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之古镇旅游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镇旅游开题报告
【篇一:开题报告】
西安科技大学
题目
院、系(部)
专业及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日期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嘉善—西塘公路施工图设计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0604班吕小龙高迎社 2010.03.30
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
3
4
5
【篇二:开题报告】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浅析邯郸永年古城的保护与开发
学院:旅游管理
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牛晓慧
指导教师:刘兵慧
二○一○年十二月六日
山西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篇三:开题报告.doc】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青云店镇为例
学生姓名王志新学号 t82101120017入学时间2012年4月班级农村与区域发展
专业领域名称农村与区域发展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中国农科院
第二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第二指导教师单位
2014年 4 月 5 日
一、选题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首都城市日
益拥堵,工作压力加大,利用周末或三天小长假时间,到郊区参与
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在急剧增加。

住民俗户、品农家菜、体验农耕
等乡村旅游活动,己经成为很多游客追捧的娱乐项目,同时在京津
冀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京津冀三地交通为先的带动下,理性的分
析和比较研究青云店镇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对京郊乡村旅游如何在
京津冀旅游资源一体化条件下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京郊乡村旅游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大兴区作为近郊区发展京郊
乡村旅游具有很好区位条件,尤以西瓜节和采摘园为特色,而青云
店镇作为京南古镇,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而淳朴的民俗资源,也有
着开阔麦田风光和婉约的湿地荷花,可谓是一块尚待有效开发的乡
村旅游璞玉。

青云店镇党委政府也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如何更好
发展和管理乡村旅游的有效方法,也采取了多种管理办法和措施,
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

但是,与北京市其它发展较好的乡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问题。

目前,青云店镇党委、政府把乡村旅游项
目作为三大核心工作来抓,努力建设一个以绿色生态环境为基础,
精致乡村生活体验为特征,古朴民俗活动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名镇。

通过概括介绍了青云店镇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分析青
云店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及政府部门、乡村旅游服务
公司、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运用
农村区域发展理论,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在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民俗接待规范化建设、乡村旅
游人才培养、经营理念、营销模式等方面入手,对青云店镇乡村旅
游发展的瓶颈、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结合青云
店镇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京津冀旅游资源一体化框架下,
提出了对策建议,希望能为促进青云店镇乡村旅游更好发展,为京
郊乡村旅游走向专业化、品牌化、产业化、国际化提供新思路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
乡村旅游在欧洲发达国家可追溯到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但乡村旅游的大规模开展却是在20 世纪80年代以后。

至今,欧美发达国家
的乡村旅游已具相当
[1]规模,显示出现代旅游文化的极强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
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牵引和相关政策的
影响下,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有价
值的研究成果。

2.1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和研究现状
2.1.1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18世纪下叶,西方国家只有贵族有交通工具、时间和兴趣参与旅游,那时的旅游,速度慢、不舒适,还很危险。

旅游者也不愿意到乡村
去[3]。

到了19世纪40年代,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拥挤,生
活环境压抑,人们有了返璞归真的强烈愿望,同时火车已遍布欧洲
和北美洲,偏僻和风景秀丽的农村也成了公众的旅游之地,构成了
乡村旅游的早期形态。

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
标志着有明确意识的乡村旅游的诞生。

各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方式不
尽相同,匈牙利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田园风光与民族
文化交相辉映;西班牙改造城堡或大农场,建成乡村旅游社区,政府
早在1967年就启动了农户度假规划,规划要求:公众性,要求农户
要有适当的组织;官方支持(法律和财政);乡村吸引城市人口的信息传播。

在政府的推动下,西班牙乡村旅游吸引了国内80%的游客前往
度假;法国借助双休日制推动“工人菜园”式农庄旅游,每年可给农民
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法国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

日本兴起“务农”式农村旅游,以唤起人们对农业和环保的重视;波兰
积极推选生态农业专业户从事生态农业旅游经营;美国适应旺盛的市
场需求,发展乡村农场度假村,仅东部地区就有观光农村2000家左右。

乡村旅游成了这些国家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之一。

在他们
眼里乡村旅游就是“绿色度假”,住在农家,吃着农家自产的新鲜食品,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亲自参加农耕活动,此时,世界乡
村旅游不仅仅是观看田野景色,出现了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观光休
闲农业园,以观光为主,结合购物、食品、游玩、住宿等多种经营
方式,产生专业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乡村旅游成为了旅游业和农
业共同发展、相互结合的交互点。

标志着新型交叉产业的产生。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大,乡村旅游由
单纯观光性质向休闲、度假、操作、体验、教育、环保等多功能扩展,于是慢慢出现了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的休闲农场、度
假农庄、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等。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一些国家又
推出了乡村文化旅游,包括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农舍
建筑、节庆活动等,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层次和品位进一步提高。

通过100多年发展,乡村旅游先后出现了观光农园、度假农场、家
庭农园、教育农园、乡村民俗博物馆、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多种类型,并且把不同类型进行组合,形成了多样化的复合型发展模式。

2.1.2、国外乡村旅游相关研究
1、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历史很长,然而时至今日还没有对乡村旅游概念
有统一的界定。

