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雨意象简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雨意象简析
居荃培
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雨由自然界的表象上升为艺术意象后,往往成为涂抹着诗人浓烈感情色彩的一种意象,这或许也就是荣格所说的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原始意象吧。
本文从雨给人带来的愁苦和欢乐两种不同情绪来分析古诗词中的雨这一意象。
关键词:雨意象;愁苦;欢乐
雨,作为自然界的阴晴变化现象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而作为生活表象的自然界的雨,一旦进入诗歌领域,便具有了深邃的思想启迪意义和隽永的审美意味,从而拓展出一个广阔辽远而又厚重深沉的审美想象空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东山》)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诗词中涉及到雨的佳句层出不穷,成蔚然大观之势。
仅《全唐诗》中的雨意象就有七千多处。
以杜甫和李商隐为例:杜诗中雨意象出现246次,比晴的36次多了六倍;李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73次,而晴只有10次。
[1]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梓州吟罢寄同舍》中写道:“楚雨含情皆有托。
”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叹“身世浮沉雨打萍”。
可以说,雨中滴洒着古人生命的血液,也激发了文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诗情。
不论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浪漫主义诗人;不管他是豪放派词家,还是婉约派词家。
雨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充当了重要的抒情角色。
如果说两千多年的诗歌是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那么淅淅沥沥的雨就是其中一棵挺拔的大树。
青鸟不传音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雨的愁苦意象
“月华显彩坐来收,月色江声暗解愁。
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
”(杜荀鹤《旅舍遇雨》)诗人旅舍遇雨,夜深孤灯独坐,百无聊赖,随着雨声,往事涌上心头。
唐人刘媛在《长门怨》中写到:“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人生苦短,往事如烟。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王勃《滕王阁序》)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似乎也懂得他们的心情,点点滴滴,自空中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诗人的心灵。
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凄凄惨惨戚戚,最容易触动诗人那根思乡怀人的敏感神经,因此,这些诗词多凄苦悲凉,雨泪同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几许风雨带来的几许悲伤,读来令人断肠。
雨作为愁绪的载体,雨意愈是凄凉,愈能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愁苦。
在这里,雨已经成为诗人们内心情感活动的“场”,并构成抒情的背景。
诗人或借雨诉相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词作写诗人在雨夜对妻子的思念和寂寞痛苦之情。
虽然没有直接写对妻子的思念,但借“挑灯补衣”这一事件,流露出满腹相思。
由景生情,情中见景,情景相生,各得其妙。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在一个秋雨霏霏的夜晚,诗人独坐在孤灯下,思念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妻子。
在诗中,我们不仅听到了淅淅沥沥的单调的雨声,而且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妻子的深长思念以及郁积心底的愁思随雨声慢慢的涨满了秋池。
或借雨写离愁。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绵绵的春夜之雨,没有给诗人带来丝毫的喜悦,相反却使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现实和梦境的距离,从而哀叹故国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沉痛哀婉,十分凄凉。
不言忧而忧见,不言怨而怨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司空图《诗品》)“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词人借滴个不停的秋雨,写离情的绵绵不绝。
同样写不绝的三更雨,李清照的“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比起温词,立意更高。
她融化前人词意而不显斧凿之痕,并能创新出奇,借“愁损北人”之“三更雨”来抒故园之思、家国之恨,格调、境界皆胜温词许多。
另外,在古诗词中,还有借雨写愁绪之长的。
在江南,春末夏初是梅子黄熟的季节,也是梅雨频繁之时,称黄梅雨。
诗词中有借雨来写愁绪之长的,首推贺铸。
他在《青玉案》中写道:“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用黄梅雨之绵绵不绝来写愁多愁长,生动、形象、贴切。
无独有偶,李清照在《青玉案》中也用了同样的比喻:“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
”不同的是,贺词用博喻,李词除了用比喻外,还用了夸张的手法,兼用两种辞格。
或借雨写政治环境的险恶。
阮籍在《咏怀诗十三首》中以“激电震光,零雨降集”来抒发“感往悼来,怀古伤今”的内心惆怅,无情的风雨被赋予抽象的政治寓意。
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等人因参加“革新”被贬,他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说:“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以“惊风”“密雨”来比喻政治打击的残酷。
