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自然观念的三重意蕴
道德经中的自然观念

道德经中的自然观念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
它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邃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自然观念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道德经中的自然观念,分别是自然的本质、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自然法则。
一、自然的本质在道德经中,自然被认为是宇宙的根源和存在的本质。
它是万物的源头,包含了无限的智慧和能量。
道德经强调,自然是无为而治的,它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可以自然地运行。
正如道德经中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自然的本质是自发而生的,它不需要外力的干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自然而然地发展演化。
二、自然与人的关系在道德经中,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它告诉我们,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相融合,而不是逆其自然。
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应该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共存。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正如道德经中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里的“不仁”指的是天地或者圣人不偏袒任何个体,而是平等地对待万物或百姓。
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
三、自然法则道德经认为,自然存在着一种普遍而无处不在的法则,即“道”。
这个道是宇宙的法则,它包含了一切存在的本质和规律。
人应该顺应这个道,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和谐。
道德经也强调,违背自然法则,只会导致灾难和不幸。
因此,人应该谦逊地接受自然的安排,以自然的方式去生活、去行动。
正如道德经中所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里的“反”和“弱”都是指人违背自然的法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在道德经中,自然观念是其重要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提醒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谦逊地接受自然的安排。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道德经的自然观念对于我们现代人依旧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反思并恢复与自然的联系,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和谐。
通过《老子》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老子》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引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这部经典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见解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通过对《老子》的解读,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和意义。
1. 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老子》中,有一种重要观念叫做天人合一。
它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互动。
宇宙万物都是由太极(阴阳)相生相克而成,而人也是宇宙大道中的一部分。
2. 尊重自然、追求与谐
根据《老子》,人应该尊重自然,并且努力和谐地融入其中。
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我们能够达到心灵平静和身体健康。
这种追求与谐也意味着我们应当适应变化、避免贪婪和过度消费。
3. 自我放下、无为而治
《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提倡自我放下并顺应大道。
通过不过分干预事物的发展,我们可以实现自然而然地达到最好的结果。
这种观念也为我们提供了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找到平衡和和谐的方向。
4. 敬畏自然、保护生态
《老子》还传递出一种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价值观。
人应该意识到自己只是宇宙大道中微小的一部分,并且应当尽力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在有限中追求无限
根据《老子》,人应该在有限的存在里追求无限的意义。
通过与自然相融合,我们能够超越具体个体的局限,接近更高深层次的智慧和境界。
结论
通过对《老子》的理解,我们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紧密且重要的联系。
尊重、谦逊并与谐地融入自然成为我们实现心灵平静、身心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同时,这也引领着我们探索更高深层次的智慧和意义。
老子《道德经》:提及的自然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呢?

老子《道德经》:提及的自然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老子特别推崇自然,《道德经》一共出现过五次“自然”。
老子所讲的道,完全表现在自然。
但是老子所讲的自然,跟我们所想象的自然有一些距离。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说清楚。
老子所讲的自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天然。
天然就是物理的自然,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自然现象。
万物生育,生了,长了,然后灭了,亡了,也是自然现象,这些跟道德一点关系都没有。
比如,今年春天特别长,是人类道德表现得好,这样讲有什么意义?今年月亮特别亮,是因为大家有良心,我想也没有人会相信。
因为天然的事情,跟我们的道德扯不上关系,我们不能用是非来做评判。
第二个,天性。
人性的自然叫天性。
人的天性,就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自性。
“食色,性也”,如果人连吃饭都不想的话,就太危险了;如果见到异性,没有一点动心,那我看人类也快完蛋了。
可是现在好像越来越多的男人看到女人没感觉,女人看到男人没感觉。
而且男女分不清,越来越多的人看着像男的,又不是男的,像女的,又不是女的。
这才值得我们警惕,因为人性自然都没有了。
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要自然地去发展,不能压抑,所以思想家没有一个人叫我们禁欲。
人要自然发展,自然生,自然活,自然死。
我想请问大家:贪生怕死是不是人性?当然是。
所以,也不要笑话人家贪生怕死。
但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豁出去,连命都不要,那也是自然,只不过叫作人为的自然。
在特殊的环境里面,我们要有特殊的表现,只要不违反自然规律,人早晚都会一死,怕什么呢?中国人常讲,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现在早走一点,将来早出生,早死早投胎罢了。
可这种话,只有在特定环境里面才可以讲,一般人不可以讲,因为人是没有权力自杀的。
第三个,合乎自然规律的、人为的种种措施,都叫自然。
老子不反对人为。
如果老子完全反对人为,什么功成事遂,写给谁看呢?你不做事能有功吗?你不做事,那个事情能完成吗?所以,老子的“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要违反自然的规律。
论老子自然概念的三重含义

