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马克思实践美学
![马克思实践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5f614c75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0.png)
马克思实践美学马克思实践美学是由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等思想构成的美学原理。
其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思想体系,独具特色,呈现出自然、简约、科学、理性的特质。
下面就“马克思实践美学”创作做出分点分析。
一、实践与美学的关系马克思实践美学强调实践是美学的根本。
读者要注意认识到,实践可以作为审美判断的标准和确立艺术价值的基础。
在“实践与美学”关系的问题上,马克思试图解决好理论和实际情况的界定和应当关注哪些问题的问题。
二、辩证唯物主义对美学的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对西方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提出了数种具有时代特色的美学理论,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较为完整的新美学方案。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与“美学”两方面之间的关联剖析,读者可以理解这种美学理念与西方美学的区别妙处。
三、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形式和内容在马克思实践美学中的共同作用是实现审美的目的,通过展开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来阐明马克思实践美学中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剖析。
写者需要重点关注艺术创造和美学创造中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关系对整体审美效果的影响。
四、社会的角色马克思实践美学强调社会的角色对于艺术的发展和推进。
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趋向等都对于艺术的表现和推动起到了重要的起动作用。
因此,写者需要在此过程中,重点描述艺术在马克思认为的社会作用方面扮演的角色。
五、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土经济迅速发展,如何利用马克思实践美学理论指导艺术创作成为了当下的现实问题。
在这个环节里面,写者可以运用案例等方式介绍如何将马克思实践美学理论运用到创作实践中。
总结:马克思实践美学体现的是一种新实践美学理念,将实践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等理论进行深度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美学思维。
在实践美学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世美学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思维模式。
马克思美学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美学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1f0249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ea.png)
马克思美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与形成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中初步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础。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及其变化对艺术和审美有决定性影响。
2. 理论奠基阶段:虽然马克思没有专门撰写美学著作,但他在经济学和社会哲学研究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例如,《资本论》(1867年)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异化以及与此相关的审美感受的变化。
3. 早期传播与发展阶段: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开始系统地引入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学。
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翻译和研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到美学领域。
4. 体系化阶段:20世纪中叶,苏联和东欧等地的学者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如卢那察尔斯基、日丹诺夫等人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原则,强调艺术作品应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阶级斗争。
5.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经过不同发展阶段,从早期介绍到逐步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新和发展。
我们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后续又有众多学者如蔡仪、王朝闻、朱光潜等人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
6. 当代深化与拓展阶段: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继续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繁荣发展,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学者们不仅对经典文本进行细读和深度解读,而且结合时代变迁与文化多样性,探讨全球化、现代科技、生态美学等新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内涵和外延。
总之,马克思美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吸收实践经验和学术成果的过程,它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又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
第一讲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第一讲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6cb4eabf121dd36a22d8201.png)
第一讲马克思的美学思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 背景介绍2 美的本质3 美的根源以及美感的形成4 审美能力的形成及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5 《手稿》对美学和文艺学的启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背景介绍1 时代背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工人运动层出不穷。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 美学研究状况主观派客观派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美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e1844K.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度进行批判性研究,并对共产主义作初步论证的一部早期著作。
又称巴黎手稿。
1844年夏写于巴黎。
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手稿》对于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手稿》全文发表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它的丰富内容。
但在对《手稿》的评价上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对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重要意义估计不足,另一种则把它看作马克思思想的“顶峰”。
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
《巴黎手稿》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由3个笔记本组成,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分析批判。
肯定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功绩在于:把劳动提高为政治经济学的唯一原则,揭示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规律,并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反比关系。
同时批判了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后的根据”,把私有财产当作前提,以及把私有财产的规律看作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和为资产阶级辩护的立场。
