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我经常遇到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新课程新教材,有什么样的新方法?有什么样的新模式?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常常无言以对。新课改到底要改的是什么?是方法吗?是模式吗?我以为都不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只有没有使用好的方法,只有用得不恰当的方法,而没有什么新方法,更没有什么新模式。语文教学从来没有模式,一旦有模式,就不是语文教学了。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改革,如果大家都热衷于新形式、新花样和新手段,则必将陷入又一个新的歧途,绝不会有好的效果。

我认为,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应倡导三个“回归”:

第一,回归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视积累”的传统。语文教育必须强调积累,强调“举三反一”。言语能力形成是,积累“三”(多的意思),才能在学生自身言语能力与素养上反刍“一”,形成“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深讲透极少量的几篇课文,一学期最多30篇,一学年最多60篇,三年最多180篇,让学生在言语素养与能力上反刍“三”,试图以少胜多,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现当代语文教育之所以“少慢差费”,就是偏执于“举一反三”。越强调“举一”,越必然走向分析,走向“深、透、细”;越强调“举三”,就越走向积累,走向博览。

记得洪镇涛先生曾经提出过“吞下去”的原则。中学阶段如果能积累丰富的诗文精品,那么成年之后,提笔为文,就可轻而易举地做到辞义畅达,文从字顺。那些语文素质好的,似乎并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他们较多地读了一些课外书籍。读得多了,记得多了,语文水平就高出别人一大截了。这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

第二,回归传统语文教育的“在言语上下功夫”的传统。语文教育毕竟是“言语”教育,紧紧扭住“言语”这个“抓手”,进行讨究、鉴赏、体悟,这是语文教育的学科生命所在。语文不能架空文本,脱离文本;上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必须“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斟酌、推敲、鉴赏在传统语文教育中有着辉煌的历史。

“味儿”是事物具有的某种特性。“语文味儿“就是指语文课区别于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政治课等其他课程的特性。“语文味儿”的外在形式也是唯一形式就是语言文字。判断语文课是否有语文味儿,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是:第一,品味语言文字,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准确、优美和富有表现力,让学生尝到语文味儿。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咬文嚼字,推敲、琢磨、鉴赏,在正确理解和运用上下工夫。语文课不能漂浮了,要在那字里行间,领略不同的文味和情味,留驻那一幕幕美丽的风景,乐在其中,美不胜收。要品味“味中味“,流恋忘返;体味“味外味”,思绪飞越“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例如,有位老师教王安石《泊船瓜州》,不让学生去领悟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不去体味那尽得风流的“绿”字,却介绍京口、瓜州、钟山的位置,用大量篇幅讲述王安石的变法,要求学生回答他的家在哪儿,他的心情怎样……这就完全失去了语文味儿。第二,注重读写听说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语文技能。第三,形成言语交际的良好环境。文本解读是言语交际的基本话题。围绕着课文的理解是对话的基本内容。如果对话的内容离开了文本,“栀子花,茉莉花,四处扯野棉花”,就完全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

谈到这里必然涉及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原则。关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我赞同一种观点,即:“人文”、“人文精神”的真义不是“思想教育”。在中国特定的语境中,语文教育界许多人把“人文”错误理解成了“政治、思想、情感、人格、课文内容”等等的“教育与熏陶”的涵义。“人文”、“人文精神”的本义与真义是人性、真实、自由、多元。许多人口头喊的是“人文”、“人文精神”,内心理解的、教材与课堂上实行的,却是几十年不变的“思

想政治教育”,这可能使语文教育“泛化”,使语文教育失去自身,承担语文教育本来不应承担的负担。

我们应倡导“文就是道”。不是文以载道,其实文本身就是道。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就深深凝固了那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道”,不可能脱离文本、脱离言语而纯粹存在。《诗经》拙朴自在,《离骚》绚烂诡谲,《史记》开阖跌宕,唐诗雍容华贵,宋词典丽雅致,《红楼梦》奇幻丰美,等等,都是与语言文字一同体现的“道”。《背影》的文字素淡静默,才那般地感人至深,《孔乙己》机智地裁剪摹刻世态人心,才那般地让人惊心动魄,这些,不都是与语言文字一道体现的“道”吗?难道“道”(也就是常说的课文思想内容)能脱离语言文字本身而纯粹存在吗?让学生欣赏并学会汉语语言文字如上那样的特色,种种的“文采风流”,就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道”,就是语文教育不同于任何其他学科的最大“道”,就是语文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提“文就是道”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语文教师脱离文本、脱离语言文字的“文”、“道”两张皮的教学倾向。

第三,回归传统语文教育“吟诵与讨究结合”的传统。语文教学为什么要读?是为了加深感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理解。鲁迅在三味书屋时那位读书将头“拗过去,拗过来”的先生,普通话一定不怎么好,但读得很是入境,以致他的学生终身难忘。汉语是一种音乐性很强的语言,而且是一种感悟性强、规范性弱的语言,所以特别应当通过吟诵来体悟。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

“在状态”是我一贯的主张,“在场”而“在状态”,就是敢于“担当”和尽其职责,不仅有“角色意识”,而且有“角色做派”;不仅有“角色期待”,而且有“角色实现”。我们是语文教师,就该有语文教师的“状态”:知识涵蕴,人文底气,思想光芒,人格风仪,精神魅力等。“吾虽不能,心向往之!”仅此,追求的过程便也多了几分丰采。(城北中学何琴2015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