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黛玉艺术形象的悲剧美(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林黛玉形象的悲剧美

李强

[内容提要]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塑造出来的极富诗意美的悲剧形象。秀外慧中,喜散不喜聚、强烈的叛逆精神,是林黛玉性格的主要特征。林黛玉的爱情和命运也是悲剧性的,其悲剧的形成既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林黛玉的悲剧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性格命运悲剧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曹雪芹笔下塑造出来的《红楼梦》中极富诗意美的悲剧形象,她就是林黛玉。这首词中尽显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此外,林黛玉的美还表现在她的才学横溢,这些都与她的悲剧命运密不可分。

一、林黛玉的悲剧及其具体体现

(一)黛玉的性格

秀外慧中,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之一。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她对贾宝玉说:“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

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

由于黛玉心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非常敏感多疑,自尊心很强。黛玉在《红楼梦》中的正面出场便是到了京都,弃舟登岸,坐上荣国府来迎接的轿子,向荣国府走去。这里别的都不写,只写林黛玉的思想活动。“黛玉常听得她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1从这一心里描写足可看出黛玉小小年纪便如此敏感,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又因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敏感多疑”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另外在后文中描写的周瑞家的最后送花到黛玉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也不给我呀。”周瑞家的一声儿也不敢言语。这足以表现黛玉的多疑和锋芒毕露。另外有两个情节更能表现她的这一性格特征。一个是:“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得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话音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另一件是: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确认为是在骂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别人开一句玩笑,她都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由此可以看出,黛玉的自尊心是多么的强烈。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的高傲自大,其实她也是很谦和、很善良的。她从不视下人卑贱,而且也常常是以礼相待,没有恶言相对过任何一个人。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时,林黛玉因听宝玉对茶赏赞不绝,就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当时妙玉就当着宝玉宝钗两人之面说林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可林黛玉却“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毫不介意。第二十二回,宝玉一时“感忿”写了一个字帖儿,林黛玉看了“不觉可叹可笑”,还把它带回去与湘云同看。此中并不因湘云刚不久曾当众说她像台上的某个戏子引起与宝玉的一场大风波而记恨湘云,可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但被人视

之为“小性儿”的心胸狭隘的林黛玉却能做到,足见其气量宽宏了吧!从这点就可以看出黛玉的谦和。在第四十八回中,写香菱要学诗,林黛玉就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多么热情!在教诗的过程中,又先对她讲一般的原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又给她推荐好书,并借给她必读书《王摩诘全集》等,帮她解释诗意,然后命题作诗。批改诗篇,尤其认真仔细,真正做到了其自诩的“诲人不倦”。在贾府中,几曾见过这种真诚的热心的人呢?何况香菱还是一个半妾半婢的可怜人呢!林黛玉关心他人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当蘅芜苑的一个老婆子晚上给她送来一包燕窝时,林黛玉命她外头“吃茶”,还能为她想到“如今天又冷,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并“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在贾府又还有谁能如此细心体察并关心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婆子呢?只有林黛玉能做到,这就足以说明她那颗心是善良的了。从这些片段都可以感觉到她的和善与坦率,我们应该改变“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偏见。

黛玉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故此人以为欢喜之时,她反以为悲恸。”○2从上述原文中就可以体会到她这一天性。喜聚不喜散,是人之常情;而黛玉却与之相悖,一定有其原因。在常人的眼里,相聚时快乐,分别时才悲伤,人们之所以会感到悲伤是因为彼此将要分别;但在黛玉看来,相聚才使人悲伤,如果不相聚,悲从何来?所以会认为悲伤的本源在于相聚。长聚不散,天下必无此理。如果朝朝暮暮相聚不散,此可谓天长地久,花常好月常圆,有情美满,这当然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如果没有相聚的分离,就算是同心的伴侣,天各一方,不也就成了你是你,我是我,甚至于你不记得有我,我不记得有你,悲剧是什么,爱憎是什么,也都将无从谈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都是人们所无法支配的。“聚必有散,理固然耳;聚不欲散,情谊有焉;欲情理之悖实难。”○3曹雪芹笔下的黛玉,人以为欢喜时她反以为悲,这就是潇湘子与众人不同之处。

林黛玉叛逆反抗。由于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生活在思想最前卫、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对她的衷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