3 西方美学史上的看法客观论:形式说理念说典型说完善说主观论:快感说判断说直觉说情感符号说关系论:美在关系美在距离美在生活二马克思论美的本质1 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a 人和动物的区别b 人的本质表现为劳动的自觉性、自由性和社会性,“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 美是人类在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显现2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a “种的尺度”b “内在尺度”c 美的规律3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a “自然的人化”b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c 劳动创造了美三美感的形成以及审美能力的作用1“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3“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说来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只有作为食物的抽象存在;食物同样也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而且不能说这种饮食与动物的饮食有什么不同”四审美需要或态度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五美感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1.劳动创造了人2.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3.“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简述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
![简述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637f30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0.png)
简述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美的规律是“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生产方式下,用一定的物质材料生产一定的美的事物。
”“美的规律”是说明人类历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创造美的法则。
也就是说,美的规律实际上是社会美感经验的法则。
社会生活本身就是内容和形式、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它必然要遵循美的规律,并且反作用于它自身。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任何美的事物都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
因此,美感的规律也必然由人的实践活动去揭示和发现。
一切社会美,特别是艺术美都不是天赋的,而是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所创造。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美的事物,但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又有着美的规律,因为“美的事物一旦被劳动生产力所把握,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发展起来。
”我国古代文论家认为,审美观念的萌芽最早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后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社会生产的需要促使原始先民创造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美”。
一切社会美感经验的法则,如崇高、优美、壮美等等,也都随之产生了。
人类的这些审美经验,从本质上讲,都是直接经验,即美感经验。
这是社会美感经验的特点,也是它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说:“由一个现实的感性世界变成美的、诗意的感性世界,乃是创造美的感性世界的那种现实的感性活动的产物。
”“一切社会美的规律都是这样一些普遍的、客观的东西,它们不能从人的头脑中得到,只有从客观世界才能得到。
”也就是说,一切社会美感经验的法则,都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感觉经验而独立存在的,都是社会的客观内容和形式相统一。
例如:生产劳动是“人类所独有的对象性存在”,它既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条件,又是社会美感经验的源泉;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以审美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艺术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离不开生活的审美经验,它既可以直接来源于生活的美的经验,又可以从生活的美的经验中升华为艺术美的高度;真、善、美三者本身又是一个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都离不开其他两个;社会美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孤立的、没有内在联系的,而是与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密切相关。
马克思美学思想(2008)
![马克思美学思想(2008)](https://img.taocdn.com/s3/m/58948124cc7931b764ce1527.png)
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必然和自由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从必然走向自由)。
解释
马克思明确区分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大部类,并把作 为意识形态形式的艺术生产纳入精神生产的范畴;
物质生产制约并决定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历史上许多重大的艺术样式是特定时代社会物质
产生及其所规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 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有着不平衡的关系,
不再分析人的抽象意识,而是分析具体的人 (工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和谋生手段,也就 是劳动,来揭示人的异化现象。
指明了人的解放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必然性。 人的解放包括个体的解放、阶级的解放和人 作为类的解放。
发现并揭示了人的社会性。人就其本质而言是 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只有作为与他人联系中的社会存在物,才具 有人的特征。
两个基本特征:一、货币哲学观念是在深厚的政治经济学 理论的基础上抽引出来的;二、主要从历史哲学、社会哲 学方面深刻揭示了货币与人的本性的关系、货币的社会本 质以及价值判断等内涵,从对货币的工具主义批判,上升 到对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哲学的高度进行思考。
4、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美学的出发点是:“完整的人的概念” (和席勒之间的比较)。
人也只有作为一个社会的一分子才能与自然相 对峙,使自然成为人的对象,并在其中实现自 身;同样,自然界也只是对于社会的人,才具 有属人的本质。
马克思的美育思想
![马克思的美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ab3385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93.png)
马克思的美育思想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
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
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第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作过详细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第四:艺术本质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住、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dae14d5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f.png)
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本人没有详细阐述美学理论,因此没有所谓的"马克思美学"。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了一些关于艺术和文化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了影响。
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关注社会的历史和经济条件对艺术和文化的影响,以及艺术和文化在阶级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
以下是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关的主要观点:
1.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
建筑,包括艺术和文化。
因此,艺术和文化被视为阶级社会中特定经济条件的产物。
2.反映与超越: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和文化既能反映现实,又能
超越现实。