南开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论老子“自然”概念的三重含义学号:********名:**年级:2009级专业:哲学学院:哲学院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年4月18日论老子“自然”概念的三重含义摘要“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道德经》中“自然”的名词意义是前提和目的,动词意义为过程,形容词意义为外在表现。
以上三种词性是一体的,共同构成老子“自然”概念的全部内涵,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在老子看来,“自然”是人的内在本质属性,人们去追寻它并返归于它,于是在行为上表现为“无为”,同时呈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最终结果为达到三种“自然”的统一,身心行为俱达至“自然”之境。
老子“自然”思想的现代意义在于:要求现代个人及社会群体,追寻“自然本源”,修养“自然本质”,遵循“自然规律”。
关键词老子;自然;“元初”;无为“自然”一词首先出于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是第一个将其作为哲学概念提出的哲学家。
老子对于“自然”极为推崇,“自然”观点贯穿于整个道家思想的发展历史,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正如谢扬举先生所指出的,这个概念的提出和使用,“标志着中华民族先人对自己生存模式的理性刻画,宣告了中国文化中一种原则性思维规则和价值理念的诞生,也预示着中国文化走上了追求最佳态势、高度亲近自然的发展道路。
”①由此可以看出,“自然”概念在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居于重要地位。
正是因为自然概念的重要性,因而在学术史上有无数人对此概念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然而众说纷纭,其间难免不尽人意的地方,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对于老子“自然”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
一、老子“自然”概念的文本及其诠释要理解“自然”,首先必须要回归文本。
《道德经》中,直接提到“自然”一词的段落共五处:①谢扬举:《老子“自然”概念的实质和理论》,《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第23卷第1期。
1.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老子“自然”观念的三个问题

近 年 来 ,道 家 学 界 围 绕 老 子 的 “自然 ”观 念 展 开 了 新 一 轮 的 研 讨 。这 种 情 况 与 “自然 ”的 紧要 意 义 以及新出土简 帛的推 动作用 分不开 ,而在此 基础 上 一 个 直 接 的 原 因 则 是 ,某 些 学 者 对 老 子 的 “自然 ”观 念 提 出 了 一 种 比较 独 特 的 理 解 视 角 ,引 发 了 学 界 新 的讨 论 。这 种 视角 的 核 心 观 点 是 ,老 子 “自然 ”不 像 通 常 所 理 解 的 那 样 ,是 指 “道 ”的 属 性 ,实 际 上 它 是 指 与 “道 ”相 x寸的万 物 自己 而 然 的状 态 ,此 状 态 的 实 现则有赖于 “道 ”的“无 为”。 这种 观点打破 了传统 以来认 为“道”即“自然无 为”的理解模 式 ,为把握 老 子“自然”以及它 与“道”“无为”的关系提供了不同的 进路 。而传统 的观点由来 已久,流行很 广 ,在 当前 的 研讨 中有不少学者基于此对上述理解提出异议。②
老 子 “自然 ,,观 念 的 三个 问题 术
◎ 叶树 勋
内容 提 要 围绕 老 子 的“自然 ”观 念 ,当前 学 界 出现 了新 的 研 讨 动 向 ,其 间 有 一 些 情 况 容 易 引发 理 解上 的 分歧 ,需 要加 以再 探 讨 。 总 的 来 看 ,主 要 有 以下 三 个 问题 需 得 到 进 一 步审视。一是何谓“自然”。“自然”的意义在 思想史上 是动 态发 展 的,现 有 的某些 阐 释容易 忽视这 一点,难免会用 后起之 义诠释老 子 的“自然”。这 一术语 在老 子思 想 中意 谓 自己如 此 、不 受他 者 影 响 ,强调 事 物活 动 的 自发 性 。此 义和 后 起 的 表 示行 动 不 刻 意 、不 做 作 的 义项 有 所 不 同 ,理 解 时 要 避 免 将 后 者 带 入 。 二 是 何 者 “自然 ”。 由 于 “道 ”的地 位 很 显 赫 ,“自然 ”往 往 被 归 为 “道 ”的 属 性 ;但 实 际 上 ,老 子 所 言 “自然 ”并 非 指 “道 ”的 属 性 ,而是指万物 自发活动的表现 ,具 体到政 治场 合则 意味着 民众 自我成 就的情况 。三是 何 以“自然 ”。老 子 言“自然 ”都 是 放 在 关 系 中来 讲 ,一 方 (万 物 或 百 姓 )之 所 以“自然 ”, 有赖于另一方(道或圣人)“无为”。概 言之 ,“自然”在老 子思想 中意谓 自己而然 、不受 外 力 干 涉 ,这 里 的 “自己”自宇 宙 论 而 言 是 指 万 物 ,自政 治 哲 学 而 言 则 是 指 民众 ,这 一理 路 集 中体 现 了老 子 关 于 反 干 涉 、保 障 活 动 自发 性 的哲 学 理 念 。
论早期道家“自然”概念的双重意蕴

