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生态修复是保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具体体现。
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1.生态学原理是生态修复的理论依据 2.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是生态修复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 3.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搞好生态修复的保障
基本内容
国ຫໍສະໝຸດ Baidu的生态修复研究
目前国外恢复生态学主要研究森林、草地、灌丛、水体等生态系统在采 矿、道路建设、机场建设、放牧、采伐、山地灾害、工业大气及重金属 污染等干扰体系的影响下退化和自然恢复的机制和生态学过程,涉及植 被、土壤、气候、微生物、动物等多方面,多集中在大型矿区、大型建 筑场地、森林采伐迹地、受损湿地等生态恢复方面,研究的焦点领域是 土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物多样性恢复。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进 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环境污染的方式发生着重大变化,有毒、有害污染物以 各种形式不断输入环境,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目前,人们在污染环境的物理 修复、化学修复以及生物修复上取得了一定成功。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污染问题,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修复 的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原理、产业化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和实践上应用的探索,试图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修复与治理污染环境,实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生态恢复研究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工矿区扰动土地的人工生态重建,强调植物群落模式试验实践; 二是森林采伐或火烧迹地和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强调采取人工重 建的快速性和短期性,相对忽视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与过程的研究。
目前生态修复主要可以分为以下3种模式: 1.对物种的修复,最初起源于保护生物学; 2.在生态系统或景观层面上,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的修复,最初起源于 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 3.对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价值进行修复。
实施生态修复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深化和发展,是水土保持生态建 设思路的重大战略调整。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提出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一词是2000年以后在我国出现的,并且逐渐被人们广泛认 识。该名词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国外并没有这样的提法。水土保持生态 修复一词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治理水土流失的理念有了重大突破。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态修复的一种类型,但也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即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的界定应符合中国的土壤侵蚀面积广、强度大,经济 落后,人口众多等国情。
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强调 恢复作用力的主次,并且恢复的生态系统既可以是部分受损的,也可以是完 全受损的;而后者则强调必须以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为主, 以人工调控能力为辅,恢复的生态系统只能是部分受损的。 目前,通常所说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指的是狭义的概念。
生态修复不是指将生态系统完全恢复到其原始状态,而是指通过修 复使生态系统的功能不断得到恢复与完善。
基本含义:
一、生态修复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为主,是通过对一个区域或一个 小流域的严格管护,排除人为因素对其干扰及破坏,使区域内的整个 生态系统得到休憩并恢复其生态群落结构及功能的过程。 二、生态修复是一个生态自我恢复、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在生态 修复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群落,是由简单向复杂、由单功能向多 功能、由抗逆性弱向抗逆性强转变的。
据此,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作如下界定: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通过解除生态系统所 承受的超负荷压力,根据生态学原理,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 能力的单独作用,或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与人工调控 能力的复合作用,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 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通过解除生态系统所 承受的超负荷压力,根据生态学原理,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 能力的单独作用,或辅以人工调控能力的作用,使部分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 到相对健康的状态。
一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污染环境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二是在农、林、水、自然保护领域内形成的生态工程技术。 80年代后随着土地复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这 两个方面的研究开始相互交叉渗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 工程技术。
定义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适当的人工措施辅 助下,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 样性的生态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
水土流失是我国头号环境问题。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虽经多年连续防治,取 得了一定成绩,但据2000年公布的全国第2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结果, 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且目前仍有210万km2的 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沙漠化呈扩展趋势,侵蚀在加 剧,危害在加重,形势在呼唤着新的水保生态建设思路的出现。
如何整治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防止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恢 复和重建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这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 区域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实的迫切要求使生态 恢复和生态修复成为国内外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生态修复是在退化生态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79年我国生 态学家马世骏尝试应用生物净化原理进行污水处理研究(环境 生物修复技术层次),并由此提出生态工程概念。此后许多学者 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并形成与生态修复有关的两个领域: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类型
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类型
(1)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2)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3)内陆河流域退化绿洲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4)退化水库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5)退化矿区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中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这种脆弱的生态环境主要反映在四个方 面:
第一是森林质量不高,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 水生态平衡仍在恶化。
