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

1. 设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设计问题应设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案例1]“过氧化钠的性质”问题设计

在介绍 Na2O2能与H2O反应这一性质时,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问题:①水是能灭火的,有同学见过水能点火吗?(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演示水滴到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脱脂棉燃烧。②为什么会燃烧?燃烧的条件是什么?③推测Na2O2能与H2O 反应的产物是什么?试着写出反应方程式。

上述情景的设计,联系了生活中常例,造成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平衡,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把问题设在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进入多疑、好奇的情境,思维处于兴奋点,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之中。这样教师教得轻松、高效,学生学得也轻松、高效。

2. 设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因而教学不是从外部填入新知识,而是把学习者已有的知

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是知识的处理与转化。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因此,设问应注重新旧知识的链接。

[案例2]“SO2的性质”问题设计

设计这样的问题:已知2Na2O2+2CO2=2Na2CO3+O2,写出Na2O2分别与SO3、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果很多学生把关于SO2的反应写成了2Na2O2+2SO2=2Na2SO3+O2,此时教师指出是错误的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小小问题既把新知识SO2与旧知识CO2联系起来,又加深了CO2、Na2O2、Na2SO4、Na2SO3性质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

知识是相互联系的,课堂教学若揭示了彼此的联系,既能让学生对知识知此达彼、举一反三,又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整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设问,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效。

3. 设在学生思维的障碍点

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解答习题时出现错误,出现思维疑难或思维受阻是经常发生的,有的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有的是具有共性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时有意识地让学生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然后,把问题设在学生思维的障碍点,就能很好的让学生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再通过分步设问、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案例3]“SO2气体通入CaCl2溶液是否产生沉淀”

问题设计

①如果产生白色沉淀,你认为该沉淀是什么物质?②如果有该沉淀物生成,除此物质外还有什么产物?③亚硫酸钙能存在于盐酸中吗?④相同条件下,亚硫酸与盐酸的酸性谁强?弱酸能制取强酸吗?⑤如果把CaCl2改为BaCl2或把SO2改为CO2,现象是否相同?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弱酸怎么能制取强酸”的疑问来,在学生显得一筹莫展之时,教师再从旁点拔。可再问使得SO2通入CaCl2产生沉淀,应该怎么处理?经过这样的提问,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习效率非常高。

这种“以错制错”的方法不仅可以化解思维的障碍点,让学生在思考中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

4. 设在教材知识的重难点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的重要任务,问题的设计应围绕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即设置问题情境,并巧妙设问。

[案例4]“硫酸根离子检验”问题设计

①一瓶无色的溶液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如何检验?

②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否可以证明该试样

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③硫酸钡不溶于盐酸,而碳酸钡、亚硫酸钡均可溶于盐酸,为什么?④当未知试样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盐酸,沉淀不消失,可以证明试样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吗?

有了后三个问题的巧妙提示引发思考,学生就容易想到用沉淀法并考虑排除SO、CO等的干扰,明确了检验SO的方法:若往未知溶液中加入盐酸无沉淀产生,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原溶液含有SO。这样就突破了检验SO对试剂选择的难点、突出了重点。

设置问题应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维,形成持久的内驱力。

责任编辑潘孟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