论早期道家“自然”概念的双重意蕴摘要:早期道家的自然概念蕴含双重内涵:一是根源性自然,来源于“自”这个词的“根源、原初、本始”义;一是自觉性自然,建立在“自”作为反身代词“自己”义的基础上。
前者强调了一切事物根源于道的原初本性,是为“物之自然”;后者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与自觉精神,是为“人之自然”。
早期道家十分重视人的自觉精神,强调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自觉遵守根源于道的一切事物之本性,从而实现了人之自然与物之自然的融合。
关键词:自然;自;反身代词;根源性自然;自觉性自然“自然”是早期道家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最先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
长期以来,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看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议。
因此,对“自然”一词进行重新诠释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尝试借助哲学语义学的方法对“自然”这一古汉语词汇的基本结构和含义进行重新考察,从而开启出“自然”概念的哲学意蕴。
一、“自然”概念的语义学基础在汉语词汇的发展历史中,先有单纯词,然后才出现合成词。
对于“自然”概念,我们需要先从“自”和“然”两个单纯词的分析入手。
“自”是一个象形字,最初指鼻子,这是“自”的本义,也是诸多引申义的基础。
段玉裁给出了“自”的三种引申义,而实际上“自”还有一种建立在其本义基础上的重要引申义,鼻子有“始”的意思①。
“鼻”为“始”义古文很常见,《汉书·杨雄传》:“或鼻祖于汾隅。
”鼻祖亦即始祖。
“鼻”训为“始”在经文中亦常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曰:“后世俗说谓人之胚胎,鼻先受形。
”总之,“自”有“始”、“初”等义,引申开即“初始(的)”、“原初(的)”的意涵,作名词或形容词,这是“自”的第一层引申义。
这层含义对于“自然”一词的理解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论及。
“自”的第二层引申义是“从”、“由”等。
从鼻子的嗅觉功能出发,空气或各种气味正是从鼻子开始进入人体内,因此表征鼻子的汉字“自”又有了这样一个新含义。
论《老子》中自然的意蕴

从 # 水 ∃这种天地自然
之物很容易就能想到一个 #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 殆 ∃的 # 道 ∃的存在。虽然 # 水 ∃这些自然事物能够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 以其不自生 , 故能长生 ∃, 但实际 上 # 天地尚不 能久 ∃, 还有什么比天地更为长久呢 ? 老子说 : # 道乃久 ,
[ 1] 78 1] 64
二、 自然概念的动词性内涵
知道了自然的原初的名词性内涵只是了解自 然内涵的第一步 , 因为自然不仅仅只有一个 开端 处的一个点 , 它还是在发展、 变化的现 # 象 ∃过程中 任何一个点所生成的无数个自然。只有对自然的 内涵进行量变与质变考察才能彻底回答自然的全 面内涵, 而对自然的动词性内涵的分析可以 解决
[ 4]
神, 不存有任何相害之心。 # 天地相合 , 以降甘露 , [ 1] 194 民莫之令而自均。 ∃ 天道能对人类公平地施予 与分配。 # 天之道, 其犹张弓与 ? 高者抑之 , 下者 举之,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 ∃
[ 1 ] 346
这就是推人
道及天道 , 由天道言人道的认识和思维模式: # 原 始氏族成员之间的这种天然形成的无偏无私的关 系, 被老子 认为 是 %天 & 的品 德, 并 上升 到 %天 之 道 & 的高度加以肯定和赞颂。在老子那里 , 人又是 自然界的一部分 , 对于 %天 & 来说 , 人和万物是同等 [ 5] 的, 万物之间也是同等的。 ∃ 对天地的这种具象 化的认识和思 维很容易走向 抽象化的认识和 思 维。所以 ,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 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 ∃。
# 天 地不仁, 以万物为
[ 1] 354
# 天道无亲 , 常与善人。 ∃
老子“自然”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