与柳宗元有类似遭遇的是白居易,他在唐宪宗元和十年因上书言事而获罪,被贬为江州司马。
他的朋友元稹在《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写道:“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诗人用“暗风吹雨”影射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险恶——令人防不胜防。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由眼前自然界的风吹雨打,联想到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如同风雨中飘摇不定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樯倾楫摧”(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危险。
或借雨写生活环境之艰难。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又偏偏遇上连绵的秋雨,屋漏床湿,如何入眠?诗人借自己生活境况之艰难写出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而李东阳的《风雨叹》中风雨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更令人胆怯生畏:“山豗谷凶猛虎嗥,万木尽拔起波涛。
州沉岛没无处逃,顷刻性命如鸿毛。
”在无情暴戾的风雨面前,生命如同草芥一般,根本不值一提。
人的渺小与脆弱,如此不堪一击,令人心惊魄动。
由上述可以看出,雨一旦与诗人的愁苦心境相遇,就变成了一种忧伤惆怅、悲苦失意的符号,可以代表或涵盖诸如相思之苦,离别之愁,政治险恶,生活痛苦等种种情感和社会现象,雨
意象也由此变得深沉、厚重、复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雨的欢乐意象
雨,古称天水。
《尔雅·释天》谓:“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雨水从天上下也,雨者辅也,言辅时生养也。
”下雨这一自然现象被古人描绘成天界纷纷下落的羽毛,是对它“辅时生养”、滋润万物的礼赞。
正因为如此,古人把滋润万物,带来丰收的雨称为“甘霖”、“甘露”。
北宋诗人曾几在《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为题的七律诗中,一反凄苦悲凉之态,抒发了内心喜悦之情:“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清冷凋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梧桐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梧桐树上的潇潇冷雨不但没有引起诗人的悲苦情绪,反而由此联想到禾苗的勃勃生机,故而由衷地歌吟出“五更梧桐最佳音”的诗句。
尽管诗人的境况不佳,甚至狼狈到“屋漏床床湿”的地步,但仍然真诚地为“秋苗以苏”而由衷地高兴,那么辛勤劳作的农民“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就可想而知了。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摒弃了“小我”的忧伤,跳出了个人患得患失的圈子,喜农民之所喜,乐农民之所乐。
从思想境界上看,可以说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具体化。
“春畦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
”(苏轼《南园》)同样对及时的雨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个“酥”字,不仅表现出京城大地在绵绵细雨滋润下变得湿润松软,而且也传达出诗人感受春天到来的那种愉快之情和美妙心境。
景中含情,画中有人,达到了物境与心境的天然合一。
更为重要的是,透过雨丝遥望远处淡淡的草色,心中仿佛也有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希望。
雨,不仅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给人带来无限的希望,也触发了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热爱之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春天是雨贵如油的季节。
因此,当诗人在夜晚谛听到窗外的雨声时,不由得打心眼里高兴:真是好雨啊!诗人把雨拟人化,赋予了春雨“好人”的品格,把无生命的雨写的有情有义,它不仅知道人们什么时候需要,而且滋润万物不事张扬,在人们休息的夜晚,伴着和风,悄悄的来,静静的下,默默地滋润干涸的大地。
“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
”[2]然而,这首诗不光是写实,更有绚丽的想象。
在满怀喜悦的谛听中,诗人神思飞扬,联想到明朝经过春雨的洗礼后竞相怒放的锦簇花团。
这种诗意的想象,既是此时诗人心境形象生动的吐露,也反映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希望。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宋代诗人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临安春雨初霁》)“从今夜的雨声联想到明朝的卖花声,正写出杏花春雨的‘消息’,写得形象生动,富有韵味。
”[3]雨中闪耀着生命的亮色,也传达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古诗词中的“雨”经过诗人情感的点染、融合后,往往成为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意象。
王国
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4]无论苦雨,还是喜雨,其实都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从而赋予了自然界中无生命的雨更多飞扬灵动的色彩。
当然,雨在古诗词中的妙用远远不止这些,但对于阅读者来说,了解雨意象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和隐含的深层含义,将有助于他们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领悟诗词的深远意境,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