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科学14土壤里的小动物

合集下载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及其作用;2. 掌握观察、记录和分析小动物在土壤中的生活习性;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珍爱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及其特征;2. 小动物在土壤中的生活习性;3. 小动物对土壤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室或户外教学场地;2. 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3. 土壤样本;4. 教学PPT、图片等辅助教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土壤中的小动物主题,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介绍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种类及其特征,让学生了解它们在土壤中的生活习性和作用。

3. 实践操作(30分钟):让学生观察土壤样本中的小动物,利用显微镜或放大镜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它们在土壤中的生活状态。

4.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小动物在土壤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际案例展开讨论。

5. 总结反思(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反思自己对土壤中小动物的认识有何改变。

六、作业安置:1. 收集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的资料,撰写一份小结;2. 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记录观察到的小动物种类及数量;3. 设计一份海报或PPT展示土壤中的小动物生态。

七、评判方式:1. 作业的完成情况;2. 实地考察记录的准确性和完备性;3. 展示海报或PPT的质量和深度。

八、延伸拓展:1.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更多关于土壤生态的知识;2.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实地考察活动,加深对土壤中小动物的认识。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珍爱认识,提高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4课《土壤里的小动物》说课稿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4课《土壤里的小动物》说课稿

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土壤中的小动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4课《土壤中的小动物》。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要落实的课标要点是: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初步感知土壤与动物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土壤中的小动物的兴趣,为后面观察并描述校园土壤中生活中活着哪些小动物作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1.一年级学生对于小动物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知道大体的样子,教师要巧妙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取新知识。

2.学生对于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经历过,需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

三、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知识目标:周围的土壤中生活着的小动物,初步感识动物与土壤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小动物喜欢什么样的家。

科学态度目标:1.能在探究小动物喜欢什么样的家的过程中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3.愿意倾听,乐于表达,在探究中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关爱生命,爱护身边的动物。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知道小动物喜欢什么样的家,初步感识动物和土壤的关系。

难点:能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小动物喜欢什么样的家。

五、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在做中学,学中思,通过观察、描述、交流、猜测、对比等方法,初步感知动物与土壤的关系。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西瓜虫、纸盒、干土、湿土、塑料薄膜、课件。

学生准备:寻找西瓜虫,并记录下找到西瓜虫的地点,把西瓜虫连同泥土一起带来课堂。

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老师谈话:同学们,在我们脚下的土壤中生活着一支庞大的土壤动物大军,它们默默无闻、勤劳不息地耕耘着。

一年级下14《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版

一年级下14《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版


4 、创设普通话语言环境,一日活动 中利用 多种鼓 励手段 ,激发 幼儿用 普通话 表达意 愿及培 养良好 的倾听 习惯。

5 、幼儿园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 幼儿得 到快乐 体验。 如,各 班主题 活动展 示、亲 子活动 、庆十 一、迎 中秋等 系列活 动。

6.观察图画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学 校生活 、自己 的国家 、民族 、,感 受教师 的亲切 ,同学 的友爱 ,语文 学习的 快乐。 校园生 活的丰 富多彩 。
一年级下14《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 版
活动二:校园的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一年级下14《土壤中的小动物》岛 版
活动二:校园的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一年级下14《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 版
一年级下14《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 版
活动二:校园的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活动三:说一说土壤中一种小动物的样子
一年级下14《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 版
一年级下14《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 版
拓展活动
到不同的地方去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
一年级下14《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 版
一年级下14《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 版

1、有计划地开展青年教师的培养,对 新教师 实施跟 踪听课 ,做好 教学常 规工作 的指导 和调研 。
青岛版小学《科学》 一年级下配套课件
(五﹒四制)
14.土壤中的小动物
制作人:李美 日期:
活动准备
1.搜集土壤中小动物的图片。 2.准备下列物品。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活动一: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活动过程
活动一: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活动过程
活动一: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青岛版义务教育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土壤中的小动物_课件1

青岛版义务教育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土壤中的小动物_课件1
土壤中的小动物
活动准备
搜集土壤中小动物的图片。
活动过程(1)
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蚯蚓
青蛙

变形虫
我还知道
蜈蚣、蜘蛛、螺
土豚、白蚁、土拨鼠
隐翅虫、线虫、马陆
······
活动过程(2)
找一找,校园的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接触小动物时注意安全!
校园的树丛里
校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杂草堆里
活动过程(3)
说一说土壤中一种小动物的样子。
探究技能:把观察小动物的结果记录下来与 同学分享,也是在交流。
田鼠
蚂蚁
拓展探究
到不同的地方去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的种类和功能;2. 帮助学生了解土壤中小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实验能力;4. 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和特点;2. 土壤中小动物的功能和作用;3. 土壤生态系统中小动物的地位和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土壤中的小动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知识讲解:讲解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其重要性;3.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土壤中小动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加深对土壤中小动物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观察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2. 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3.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2. 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教室讨论和交流中的表现;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判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深度。