老子“自然”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摘要:“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中心范畴。
从“自”、“然”二字发展为“自然”一词,并形成为一个哲学范畴,老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词义角度看,“自然”的意义就是指“自然而然”;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则包括“道之自然”、“政之自然”和“人之自然”三方面内涵。
老子“自然”范畴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对后世哲学和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老子;自然;道之自然;政之自然;人之自然一、“自然”范畴的词源考察从现有文献来看,“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范畴的出现是稍晚之事,其出现的时期不早于老子的时代。
而在早期文献中,“自”与“然”二字分列出现是比较常见的。
因此,要考察“自然”这一范畴的生成渊源,我们必须从“自”、“然”二字开始。
“自”在甲古文中作“”,本是鼻子的象形,义谓人指鼻子以自指。
《说文》云:“自,鼻也。
象鼻形。
”这里指出了“自”的本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又有“自己”的意思,先秦典籍中这一意义比较常见。
如《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诗·小雅·节南山》:“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孟子·离娄上》:“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除“自己”意外,“自”在早期还有开始、由来等常用意义。
“然”原是“燃”的本字,今见“然”字最早于金文之中,写作“”,《说文》谓“然,烧也。
从火”。
徐铉注曰:“然,今欲别作燃。
”其本义先秦时期依然比较常见,如《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除了表“燃烧”义,“然”尚有如下几个重要意义:一,作词尾,表事物之状貌,如《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孟子·梁惠王》:“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二,可作“是这样”解,《玉篇·火部》:“然,如是也。
”《礼记·学记》:“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老子自然观研究

老子自然观研究自然观是老子哲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是老子对于宇宙万物的看法和理解。
老子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根本,万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本文将从老子自然观的内涵、特点以及对于人生态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老子自然观的内涵老子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子认为自然是包容万物的,地球、天空和人类都是自然的组成部分。
自然是根本,是超越人类意愿和能力的存在,而道则是贯穿自然的无形之力。
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去顺势而为,去尊重自然。
二、老子自然观的特点1. 崇尚无为而治: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自然会自主运行,并且有自己的规律,人类不应过度干预,而是要顺应自然,以无为而无不为。
这一特点体现了老子对于自然智慧的崇尚和尊重。
2. 强调平衡和谐:老子自然观注重平衡和谐的状态,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只有在平衡的状态下,才能保持和谐。
老子认为人类应当追求内外的和谐,与自然相融合,遵循自然规律。
3. 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在老子看来,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源头,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老子主张爱护万物,遵循自然的道德,不扰乱自然的秩序。
三、老子自然观对于人生态度的影响老子的自然观对于人生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老子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意味着人类应该以放下自我、顺从自然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
其次,老子的自然观强调平衡和谐,这就要求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整体和社会的利益,不要过分追求权力和财富。
最后,老子的自然观鼓励人们去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这意味着人们应该关爱他人,关心环境,追求和平共处的价值。
四、结语老子的自然观是他哲学思想中的核心,它强调了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老子的自然观影响了人们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看法,塑造了人们对待自然和社会的态度。
我们应当从老子的自然观中汲取智慧,追求和谐、平衡的生活方式。
老子《道德经》:这才明白“自然”、“无为”真正的意思!

老子《道德经》:这才明白“自然”、“无为”真正的意思!“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
事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附加的。
因而老子提出“自然”一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
而“无为”一观念,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或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
老子哲学常被称为“自然”哲学,“自然”一观念的重要性,可以从这句话中看得出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不仅说“道”要法“自然”,其实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
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
可见“自然”一词,并不是名词,而是状词。
也就是说,“自然”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
《老子》书上所说到的“自然”,都是这种意思。
让我们看看他所说的: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七章)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二十三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五十一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六十四章)以上所引的文字中,所有关于“自然”一词的运用,都不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乃是指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状态。
十七章所说的“百姓皆谓我自然”是说明政府的作为以不干扰人民为上策,政府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功成事遂,百姓并不感到政府力量的存在,反而觉得是自我发展的结果。
在人民丝毫不感到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大家都觉得十分的自由自在。
二十三章说的“希言”是合于自然的。
“希言”按字面的解释是“少说话”的意思。
老子所说的“言”,其实是指“声教法令”。
因而“希言”乃是指不施加政令的意思。
这和“不言之教”的意义是相通的。
老子自然观的理解

