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一、什么是课程?p3 狭义: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中。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知识,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

二、课程的本质:p3-4 1、课程是知识2、课程是经验3、课程是活动

三、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p5-6 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3、好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四、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p7-15

程改革的现状①课程目标②课程设置③教科书的管理和审订④课程管理⑤课程评价方面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p16-18 1、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3、课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

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p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三个面向”的含义p19

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p20-21①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②具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讲社会公德③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④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⑤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⑥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⑦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四有新人。

八、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p21-25 1、转变课程功能2、改变课程结构3、改变课程内容4、课程改革的实施5、改变课程评价6、改变课程管理

第二章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重建

一、什么是课程结构?p27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组成部分及它们的关系。

二、课程结构划分之中的范畴对p27-31 -1、实有—空无

2、显性的—隐性

3、分科—活动

4、正式——非正式

三、我国课程结构的现状分析:1、定量分析p33-34 ①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各占1/2、1/4、1/2②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偏重必修课程③文理比例,初中有了明显的分科

2、定性分析p34-35:①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以间接经验为主②各育课程,德、智、体、美、劳③知识、能力、态度很难三者兼顾,这是课程设置中的难点。

3、现状分析:p35-37 ①单一的国家课程,统一的全

国教材②关于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各自优点)p 36 ③

关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自优点)p 37

四、九年一贯制课程结构的基本内容有哪些?p37-40 1、

整体设置上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2、强调课程综合,设

置了许多综合学科3、强调课程为地方经济服务4、特别

强调综合实践活动,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5、

新课程并没有放弃基本能力的训练6、新课程十分强调

思想道德的教育。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p41-42 1、综合性2、

实践性3、真实性4、合作性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有哪些:p42-43 1、信息技术

教育2、研究性学习3、服务社区和社会实践4、劳动与

技术教育

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p43 1、充

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

特色3、反映了为社区服务的基本思想4、反映了学习与

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思想。

八、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p43-44 1、选取课题,展开

探究2、问题牵引、有问必答3、整体规化、系统设计。

九、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取原则:p44 1、尊重学生

的兴趣爱好,重视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2、关注学生的

生活实际,重视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3、鼓励动手,

重视与现代科学发展相联系4、注重综合,重视各科知

识相联系

十、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p48 1、全员参与2、任

务驱动、注重过程3、形式多样、适当整合4、课内外结

合,各有侧重。

十一、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原则:p51

1、亲历性原则

2、自主性原则

3、协同性原则

4、整合

性原则

十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践原则:p54 1、全面参与

2、注重基础,服务发展

3、讲求科学,注重实效

第三章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一、什么叫课程标准?p59课程标准是指确定每一学段

课程水平和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

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

二、课程标准的性质:p61 1、可评估性2、可理解性

3、可完成性

4、可伸缩性

三、课程标准的作用:p62-64 1、指导编写教材2、指导

教学①使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②组织教学3、指导课程

评价①过程②结果

四、教学大纲的弊端:p65 1、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

目的2、束缚了教师的积极性3、不利于教材的特色化和

个性化4、评价以考试为目的,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五、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有哪些超越之处:p66-69 1、

课程标准着眼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大纲着眼于内容的规

定2、大纲侧重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在关注知识

和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

度及价值观。3、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大纲重视教师教,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学,强调学习的

过程。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化评价建议6、课程标准

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六、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对教育改革的影响:p70-72

1、对课程观的影响

2、对课程结构的影响、

3、对教材

的影响4、对评价的影响5、对教师的影响

七、课程标准编制的理论:p73-79 1、新的学生观①学

生是个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是

一个发展中的人④学生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人2、新的

课程观①知识或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②经验或自我实现

课程观③生活经验重构或批斗课程观3、新的知识观①

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②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4、新

的学习观①学习者以自已的方式学习②新的学习离不开

原有的经验③社会性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习④学习离不

开真实的环境

八、课程标准编制的视角(视点):p80 1、课程目

标的分解与落实2、课程内容的精选与组织3、教学环境

的设计与优化4、评价指标的拓宽与分层

九、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框架:p82 1、前言2、

课程目标部分3、内容标准部分4、实施建议部分

十、什么是课程内容:有哪些取向?p91课程内容是指

各门学科中既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

它们的三种动向:①课程内容即教材②课程内容即学习

活动③课程内容即学生经验

十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p93-94 1、注意内容

选择的基础性2、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3、课程内容

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十二、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p94-96 1、纵向组织

和横向组织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3、直线式和螺旋式。

第四章基教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变迁

一、什么叫学习方式?p97-98 学习方式是人

们在学习时所具备的或所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

现出来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①

学习方式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②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

二、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p98-99 1、教育自身

的需求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2、社会发展对

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课程改革目标下学习方式变革的含义:p100-102 1、

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2、转变

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的认

知过程3、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为目的。

四、谈谈你对自主、合作、探索为特征的学习方式的理

解:p102-108 1、以自主为特征的学习方式①自主性学

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②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

性③自主性学习是一种认知监护的学习2、以探究为特

征的学习:探究式学习的三个基本目标是:理智能力的

发展;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

方法。其基本特征是:①问题性②过程性③开放性3、

以合作性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①

互助性②互补性③互动性④自主性⑤评价的自主性

五、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策略:p108-109 1、小组的组

建2、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技能3、教师在

小组中合作学习的角色4、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一般

以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六、谈谈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你认为应如

何解决:p112-114 1、问题原因:①教师对新课程的理

解不深入②通识教育培训方面的原因③教师缺乏课堂调

控的技能和技巧④教师对自已在学习方式上角色定位困

惑⑤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标准2、解决的途径:

①提高教师的素质②制定有效的学习方式的评价标准

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p116 1、在以多

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2、对课程

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目标):p1167-118 1、

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2、培养学生具有

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含三个基本点:①信息技

术的应用技能②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③运用信

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3、培养学生掌握

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九、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基本方式有哪些?p119-121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为学习对象

2、与其他学科

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3、研究型课程,信息

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十、根据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应用环境的方式的不

同,可分为:p122

1、“资源利用—主题研究—合作学习”模式

2、“小组合

作—远程协商”模式3、“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第五章教材的开发和管理

一、教材的涵义:p129 教材不局限于教科书,而且与

教科书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具有“典型性”和

“具体性”的基本性质。

二、旧版教材憋端:p133-134 1、教材内容以学科知

识为本位:难、繁、偏、旧2、教材编制脱离学生的生

活实际,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3、教材编写质量不高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