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N
鼻侧半的f交叉-对侧视束 视交叉 颞侧半的f不交叉-同侧视束
外侧膝状体
● 视辐射 距状沟上、下 内囊后肢 的视区皮质
视路损伤最具诊断 价值的临床表现是 视野缺损
A单眼全盲 B B双眼鼻侧视野偏盲
A B D
C
C双眼颞侧视野偏盲
D双眼同向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视网膜
视神经 上丘臂
视交叉
顶盖前区
两侧视束
前庭N核
●
丘脑腹后核
●
颞上回前方
前庭神经核的纤维联系
内侧纵束:
上升→动眼N核、滑车N核、展N核 下降→副N脊髓核、上段颈髓前角
前庭脊髓束
发出纤维经小脑下脚入小脑 发出纤维与脑干网状结构、 迷走N背核、疑核联系
内脏感觉传导路
一般内脏感觉传导路 特殊内脏感觉传导路:嗅觉、味觉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第19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分为: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感受器→数级传入神经元→大脑皮质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数级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 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第19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节后纤维 瞳孔括约肌收缩
两侧瞳孔缩小
损伤表现
患侧眼 直接对 间接对 光反射 光反射
视神经 损伤 动眼神 经损伤 丧失 ( -) 丧失 ( -) 存在 ( +) 丧失 ( -)
健侧眼 直接对 间接对 光反射 光反射
存在 ( +) 存在 ( +) 丧失 ( -) 存在 ( +)
运动传导通路小结
由上下两级N元组成,上运动N元在大脑皮质, 下运动N元在脑N运动核、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八对脑N运动核中除面N核下半及舌下N核只接受
对侧纤维外,其他都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支配
皮质脊髓束纤维在延髓进行一次交叉
有上下运动N元损伤即核上瘫和核下瘫的区别
锥体外系协调锥体系的活动,
精细触觉消失:不能辨认物体性状纹理 感觉性共济失调:
闭目难立征,闭目指鼻失误
闭眼时不能确定损伤同侧关节的位置、运动方向,
及两点间距离-为丘系交叉以下损伤。
闭眼时不能确定损伤对侧关节的位置、运动方向, 及两点间距离-为丘系交叉以上损伤。
躯干、四肢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即通过
脊N节
●
中枢突 ( 薄 束 、 楔 束 )
丘 内侧丘系交叉 内 脑 囊 中 后 央 肢 辐 射 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前回
特
点
三级神经元 Ⅰ 脊神经节 Ⅱ 薄束核 楔束核 Ⅲ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二次换元 薄束核和楔束核。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一次交叉 内侧丘系交叉
损 伤 表 现
躯干、 四肢 的皮肤 周围突 ● 经脊N 中枢突 经脊N后根入脊髓
痛温觉-后根外侧部 粗触觉、压觉-后根内侧部
白质前连合
痛温觉f-脊髓丘脑侧束 粗触觉、压觉f-脊髓丘脑前束
●
后角Ⅰ、 Ⅳ-Ⅶ板层
丘脑腹后外侧核
●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中、上部 内囊后肢 中央旁小叶后部
特
三级神经元
点
脊神经节 后角Ⅰ、Ⅳ-Ⅶ板层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二次换元
一次交叉
后角Ⅰ、Ⅳ-Ⅶ板层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白质前连合
损 伤 表 现
病变对侧1-2个脊髓节段 以下的痛、温觉障碍 脊髓丘脑束在脊髓内的纤 维排列:自外向内、由浅 入深:S、L、T、C 髓外病变:感觉障碍是上 行性的 髓内病变:感觉障碍是下 行性的
头面部痛温觉、粗触觉、
二者协同完成运动功能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第19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三节 神经系统化学通路
一、胆碱能通路:
以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
二、胺能通路:
含有胺类神经递质,包括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 素、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组胺。
三、氨基酸能通路:
兴奋性:天冬氨酸、谷氨酸; 抑制性:γ-氨基丁酸、甘氨酸、牛磺酸。
肌 萎 缩
深 反 射 浅 反 射 病理反射
不 明 显
亢 进
明 显
消 失 消 失 阴 性
减弱或消失 阳 性
(二)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