1.老子自然观的理解?
答:老子自然观的理解是:(1)自为自己,然为样态。
“自然”亦即自生、自化、自成,亦即自本自根,无有外力强迫。
(2)“自然”并非一实体性的存在,亦非一事实性的存在,而是道存在的状态。
(3)所谓“道法自然”即是道以自己为法。
“道法自然”实际上即是“道性自然”.(4)自然即是无为。
道虽然成就了万物,但道并不是有意要成就万物;道成就万物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完全是自然而然,完全是自然无为的。
道化生了万物,为万物之本根;又作为万物之本体而成为万物之主宰,从而受到尊敬,但道之所以受到敬仰尊重,正由于道之自然,正在于道之无为。
(5)自然无为既可合而言之,亦可分而言之。
合而言之:自然即无为,无为即自然,故曰自然无为。
分而言之:自然是道之本性,亦可称为道体;无为是道之运作,是人之所应效法者,亦可称为道用。
(6)“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因为有为违背“自然”,破坏“自然”,故“不敢为”,亦不能为。
由此可见,老子提倡无为,基本用意还在于“自然”。
“无为”方是“自然”,“自然”即是“无为”。
自然无为,乃道之本性。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聃,字聃,谥号太上思帝,《道德经》的主要作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文化名人、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是他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尊重自然的原则。
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与自然相一致,以达到真正的幸福与和平。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包含着以下几个基本维度。
第一,尊重自然。
老子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
他认为自然是无限的,包容万物,而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可超越自然或去违背自然的规律。
他提出了“道”概念,认为道是宇宙间的无名、无形、无物之源,是一切的本源,人类应该追随道的原则行事,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第二,弱化人的欲望。
老子认为人类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反而会使自己迷失在欲望的漩涡中,与自然脱离。
他主张减少欲望,追求简朴的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提倡人们要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避免过度追求物质欲望,以保持内心的平静。
追求自由自在。
老子强调人类应该追求心灵自由,解脱于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自在自由的境界。
他认为人类应该抛弃功利主义和社会虚荣,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他说:“爱其国家,以智慧为本,以大义为前,不以物质财富为纲,以自由自在为功”。
第四,注重环保与生态平衡。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主张尊重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人类应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良好的平衡状态。
他强调人类应该尊重生命,不妄杀生灵,不破坏生态环境,与自然共同繁荣发展。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对于解决现代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强调尊重生命,注重生态平衡,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汉代《老子注》对自然的诠释

论汉代《老子注》对自然的诠释
《老子注》是汉代大儒王弼所著的一部《道德经》解释注释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王弼运用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对自然做出了非常深刻的诠释。
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道是自然产生万物的根源,整个自然界都是由道这个根源所构成的。
在《老子注》中,王弼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他认为,万物虽然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由道这个根源所产生的。
道不仅是整个自然界的源头,也是自然界的终极归宿。
因此,王弼反对人们将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分开看待,认为应该以整体的视角看待自然界。
同时,王弼还强调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他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万物的运行都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
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守合适,不违反自然规律。
另外,王弼还提出了自然与道德的紧密关系。
他认为自然是道德的表现,因为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源于道这个根源。
自然界的运行和万物的生长都是按照道的规律进行的,而这种规律也是一种道德准则。
因此,人们应该将自然界作为道德行为的借鉴,进一步弘扬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总体来讲,王弼在《老子注》中对自然做出了深刻的解释。
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所有的自然现象都可以由道这个根源来解释。
他还强调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并强调了自然与道德的紧密关系。
这些思想对我们认识自然和倡导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老 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哲学意蕴

老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哲学意蕴《老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哲学意蕴》“道法自然”,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要义之一,蕴含着深邃而又质朴的哲学智慧。
它不仅是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高度概括,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要理解“道法自然”,首先得弄清楚“道”是什么。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是一种超越了我们日常认知和语言描述的存在。
它既不是具体的物质,也不是某种特定的精神,而是一种无形的、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力量和规律。
“道”孕育了天地万物,是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那么,“法”又作何解释呢?这里的“法”,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法律法规,而是取“遵循、效仿”之意。
“道法自然”,就是说“道”所遵循和效仿的是“自然”。
而“自然”,并非仅仅指我们所看到的自然界,它更多地是指一种自然而然、不受外力强制的状态。
这种状态是事物按照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发展变化,没有人为的干预和扭曲。
“道法自然”告诉我们,宇宙中的一切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我们应该尊重和顺应这些规律,而不是妄图去打破或者改变它们。
比如,四季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的节奏。
如果我们非要在冬天播种,在夏天收获,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必然会遭受失败和损失。
在人类社会中,“道法自然”的思想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政治治理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
统治者应该顺应民心,尊重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的生活,让社会能够自然地发展和进步。
在个人修养方面,“道法自然”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纯真,不要被功名利禄等外在的东西所迷惑和束缚。
我们应该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一样,按照自己的天性生长,不刻意追求,不做作矫情。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过上充实而又幸福的生活。
同时,“道法自然”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类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享受,过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论老子自然观念的三重意蕴