六、教学资源:1. 图书资料:准备相关图书资料,供学生参考进修;2. 实验器械: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械和材料;3. 多媒体设备:应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和视频,辅助教学。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灵活调整教学方法;2. 教学效果: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息改进教学质量。

通过本次《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小动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认识,为未来的环境珍爱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感谢各位老师和同砚的支持和配合!愿我们共同尽力,共同进步!。

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中存在的小动物种类及特点;2.掌握观察小动物的方法及技巧;3.培养探究和观察的能力;4.进一步加深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熟悉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2.掌握观察小动物的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探究和观察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 + 学生合作探究;2.制作教具,使用动态图像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土壤中的生态环境;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学习内容,为引入今天的听,观察小动物的课堂探究内容做好铺垫。

提问:1.之前学过的土壤成分有哪些?2.在生态环境中,生物和非生物有哪些相互作用的现象?3.什么是生物链,生态环境中存在哪些生物链?2. 学习课文(15分钟)学生分小组阅读课文,理解文中关于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及其特点方面的内容。

教师适时介绍图片或图表,为学生加深印象。

3.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问题和疑惑,分享并交流答案,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

讨论题目:1.土壤中存在哪些小动物?2.这些小动物在土壤中有什么功能和用途?3.如何观察这些小动物?4. 观察实验(40分钟)在教具的帮助下,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记录小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流程:1.每个小组将制作好的“观察盘”进行现场展示,并对实验工具进行简单的介绍;2.每组通过观察方法记录所发现的小动物,分别绘制其外貌和生活习性画板(学生自己制作);3.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对于不确定的问题和瓶颈之处进行探讨。

5. 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复习知识点。

并在课堂带领学生总结小动物观察方法和记录方式。

五、作业1.小组合作制作小动物画板,对学生家庭中的花园或者公园进行小动物的观察和记录,并发表小动物的观察笔记。

2.家庭作业:小组成员对实验现场拍摄照片,每个学生至少拍摄一张并输出到班级微信群中,由全体学生进行点评和评价。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熟识和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的种类和功能。

2. 精通观察和记录土壤中小动物的方法。

3. 培育同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4. 培育同砚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种类及其功能。

2. 观察和记录土壤中小动物的方法和工具。

3.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土壤中小动物的调查和记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熟识和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及其功能。

2. 难点:观察和记录土壤中小动物的方法和工具。

四、教学方法:1. 实地考察:指挥同砚到学校园地或者周边的草地地带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

2. 小组合作:让同砚分成小组,每组卖力观察和记录一种小动物,然后将观察结果进行总结。

3. 图片展示:在教室上展示实地考察所拍摄到的土壤中小动物的图片,让同砚更直观地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引入话题,引发同砚对土壤中小动物的爱好。

2. 讲解:介绍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种类及其功能,讲解观察和记录土壤中小动物的方法。

3. 实地考察:指挥同砚到草地地带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

4. 小组合作:让同砚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小动物进行观察和记录。

5. 总结:每组展示自己观察记录的小动物状况,共同总结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和功能。

6. 知识拓展:展示一些扩展知识,如土壤中小动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7. 作业安置:作为作业,让同砚整理观察记录,撰写小结并上传到网络平台。

六、教学评判:1. 通过同砚的观察记录和小结,评判同砚是否能够准确观察和记录土壤中的小动物。

2. 通过同砚的展示和分享,评判同砚是否能够明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鼓舞同砚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评判同砚是否能够乐观参与小组合作。

