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元代文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论
❖元代文学:1234-1368,约134 年时间。
一、元代社会与文学
(一)民族压迫与融合
1、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 “四等人制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
南人 2、经济上也有民族掠夺性质
(二)文化的沟通 ❖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建元“中
统”,
❖ 据《易》“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 “元”。
物。并出现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 此外,富有戏剧性的人物对话描写也是表现
人物性格特征的手段。
第二节 宋元说唱艺术与“董西厢”
❖ 一、宋元说唱艺术 ❖ 宋元说唱艺术形式中诸宫调是当时最流行的
文艺形式。 ❖ 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
式,因为它用各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所 以称为诸宫调。
的作用已远不如唐宋时期重要。 ❖ 官方虽然利用儒学,但对其他宗教思想也取
宽容态度 。
(五)儒生不幸的遭遇
❖ 谢枋得《送方伯载送三山序》 ❖ 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
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贵之者, 谓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 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也。嗟乎,卑 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
❖ 二、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 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 《西厢记》出现之前的演变轨迹: ❖ 唐·元稹《会真记》(《莺莺传》)-宋·赵
德麟《商调蝶恋花》—金·董解元《西厢记诸 宫调》 —元 王实甫《西厢记》
❖ “董西厢”的新突破: ❖ 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婚姻自由
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 了多情的才子,莺莺富有了反抗性;故事结 局以莺莺张生私奔团圆作结。
❖ 小说原名“银字儿,”最初也用乐器伴奏, 后来才独立发展。
❖ 二、话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 1.思想内容 ❖ 说话中“小说”影响最大,多取材于现实生
活,最为群众欢迎。 ❖ 其内容以爱情、公案类为多,成就也最高。 ❖ 其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多写市井细民的生
活,表现他们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尤其突出 妇女斗争的坚决勇敢。
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 d.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 e.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 唱 ,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是剧本的
主要成分,剧作家要精通音乐和声腔; ❖ 白,唱词中穿插的说白。有自白、带白、背
白等; ❖ 科,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 4、散曲
❖ (二)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 宋代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
Hale Waihona Puke 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
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
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
均应接不暇。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
上任何城市可比。
(四)思想活跃
❖ 表面上看,正统儒学仍在发展 ❖ 程朱理学的主张与蒙古民族的性格习惯并不
合拍 ❖ 元代入仕的途径很多,科举在选拔官员方面
❖ 1、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 (1)中国戏曲发展经历:
❖ 原始歌舞——“优孟衣冠”——汉代“百戏” 中之角抵——六朝的“钵头”、“大面”、 “踏摇娘”——唐参军戏 ——宋杂剧——金 院本——诸宫调——元杂剧——南戏——明 清戏曲
❖ 2、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
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 第二、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 心的传统礼教,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 普及方面发展。
❖ 第三、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 视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 3、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 a.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
“楔子”; ❖ b.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 ❖ c.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
❖ 如《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志诚张主管》《乐小舍拼生觅偶》。
❖ 公案类的作品反映了当时复杂的阶级矛盾, 有的还表现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直接斗争。
❖ 如《错斩崔宁》和《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简贴和尚》。
❖ 2、艺术成就
❖ 首先,表现在故事情节生动感人。 ❖ 其次,开始运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刻划人
二、文学概况
❖ 元代文学: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 国—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 元顺帝逃离大都,其间约134年。
❖ (一)元曲概说
❖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 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
❖ 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 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
体则学唐人,是明代复古潮流的源头, ❖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第一节 宋元话本
❖ 一、话本的产生
❖ 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 “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在 唐代就已经出现(敦煌文献中已有)但到宋 元时代才渐趋成熟。
❖ 话本有一定的体制。一般由入话(又叫得胜 头回) 、正话、结尾组成。
(生)
❖ 话本 ——说书人的故事文本
❖ 诸宫调:是一种音乐与故事的结合形式。又 叫搊弹词、弦索、话本。
❖ 现存最著名的作品有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 诸宫调》和《刘知远诸宫调》、《天宝遗事 诸宫调》等。
❖ (三)散文 ❖ 继续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 ❖ 元好问成为金亡后北方文坛盟主, ❖ 戴表元成为东南文章名家 ❖ (四)诗歌和词 ❖ 诗风“宗唐得古”,古体宗法汉魏东晋,近
❖ 元·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世之共称 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
❖ 元末明初叶子奇《草木子》:“传世之盛, 汉以文,晋以字,唐以诗,宋以理学;元之 可传独北乐府耳。”
❖ 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 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 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 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三)都市繁荣
❖ 1、元统治者重视商业 ❖ 明代方孝孺批评“元以功利诱天下” 。 ❖ 2、城市繁荣 ❖ 大都 ❖ 3、士风一变 ❖ 方孝孺指斥元代士风“习于浮夸”、“以豪
放为通尚”、“骄佚自纵”, 归因于元统治 者对“功利”的崇尚。
❖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
❖
