠霞.新闻译者的后殖民视角[D].湖南工业大学[15]薛颖然.目的论视野下的英汉字幕翻译[D].湖南工业大学[16]贺倩.女性主义译者理论与小说JaneEyre的译者[D].新疆师范大学[17]何婧舒.操纵理论视角下《简·爱》两个中译本的文化再现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18]吴云云.《安妃》的女权话语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19]纪娜.成长路上的逃离与皈依[D].湖南师范大学[20]胡娟娟.《珍·快乐》在20世纪中国的经典化建构及其女主人公的形象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
70本文学翻译相关书目
1949-1978翻译之艺术,张其春文艺翻译问题,李石民等翻译纵横谈,林语堂、梁实秋等翻译的艺术,梁实秋等中国文学英译叙谈,沙枫1981汉译《哈姆雷特》研究,周兆祥林纾的翻译,钱钟书等1984翻译的艺术,许渊冲翻译论集,罗新璋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1986神似与形似:刘靖之论翻译,刘靖之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翻译》编辑部编文学翻译原理,张今1988英汉文学翻译探索,黄雨石1989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巴金等著中国翻译文学史稿,陈玉刚主编1990文学翻译275问,李全安1991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王佐良文学翻译十讲,刘重德1992翻译美学比较研究,奚永吉论诗的翻译,王佐良1994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谢天振1995翻译美学导论,刘宓庆文化翻译学,王秉钦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申丹1996文学翻译的释义学原理,蔡新乐1997语境与文学翻译,郑诗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郭延礼1998翻译思考录,许钧主编文学翻译谈,许渊冲1999翻译·文学·文化,孔慧怡文化翻译论纲,刘宓庆文化与翻译,郭建中2000文化与翻译,白靖宇文学翻译与比较美学,奚永吉文学翻译新论,王金玲文学翻译学,郑海凌2001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崔永禄2002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吴锡德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向再造,姜秋霞2003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罗选民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蔡新乐文学与翻译,许渊冲2004翻译文学导论,王相远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刘士聪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孙艺凤外语、翻译、文学,文军、张镇华、黄萍主编张若谷翻译艺术研究,孙迎春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包惠南、包昂2005翻译家鲁迅,王友贵林语堂翻译研究——审美现代性透视,杨柳文学翻译与文学批评,罗选民文学翻译原理(修订本)张今张宁文学翻译杂合研究,韩子满五四翻译文学史,平保兴译笔生花,许渊冲2006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马红军翻译的艺术,许渊冲胡适诗歌翻译研究,廖七一文学翻译批评论稿,王宏印许渊冲与翻译艺术,张智中2007俄汉文学翻译概论,陆永昌莎士比亚翻译比较美学,奚永吉文学翻译概论,成昭伟文学翻译与文化参与——晚清小说翻译的文化研究,胡翠娥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研究(1966-1976),马士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丛滋杭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海岸走进“形美”:古汉诗英译实践点滴,曹顺发。
第一章 翻译概论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翻译概论[1]什么是翻译?[2]关于翻译教材的使用[3]关于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4]关于翻译课程教学语言[5]关于教学内容[6]关于作业[7]关于考勤和平时成绩[8]期末考试第一节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1 中国翻译的起源我国的翻译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时期,《周礼》和《礼记》两书中出现了周王朝翻译官职的记载。
从周朝到汉朝翻译名称在今天看来,不尽相同,名称各异。
周朝——象胥、寄、象、狄、译、舌人和行人等。
秦朝——典客、典属国西汉——典客、大行令、大鸿卢和典乐东汉——客曹2 佛经翻译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致五世纪的古印度。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约公元160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佛经翻译主要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另一部分是西行求经的中国僧侣(约四分之一回国)。
佛经大部分译自梵语,一部分译自西域语言。
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公元148年——316年)(东汉——西晋)最早的翻译家有西域高僧安世高和支娄加谶(chen)两人。
后有支谦和竺法护(约230-308)中国第一位去西方求法者是朱世行。
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年——617年)(东晋——隋末)释道安(314-385)鸠摩罗什(350-409)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年——906年)(唐朝全盛时期)玄奘(600-664)公元629年出国,到达印度的那烂驼寺,645年回到长安,历经17年,行程5万里,经历110国,共带回梵文经典657部。
译经75部,1335卷。
义净(635——713)齐州人(今山东历城县)3 元代的翻译活动成吉思汗以前,蒙古各部未见有文字通行,之后开始创制文字。
当时的笔译吏员称为译史,分为蒙古译史和回回译史,前者负责蒙汉翻译,后者负责蒙古语与波斯语的翻译。
元朝设有专门学校培养译员。
英汉翻译(一)--翻译概论
• How to Fat-proof Your Child? • --What kind of money does a girl 如何让你的孩子防“胖”于未然? like best? 女孩最爱什么“财”?——郎才。 女孩最爱什么钱?——礼钱。 • -- Matrimony. 女孩最爱什么钱?——美元(缘) • 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不到俄岛我不倒。 • --What flower does everybody 落败孤岛孤败落。 (tulips= two lips) have? 什么样的花人人都有啊?——泪花。 • --Tulips.
