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让诗歌教学流淌出一股清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育,让诗歌教学中流淌出一股活力的清泉美育,亦称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一道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服务,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学会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旨在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促进教育的真正转机,造就人格健全的人才,在文化领域,自古以来,诗一直被视为最高形式,它作为文化艺术的骄子,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唤起青少年丰富的想象,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而美育,能让诗歌教学中流淌出活力的清泉。

一、美读吟诵品语言

在诗歌教学中实施美育,首先采用美读法,让学生品味诗的语言美。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采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法可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古人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在琅琅读书声中,我们便会体会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寂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在琅琅读书声中,更可揣摩到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诗歌是一个以语言为媒介的审美世界,古人注重炼字,可以“为求一字稳,而得半宵寒”,因此优秀的诗歌常常在炼字,炼意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知全豹。因此教师要在“一斑”上精当点拨,在“一目”中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的语言,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巧妙。

杜甫的《春夜喜雨》如诗题所示,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喜悦”、“喜爱”。这种对眷雨的感情,诗中的形象作了整体性的表现,但几个关键性的词却具有十分强大的表现力,朗读时应加以强调,如“好雨”洋溢着诗人较大的喜悦和对民生、农事深厚关心,“知”、“乃”把无知无情的春雨人格化,赋予人的知觉,使春雨带情,富有形象美和含蓄美,“润”和“潜”更是惟妙惟肖地让春雨悄然而至,润物谨细的情状细腻而传神地描摹出来,“花重”是春雨带来的烂漫景色,给诗的意境增添了斑斓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气。朗读中,突出了这些词,就能使诗歌的喜雨之情更加鲜明地感染学生。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使学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感知诗的语言美,接受感染熏陶,获得审美享受,从诗中吸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便是我们诗歌教学的初衷。

二、启发想象入意境

诗中的“意境”,“意”指的是诗人的“情”和“理”,“境”指的是事物的“形”与“神”。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所创造出的诗人的感情和形象、情调和气氛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的形象思维,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让学生领略到诗中内在的情感,化作“我情我景”,直接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如对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我们不能用现实的尺度来衡量“三千丈”,而应该把它看成是夸张之辞,并且在脑海中还应该想象出李白的愁情似海,白发顿生的情境。又如初中课文中陆游的《游山西村》,融情趣、理趣与山村风光中,创造了一个青山叠翠,绿水环绕,嫩柳含烟,山花烂漫的艺术境界。让学生通过想象,仿佛自己置身其中,山重重叠叠,水曲曲弯弯,在这“千岩万转曲水回流”中,自己怀疑找不到路径了,但蓦然又见花树掩映中的山村。“柳暗花明”,色彩绚烂,既点染了山村景色,又表现了诗人别见天地时的惊喜之情,让学生自己设身处地,才能入其境,领其情,美不胜收。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物,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的跳脱出来。因此,与其讲解分析,不如启发学生想象。

二、挖掘感悟体深情

郭沫若的《三叶集》中说过,诗的本职在抒情。感情是诗的灵魂,诗的生命。作为教师,应该自己先感悟感情,再把感情塞进学生的胸膛,让学生与诗人进行情感交流,产生诗性共鸣,从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接受陶冶和教育。

例如: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不满,对政治失望,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态度,因此诗中表露出要以游山玩水来躲避不合理社会的愿望。教师备课时,应吃透诗歌背景,了解其情感,这样才能起主导作用,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其思想内涵,从诗歌创造的那梦中游山的千变万化,充满奇幻景象的意境中,领略诗人那热烈奔放的激情,大胆幻想的气魄,理解诗人爱山爱水,寄托山水的情怀。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杜甫的悲天悯人、悬壶济世的圣人情怀。如何让学生从茅屋上理解到如此深厚的感情,就要老师先进入文章的情景,要感动学生,先感动自己。杜甫在诗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自己忧患的情况下,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普天下和自己一样正在挨饿受冻的寒士们,希望得到千万间的广厦,来庇护他们。如果能实现,自己即使房子毁坏,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体现出

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太伟大了。当学生领会到这里,就会为诗人的精神所折服,理解诗人,与诗人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达到诗歌教学所追求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诗歌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师的神圣天职,也能让语文教学活力四射,更能让诗歌教学流淌出汩汩活力的清泉。让我们的诗歌教学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播下美的种子,绽开学生心灵美之花,结出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美之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