的所有传导路径。 锥体外系结构复杂,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 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 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 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 锥体外系的纤维最后经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 等中继,下行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
上运动神经元
●
大脑皮质 脑干一般躯体和 特殊内脏运动核, 脊髓前角细胞
下运动神经元
●
锥体系 锥体外系
(一)锥体系
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
下运动神经元→脑干内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
核的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皮质核束
大脑皮质 锥体细胞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舌下神经核 面N核支配面下部 肌的神经元 对侧 双 侧
●
动眼N核 滑车N核
动眼N核、 滑车N核 ● 展N核、疑核、 三叉N运动核、 副N脊髓核 面N核支配面上部肌 的神经元
对侧面下 部表情肌, 三叉N运动核 展N 核 对侧舌肌 面N核上半 面N核下半 眼外肌、咀嚼肌、 同侧面上部表情肌 疑核 胸锁乳突肌、 舌下N核 斜方肌、咽喉肌
脑干内一般躯体和特殊 内脏运动核的神经元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的锥体细胞
● 内囊后肢、大脑脚底、 锥体交叉
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
皮同 质侧 脊脊 髓髓 前前 束索 皮对 质侧 脊脊 髓髓 侧侧 束索
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 双侧躯干肌 对侧四肢肌
●
皮质脊髓束的 走行及终止部位
特点: 发生古老, 多次中继,联系复杂,形成许多反馈通路。 功能: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 维持体态姿式和习惯性动作。 协同锥体系的活动,完成人体的运动功能。
1.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2 . 黑 质 环 路 新 纹 状 体
3.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4 . 皮 质 皮 质 环 路 脑 桥 小 脑
副N 核
皮质核束损伤表现
核上瘫(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对侧舌肌瘫痪
核下瘫(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一侧面N核受损:病灶侧所有的面肌瘫痪 一侧舌下N核受损:病灶侧全部舌肌瘫痪
面N核上瘫
面N核下瘫
舌下N 核下瘫
舌下N 核上瘫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主要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核上瘫) 瘫 痪 痉挛性瘫痪(硬瘫)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核下瘫) 迟缓性瘫痪(软瘫)
嗅 觉 传 导 通 路
嗅粘膜→嗅毛→嗅细胞→嗅丝(嗅神经)→嗅球
→嗅束→嗅三角→外侧嗅纹 →梨状前区、杏仁周区、杏仁体皮质内侧核
嗅纹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嗅皮质
味 觉 传 导 路
味觉:面N膝N节、舌咽N下N节→
面N、舌咽N→孤束核上端→
丘脑腹后内侧核→额叶岛盖、岛叶
感觉传导路的特点
一般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神经节或 脑神经节;第二级神经元在脊髓后角或脑干的脑神经感觉核 中;第三级神经元在间脑。其中二级纤维在脊髓或脑干有一 次交叉,第三级纤维都经内囊上传至大脑感觉中枢。 感觉传导通路都有一次交叉,形成大脑对躯体的交叉管理。 凡交叉以上损伤都表现为对侧功能障碍,交叉以下的损伤都 表现为同侧功能障碍。 感觉传递过程中,中枢的各级水平都有侧支与脊髓前角细胞、 脑神经运动核和网状结构联系,形成各种反射。 可总结为:三级传导,二次接替,一次交叉,对侧管理
如左侧损伤则左眼视野鼻侧半和右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动眼神经损伤:表现直接、间接对光反射都消失
听 觉 传 导 通 路
蜗N节
螺旋器 ● 蜗N
蜗N核
●
交叉成斜方体→对侧外侧丘系 不交叉→同侧外侧丘系 ● 内听 囊辐 后射 肢
● 下丘臂
下丘 内侧膝状体
颞横回
平衡觉传导通路
前庭N节
● 前庭N
壶腹嵴 球囊斑 椭圆囊斑
反射调节肌张力及协调运动
脊N节
肌、腱 周围突 关节 经脊N
● 中枢突 经脊N 后 根 内 侧 C8-L2胸核 部 ●
腰骶膨大Ⅴ
脊 -Ⅶ层外侧部 脊 髓 髓 小 两 小 同 脑 侧 脑 侧 前 后 束 束 旧 小脑上脚
小脑下脚
小 脑 皮 质
躯干、四肢痛温觉、 粗触觉、压觉(浅)感觉传导通路脊N节来自浅、深感觉传导路的特点:
三级神经元 一次交叉