它们可以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追求,并促进社会变革。
3.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和文化是阶级斗争
的一部分,可以被用来巩固或颠覆现存的统治秩序。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注权力和意识形态对艺术和文化的塑造和控制。
4.艺术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和文化具有教育、启迪
和激励的功能。
它们可以为劳动人民提供心灵上的满足,并促进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共同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c0fc51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3.png)
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思想袁溧【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美学上的最杰出的贡献,就是他们把美学作为观念形态,放在人类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加以考察,并且总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美属于人类观念形态,美的创造是人类的自由性劳动,同时也是人的本质,美的创造是自由精神的生产活动,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基于上述思想,从人的自由性这一点出发,进而提出了著名的美的创造的三个阶段理论.【期刊名称】《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1)005【总页数】4页(P121-124)【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美学;美的创造;三个阶段【作者】袁溧【作者单位】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六安 2371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学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把美学作为观念形态,放在人类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加以考察,并且总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进而提出了著名的美的创造的三个阶段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学有三个基本思想:1.1 美属于人类观念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美属于人类的观念形态。
作为观念形态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起初只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关系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着。
只有当人们在对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了某种比较自觉的关系的理解时,人们才在对于自己能动地改造的客观世界中看到自己的力量,获得愉悦,产生美感。
美的意识就是这种美感不断循环反复发展的产物。
1.2 美的创造是人类的自由性劳动,同时也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美的创造是人类的自由性劳动,同时也是人的本质。
“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1]恩格斯说:“劳动是生产的主要因素,是‘财富的源泉’,是人的自由活动。
”[2]恩格斯并且进一步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d8c0e17e53a580217fcfe2d.png)
2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a “种的尺度”
b “内在尺度” c 美的规律
“两种尺度”
3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a “自然的人化”
b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c 劳动创造了美
三 美感的形成以及审美能力的作用
1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 历史的产物”
2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 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西方美学史上的看法
客观论:形式说 理念说 典型说 完善说 主观论:快感说 判断说 直觉说 情感符号说 关系论:美在关系 美在距离 美在生活
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研究美学
人 本质力量 对象化
审美主体
实践
自然
物质
人化
精神
关系
审美对象
二 马克思论美的本 1 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
a 人和动物的区别 b 人的本质表现为劳动的自觉性、自由 性 和社会性,“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 c 美是人类在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 化的感性显现
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手稿》对于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 重要意义。《手稿》全文发表后,特别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 广泛注意,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它 的丰富内容。但在对《手稿》的评价上存 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对这部著作在马克思 主义形成中的重要意义估计不足,另一种 则把它看作马克思思想的“顶峰”。这两 种倾向都是片面的。
五 美感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
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 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konomisch-
马列文论第一单元
![马列文论第一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b8898fdafab069dc51220102.png)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
(2)两种尺度指“种的尺度”和“内在尺度”。 (3)种的尺度:事物以其不同的物种特性而具有的体
现了其物种性质的尺度。 (4)内在尺度:作为生产者的人所具有的,体现了人 的本质的尺度,即体现了人改造、利用对象的愿望和 要求,体现了人类生活活动的需要和目的性的尺度。
3,人的审美感觉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它是怎样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 (1)动物的感觉是生物性的感觉,这种感觉的满足所 带来的只是生理上的快感。人的审美感觉,不仅包含 了感性的丰富性,而且具有人的本质,具有理性的内 涵,是一种“精神感觉”。 (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认为,人的审美感官 是在劳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 实践是人类审美感觉形成和发展的根源。
4,审美能力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是怎样的?
(1)审美能力是审美活动的必要条件,主体是否具有与对
象的审美性质相适应的审美能力,决定主体能否从对象获 得美感。 (2)在现实的审美感觉中,人的审美感觉需要心境的制约。 如果人被现实的实用功利需要所束缚,没有审美的心境, 他的审美感觉就会受到压抑,也就感觉不到对象的美。 例如,马克思:“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 没有什么感觉”;阿Q为生计所迫,路过村庄时,并不欣 赏春耕时节“田家乐”的美景;我们只有在保证自身安全 的情况下,才能欣赏老虎等野兽的美。
6、“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
(2)由于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不同,具有全面性、
自由性和自觉性,不仅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 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 象上去,从而使产品的造型体现出两个尺度的综合, 符合美的规律。 (3)这一观点揭示了美的生产同劳动的密切联系。
马克思的美学观念
![马克思的美学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26104a52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7.png)
马克思的美学观念
马克思的美学观念是指他对于艺术和美的观点。
他认为,艺术和美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表现形式,它可以批判性地揭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不平等。
马克思认为,艺术家是社会的观察者和批判者,他们的作品能够启蒙和塑造社会的观念和意识形态。