主要观点有:(1)基于环境的概念。

乡村旅游也叫
做“绿色”旅游或“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不仅限于“农场旅游”和“农业
旅游”,它还包括乡村风景、文化遗产等诸多方面,是乡村背景、乡
村生活画面等转化的结果;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


2、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关系的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研究、
乡村旅游与乡村环境关系的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发展关系的
研究等四个方面。

3、基于供给和需求的乡村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因,从需求角度看,是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促进社会经
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4、社区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态度的研究,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态度的研究,认为当地人对发展旅游的态度影响旅
游者的感受,从而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

5、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研究,虽然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乡村旅游的管理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由下而上”、“由上而下”或二者
兼而有之的管理模式,但都强调“社区参与”(community participation)的管理模式在乡村旅游中的重要作用。

2.2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和研究现状
2.2. 1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1)台湾地区:
台湾乡村旅游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当时台湾农业生产萎缩低迷,农村劳动力缺乏以及国外农产品倾销等原因,台湾政府和民
众开始调整农业结构,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发展乡村旅游。

台湾
乡村旅游业主要包括以下类型:第一、提供休闲旅游的农林牧渔场所,包括农园体验、森林景观、水上度假、体验渔民生活、亲水活动、放牧、挤奶、骑马等。

第二、提高观光旅游的花、果、茶园,
提供观光、品尝、采摘、品茶、买茶、制茶、饮茶等服务。

第三、
教育农园,可以学习农园生产知识和自然生态知识。

第四、租赁农园,农园主将一个大农园划分为若干个小块,分块出租给个人、家
庭和团体,平日由农园主负责雇人照顾农园,假日则交给承租者享用。

这种经营方式满足了旅游者亲身体验农趣的需求。

第五、度假
农庄,提供食宿、休闲、度假等旅游服务。

第六、农村文化活动,
满足人们了解农村民俗文化体验农家生活的需求。

(2)我国大陆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在我国大陆地区,上世纪80年代乡村旅游开始出现和发展,最初表现为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有了较
快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兴起阶段(1980年至1990年)。

靠近较发达城市和景
区的少数
农民根据本身特有的资源,自发的开展起来的农业观光旅游,如举
办农业节庆活动,以吸引城市游客来观光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广东深圳市举办荔枝节活动,不但吸引城里人来观光旅游,而且借
此举办招商引资洽谈会,收到了良好效果。

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1990年至2000年)。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
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同时,农村产业结构需要优化调整,
农民扩大就业,农民增收提到日程。

此时,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
一些农村和农户开办了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如北京锦绣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广州龙化农业大观园、福建武夷山
观光茶园,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往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欣
赏和感悟大自然,乡村旅游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三阶段为规范经营阶段(2000年至今)。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
提高,向小康水平迈进,人们的旅游需求逐渐强烈,乡村旅游呈现
出多样化的趋势,一是人们注重亲身的体验,众多的“体验旅游”、“生态旅游”项目融入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紧密结合;二是人们文化内涵和科技知识性,农耕文化
和农业科技性的项目开始融入乡村旅游;三是政府积极关注和支持,组织编制和发展规划,制定评定标准和管理条例,使乡村旅游走向
规范化管理,保证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四是乡村旅游的功能由单一
的观光功能开始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
康等综合功能。

目前,大陆地区的乡村旅游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新态势。

(3)北京市郊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北京是典型的“大城市小郊区”模式。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在
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卜降,发展理念也从提倡增产、追求“经
济价值”转向提高品质、追求生活价值。

京郊观光农业的兴起正是这
种新型农业发展观的体现。

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多以观光农业园形式
出现。

自20山_纪80年代末出现首家观光采摘园,至今已经初具规模。

据统计,2006年,京郊实际经营的农业观光园为1230个;观光
园总收入105亿元,其中采摘收入2.4亿元。

民俗旅游接待居民户
达8726户;民俗旅游总收入3.7亿元。

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业从
业人员7.1万人;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业接待人数达到2193.1万
人次。

从地理位置看,京郊观光农业园区多位于高速公路出口附近,交通便利。

环境上,多选择安静,空气清新,四季景观优美的地方。

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健康”为特色,集休闲,娱乐,疗养
为一体。

观光农业项目类型逐渐由中一的采摘园、钓鱼场等向多样化和综合
化的方向发展。

其中,较为成功的是以京郊“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为代表的“蟹岛模式”和以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代表的“小汤
山模式”。

“蟹岛模式”是将种植和养殖,基础农业与农产品深加工结
合起来,集观光旅游与农业知识教育于一体。

园区设计处处体现循
环经济的要旨,如生产的有机水稻收获后,将稻壳加工成老酒出售,酒糟用来喂猪,叶子经发酵制成家畜的饲料,而粪便和垃圾进入沼y
池高温发酵,成为供应园区生活用的煤y和植物肥料;养殖螃蟹、鱼
的池塘水源来自经过处理后的生l-污水;“小汤山模式”则充分体现高
科技在农业品种、耕作、培育中的应用。

2.2.2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现状
(1)乡村旅游概念界定
由于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涉及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乡村旅游概念的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