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1330631045.doc

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江西省会昌中学文沐生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是春秋晚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其中两条教育思想。我想关于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及方法的论述与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我虽为教育门中人~但以目前的阅历~着实想不出这里面还有什么新鲜花样。因此~我只能对此作一综述。既为综述~那么文章的很多观点当然已是先前学者、圣贤讲透了的。我在这里只是略微谈谈我的一些我的所见所闻罢了。文章先从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出发~谈了孔子的理想及教育成就~接着论述了‚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涵义与关系~最后再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在当今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

为何要谈“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因为任何正确言论(或真理)的提出都有与其提出人的阅历及时代背景相关。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僻内乱,从他父亲开始,迁至鲁国定居。他的父亲叔梁纥,是当时有名的武士,曾经立过两次有名的战功。在其六十六岁时,娶颜征在为妻,即孔子的母亲。孔子诞生于鲁国境内尼丘山附近的一个小山村,取名为丘,字仲尼。然而,尼丘山并没有给孔子及家庭带来安宁的生活,孔子三岁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从此,由母亲颜征在携孔子在鲁国过着相依为命而清苦的生活。家道中落,生活贫贱,因此孔子在同龄孩子中显得有些早熟,同时也因此而无法享有贵族一般的受教育权利。尽管如此,孔子并没有形成冷酷、孤僻的性格,反而让他成为勤奋好学、关爱苍生,提倡仁爱及受后世景仰的至圣先师。孔子是好学的,他所拥有的知识与道理,几乎都是通过自学而来,同时也学无

常师,只要看到、听到谁有他不知道的知识,都虚心向他请教,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孔子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他三十岁时,已成为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即所谓“三十而立”~

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周朝天子地位衰落,已不再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先有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接着,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春秋时期开始,从此,周王室衰微。从前是周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这便逐渐形成春秋诸侯争霸的战乱局面,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及楚庄王先后成伯。即使是周天子也派代表,甚至是亲自参加会盟,承认他们的霸主地位。

孔子的理想及教育成就

孔子的最大理想是希望在政治领域有所作为,希望成为“武王之周公”,次之亦愿成为“桓公之管仲”,若再不济能成为“郑国之子产”也行。然而,由于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的时间里,鲁国大治,即使是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但好景不长,随后孔子与当时实际掌权的鲁国

第 1 页共 6 页

1330631045.doc

贵族三桓矛盾暴露,同时鲁国君臣迷恋歌舞,不理朝政,其中权势最大的季孙氏也不想再任用孔子了。孔子不得已离开鲁国,出外周游列国寻找出路。

公元前497年(已是春秋末期,战国大约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孔子登上泰山,放眼望去,遂感脚下的大地竟会如此渺小。他要用自己宏大的理想来改变这片

苍凉的大地,建立一个充满爱心与仁义的社会。在这里,他走上了自己的木轮牛车,携同自己的弟子,踏上了周游列国的征途。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的心血用在教育事业上。所以,孔子的最大成就却是在教育领域。孔子在阙里(孔子故里)收徒授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开创了私人办学之先河。他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他的学生相传有3000人,其中最著名的有72贤,比如:在德行领域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曾参;在言语外交领域有宰我、子贡;在政事领域有冉有、子路;在文学领域有子游、子夏。孔子的学生大多数出身贫贱,年龄参差不齐,有的与他几乎同年,有的与他相差三四十岁,还有父子二人(如曾点与曾参)都是他的学生。

纵观孔子的一生,有一大半的时间,他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对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善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他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如:“性相近,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等等。他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不愧为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二者的涵义

一)“有教无类”的涵义

有教无类,是指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西周前期(大约至周成王时),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然而,此时的教育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奴隶就更不用说了。

我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之所以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的理想及内心使然。他把“仁”作为行人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既为“大同”,则理应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同时,当时西周王室势力的衰微,再

第 2 页共 6 页

1330631045.doc

也难以牢牢控制教育的垄断权。这也为孔子实施“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提供很有利的社会环境。

孔子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二)“因材施教”的涵义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