但是,马克思也指出了艺术的局限性,认为艺术只能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不能改变社会的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美是一种对象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美的观念是由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而来的,它和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因此,马克思认为,美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美学观念强调了艺术和美与社会的联系,强调了艺术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他的观点对于现代艺术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2a22dd2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2.png)
第一章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十分丰富。
他把审美与人的本质和存在联系起来,形成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人类学模式的基础。
伊格尔顿在和米尔讷(Drew Milne)于1996年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读本》的序言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批判大致分四种,每一种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的一定‘区域’相对于,因而也与特点的(非常笼统地讲)历史时期相对应。
它们是人类学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以及经济的——模式。
”并认为人类学批判模式是四种批判模式中“雄心最大、影响最远的一种,它力图提出一些令人生畏的根本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人类学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一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思想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在1927年首次发表的,1932年全部出版,是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哲学手稿反映了当时马克思在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自己的新的哲学、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作了综合阐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处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第一个最独特、最变化多端和错综复杂的关头,这样的理论状况是和新世界观,“临产前的阵痛”相关连的。
梅林在一战时期尚不知晓马克思当时(1844年春夏)理论活动的情况下,为了弥补思想史上的这段空缺,曾引用卢格致费尔巴哈的一封信(1845年5月),信中大意是说:“马克思读了很多书,并且正在非常勤奋地写作,但是一无所成;工作总是中断,然后一次又一次地沉没到无边无际的书海里。
……马克思变得暴躁易怒了,特别是在他累病了和一连工作三、四夜不睡觉以后。
”“他一直都想写点关于他新近读到的东西,但是他仍一直在不倦地阅读,做新的摘录。
”这些描写与马克思写作《手稿》的状况是相吻合的——各种思想材料的广泛汇集、穿插和重铸,理论原则的探索性取舍、斟酌与发挥,以及哲学立场上渐次摆脱依傍的最艰难的创新。
《美学》PPT课件(第1-8讲)
![《美学》PPT课件(第1-8讲)](https://img.taocdn.com/s3/m/a70e6fde4a7302768f9939c8.png)
代表: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三)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美学
代表:达·芬奇
(一)古希腊
1、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 (1)生平、著作 前407师从苏格拉底,至其去世 此后游历埃及、意大利 前388回雅典建立学园,直至去世 著作:近四十篇对话,《大希庇阿斯
和分有的关系。 分有方式:模仿/灵感
2、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 384-前347)
(1)生平、著述 17岁师从柏拉图,至其去世 前343年成为亚历山大的老师 前335年在雅典办吕克昂学园 著作:164种400卷 《物理学》、《修辞学》、《形
而上学》《诗学》
(2)哲学观 质料因 形式因:第一本体
《哲学全书》(《逻辑学》《自然哲 学》、《精神哲学》)《美学》
(2)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式的不同:
绝对精神
理式
最高真实
唯一真实
在现实中
与现实割裂
发展变化
永恒不变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是理念的 感性显现”(《美学》第一卷142页) A、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理念 形式:感性形象
(二)影响美学研究对象确立的因素
1、不同历史时期,美学的研究对象会 有所不同。
2、美学理论的多层次性产生不同的美 学关注点。
(三)美学教材中的几种观点:
1、 美学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美学是 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 科。(刘书成、夏之放《美学原理》)
2、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杨辛《美学原理》)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仰韶文化
抽象图案:几何纹样与具象图案相 比是对生活形象的简化、抽象,通 常不以再现为主要目的,充分体现 了人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像力,含 义模糊,装饰性更强,有图腾含义, 具有独立审美价值。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63d763ba1c7aa00b42acb33.png)
一、填空10X1=10分二、名词解释 4个X5分=20分三、简要论述 3个X8=24分四、论述1个X20分=20分五、分析题1个X26分=26分第一讲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一、名词解释1、“人化自然”或“自然的人化”: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
马克思认为自然之所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是因为在实践把它人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物质改造或创造;二是人在精神上将自然事物情感化、人格化、心灵化。
〔必考〕2、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需要、人的理想、人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总和。
3、两种尺度: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种的尺度:是指动物所具有的比较单一的生存本领和需要,如青蛙能跳跃,可以泛指客观对象的规律。
内在尺度:人的内在需要和人的生产的目的性。
4、美的规律: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人的愿望。
〔人的两种尺度的结合形成美的规律,即在实践中既符合美的需要,又符合人的内在需要。
〕5、审美需要〔不用背〕: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人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
二、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实践美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必考〕①马克思实践的美学观点,回避了历史上主观论和客观论毫无意义的争辩,他批判继承了历史上关系论的各种学说。
②马克思的实践美学观点,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美学的合理的内涵和观点,把美学研究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为美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③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实践逐渐从动物界别离出来,同时也因为实践使人始终与自然保持着特殊的关系,人由于实践把自然人化了,使自然成为能够被人欣赏的对象,人类进一步通过实践不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人成为欣赏美的主体。
三、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三、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d34a7160b4e767f5acfce7f.png)
异化与审美活动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异化与审美活动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由于劳动的异化人们甚至在从事美的创 造这样的活动时也感受不到美的享受。 造这样的活动时也感受不到美的享受。 第二、由于人的动物机能成了人性, 第二、由于人的动物机能成了人性,因此物质利 益在人的活动中就必然处于核心地位。 益在人的活动中就必然处于核心地位。于是精神价 值也就异化为物质价值。 值也就异化为物质价值。 是否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和其他形式的 审美活动就必然趋于消亡呢? 审美活动就必然趋于消亡呢?
