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命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命题情况分析学校石桥小学年级三学科语文备课组长张娜
一、命题的基本情况(题量、难度、区分度、科学性及创新性等)
小学三年级语文试题分为三大部分:积累与运用(40分)、阅读与理解(30分)、习作与表达(30分)。
1、内容综合。本次期末测试命题以教材为基本点,突出“课内”与“课外”的结
合、“学”与“练”的结合,除考察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外,还增加了一些开放性、
实践性的考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张扬,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他们多
读各种有益的课外书,勤做读书笔记,强化名篇、妙语、好句的积累,让学生在受到情
意熏陶、思想浸润的同时增强自身文化底蕴。
2、注重语文知识的生活化运用。试卷的命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坚持从生
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情况为主要对象,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生
活,关注学生心灵,较好地渗透新课程理念。如本试卷中的课内外积累中的第三小题以
及让学生写请假条等题目,体现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3、难度适中。本试卷覆盖面广,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基础题、中档题和难题的
比例适中。除检查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外,还增加了一些开放性、实践性的考查,
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既关注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又关注到
语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如“阅读与理解”共设计七个练习,其中阅读(二)第4小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注重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原则。总之,这张试卷使学生
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融合,能够较为全面的
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的一份试卷。
二、命题的主要特点或优点(举例说明、分析)
本次试题能以大纲为依据,以课本知识为主要内容,在出题中注意了难易的适度,
课本知识点全而不重,形式多而不乱,并且注意了各种知识点的有机结合。符合本区城
乡学生的实际水平。具体特点分析如下:
(一)积累与运用:语文考试的内容要考查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能力和习惯,
要牢牢抓住,不能忽略和放松。本大题共包含7小题,第一小题是抄写词语,旨在考查学生正确、工整、美观书写生字的能力及学生的书写习惯。第二小题是看拼音写词语,
意在考查学生对本册书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所考到的字均是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一类字。第三小题是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本题检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是否注意把一些
读音易弄错的字,字形易错的字掌握好,也是检查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把这些易读错,易
写错的字对学生加以纠正和巩固。第四小题选择正确的解释,考查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
境中对词语的理解,第六小题是根据课内外积累填空,本题的设计意在检查学生是否能
灵活运用所积累的词句。第七小题考查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阅读与理解:阅读理解(一)的短文是《稻草人》选段,这是本市要求的
必读书目,内容浅显易懂,设计出3道小题,第一题是让学生写出本书的作者及稻草人的主人,难点在于“叶圣陶”的“陶”字不会写;第二道题目选择题,学生基本都会;
第三道题目是让学生体会稻草人什么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表达不准确。阅读理解(二)
的短文是《冬之歌》,共4小题,第一题在文中找词语填空,学生认真读题,就不会错。第二小题是照样子写词语,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写。第三小题写段意,这一题失分较多,原因是第一自然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学生就概括不出来。第四小题是开放题,发
挥想象,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有话可说。
(三)写话:本题改变了以往紧贴教材的形式,首次突破教材,给予了学生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自己的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张扬。
三、命题的主要不足或问题(举例说明、分析)
1、“我会运用”一题,格子不够,导致学生书写不工整。
2、短文的选择要有典型性,试题的创作要符合三年级的学情,阅读(二)中的前
三题没有体现三年级学生的水平。本学期有许多课文中的段落是总分句式,第三小题的
段意介绍可以找这种有代表性的段落,这样既考查学生能否读懂短文内容,又考察了学
生对句式的掌握。
四、典型情况分析(举例说明、分析)
课内外积累是学生的弱项,本次失分较多是“天时不如地利,。”
“,不教胡马度阴山。”学生平时都背过,但是字不会写。
五、对本学科命题的意见或建议
1、试题要人文性要求实现试卷与学生的对话,命题要摒弃那种专制的、沉闷的、
封闭的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服务学生。
2、内容注重题型的多样性,力求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尽可能多地涉及到
课本内外的各个知识点。汉字、词语、成语、句子、古诗、篇章等方面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