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经济波动 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章短期经济波动
10.1 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
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与收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了四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周期:1977-1981年为第一周期;1981-1986年为第二周期;1986-1990年为第三周期;1990-2002年为第四周期。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又进入了新一轮周期。下面以第四轮周期为例来谈一谈我国经济周期的现状和特点。
自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增长率为14.2%,达到第四轮周期的顶峰后,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速度,但近来年徘徊在7%-8%左右。与前几轮相比,本轮周期主要有以下特点:
1.波动幅度大大减小。在前几轮周期中,有三轮表现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绝对下降。从 1990年到2002年的第四轮周期波动中,主要经济指标都未出现绝对下降,而仅表现为增长率的减缓。现在新一轮经济周期已经开始,2003年的GDP增长率为 9.1%,经济增长平缓。
2.一个短扩张(扩张期为2年),长收缩(近10年)的周期。前几轮每当经济由扩张转为收缩时,随着政府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一般来说,经济都能迅速走出低谷,本轮周期的扩张时间仅仅持续了2年,在第三年就转为收缩,收缩区持续了大约10年。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力度,但收效并不明显。
3.经济周期由非对称性向对称性逐步恢复。在1996年之前,我国已经实现的经济周期大都是非对称性的,即经济周期中经济增长率的“缓升陡降”或者“陡升缓降”的非对称过程。这些非对称性表明经济增长速度没有接近或没有稳定在自然增长率水平附近。经济增长率的变化突发性较多,出现过“大跃进”和“急刹车”等奇异行为。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以后(1995、1996、1997年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10.5%、9.6%、 8.8%,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在 1996年-2000年的经济周期当中,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水平的态势,这意味着经济周期的对称性正在逐步恢复,预示着未来经济周期将围绕着8%左右的增长速度进行对称性波动,这是宏观经济政策所能左右或者影响的正常波动范围。
4.世界经济周期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影响不断增强。第四轮周期,我国经济增长率能够较长时间保持在高位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而这一轮周期收缩期相对延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增幅较大幅度的回落。2000年后,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全球经济的收缩尤其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急剧收缩,形成了与中国本轮周期收缩阶段的叠加状态,使得经济增长止降转升“拐点”出现时间相对延长。
5.经济周期波动出现长尾特征。在经济周期态势的转变和形成过程中,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还出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这就是在1996年经济实现“软着陆”以后,经济增长路径开始出现了一条拖长的尾部,这个增长型长尾在2000年度曾一度出现上翘的迹象,但是进入2002年后逐渐平缓,构筑成为以后经济增长的基础平台。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在7%-8%的位置上出现了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抗跌能力充分显现的态势,这不仅降低了未来不确定因素的作用,而且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空间,进而形成了我国实现长期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格局。
中国的经济发展始终与经济波动相伴而行。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经济的总供求受计划制定者主观意志的影响很大,经济波动的内在规律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干扰和扭曲,经济增长多次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日益增强,经济周期波动出现了新的特征,对其进行分析,有着特殊的意义。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虽然力度大,保持了迅猛的增长势头,但经济周期波动的平均落差明显下降,第四经济周期的平均增长速度是四个经济周期波动中增长最快的,但其波动的平均落差却不足第
一次经济周期波动的50%,与前三轮经济周期波动相比振幅明显下降,而平均波动强度指数是稳步上升的,经济稳定增长趋势明显,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强劲势头。
2.经济周期波动中收缩期大于扩张期的状况有所改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势头强劲,扩张力度大,很快到达顶峰,但这种高速增长都只能维持很短时间,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回报则是更长时间的经济收缩。在前三轮经济周期波动中,平均周期长度为50个月,而平均回落时间长达29个月。第四次经济周期波动与以往相比,这种状况有了较明显的改善,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期长达40个月,自国家实现宏观调控后景气回落时间也长达14个月。基本上实现了以“软着陆”的方式使国民经济从紧运行状态逐步趋向平稳发展。
3.经济波动的扩张与收缩机制发生了变动。宏观经济增长波动的扩张动力由“中央计划扩张冲动”转变为“多元主体扩张冲动”,而收缩动力则由“数量短缺约束迫使宏观被动调整、微观积极响应”转变为“宏观积极调整、通货膨胀迫使微观被动调整“格局。这种变动,是与改革开放以来利益激励机制强化、决策土体多元化、软约束竞争等变动相一致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五个宏观调控周期,调控的目标是为了维持中国经济稳健和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周期的趋势,将发生以下变化:(1)中国经济周期逐渐从过去的短周期向中周期过渡,周期持续时间不断延长,波动幅度减缓,波峰和波谷的位势从“高位型”向“中位型”转变。(2)中国经济周期仍以增长型周期为主,经济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不断完善,实际经济增长率难以越过潜在增长率水平实现超常增长,而会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3)世界经济周期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与过去几轮周期相比,掀起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力量--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加快、全球产业转移和投资加速--具有更好的市场化特征,也更为有力和具有持续性。即使经历了非典、国际油价冲击和宏观调控,依然保持着良好状态。
首先,消费结构从吃穿向住行的升级,在中国刚刚启动。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这一阶段将在中国延续更长的时间,可以认为不低于30年。这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最基础的力量之一。
其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已延续了近8年。受巨大的增长惯性驱使,这种态势在短期内是其他因素难以明显改变的。与此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可以预见,这一进程将继续推进,并通过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提出更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等等,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第三,全球产业转移和中国制造业基地的快速发展将提供新的增长动力。这一态势在过去几年已初露端倪。在中国大市场和经济繁荣的吸引下,来华投资的FDI增势不减,一些新的领域如汽车、钢铁等的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不仅满足了国内快速增长的需求,而且开始形成新的出口潜力。这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大力量。它们都具有明显的中长期特征和巨大的推进惯性,将继续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除此以外,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将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周期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加。
2005年,虽然世界经济特别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日经济回落,将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但世界经济放缓属于复苏中的回调,不会出现趋势性改变,因而仍将保持稳定的外部需求。再者,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工业配套水平以及低廉的劳动力,将继续吸引大量外资流入,加速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这种趋势不会因一些短期性因素而较快发生转变,而外资企业已占据我: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
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对之进口连年保持高速增长。而国际市场非能源商品价格自2001年以来不断回升,近期除了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稍有回落外,原材料、金属和矿物价格指数仍未有明显的回落迹象。
总之,我们对经济增长的这一良好势头必须倍加珍惜,通过完善宏观调控,使上升阶段得以延长,使良好势头得以巩固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