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 蕃坊——完全是中国和外国人民之间友好相处,为照顾他们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集中居住地段。其并无明显的界线,更无任何防御设施,其间也仍有中国人居住,受中国行政当局的管理。[p80]
2.邑都——邑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是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是小邑。邑与都都是奴隶主的住地。二者区别“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p11]
3.市肆——固定的交易场所:市。集市内一般按不同行业分为若干肆。[p170]
4.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两者均是防御性的。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5..坊里——有正方形及矩形,大的面积达80多公顷,小的也有近30公顷。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夜间实行宵禁,管制十分严格,除大官及贵族以外,一律在坊内开门。坊里是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位。
6..关厢——城门外形成的新的地区,一般沿城外的道路成带形发展。[p58]
7.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8.瓦子——接近闹市或城门处,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p63]
9.塌坊——城市供行商住宿及存储货物的地方。[p67]
10.满城——在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的民族矛盾的加深,在一些较重要的地区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另建有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
11.四水贯都——北宋都城开封城内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因其河道众多号称“四水贯都”。[p62]
简答题:
1.简要介绍大上海计划及其意义。
“大上海都市计划”的内容是将市区建在江湾翔殷路一带;在吴淞口建港,虬江口建新码头;建真如至蕴藻浜的铁路,并与虬江码头联结;建南站,北站,并在江湾另建总站;新区内有行政区,为各种进出口商业机构;其他为住宅区,住宅区幽暗贫富分为甲乙两种。道路网采用小方格与放射路相结合的方式,这是当时最时髦的一种形式,以便增加沿街高价地块的长度;中新建筑群吸取了中国传统的轴线对称的手法,这与当时在建筑上的“中西合璧”
的思潮是一致的。
简要介绍大上海计划及其意义简介:是从租界开辟初到建国前一系列的对上海的城市规划1929年租借开辟之初有关上海市区及中心区的规划包括市区地点港口码头车站分区路网中心建筑等内容1946一稿包括大上海区域计划及上海市土地使用及干道系统计划运用很多欧美最新城市规划理论1947二稿比一稿在人口规模上有增加作了改建闸北西区的详细规划考虑改善市容管理工厂建设的规划草案1949三稿进一步研究疏散市区人口提高绿地比工业区对外交通等这些计划都未能好好实现意义:工作方法上较为精细积累了调查资料有利于新的规划理论的传播 gZ_
2.古代城市道路的发展中国古代城市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为适应各地不同的条件,在具体处理上也是因地制宜的。
在地形完整的新建城市(如隋大兴)中,采用均齐方整的布置方式;而在有山川河流或改建城市(如南朝健康、汉长安)中,则根据地形随宜变通,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城市道路在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得到广泛的应用。
3介绍后周世宗柴荣对开封的改建在整个隋唐时代,由于大运河是国内主要经济命脉,汴州市大运河和黄河交汇处,大量漕运再次转运,逐渐成为工商业交通的重镇。唐中叶后,在此驻兵10万,城市又成为保卫漕运的军事重镇。五代时又成为首都。人口增加很快,城市居住拥挤,矛盾更加突出。后周世宗柴融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对城市曾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建扩建,这次改建对开封及其他城市影响很大。后周世宗县的二年(公元955年),四月颁发改建城市的诏书。这个招数是我国古代由帝王颁发的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文献,可以看出当时扩建的原因,扩建的具体措施等。在以后的改建扩建中,较重要的结果有以下几方面: A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外城),新扩建部分相当于原来城市用地的四倍。B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改善交通条件。C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D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这个改建计划很接触,主要力量没有放在皇宫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规划制度的束缚,而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发展提出的要求,跟以往的都成规划大不相同。
4介绍平江图及其意义保存至今的平江图是在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的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评。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
正确地反映了当时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依据,跟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平江图的会址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地图的做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这样就把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地描绘,使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把平江图与苏州城的一些遗迹相对照,发现涂上所画出的城市范围,道路,河道,桥梁以及重要建筑物等的位置都是相对准确的,整个城市以及图内标列的位置,也是按一定比例绘成。。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当时具有很高的测绘水平。"
意义:1。平江图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
2.运用我国古代地图的画法,按一定的比例,反映测绘水平。
3.反映我国南方性地区城市特点:
(1)原址重建多次。
(2)在宋以前,规则和不规则两类城市共存。
(3)相对于古代北方城市,具有全方位的组织格局特色。
5.元大都的规划有何特点?
(1)继承和发扬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2)规划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工程有统一的领导和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贯彻和执行,建设工作周密。
(5)自唐长安以后,新建的最大的都城。
6.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防守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市”是商品交换之地。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在构成形态上呈现出一种“边界原型”,它强调空间的内外分割性,在物质形态构成上表现为对“墙”的极大关注,“墙”构成了“院”、城市(城墙)乃至国家(长城)的形态。夏商时期已出现了版筑夯土城墙;唐以后,渐有用砖包夯土墙的例子;明代砖产量增加,砖包夯土墙才得到普及。城门门洞结构,早期用木过梁,元以后砖拱门洞逐渐推广。水乡城市依靠河道运输,均设水城门。此外为防御侵袭,有些城市还设有"瓮城","马面",城垛,战棚、城楼等设施。我国早期城市的防御设施建设具有先建城堡,再建城墙或城壕(城池分设),最后合二为一,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