七、教学资源:1. 图片和视频展示土壤中的小动物。

2. 观察记录表格和笔记工具。

3.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的任务分配表。

八、教学环节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引入话题,激发同砚主动进修的爱好。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版
青岛版小学《科学》 一年级下配套课件
(五﹒四制)
14.土壤中的小动物
制作人:李美 日期:
活动准备
1.搜集土壤中小动物的图片。 2.准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活动过程
活动一: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活动过程
活动一: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活动过程
活动一: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土壤中的小 动物》 青岛版(共14张 PPT)
活动三:说一说土壤中一种小动物的样子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土壤中的小 动物》 青岛版(共14张 PPT)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土壤中的小 动物》 青岛版(共14张 PPT)
活动三:说一说土壤中一种小动物的样子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土壤中的小 动物》 青岛版(共14张 PPT)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土壤中的小 动物》 青岛版(共14张 PPT)
活动二:校园的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土壤中的小 动物》 青岛版(共14张 PPT)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土壤中的小 动物》 青岛版(共14张 PPT)
活动三:说一说土壤中一种小动物的样子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土壤中的小 动物》 青岛版(共14张 PPT)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土壤中的小 动物》 青岛版(共14张 PPT)
活动二:校园的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土壤中的小 动物》 青岛版(共14张 PPT)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土壤中的小 动物》 青岛版(共14张 PPT)
活动二:校园的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4.《土壤中的小 动物》 青岛版(共14张 PPT)

14《土壤中的小动物》(课件)一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14《土壤中的小动物》(课件)一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活动二:我们身边的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活动过程
活动二:(注意事项)①注意安全:戴好防护手套;不要随意触摸小动物,以免被小动物叮咬或感染病菌等;不要用小铲等伤者自己和他人;不要扬土壤,以防土进入到眼睛里;不要乱扔石块或土块,以免伤到人;不要用摸完土壤的手揉眼睛;采集并完成野外观察后要及时洗手②可以采用多种感官,借助各种合适的工具,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观察。③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的动植物④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⑤尽可能多地观察并记录土壤上生长着哪些小动物
备注
可以捕捉收集一种小动物(最好收集3只左右),把它们放在昆虫盒里,为开展下一个活动做准备。观察完毕后,要把这些小动物送回原来的土壤中(教师可以提前指定几个小组收集蚂蚁)
爱护动植物
我是鼹鼠,大家你能找到我吗?
我是屎壳郎,大家你能找到我吗?
拓展活动
到不同地方去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
拓展活动:到不同的地方去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寻找身边土壤中的小动物。
找一找,身边的土壤中观察记录(不认识的小动物可以用画图等方式记录下来,活动结束后可以通过询问老师等方式完成记录)
小动物名称
特征
注意事项
①注意安全:戴好防护手套;不要随意触摸小动物,以免被小动物叮咬或感染病菌等;不要用小铲等伤者自己和他人;不要扬土壤,以防土进入到眼睛里;不要乱扔石块或土块,以免伤到人;不要用摸完土壤的手揉眼睛;采集并完成野外观察后要及时洗手②可以采用多种感官,借助各种合适的工具,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观察。在使用放大镜等工具时,各小组中的同学要相互谦让③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的动植物④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⑤尽可能多地观察并记录土壤上生长着哪些小动物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生态作用;2.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实验能力;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和保护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及其生态作用;2. 如何观察和捕集土壤中的小动物;3. 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对土壤中小动物的兴趣;2. 理论学习:介绍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种类和其生态作用,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捕集土壤中的小动物,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4. 实验设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的生态作用和适应环境;5. 数据整理:学生收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结论;6. 总结反思:学生展示实验成果,总结学习收获,讨论如何更好地保护土壤中的小动物。

四、评价方式: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观察、假设、实验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2. 实验演示:学生进行实验成果展示,展示自己的观察和发现;3. 学科能力:评估学生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图书资料:提供相关图书和资料,供学生查阅;2. 实验器材: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和工具,如显微镜、虫笼等;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

六、教学环节设计: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引发学生兴趣;2. 学生实地捕捉小动物,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3.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4. 学生展示实验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延伸拓展:1.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深入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的生态环境;2. 可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环保意识;3. 鼓励学生进行科普宣传,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八、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土壤中的小动物》这一主题,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实验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土壤中的小动物》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土壤中的小动物》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土壤中的小动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土壤中有许多小动物,如蚯蚓、蜈蚣、蚂蚁等;2.了解这些小动物在土壤中的作用和生活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它们对土壤的重要性;3.掌握采集土壤样本的方法,观察和记录小动物在土壤中的活动轨迹。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重细节,观察认真;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科学工具的能力;3.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结论。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养生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尊重生命,了解小动物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3.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主动思考,探究生活中的科学。

二、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介绍土壤和小动物的定义和作用。

2.小动物观察实验:组织学生实地观察采集土壤样品,用显微镜观察和识别土壤中的小动物,记录它们在土壤中的活动。

3.结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小动物对土壤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活动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并认识到它们对土壤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地观察的方式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轨迹,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

四、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实验设备,如显微镜、掌握采样技巧。

2.注重细节,学生观察过程中需专注、细心。

五、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实地采集土壤样品,让学生亲身参与地对土壤中小动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判断、总结,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互相沟通交流,合作完成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图片或影片等多媒体方式,向学生展示土壤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步:知识讲解(10分钟)1.定义和作用:介绍土壤和小动物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土壤中小动物的重要性。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4.14土壤中的小动物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4.14土壤中的小动物