第三级神经元都位于背侧丘脑的 腹后核,其发出的纤维均经内囊 投射至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中枢
躯干、四肢意识性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经脊N后根 入 脊 髓 薄束核 组 成 楔束核 后 丘脑腹后外侧核 索 内侧丘系 ● ●
肌、腱 周围突 关节 经脊N 皮肤
意识性一般感觉传导通路的相同点、不同点 相同点:
1.三级神经元组成
不同点:
1.各级神经元不同 2.交叉平面不同 3.经过内囊部位不同
第一级在神经节
第二级在脊髓或脑干 第三级在丘脑腹后核 2.交叉上行: 第二级神经元纤维交叉
3.经过内囊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第19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二节 运动传导通路
视传导径路不同部位 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由于视网膜不同部位的纤维在视路不 同段程中有精确的排列和投射部位,
当视觉传导在不同部位受损,则出现
不同的特定视野改变,临床上细微的
检查视野,按其缺损变化可做出相关
部位病变的定位诊断。
损 伤 表 现
视神经损伤:表现一侧眼球全盲;同侧直接对光 反射消失,间接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对侧直接对光 反射存在,间接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视交叉损伤:表现双眼颞侧视野偏盲。 一侧视交叉外侧部损伤:表现患侧视野鼻侧偏盲 一侧视束以后损伤:表现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
压觉(浅)感觉传导通路
三叉N节、舌咽N上N节 迷走N上N节、面N膝N节
头面部 周围突 ● 皮肤、 经相应脑N 粘膜 中枢突 入脑干
三叉N脊束核 三叉N脑桥核
在脑干内交叉 三叉丘系
●
丘脑腹后内侧核
●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下部 内囊后肢
视 觉 传 导 通 路
双极细胞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
节细胞
●
内囊后肢
锥体交叉 皮 质 脊 髓 前 束 躯干肌 大脑脚底中 3/5的外侧部
皮 质 脊 髓 侧 束 四肢肌 四肢肌 躯干肌
脑桥基底部
延髓锥体
皮质脊髓束的损伤表现
锥体交叉以上受损,对侧肢体瘫痪;
锥体交叉以下受损,同侧肢体瘫痪;
躯干肌运动不受明显影响。
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 的锥体细胞
● 内囊膝 大脑脚底中 3/5的内侧部
四、肽能通路
That’s over, thank you!
鼻侧半的f交叉-对侧视束 视交叉 颞侧半的f不交叉-同侧视束
外侧膝状体
● 视辐射 距状沟上、下 内囊后肢 的视区皮质
视路损伤最具诊断 价值的临床表现是 视野缺损
A单眼全盲 B B双眼鼻侧视野偏盲
A B D
C
C双眼颞侧视野偏盲
D双眼同向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视网膜
视神经 上丘臂
视交叉
顶盖前区
两侧视束
前庭N核
●
丘脑腹后核
●
颞上回前方
前庭神经核的纤维联系
内侧纵束:
上升→动眼N核、滑车N核、展N核 下降→副N脊髓核、上段颈髓前角
前庭脊髓束
发出纤维经小脑下脚入小脑 发出纤维与脑干网状结构、 迷走N背核、疑核联系
内脏感觉传导路
一般内脏感觉传导路 特殊内脏感觉传导路:嗅觉、味觉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第19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分为: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感受器→数级传入神经元→大脑皮质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数级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 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第19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节后纤维 瞳孔括约肌收缩
两侧瞳孔缩小
损伤表现
患侧眼 直接对 间接对 光反射 光反射
视神经 损伤 动眼神 经损伤 丧失 ( -) 丧失 ( -) 存在 ( +) 丧失 ( -)
健侧眼 直接对 间接对 光反射 光反射
存在 ( +) 存在 ( +) 丧失 ( -) 存在 ( +)
运动传导通路小结
由上下两级N元组成,上运动N元在大脑皮质, 下运动N元在脑N运动核、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八对脑N运动核中除面N核下半及舌下N核只接受
对侧纤维外,其他都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支配
皮质脊髓束纤维在延髓进行一次交叉
有上下运动N元损伤即核上瘫和核下瘫的区别
锥体外系协调锥体系的活动,
精细触觉消失:不能辨认物体性状纹理 感觉性共济失调:
闭目难立征,闭目指鼻失误
闭眼时不能确定损伤同侧关节的位置、运动方向,
及两点间距离-为丘系交叉以下损伤。
闭眼时不能确定损伤对侧关节的位置、运动方向, 及两点间距离-为丘系交叉以上损伤。
躯干、四肢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即通过
