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年月日》教学反思学生提问,以问引学:让课堂展现别样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提问,以问引学:让课堂展现别样精彩
——《年、月、日》一课的教学感悟
《年、月、日》一课,这些年来比较典型的教法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教法,教师给学生准备学习材料(如多张年历),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如观察每个月的天数并填入表格),然后师生比较和归纳,总结出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记忆。这种教法,我们不妨称之为观察归纳法。
第二种教法,可称为任务驱动法。它以生活实际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调用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进行解决(解释),逐步形成年、月、日的知识体系。如:“一瓶药有30片,爷爷够不够吃一个月?”要解答这道题,就需要用到“一个月到底有几天”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去研究年历,根据每个月的天数,知道哪些月够吃,哪些月不够吃,并感知到月份的分类。于是教师顺势跟进,教学大月、小月等相关知识。课中,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均用此形式,如“一箱药(30片×12瓶),够不够吃一年”等。
观察归纳法,其过程简单,课堂可控,知识的得出顺畅自然,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所以这种教法最为常见,广大教师已经沿用了几十年。但这种教法,学生进行的是接受指令式的被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上的探究味、思考味也较欠缺。
而任务驱动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对有趣味性、挑战性,他们既能经历观察、归纳的过程,又能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切实体验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但若细细品味,这种教法也存在一些缺憾,如问题情境的真实性略显牵强——日常生活中,一月(或一年)的吃药数量需要那么精确吗?还有就是任务贯穿教学始终,形式化的痕迹过于明显——有为任务而任务之感。
对上述两种教法的分析与感受,让我们在备《年、月、日》一课教学时,首先就给自己确定了一个教学创新的基本方向:教学的内容(素材)要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话题,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形式和过程要清晰地指向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要凸显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
贴近学生,聚焦能力,这样的目标如何才能实现呢?
为此,我们对三年级学生(四个班共150人)进行了前测:“一年有几个月?”145个学生知道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几天?”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一年有365天,还有少部分学生知道一年有366天的情况。“一个月有几天?”大部分学生知道一个月有30天或31天,每个班也有几个学生知道一个月有28天或29天的情况。“关于年、月、日,你还知道什么?”每个班都有三五个学生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四年一闰”等知识。
学情告诉我们,关于年、月、日,学生的已有认知不是一张白纸,点滴的、零碎的相关知识早已进入他们的脑海。而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已知,我们可以想象,在学生心中原本就可能存在着一些疑惑:为什么一年的天数不一样?为什么一个月的天数不一样……我们更可以大胆地预测,倘若在课始将学生的各种已知充分暴露,那一定会使学生心中的疑惑更加强烈,求知的愿望更加迫切。
我们的课,如果这样切入,形式岂不朴素,材料岂不简单,学生岂不更有兴趣?
课堂教学一旦这样切入,以下的事情也许就会顺理成章地发生:丰富的学情暴露,引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地探究,积极地思考;探究的过程,观察、比较、计算、推理等数学的思维贯穿其中……而这些,不正是我们渴求的学生能力培养吗?
上述设想概括起来,是否可称之为“学生提问,以问引学”?这样的形式,能否让“年、月、日”的教学展现出别样的精彩呢?
教学实录
一、暴露已知,学生提问
1.充分暴露
师:我们以前学过时、分、秒这些时间单位,知道1时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比时、分、秒更大的时间单位,那就是年、月、日。(板书课题)
师:关于年、月、日,同学们已经知道些什么了?
:一年有365天。
生
1
:也有366天的。
生
2
生
:一年有12个月。
3
:一个月有30天,也有31天。
生
4
生
:二月有28天,也有29天。平年的二月就是28天,闰年的二月就是
5
29天。
:我还知道有大月、小月……
生
6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板书如下:
2.引导提问
师:看了年、月、日的这些知识,你心里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心中的疑问)
生
:为什么一年的天数不一样?
7
师:咦?是呀,为什么一年会有365天,还会有366天呢?有谁知道原因吗?
学生都不知道原因,于是教师大张旗鼓地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并在板书处
用红色的粉笔画个问号加以强调,以示重视。这时其他学生受到鼓舞,纷纷举手提问。
:为什么一年是12个月,而不是10个月、15个月呢?
生
8
生
:为什么一个月有几种不同的天数?
9
:为什么有大月小月之分?
生
10
生
:为什么有平年和闰年?
11
……
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均询问其他学生是否知道原因,学生基本不知道,即使有“知道”的,其解释往往会让疑问越来越多。于是教师适时表扬提问的学生,并让其他学生鼓掌激励,同时用问号在板书上加以标注。
师:面对一些公认的事实却不盲从,并能够去问“为什么”,这样的同学是在进行真正的思考,这样的学习精神最宝贵。老师也问一些问题,大家如果觉得好,也给老师热烈的掌声。
师:年、月、日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这三个字命名?
学生掌声热烈,教师进一步记录,完善板书。如下:
【设计说明:课始展现学生的已有认知,并通过板书形成知识结构图,使课的导入简洁大气。然后将知识结构图作为情境资源,引导学生大胆表露心中的疑惑,并通过有效的激励,让更多的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板书中的多个问号是学生自己的疑问,也是这节课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以问引学”由此开启。】
二、深入探究,自主建构
1.探究一年的天数为什么不一样
师: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为什么一年的天数不一样”这个问题吧。我告诉大家,你们说的一年有365天或366天,这两种天数实际上都不对,但是又都对!(学生被吸引住了)
师:这个事情跟“年是什么意思”紧密相关,要说清楚,我们得从太阳、地球、月亮的故事开始说起,请看屏幕。
课件呈现三球图片,然后呈现地球“说的话”:我是地球,我总是绕着太阳转动,转一圈所用的时间就叫一年,大约是365天6时。
师:同学们,理解什么叫“年”了吗?对,年就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所用的时间。一个问题解决了!(擦掉“年”那里的问号)
师:不过,一年是365天吗?(不是)是366天吗?(也不是)所以这两种天数都不对,但为什么又说它们都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