活动二:找一找,校园的土壤里生活着那些小动物?
怎样观察研 究校园里的 动物?
我 观察的小动物 1 2
发现地点
画出它的样子
我是知了, 大家你能找到 我吗?
我是屎收获?
蚂蚁、蚯蚓、西瓜虫、田鼠、屎壳郎、鼹鼠
蚂蚁
操场柳树下
搅拌机 西红柿 番茄酱
一、导入新课
二、活动过程
蛄昼伏夜出,在深层土中越 身体呈圆筒形,约由100多 冬。以昆虫的幼虫和蚯蚓为 蚂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 个体节组成。生活在潮湿、 食,同时也会损坏草根、土 分,有六条腿。过社会性群体 疏松和肥沃的土壤中,昼伏 豆、蔬菜幼苗和花生,将幼 活动一:说一说,土壤中生活着那些小动物? 生活,分工明确,有蚁后、雄 夜出,以腐败有机物为食, 苗根、茎部咬断,使幼苗枯 蚁、工蚁、兵蚁之分,蚁后的 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 死, 有趋光性,可利用白炽 任务就是吃东西,交配,生孩 植物的茎叶等碎片。蚯蚓没 身体呈椭圆形,扁平状, 灯诱杀,可煎炸 食用。 子。在地下土中挖有隧道、筑 有眼睛鼻子,但是他们的皮 通常生活于潮湿、腐殖质丰 巢,喜食甜食,蚂蚁会分泌信 肤可以感光感知声音,蚯蚓 富的地方,如潮湿处的石块 息素,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 没有腿,它是通过肌肉收缩 下、腐烂的木料下、潮湿的 的路线。蚂蚁能感知空气湿度, 向前移动的,蚯蚓挖洞可使 草丛中,庭院的水缸下、花 预测天气。 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 盆下等。杂食性,食枯叶、 肥力,促进农业增产。 枯草、绿色植物等。主要危 害西红柿、油菜等,重者可 食光叶肉,仅剩叶脉。昼伏 夜出,具有趋光性。

青岛版《科学》六制一年级下册14.《土壤中的小动物》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六制一年级下册14.《土壤中的小动物》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六制一年级下册14.《土壤中的小动物》教学设计14.《土壤中的小动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土壤中的小动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一年级下册《土壤与动植物》单元的第四课时。

本课在学生探究了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初步认识动物和土壤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土壤中小动生活着很多小动物,知道土壤是小动物的家。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活动的指向:教科书用图片的形式提示了本课探究需要准备的材料:放大镜、昆虫盒、防护手套,为学生课堂探究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提供了材料上的保证。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土壤剖面图,土壤里面生活着许多小动物,旨在激发学生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的兴趣,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土壤中有很多小动物,并初步感知土壤与动物的关系。

卡通语言“我还知道……”,目的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让学生以交流的形式谈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并在交流中启发与补充,实现成果共享。

同时开阔学生的感知领域,让学生认识到土壤中生活着许多生物,土壤是小动物的家。

并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土壤与动物的关系,为后面观察并描述校园的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做好铺垫。

活动二:找一找,校园的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教科书上呈现了两个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的图片,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感官和工具观察并描述校园土壤中生活着的动物,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土壤是小动物的家。

活动三:说一说土壤中一种小动物的样子。

描述观察到的土壤中的小动物。

目的是通过介绍土壤中生活着的小动物,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我们应关心珍爱小动物;激发学生研究常见动物的兴趣。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

教科书安排学生课后到不同的地方去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

这项活动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开展长期观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初步养成长期观察的习惯。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土壤中的小动物》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土壤中的小动物》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土壤中的小动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的种类和功能。

2.理解小动物与土壤的关系,认识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能够观察和描述土壤中的小动物特征。

2.能够识别常见的土壤中的小动物。

3.能够用语言简单表述小动物与土壤中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1.培养对小动物保护的意识,关注自然,保护土壤,珍爱生命。

2.正确对待小动物,爱护生命,了解生命的可贵。

二、教学准备教材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具放大镜,模型土壤,幻灯片,PPT材料土壤样本,显微镜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 导入(5min)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式引导学生朝着肮脏的土壤深处探索,引出学习小动物的主题。