论老子自然观念的三重意蕴作者:张敏《光明日报》(2015年02月02日16版)张敏,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老子美学思想研究》。
博士导师:武汉大学教授刘纲纪通讯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强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白奚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在其文本中一共有五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十七章);“希言自然”(《老子》二十三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
河上公对“我自然”的注解是:“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为己自当然也。
”吴澄注:“‘然’,如此也”,“百姓皆谓我自如此也”。
当代的学者基本承袭了这一观点。
高亨注:“我,百姓自称。
自然,自己做到。
”陈鼓应注:“自然,自己如此。
”而“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意思是,圣人对万物的生长不加干涉,万物就能够自生自成。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则明确指出圣人对万物的生长应持“不敢为”的态度,以促使万物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就自己。
这两处自然也是“自己如此”之意。
因此,自然在《老子》文本中的一个基本意涵即是“自己如此”之意,强调的是万物不依靠外在的力量自己成就自己的性质。
对于《老子》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的理解,分歧较大。
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意思是,道自己如此,不存在效法的对象。
吴澄注:“道之所以大,以其自然,故曰‘法自然’,非道之外别有自然也。
”意思是说,道之所以能称为“大”,在于它自己成就自己,而非在自身之外还有一可资效法的“自然”存在。
陈鼓应注:“道纯任自然,自己如此。
”这些诠释依然是将此处的“自然”界定为“自己如此”。
詹剑锋等人则认为,此处之“自然”应为一名词,即自然界。
从句法结构上看,“法”为“效法”之意,为谓语动词,因而此处的“自然”应作名词“自然界”解。
这种观点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因为在先秦“自然”还没有“自然界”这一层含义。
老子的自然观及当代启示

老子的自然观及当代启示作者:闫柏潼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13期摘要:“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老子之“道”是对以往的“天”与“德”的超越,是世界最高的存在。
“自然”是道的本性,道的最高地位也赋予了自然的最高规律与价值。
老子的自然观有三种含义:第一,万物的总规律。
第二,人与万物最高的理想境界。
第三,治理社会问题的原则。
老子的自然观是对殷商时期人格神主宰一切的否定,摆脱了对万物生灭和社会福祸神学意义上的诉求与解释,它对解决当代自然问题与社会问题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老子;自然观;道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3-0118-03自然是《老子》中“道”的最根本的特性,在近几年新出土简帛《老子》的推动下,学界对自然概念开启了新一轮的研讨。
学者们的研究虽然不乏对老子哲学中自然內涵的挖掘与阐释,但厘清“道”何以可能为最高的本原、道与自然关系以及何谓自然等问题,对自然的内涵与意义进行揭示是不可避免的工作。
《老子》体现的自然观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对老子自然观的研究对当今解决生态问题、社会问题以及文化建设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世界最高的存在——道(一)老子之“道”超越了“天”老子指出道是世界的唯一本原。
老子哲学中的道本意原为路,《说文解字·辵部》曰:“道,所行道也。
”在老子提出道之前,道就已经被广泛使用,比如《诗经》中的道路之道:“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还有在道德意义上使用的“天道”“王道”“人道”,周武王斥商纣王“无道”等。
但这些表述并没有抽象出来达到形而上学的层次,道仍然在“天”之下且隶属于“天”。
天道的概念出现在西周初期。
在上古时期,天仍然为自然之天。
在殷商时期,从甲骨卜辞中发现天的神化迹象,以及在商朝时期的天以帝来表现。
直到周人灭商后由此提出了天命的概念,西周的天保留了原有的神学概念并将“德”观念融入天命观之中[1]。
论《老子》中自然的意蕴