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的审美的主体能力的实现过程, 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的审美的主体能力的实现过程, 是人对真正的人的本性的占有, 是人对真正的人的本性的占有 , 是人成为人的标志 之一。 之一。
马克思认为, 马克思认为 , 人从事审美活动并不是要达到 什么外在目的,他的目的就在活动本身, 什么外在目的,他的目的就在活动本身,因为这种 活动一方面满足了他在实践中产生的自由自觉地活 动需要, 动需要,一方面又由于确证了他固有的天性而使他 感到愉快。 感到愉快。而这两方面就是审美活动人性价值的本 质。
三、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从历史主义观点出发, 马克思从历史主义观点出发,在人与自然 界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发现了人的本质特性, 界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发现了人的本质特性 , 揭示了人的一般本性, 同时, 正是在探讨人 揭示了人的一般本性 , 同时 , 的一般本性时,马克思涉及到了审美问题。 的一般本性时,马克思涉及到了审美问题。
如他们牢牢抓住《手稿》中使用的“人 如他们牢牢抓住《手稿》中使用的“ 化的自然”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化的自然”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 两个概念,认为这是美的本质所在, 两个概念,认为这是美的本质所在,这就便 他们导向了泛美主义 。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详解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5953f8ab51e79b8968022652.png)
马克思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 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 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专有的方式掌握 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 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 握的”
艺术 宗教 实践 理论
理论:逻辑性、客观性、科学性
宗教:幻想性、主观性、虚幻性
艺术: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
实践:科学性、实践性、规律性
目
录
第一讲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第二讲 马、恩论文艺的一般的社会性质和规律 第三讲 马、恩论文艺的特殊性质 第四讲 马、恩论历史悲剧 第五讲 恩格斯论现实主义及典型 第六讲马.恩的”世界交往”的理论 第七讲 列宁、斯大林论文艺 第八讲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第九讲 邓小平、江泽民论文艺
AIDMA是消费者行为学领域很成熟的理论模型之 一,由美国广告学家E.S.刘易斯在1898年提出。该理 论认为,消费者从接触到信息到最后达成购买,会经 历这5个阶段: A:Attention(引起注意) I:Interest (引起兴趣) D:Desire(唤起欲望) M:Memory(留下记忆 A:Action(购买行动)
《巴黎手稿》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由3个 笔记本组成,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马克 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作了分析批判。肯定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的功绩在于:把劳动提高为政治经济学的唯 一原则,揭示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规律, 并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反比关系。同时批判 了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后的根据”, 把私有财产当作前提,以及把私有财产的规 律看作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 和为资产阶级辩护的立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 背景介绍 2 美的本质 3 美的根源以及美感的形成 4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5 审美能力的形成及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 6《手稿》对美学和文艺学的启示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解读(一)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解读(一)](https://img.taocdn.com/s3/m/1b554734a300a6c30c229f60.png)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解读(一)〔内容提要〕审美是人通过感官同对象发生的一种关系,一种对象性关系,所以也是一种人占有自己本质的方式,它在精神上实现了个体和总体的统一,也就是说审美虽是个体的活动,但是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由于审美的占有方式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对象性关系,所以这种对象性关系也是一种具有意向性结构的关系。
这是人的一种本质的实现,是一种精神上的能动和精神上的受动;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占有和自我享受。
审美不仅是人的一种本质,而且审美的对象化也是必要的。
审美在实践中的对象化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这是一种需要,一种“人”的需要。
审美这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实现就形成了我们所要寻找的“美”,所以,在终极意义上,“审美”与“美”相比较,是处于逻辑的先在位置的。
也就是说在逻辑上,“审美”先于“美”。
因此将美学的核心概念确定为“审美”比“美”更加合理,更加具有历史的和逻辑的基础。
〔关键词〕手稿,美学,审美,本质力量,对象性关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青年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的重要的标志性文献。
这部手稿论证了许多关于经济学和哲学的重要理论问题,已经具有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品质。
其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到了人和物的关系,可以给我们在美学上提供有益的启示,因为审美就是体现了人和物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在《手稿》中,能够直接帮助我们进行美学上的思考的主要是《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与《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两篇。
这里,我们试就这些篇章的部分内容展开美学上的解读。
一《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核心内容是论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本质,其中有些论断是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的,但也有些论断是针对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而提出的,这是我们必须清楚的。
马克思批判了国民经济学的异化理论,认为它只是分析了“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由于它“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所以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说:“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观点再认识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观点再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0a2f2afecfc789eb162dc801.png)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观点再认识马克思美学思想萌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认为劳动者以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创造了美,美也是一种劳动形式;并对美的规律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与论述;马克思还认为劳动不但产生美而且产生美感,美感是在人的本质力量和感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享受、精神”的感觉。