• 英语动词translate源自拉丁词translatus, 而translatus又是transferre 的过去分词。 在拉丁语里,transferre的意思是carry或 transport,指的是背负物件将其转移到另一 地方。词根trans本身含有时空变迁的意思, 而ferre除了“负重”与“搬运”的意思外, 还有endure与suffer的含义。
• 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 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许均, 《翻译论》,2003:75) •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 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 语言活动。 • By translation here we specifically mean translat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n which something is translated, instead of the work translated.
Some Metaphors of Translation
• 译者所从事的工作,是“一仆二主”的事情。 • 翻译是媒人。 (歌德) • Translations are like women—when they are faithful they are not beautiful; when they are beautiful they are not faithful. • • • • 翻译如临画,如伯乐相马。 (傅雷) Translation is to dance with fetters.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Traduttor traditori.
翻译史研究的一部新力作——《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评介
翻译史研究的一部新力作——《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评介易经【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0)004【总页数】5页(P183-187)【作者】易经【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1.引言近年来,国内学者日益重视翻译史的探讨,相关研究所涉维度更多,对问题的洞悉更深刻。
相关的代表成果有:马祖毅的《中国翻译简史》(1984)和《中国翻译通史》(2006),孙致礼的《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1996),方华文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2005),王克非的《翻译文化史论》(1997),李伟的《中国近代翻译史》(2005),李亚舒、黎难秋的《中国科学翻译史》(2000),黎难秋的《中国科学文献翻译史稿》(1993)和《中国科学翻译史料》(1996),陈玉刚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稿》(1989),郭延礼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1998),热扎克·买提尼牙孜的《西域翻译史》(1994),陈世明的《新疆现代翻译史》(1999),陈福康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1992)和《中国译学史》(2011),臧克伦的《中国翻译史话》(1991),谢天振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穆雷的《通天塔的建设者——当代中国中青年翻译家研究》(1997)以及查明建的《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2007),等等。
笔者在自己的博士论文(2009)中曾讨论了翻译史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翻译实践史、翻译理论史和翻译专题史是构成翻译史学的三个主要分支。
翻译实践史和翻译理论史研究方面涉及中国翻译史、世界翻译史和区域翻译史,而就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上来讲,这些方面都存在通史和断代史研究。
专题史分支的已有研究则主要包括如下方面:译家研究、译作研究、学科翻译史、翻译史与文化、翻译机构发展史、翻译教学发展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近代翻译文学(1897-1920) 二、现代翻译文学(1921-1950) 三、当代翻译文学(1951-1978)
一、近代翻译文学(1897-1920)
第1章 概论 第2章 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 第3章 近代翻译文学倡导者梁启超 第4章 “译泰西过百种”的林纾 第5章 近代翻译理论首创者严复 第6章 翻译文学的近代终结与现代开启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家——李之藻
李之藻(1565—1630),杭州人,有“江南才子”之称,明 末清初著名科学家和译著家。
历任南京工部营缮司员外郎、南京太仆寺少卿等职。译述了 大量西方科学名著,集中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水利等方面。
1628年,编辑刊刻了欧洲科学入华后第一套丛书“天文初 函”,收有天文历书《浑益通宪图说》2卷、几何学书《圜容 较义》l卷及数学书《同文算指》l0卷(均由利玛窦口授、他 编译)。
王徵(1571-1644),陕西人,中国士大夫中最早接受西方科技 的人物之一。
出身儒士,但对机械制造有很大悟性。信奉天主教,自称“关 西景教后学”。
在北结识庞迪我(1571-1618,西班牙)、金尼阁(1577-1628, 比利时)、邓玉涵(1576-1630,瑞士)等传教士,接受了许多西 方科技知识,尤其对机械工程学感兴趣。