脊N节
●
中枢突 ( 薄 束 、 楔 束 )
丘 内侧丘系交叉 内 脑 囊 中 后 央 肢 辐 射 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前回
特
点
三级神经元 Ⅰ 脊神经节 Ⅱ 薄束核 楔束核 Ⅲ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二次换元 薄束核和楔束核。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一次交叉 内侧丘系交叉
损 伤 表 现
躯干、 四肢 的皮肤 周围突 ● 经脊N 中枢突 经脊N后根入脊髓
痛温觉-后根外侧部 粗触觉、压觉-后根内侧部
白质前连合
痛温觉f-脊髓丘脑侧束 粗触觉、压觉f-脊髓丘脑前束
●
后角Ⅰ、 Ⅳ-Ⅶ板层
丘脑腹后外侧核
●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中、上部 内囊后肢 中央旁小叶后部
特
三级神经元
点
脊神经节 后角Ⅰ、Ⅳ-Ⅶ板层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二次换元
一次交叉
后角Ⅰ、Ⅳ-Ⅶ板层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白质前连合
损 伤 表 现
病变对侧1-2个脊髓节段 以下的痛、温觉障碍 脊髓丘脑束在脊髓内的纤 维排列:自外向内、由浅 入深:S、L、T、C 髓外病变:感觉障碍是上 行性的 髓内病变:感觉障碍是下 行性的
头面部痛温觉、粗触觉、
二者协同完成运动功能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第19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三节 神经系统化学通路
一、胆碱能通路:
以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
二、胺能通路:
含有胺类神经递质,包括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 素、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组胺。
三、氨基酸能通路:
兴奋性:天冬氨酸、谷氨酸; 抑制性:γ-氨基丁酸、甘氨酸、牛磺酸。
肌 萎 缩
深 反 射 浅 反 射 病理反射
不 明 显
亢 进
明 显
消 失 消 失 阴 性
减弱或消失 阳 性
(二)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
的所有传导路径。 锥体外系结构复杂,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 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 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 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 锥体外系的纤维最后经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 等中继,下行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
上运动神经元
●
大脑皮质 脑干一般躯体和 特殊内脏运动核, 脊髓前角细胞
下运动神经元
●
锥体系 锥体外系
(一)锥体系
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
下运动神经元→脑干内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
核的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皮质核束
大脑皮质 锥体细胞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舌下神经核 面N核支配面下部 肌的神经元 对侧 双 侧
●
动眼N核 滑车N核
动眼N核、 滑车N核 ● 展N核、疑核、 三叉N运动核、 副N脊髓核 面N核支配面上部肌 的神经元
对侧面下 部表情肌, 三叉N运动核 展N 核 对侧舌肌 面N核上半 面N核下半 眼外肌、咀嚼肌、 同侧面上部表情肌 疑核 胸锁乳突肌、 舌下N核 斜方肌、咽喉肌
脑干内一般躯体和特殊 内脏运动核的神经元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的锥体细胞
● 内囊后肢、大脑脚底、 锥体交叉
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
皮同 质侧 脊脊 髓髓 前前 束索 皮对 质侧 脊脊 髓髓 侧侧 束索
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 双侧躯干肌 对侧四肢肌
●
皮质脊髓束的 走行及终止部位
特点: 发生古老, 多次中继,联系复杂,形成许多反馈通路。 功能: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 维持体态姿式和习惯性动作。 协同锥体系的活动,完成人体的运动功能。
1.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2 . 黑 质 环 路 新 纹 状 体
3.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4 . 皮 质 皮 质 环 路 脑 桥 小 脑
副N 核
皮质核束损伤表现