论《老子》中自然的意蕴
杨家友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8)005
【摘要】<老子>中的自然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在其历史的起点上是名词性概念,是对人类早期文明所形成的无为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道",成为万物的本源以及万物按照无为的原则生存与运行的规律.如果把"道"作为真理的话,自然则是指引"道"生成、运行、发展的绝对真理.作为绝对真理的自然在其外化和现"象"的过程中又变成了一个动词性概念.其含义是:在伦理阶段,自然保持着道的素朴的真理本性;在教化阶段,自然之"道"异化为"德"与"无德";在道德阶段,自然之道回复其至善的本性,最终达到"道""德"与自然的和谐.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杨家友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1
【相关文献】
1.王夫之视域中“自然”的四重意蕴——以《老子衍》为中心 [J], 梅珍生
2.自然与人文之间r——老子"器"论的思想意蕴 [J], 王玉彬
3.老子自然哲学观中的生态伦理意蕴 [J], 齐冬莲;张敏;谢翠蓉
4.论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态意蕴 [J], 丁丽红;滕海滨
5.老子自然无为之道的伦理意蕴 [J], 张怀承;管亚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子》自然观念的三种含义

作者: 刘笑敢
出版物刊名: 哲学动态
页码: 39-39页
主题词: 《老子》;自然观念;“自然”观念;运用和解释;外力作用;中心价值;外界作用;原有状态;存在发展;发展趋势
摘要: <正> “自然”观念见于经典是从《老子》开始的。
而且“自然”是《老子》思想的中心价值。
归纳《老子》对自然观念的运用和解释,自然的本意可以包括自己如此、本来如此、势当如此的意思:(1)“自己如此”是针对外力或外因而言的,自然是不需要外界作用而存在发展的。
自然的这一意义就是没有外力作用的自发状态,或者是外力作用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状态。
(2)“本来如此”是针对变化来说的,自然是原有状态的平静的持。
《老子》文本中的自然观念