为了与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进行斗争,林则徐组织翻 译了《国际法,或运用在国家和主权的行为和事务上的自然 法原则》(1758年瑞士人滑达尔著),成为近代汉译国际法 的最早主持者。
墨海书馆与翻译家李善兰
墨海书馆:1843年成立于上海,中国近代重要的翻译机构,为 麦都思(1796-1857)开办。
《同文算指》在1614年刻印,影响巨大,欧洲笔算法就是从 这时在中国日渐普及并一直沿用至今的。
独译历法书《历指》1卷、《测量全义》2卷、《比例规解》1 卷等;
与傅汎际合译亚里士多德的《名理探》(1627)和《寰有诠》 (1628);
与利玛窦合译《乾坤体义》等。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家——王徵
在编译《崇祯历书》时,认为西法优于中法,“欲求超胜,必 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亲自参与译撰,并“每卷必须七八易稿”,颇为艰辛。
和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6卷,1607)、《测量法义》、《测 量异同》、《勾股义》;
和熊三拔(1575-1620,意大利人)合译《泰西水法》(6卷,1512) 等书,为中国古代的数学、测量学、水利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 的参考资料,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王徵译印这些书的最终考虑是要优先“采录”“最切要者”、 “最简便者”、“最精妙者”,功不可没。
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
1840年前后,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1785-1850)为了禁烟, 多方收集国外报纸,请人翻译后为己用。其中署名林则徐的 译著《澳门月报》五辑:《论中国》、《论茶叶》、《论禁 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
同时,北洋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广学会、文明 书局、商务印书馆等也翻译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的书籍。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家——徐光启
徐光启(1562-1633),上海人。历任翰林院检讨、礼部侍郎、礼 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
出于富国强兵、为民谋利的愿望,积极从事科技研究工作。
1603年,结识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耶稣会在华 首任会长),向他学习天文、历法、地理、数学、测量、水利、 火器等,并通过翻译把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介绍到中国。
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勒石定界,由满、汉、 蒙、俄、拉丁等文字镌刻而成。
清代,翻译事业长足发展。
18世纪初,康熙选派满族弟子在俄罗斯馆学习。
1729年设立了西译馆,招收满族子弟学习拉丁文。
1748年四夷馆和会同馆合并为会同四夷馆,专门翻 译和传播外国语。
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内设英、法、德、俄、 日等国语文课程,成绩好的,国家奖励并优先录用, 促进了清末至五四前夕翻译事业的发展。
林则徐设译馆,编译《四洲志》和《华事夷言》等书,引起 当时许多人的注意。其属下可考的四名译员是:亚孟、袁德 辉、亚林、梁进德。
禁烟期间,美国传教士布朗送给林则徐《世界地理大全》一 书(1836年伦敦出版,慕瑞著)。此书由梁进德等译出,林 则徐亲自润色。这就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 理知识的书——《四洲志》。
麦都思:清末最早来华的传教士之一,清末早期的研究汉学、 翻译中国典籍的外国人之一。其著译有中文59种、英文27种、 马来文6种。
墨海书馆出版的西学译著及其译者在当时颇有影响。其中最著 名的是李善兰(1811-1882,浙江海宁人):
和伟烈亚力(1815-1887,英人)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后9 卷(完成了徐光启的未竟之业)、《代数学》13卷、《代微积 拾级》18卷、《谈天》18卷等书。
在邓玉涵指导下学习测量、计算和比例等技能;
1627年,与邓玉涵合译《奇器图说》(邓口授,王译绘),该 书是西方机械的代表性著作,极有价值。《奇器图说》所据原 作4部:米多《建筑学》、西门《数学记录》、耕田《论金属 物》和刺墨里《论各种工艺机械》,均为金尼阁在明朝时带入 中国。金尼阁共带来7000余种图书,《奇器图说》是其中最先 译成汉文的。
唐代,翻译已是一种文化职业。 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刘禹锡诗句) 李白是一位外交文书的翻译家。
元朝时,朝廷谕旨要经过翻译才能下达。
马可·波罗1275年来到中国,在元朝做官 17年。
明代,设立四夷馆(1407),隶属翰林院,选 派国子监生学习印度、缅甸、蒙古和伊斯 兰教国家的语文。
第1章 概论
一、西学东渐,译风鼓荡 二、文坛争艳,译军突起
一、西学东渐,译风鼓荡
从周代开始,历代中央政府都设有接待 外宾的机构和翻译人员。
周代:行人 秦代:典客 汉代:大鸿胪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离不开翻译。
黄支之南,有己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 还矣。—班固《汉书·地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