第二是当前人为污染比较严峻,食品安全问题已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 第三是外来物种侵入,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丧失,生物资源受破坏的 形势不容乐观。 第四是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丧失,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1.生态学原理是生态修复的理论依据 2.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是生态修复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 3.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搞好生态修复的保障
基本内容
国ຫໍສະໝຸດ Baidu的生态修复研究
目前国外恢复生态学主要研究森林、草地、灌丛、水体等生态系统在采 矿、道路建设、机场建设、放牧、采伐、山地灾害、工业大气及重金属 污染等干扰体系的影响下退化和自然恢复的机制和生态学过程,涉及植 被、土壤、气候、微生物、动物等多方面,多集中在大型矿区、大型建 筑场地、森林采伐迹地、受损湿地等生态恢复方面,研究的焦点领域是 土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物多样性恢复。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进 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环境污染的方式发生着重大变化,有毒、有害污染物以 各种形式不断输入环境,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目前,人们在污染环境的物理 修复、化学修复以及生物修复上取得了一定成功。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污染问题,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修复 的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原理、产业化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和实践上应用的探索,试图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修复与治理污染环境,实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生态恢复研究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工矿区扰动土地的人工生态重建,强调植物群落模式试验实践; 二是森林采伐或火烧迹地和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强调采取人工重 建的快速性和短期性,相对忽视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与过程的研究。
目前生态修复主要可以分为以下3种模式: 1.对物种的修复,最初起源于保护生物学; 2.在生态系统或景观层面上,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的修复,最初起源于 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 3.对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价值进行修复。
实施生态修复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深化和发展,是水土保持生态建 设思路的重大战略调整。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提出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一词是2000年以后在我国出现的,并且逐渐被人们广泛认 识。该名词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国外并没有这样的提法。水土保持生态 修复一词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治理水土流失的理念有了重大突破。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态修复的一种类型,但也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即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的界定应符合中国的土壤侵蚀面积广、强度大,经济 落后,人口众多等国情。
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强调 恢复作用力的主次,并且恢复的生态系统既可以是部分受损的,也可以是完 全受损的;而后者则强调必须以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为主, 以人工调控能力为辅,恢复的生态系统只能是部分受损的。 目前,通常所说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指的是狭义的概念。
生态修复不是指将生态系统完全恢复到其原始状态,而是指通过修 复使生态系统的功能不断得到恢复与完善。
基本含义:
一、生态修复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为主,是通过对一个区域或一个 小流域的严格管护,排除人为因素对其干扰及破坏,使区域内的整个 生态系统得到休憩并恢复其生态群落结构及功能的过程。 二、生态修复是一个生态自我恢复、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在生态 修复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群落,是由简单向复杂、由单功能向多 功能、由抗逆性弱向抗逆性强转变的。
据此,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作如下界定: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通过解除生态系统所 承受的超负荷压力,根据生态学原理,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 能力的单独作用,或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与人工调控 能力的复合作用,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 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通过解除生态系统所 承受的超负荷压力,根据生态学原理,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 能力的单独作用,或辅以人工调控能力的作用,使部分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 到相对健康的状态。
一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污染环境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二是在农、林、水、自然保护领域内形成的生态工程技术。 80年代后随着土地复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这 两个方面的研究开始相互交叉渗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 工程技术。
定义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适当的人工措施辅 助下,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 样性的生态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
水土流失是我国头号环境问题。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虽经多年连续防治,取 得了一定成绩,但据2000年公布的全国第2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结果, 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且目前仍有210万km2的 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沙漠化呈扩展趋势,侵蚀在加 剧,危害在加重,形势在呼唤着新的水保生态建设思路的出现。
如何整治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防止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恢 复和重建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这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 区域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实的迫切要求使生态 恢复和生态修复成为国内外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生态修复是在退化生态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79年我国生 态学家马世骏尝试应用生物净化原理进行污水处理研究(环境 生物修复技术层次),并由此提出生态工程概念。此后许多学者 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并形成与生态修复有关的两个领域: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类型
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类型
(1)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2)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3)内陆河流域退化绿洲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4)退化水库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5)退化矿区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中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这种脆弱的生态环境主要反映在四个方 面:
第一是森林质量不高,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 水生态平衡仍在恶化。
第二是当前人为污染比较严峻,食品安全问题已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 第三是外来物种侵入,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丧失,生物资源受破坏的 形势不容乐观。 第四是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丧失,生态安全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