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
绪论
❖元代文学:1234-1368,约134 年时间。
一、元代社会与文学
(一)民族压迫与融合
1、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 “四等人制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
南人 2、经济上也有民族掠夺性质
(二)文化的沟通 ❖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建元“中
统”,
❖ 据《易》“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 “元”。
物。并出现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 此外,富有戏剧性的人物对话描写也是表现
人物性格特征的手段。
第二节 宋元说唱艺术与“董西厢”
❖ 一、宋元说唱艺术 ❖ 宋元说唱艺术形式中诸宫调是当时最流行的
文艺形式。 ❖ 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
式,因为它用各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所 以称为诸宫调。
的作用已远不如唐宋时期重要。 ❖ 官方虽然利用儒学,但对其他宗教思想也取
宽容态度 。
(五)儒生不幸的遭遇
❖ 谢枋得《送方伯载送三山序》 ❖ 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
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贵之者, 谓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 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也。嗟乎,卑 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
❖ 二、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 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 《西厢记》出现之前的演变轨迹: ❖ 唐·元稹《会真记》(《莺莺传》)-宋·赵
德麟《商调蝶恋花》—金·董解元《西厢记诸 宫调》 —元 王实甫《西厢记》
❖ “董西厢”的新突破: ❖ 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婚姻自由
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 了多情的才子,莺莺富有了反抗性;故事结 局以莺莺张生私奔团圆作结。
❖ 小说原名“银字儿,”最初也用乐器伴奏, 后来才独立发展。
❖ 二、话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 1.思想内容 ❖ 说话中“小说”影响最大,多取材于现实生
活,最为群众欢迎。 ❖ 其内容以爱情、公案类为多,成就也最高。 ❖ 其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多写市井细民的生
活,表现他们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尤其突出 妇女斗争的坚决勇敢。
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 d.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 e.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 唱 ,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是剧本的
主要成分,剧作家要精通音乐和声腔; ❖ 白,唱词中穿插的说白。有自白、带白、背
白等; ❖ 科,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 4、散曲
❖ (二)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 宋代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
Hale Waihona Puke 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
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
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
均应接不暇。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
上任何城市可比。
(四)思想活跃
❖ 表面上看,正统儒学仍在发展 ❖ 程朱理学的主张与蒙古民族的性格习惯并不
合拍 ❖ 元代入仕的途径很多,科举在选拔官员方面
❖ 1、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 (1)中国戏曲发展经历:
❖ 原始歌舞——“优孟衣冠”——汉代“百戏” 中之角抵——六朝的“钵头”、“大面”、 “踏摇娘”——唐参军戏 ——宋杂剧——金 院本——诸宫调——元杂剧——南戏——明 清戏曲
❖ 2、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
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 第二、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 心的传统礼教,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 普及方面发展。
❖ 第三、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 视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 3、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 a.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
“楔子”; ❖ b.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 ❖ c.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
❖ 如《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志诚张主管》《乐小舍拼生觅偶》。
❖ 公案类的作品反映了当时复杂的阶级矛盾, 有的还表现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直接斗争。
❖ 如《错斩崔宁》和《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简贴和尚》。
❖ 2、艺术成就
❖ 首先,表现在故事情节生动感人。 ❖ 其次,开始运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刻划人
二、文学概况
❖ 元代文学: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 国—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 元顺帝逃离大都,其间约134年。
❖ (一)元曲概说
❖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 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
❖ 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 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
体则学唐人,是明代复古潮流的源头, ❖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第一节 宋元话本
❖ 一、话本的产生
❖ 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 “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在 唐代就已经出现(敦煌文献中已有)但到宋 元时代才渐趋成熟。
❖ 话本有一定的体制。一般由入话(又叫得胜 头回) 、正话、结尾组成。
(生)
❖ 话本 ——说书人的故事文本
❖ 诸宫调:是一种音乐与故事的结合形式。又 叫搊弹词、弦索、话本。
❖ 现存最著名的作品有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 诸宫调》和《刘知远诸宫调》、《天宝遗事 诸宫调》等。
❖ (三)散文 ❖ 继续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 ❖ 元好问成为金亡后北方文坛盟主, ❖ 戴表元成为东南文章名家 ❖ (四)诗歌和词 ❖ 诗风“宗唐得古”,古体宗法汉魏东晋,近
❖ 元·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世之共称 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
❖ 元末明初叶子奇《草木子》:“传世之盛, 汉以文,晋以字,唐以诗,宋以理学;元之 可传独北乐府耳。”
❖ 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 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 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 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三)都市繁荣
❖ 1、元统治者重视商业 ❖ 明代方孝孺批评“元以功利诱天下” 。 ❖ 2、城市繁荣 ❖ 大都 ❖ 3、士风一变 ❖ 方孝孺指斥元代士风“习于浮夸”、“以豪
放为通尚”、“骄佚自纵”, 归因于元统治 者对“功利”的崇尚。
❖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
❖
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