作者: 张敏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理论月刊
页码: 32-35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期
主题词: 老子;自然;无为;自己如此;自然而然;自然无为
摘要:老子的自然观念并非是一个意涵单一的范畴,而是具有多层性的,包含三重相互关联的层面:第一,自己如此之性质;第二,自然无为之原则;第三,自然而然之状态。
自己如此之性质,强调的是万物依靠其自身力量存在、发展的自发性、潜在性,为老子的宇宙论。
自然无为之原则,是将天地万物自生自成之性质抽象为社会(小国寡民)的组织原则,可视为老子的政治论;自然而然之状态,强调的则是万物依凭其自身力量所达到的一种圆满的状态,为老子的人生论。
从自然观念的这三重意蕴可以见出老子思想的整个脉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子自然观念的三重意蕴
张敏
张敏,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老子美学思想研究》。
博士导师:武汉大学教授刘纲纪
通讯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强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白奚
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在其文本中一共有五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十七章);“希言自然”(《老子》二十三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
河上公对“我自然”的注解是:“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为己自当然也。
”吴澄注:“‘然’,如此也”,“百姓皆谓我自如此也”。
当代的学者基本承袭了这一观点。
高亨注:“我,百姓自称。
自然,自己做到。
”陈鼓应注:“自然,自己如此。
”而“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意思是,圣人对万物的生长不加干涉,万物就能够自生自成。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则明确指出圣人对万物的生长应持“不敢为”的态度,以促使万物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就自己。
这两处自然也是“自己如此”之意。
因此,自然在《老子》文本中的一个基本意涵即是“自己如此”之意,强调的是万物不依靠外在的力量自己成就自己的性质。
对于《老子》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的理解,分歧较大。
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意思是,道自己如此,不存在效法的对象。
吴澄注:“道之所以大,以其自然,故曰‘法自然’,非道之外别有自然也。
”意思是说,道之所以能称为“大”,在于它自己成就自己,而非在自身之外还有一可资效法的“自然”存在。
陈鼓应注:“道纯任自然,自己如此。
”这些诠释依然是将此处的“自然”界定为“自己如此”。
詹剑锋等人则认为,此处之“自然”应为一名词,即自然界。
从句法结构上看,“法”为“效法”之意,为谓语动词,因而此处的“自然”应作名词“自然界”解。
这种观点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因为在先秦“自然”还没有“自然界”这一层含义。
不过,河上公等人忽视句法结构来诠释“道法自然”的做法也不可取。
这里的“法”应如前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中的“法”一致,为谓语动词,应为“效法”之意。
一些学者指出,认为道还需效法“自然”,似乎就取消道作为最高存在的本体意义。
而实际上,这里的“自然”,作“自己如此之性质”解,意思是,道效法的是万物自己成就自己的这种性质。
换句话说,道这个概念并非是老子凭空想象出来的,而老子是通过对万物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就自己的这种性质的观察之后抽象出来的,因而
道最本初的含义即是万物生长之道。
从这个角度来讲,道也是有效法对象的,效法的非其自身,而是万物自己如此之性质。
一部分学者之所以认为道之外并不存在效法的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受西方哲学思维模式的影响,认为道作为最高的存在,应如同柏拉图之“理念”,是绝对的。
另一方面是因为将“自然”与“道”这两个概念不加区分地等同起来。
在《老子》文本中,自然作为“自己如此”之意,为其基本意涵。
从这个角度上讲,自然是万物生成的性质、现象,而道则是对这一性质、现象的高度抽象,因而道是更高层级的概念。
与此同时,自然的意涵也发生了变化,由自己如此之性质,上升为一种万物皆应遵循的原则。
从这个角度上讲,自然即道,道即自然,因而可以将“道法自然”理解为“道性自然,无所法”。
《老子》二十三章“希言自然”中的“自然”即是作为一种原则来讲的。
河上公对“希言自然”的注解是:“希言者,谓爱言也。
爱言者自然之道。
”也就是说,“希言”是符合自然原则的。
很明显,这里的“自然”已经不能理解为自己如此之意了,而具有了老子之道的性质,成为万物需遵循的一种原则,与道是同一层级的概念。
“希言自然”的意思即是“希言”是符合自然之原则的。
“希言自然”还表明,“自然”作为一种原则,具体而言即是“希言”。
蒋锡昌对“希言”的解释是“少声教法令之治”,也就是老子所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老子主张的“无为”。
与之相反的“多言”,代表的是一种违背自然原则的“人为”,这在老子看来,只能招致“数穷”(加速灭亡)。
“无为”是对“希言”这类行为方式的抽象、概括,也是对“人为”的否定、批判。
由此观之,“希言自然”不仅表明“自然”已经上升为一种原则,而且还指明了自然原则的基本内容即是“无为”。
“无为”包含着“无欲”、“无技”和“不争”三个维度。
“无欲”并非是对欲望的否定,而是要以自然为原则来界定欲望是否合于老子之道,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意识到欲望的边界。
欲望的边界即是自然原则的边界,即老子所言的“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老子》三章),“贵言”(《老子》十七章),“希言”(《老子》二十三章),“好静”“无事”“无欲”(《老子》五十七章)等。
“无技”指明了遵循自然原则的具体方式,即“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老子》八十章)。
“不争”则表明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本态度应如水一般,“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方能“几于道”(《老子》八章)。
在《老子》文本中,自然的基本意涵是自己如此之性质,这是老子通过对万物发展、变化的观察得出来的结论,并将其上升为“爱民治国”的基本原则。
同时,自然也是一种状态和境界,为老子对理想社会的终极追求。
这种追求集中体现在老子对“小国寡民”的描述中:“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在这样的理想社会中,没有文字,没有战争,百姓的日常生活无须借助技艺,就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这就是老子所追
求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社会状态。
之所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就在于这种社会摒弃“人为”的影响,对欲望、技艺进行限定,让万物、百姓的自发性、潜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老子》文本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如《老子》三章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十九章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五十七章言:“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些论述非常具体地阐明了老子对欲望、技艺、制度,甚至是整个文明的限定,以至于摒弃,而这种限定、摒弃则是对万物、百姓自然秉性的肯定;也唯有摒弃“人为”因素,高扬自然秉性,百姓才能够“不争”“不为盗”“心不乱”“孝慈”“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和境界。
综上分析,老子的自然观念并非如我们之前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意涵单一的范畴,而是具有多层性的,包括了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第一,自己如此之性质;第二,自然无为之原则;第三,自然而然之状态。
“自己如此”,肯定万物依靠自身力量成就自己的性质,且在老子看来这种性质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力量。
而老子对万物的观察,并非如同古希腊哲学那样仅仅在于探究万物生成的规律,而是意图将其对万物生成的这种认识上升为“爱民治国”的根本原则。
自然的第三层意蕴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如果我们肯定了万物、百姓自生自成这种性质的根本性,且能遵循自然原则,就能够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和境界。
自然观念的这三层意蕴,可以视为老子的宇宙论、政治论、人生论。
这三个层层累进的层面,可以见出老子整个思想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