核上瘫(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对侧舌肌瘫痪
核下瘫(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一侧面N核受损:病灶侧所有的面肌瘫痪 一侧舌下N核受损:病灶侧全部舌肌瘫痪
面N核上瘫
面N核下瘫
舌下N 核下瘫
舌下N 核上瘫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主要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核上瘫) 瘫 痪 痉挛性瘫痪(硬瘫)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核下瘫) 迟缓性瘫痪(软瘫)
嗅 觉 传 导 通 路
嗅粘膜→嗅毛→嗅细胞→嗅丝(嗅神经)→嗅球
→嗅束→嗅三角→外侧嗅纹 →梨状前区、杏仁周区、杏仁体皮质内侧核
嗅纹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嗅皮质
味 觉 传 导 路
味觉:面N膝N节、舌咽N下N节→
面N、舌咽N→孤束核上端→
丘脑腹后内侧核→额叶岛盖、岛叶
感觉传导路的特点
一般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神经节或 脑神经节;第二级神经元在脊髓后角或脑干的脑神经感觉核 中;第三级神经元在间脑。其中二级纤维在脊髓或脑干有一 次交叉,第三级纤维都经内囊上传至大脑感觉中枢。 感觉传导通路都有一次交叉,形成大脑对躯体的交叉管理。 凡交叉以上损伤都表现为对侧功能障碍,交叉以下的损伤都 表现为同侧功能障碍。 感觉传递过程中,中枢的各级水平都有侧支与脊髓前角细胞、 脑神经运动核和网状结构联系,形成各种反射。 可总结为:三级传导,二次接替,一次交叉,对侧管理
如左侧损伤则左眼视野鼻侧半和右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动眼神经损伤:表现直接、间接对光反射都消失
听 觉 传 导 通 路
蜗N节
螺旋器 ● 蜗N
蜗N核
●
交叉成斜方体→对侧外侧丘系 不交叉→同侧外侧丘系 ● 内听 囊辐 后射 肢
● 下丘臂
下丘 内侧膝状体
颞横回
平衡觉传导通路
前庭N节
● 前庭N
壶腹嵴 球囊斑 椭圆囊斑
反射调节肌张力及协调运动
脊N节
肌、腱 周围突 关节 经脊N
● 中枢突 经脊N 后 根 内 侧 C8-L2胸核 部 ●
腰骶膨大Ⅴ
脊 -Ⅶ层外侧部 脊 髓 髓 小 两 小 同 脑 侧 脑 侧 前 后 束 束 旧 小脑上脚
小脑下脚
小 脑 皮 质
躯干、四肢痛温觉、 粗触觉、压觉(浅)感觉传导通路脊N节来自浅、深感觉传导路的特点:
三级神经元 一次交叉
第三级神经元都位于背侧丘脑的 腹后核,其发出的纤维均经内囊 投射至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中枢
躯干、四肢意识性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经脊N后根 入 脊 髓 薄束核 组 成 楔束核 后 丘脑腹后外侧核 索 内侧丘系 ● ●
肌、腱 周围突 关节 经脊N 皮肤
意识性一般感觉传导通路的相同点、不同点 相同点:
1.三级神经元组成
不同点:
1.各级神经元不同 2.交叉平面不同 3.经过内囊部位不同
第一级在神经节
第二级在脊髓或脑干 第三级在丘脑腹后核 2.交叉上行: 第二级神经元纤维交叉
3.经过内囊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第19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二节 运动传导通路
视传导径路不同部位 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由于视网膜不同部位的纤维在视路不 同段程中有精确的排列和投射部位,
当视觉传导在不同部位受损,则出现
不同的特定视野改变,临床上细微的
检查视野,按其缺损变化可做出相关
部位病变的定位诊断。
损 伤 表 现
视神经损伤:表现一侧眼球全盲;同侧直接对光 反射消失,间接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对侧直接对光 反射存在,间接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视交叉损伤:表现双眼颞侧视野偏盲。 一侧视交叉外侧部损伤:表现患侧视野鼻侧偏盲 一侧视束以后损伤:表现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
压觉(浅)感觉传导通路
三叉N节、舌咽N上N节 迷走N上N节、面N膝N节
头面部 周围突 ● 皮肤、 经相应脑N 粘膜 中枢突 入脑干
三叉N脊束核 三叉N脑桥核
在脑干内交叉 三叉丘系
●
丘脑腹后内侧核
●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下部 内囊后肢
视 觉 传 导 通 路
双极细胞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
节细胞
●
内囊后肢
锥体交叉 皮 质 脊 髓 前 束 躯干肌 大脑脚底中 3/5的外侧部
皮 质 脊 髓 侧 束 四肢肌 四肢肌 躯干肌
脑桥基底部
延髓锥体
皮质脊髓束的损伤表现
锥体交叉以上受损,对侧肢体瘫痪;
锥体交叉以下受损,同侧肢体瘫痪;
躯干肌运动不受明显影响。
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 的锥体细胞
● 内囊膝 大脑脚底中 3/5的内侧部
四、肽能通路
That’s over,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