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朱熹的《咏武夷茶》:“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
地僻芬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这是一幅何等宁静且充
满浓郁生活气息的采茶景象!透过这和美闲淡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
朱熹心灵深处的淡定从容,感悟到朱熹精神世界的情感意蕴。
这就
是朱熹与武夷茶的一种心灵默契和情感沟通。
武夷山道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白玉蟾。
他在武夷山大王峰麓的止止庵修行多年,留下大量的诗文着作。
其中不少是描写赞美武夷
茶的。
他把对武夷茶的理解和感悟,深深地溶进了自己的血脉里,
便融会贯通地嫁接到道教的教义中去,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生命悟性。
武夷山三大教派能够友好相处、共求发展,形成三花并蒂的繁荣局面,其一要归功于这座千古文化名山的博大胸襟,其二要得益于
武夷茶的链接。
因为武夷茶“蕴和寓静”的禀性,与三教文化所推
崇的宗旨完全达成心灵的共鸣,三大教派正是通过品饮武夷茶,让
灵魂在博大的意境中得以清洗过滤,最终赢得生命的升华。
所以说
正是三大教派的鼎力推崇和赞美,武夷茶的发展才有了文化的底蕴,才有了生命的光芒。
“吴晋之际,佛教从中原传入闽中,于是佛寺相继兴建。
建州山水奇秀,岩壑幽胜,士人多创佛刹、落落相望”建州所领十一县,
到处有佛寺。
此时,武夷山“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
大凡是山
峦起伏,翠峰叠嶂,佳木葱茏,云海缥缈的名山,差不多名山古刹
都产茶。
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宋朝”唐朝茶叶的兴盛,是在佛教
特别是禅宗发展的基础上兴盛起来的。
唐代武德六年(618年)就有
僧人在武夷山云窝创建石堂寺。
从伏虎岩入司马泉,四周石壁凌霄,中夷厂地十亩,产茶精良,因得名“茶洞”。
武夷三十六峰,九十
九岩,峰峰有寺,岩岩皆茶,建州是山皆有寺,是寺多产茶,无茶
不成禅寺。
“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钟山川之灵禀”和“茶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佛教禅宗大兴之后,它的教义与茶道精神相
契合,又由于名茶多产自名山名水。
自古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
茶为修身静虑之侣。
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佛刹寺
僧利用立足地的优越自然条件,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使佛门茶事
大兴。
自唐朝以降,茶事一直成为佛教寺院中举办佛事的一个重要
部分。
僧人以茶贡佛祖(奠茶)、以茶敬施主(佛茶)以茶助禅(禅茶),以茶社交(茶宴),以及供僧众日常饮用(普茶)。
寺院内外也大量种茶、焙茶和研究种茶技术。
古代许多名茶,如蒙顶石花茶、卢山云
雾茶、普陀白岩茶,峨嵋峨蕊茶、福州方山寺方山茶、建安能仁寺
石岩白茶,都出于僧人手植。
武夷造茶自古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
其茶质优佳,在全国同类茶品中,实属上乘。
唐代开元中(713-739年)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
禅务于不寂,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煮,以此转
相仿效,遂成风俗。
元和年间(806-820年)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中的“碧水丹山”乃武夷专称。
“晚甘侯”即当时武夷山寺庙茶的
雅号,通过地方官吏向朝廷官宦作“遣侍斋阁”之礼品,使寺庙茶
走出深山寺庙到了皇宫官第。
唐代建州佛寺确实很多,而且是佛教
禅宗最发达的地方,素有“佛国僧多”之称的建安北苑,南唐时便
是佛教胜地,武夷寺庙茶是名冠天下的龙凤茶的原料,多出自僧家,有诗云:“凤团山上至,一饮可忘年”。
五代闽国,福建“佛教独盛于其时”。
凡寺庙都有“奠茶”或“供佛茶”。
《禅林象器笺》“凡禅林以奠茶、奠汤为恒例”。
唐
代僧人不仅以茶供佛,还以茶参禅,以茶释经,以茶招待施主香客
及以茶应酬文人,办茶会,设茶宴,行茶礼,写茶诗,甚至著茶书。
提出佛理与茶德的主张,在寺庙中亲身种茶,精心研究制茶技术,
从而大大丰富了唐宋时代的武夷茶文化。
扣冰古佛、释名藻光。
武夷山吴屯人。
少年出家,夏则衣楮,冬则扣冰沐浴,以冰烹茗,于荆棘荒蛮中坐禅静悟“吃茶去”佛理,
深得茶禅一味”的真谛。
瑞岩禅寺庙前有联文云:“冰壶影,静澄怀,刹那灵山映瑞岩”。
他的行状载入佛典《五灯会元》。
后唐天
成三年(928年)闽王延钧聘至福州,“敬事以王师”。
在为王者讲
经时,建议在武夷造茶为国用与助禅,由于“王者之师”的策动下,闽国朝廷于龙启中(933年)创建北苑茶焙,发展了建州的茶叶生产。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福建长乐籍禅师百丈怀海,整顿和建立新
的禅宗戒律,鼓励僧徒坐禅饮茶。
在《百丈清规》中提出:出家人
在修道同时,必须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的作风。
明确地把禅门饮茶的制度作了详细规定,成为寺庙日常修行不可少的部分,进一步说明茶和佛教的密切
关系。
所以,在南方许多寺庙,特别是武夷山出现了庙庙种茶,无
僧不茶的嗜茶风尚。
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云“山僧后檐
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爪。
斯
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寺庙的寺前庙后,院中墙外,
往往都种之以茶、自种、自制、自饮。
武夷山佛教禅宗僧侣,对茶甚为讲究。
寺中置有专门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礼之处,也叫方丈。
方丈是供寺僧讨论佛法
义礼,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饮香茗的地方。
在寺庙演说佛法、皈
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设有钟、鼓,常常钟鼓长鸣。
庙中一般有左
钟右鼓,如果增设“茶鼓”,应在西北角,一种用木头雕成鱼状,
体内凿空,击敲有声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饮“普茶”之用。
诗人林
逋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茶鼓是佛教崇尚
茶叶的一种信据。
武夷禅寺仪规:殿主晨起必须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汤,僧侣每日早起盥洗之后,先饮茶再礼佛,然后坐香习禅。
习禅分为六
个阶段,每一阶段一支香毕开静,僧人要饮茶以提神益思,寺庙监
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为寺院
的定规。
明代诗僧陆容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
诗人把僧侣爱饮茶描写得淋
漓尽致。
寺院仪规中还有“茶汤”一项。
每当新任住持晋山升座时,有特定的点茶,点汤礼节。
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盛典,专人以汤
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
较大的寺院
的茶汤开筵,俗称茶会,也有谓之“茶宴”。
这种茶汤会的举办,
到后来范围更广泛,既有寺庙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也有檀越信众
用来与众僧结缘。
正是这种情况,寺院在茶汤会中举行茶礼、汤礼,
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献茶汤时,都要呜“钟茶鼓”集众,以示佛法的
庄严。
寺庙多设在峻岭之顶,沿山路设有茶亭供饮茶歇息。
寺庙众
僧中有“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众管理和制茶,庙内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
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
武夷山茶自问世以来,从药用、禅饮、品茗:
茶宴、斗茶推向社会。
佛教对促进茶业的发展,茶叶的传播也起了
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就有“茶禅一味”
与“茶佛一味”的说法。
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肠道炎症的病人来说,这些物质就会刺激胃肠黏膜,原本胃肠功能较差的人更容易诱发胃病。
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不要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