标签: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美的规律;美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主题虽然是经济学和哲学,但马克思是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研究经济学问题,其中就包含着美学思想,手稿没有涉及美学的细节问题,而是美学的根本问题,这些美学的观点为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一、关于“劳动创造了美”的再认识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异化劳动”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问题:劳动创造了美。
马克思认为“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1]1、劳动者以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创造了美根据异化劳动的概念,劳动者同他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分离,且作为异己的力量与劳动者对立,我们称为“物的异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异化劳动是可以创造财富和美的,但是财富和美却不属于劳动者,反而以异己的形式对立于劳动者。
[2]劳动者以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创造了美。
2、“劳动创造了美”揭示了美的根源和本质劳动是美产生的根源,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美的本质也应该可以从美产生的根源推出:人的劳动。
我们要说明的是,劳动创造了美,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美的事物都由劳动创造的,劳动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都是美的。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个事物才是美的呢?马克思在《手稿》中没有直接说明,但可以间接的得到启发。
除认为劳动是美的根源和劳动是美的本质基础,马克思认为只有摆脱了肉体需要的且具有丰富而全面的“人的需要”的人才能达到需要和享受失去了自己的利己主义者性质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人不以片面的、肉体的需要为尺度去打量物,而以直观凝定在物中的人的本质力量为旨归。
马克思主义 美学
![马克思主义 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e7828506eff9aef8941e06b0.png)
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阐述人类审美意识、美与艺术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P.拉法格、F.梅林、г.В.普列汉诺夫、列宁、Α.В.卢那察尔斯基和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充实和发展。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
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
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第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作过详细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第四:艺术本质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住、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此外,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对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等等作了论述。
[编辑本段]马克思和恩格斯重要指导意义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批判地吸取改造了美学史上、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成果,并对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科学阐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 背景介绍
2 美的本质
3 美的根源以及美感的形成
4 审美能力的形成及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
5 《手稿》对美学和文艺学的启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背景介绍
1 时代背景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工人运动层出不穷。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 美学研究状况
主观派客观派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美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e1844
K.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
义度进行批判性研究,并对共产主义作初步论证的一部早期著作。
又称巴黎手稿。
1844年夏写于巴黎。
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手稿》对于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手稿》全文发表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它的丰富内容。
但在对《手稿》的评价上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对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重要意义估计不足,另一种则把它看作马克思思想的“顶峰”。
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
《巴黎手稿》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由3个笔记本组成,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分析批判。
肯定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功绩在于:把劳动提高为政治经济学的唯一原则,揭示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规律,并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反比关系。
同时批判了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后的根据”,把私有财产当作前提,以及把私有财产的规律看
作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和为资产阶级辩护的立场。
3 西方美学史上的看法
客观论:形式说理念说典型说完善说
主观论:快感说判断说直觉说情感符号说
关系论:美在关系美在距离美在生活
二马克思论美的本质
1 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
a 人和动物的区别
b 人的本质表现为劳动的自觉性、自由性和社会性,“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 美是人类在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显现
2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a “种的尺度”
b “内在尺度”
c 美的规律
3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a “自然的人化”
b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c 劳动创造了美
三美感的形成以及审美能力的作用
1“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3“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说来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只有作为食物的抽象存在;食物同样也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而且不能说这种饮食与动物的饮食有什么不同”
四审美需要或态度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
五美感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1.劳动创造了人
2.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3.“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