2. 学习内容(25min)1.土壤中的小动物——幻灯片展示各种土壤中的小动物,让学生对各种小动物有一个大致认识。

2.观察小动物——通过放大镜让学生观察实物上的小动物,引导学生发现小动物的不同特征和表现。

3. 识别小动物(15min)通过PPT或其他方式展示各种小动物的形态和特征,让学生识别各种小动物。

4. 活动(15min)制作模型土壤,让学生分组,用显微镜观察模型土壤中的小动物,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小动物的认识。

5. 总结(5min)小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和所感所想,引导学生对生命和土壤保护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分(60分)教学中,教师要重点观察学生对小动物的认知、理解、描述,对小动物所在的生境的认知和对保护土壤的意识。

评分标准:1.认知和理解:•能够理解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作用的学生得5分;•能够辨认和简单描述常见的土壤中的小动物的学生得5分;•能够对所观察的小动物进行简单分类并且简单进行归纳总结的学生得10分。

2.表达能力:能够用简单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小动物和土壤中的相互关系的学生得分30分。

3.态度:能够正确对待小动物,珍爱生命,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的学生得分25分。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的种类和生活习性;2.培育同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激发同砚对自然生态的爱好和保卫认识。

二、教学内容:1.介绍土壤中的小动物的分类和特点;2.讲解土壤中的小动物的生态作用;3.实地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同砚能够辨认土壤中的小动物;2.同砚能够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的生态作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实地观察;2.小组合作探究;3.多媒体帮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土壤中的小动物,引发同砚对主题的爱好。

2.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土壤中的小动物的分类和特点,生态作用等知识。

3.实地观察(30分钟)指挥同砚到学校园地或者周边的农田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的实地观察,让同砚亲自动手,感受生态环境。

4.小组合作(20分钟)将同砚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的分类和观察,培育同砚的团队合作精神。

5.总结(10分钟)让同砚总结今日的进修内容,回答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作业安置:1.要求同砚依据实地观察的结果,写一篇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的观察报告;2.要求同砚收集更多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的信息,做一份PPT 展示。

七、评判方式:1.观察同砚在实地观察中的表现;2.评判同砚的观察报告和PPT展示。

八、教学资源:1.图片、视频资料;2.实地观察场地;3.多媒体设备。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活动,同砚不仅能够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还能够培育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对自然生态的爱好和保卫认识。

期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同砚更加深度地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忱和保卫认识。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熟识土壤中的小动物,了解它们在土壤中的作用;2. 培育同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同砚对自然环境的熟识和保卫认识;3. 培育同砚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及其特点;2. 小动物在土壤中的作用;3. 土壤中小动物与环境的干系。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及其作用;2. 掌握小动物在土壤中的发展繁殖过程;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 增强学生的环保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及其特点;2. 小动物在土壤中的生活习性;3. 小动物对土壤的作用;4. 实地观察和实验操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及其作用;2. 难点:理解小动物在土壤中的发展繁殖过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小动物在土壤中的作用和种类,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2. 实地观察:指挥学生到校园或者周边的田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的观察;3. 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小动物在土壤中的发展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土壤中的小动物,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2. 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及其作用,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3. 实地观察(30分钟):指挥学生到校园或周边的田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的观察,让学生亲自感受;4. 实验操作(30分钟):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小动物在土壤中的发展繁殖过程;5. 总结与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展开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实地观察记录:要求学生在观察小动物时做好记录,包括种类、数量、生活习性等;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

七、作业安置:1. 完成实地观察记录;2. 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3. 设计一个小动物在土壤中的发展繁殖实验方案。

八、拓展延伸:1. 邀请专家讲解土壤中小动物的钻研进展;2. 组织学生开展珍爱土壤小动物的宣传活动。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希望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培养其环保认识,同时提高其观察和实验能力,使之在实践中进修,探索科学的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音乐演奏家—
螽斯
zhong si
也叫蝈蝈、叫哥哥。头部有黄褐色、细长呈丝 状的触角,是其感觉器官之一。后足强健、大 腹,善跳跃。平时隐藏于草中,或在植物茎杆 上爬行、栖息、觅食。主要吃植物的茎、叶、 瓜、果等,食量较大, 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之 一。
螳螂
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 ,螳 螂是肉食性的昆虫,他专 门吃其它种类的昆虫。螳 螂经常会自相残杀,因此 他们对自己的同类也时刻 保持着警惕,否则就会有 被吃掉的危机。在螳螂交 配以后,雌螳螂会吃掉雄 螳螂。
蝎子
昼伏夜出,是冷血动物,有冬眠的习性,胆小易受惊 , 喜欢群居。蝎子昼伏夜出,视力很差,行动不灵活,因 而捕食能力差,经常处于时饱时饿的状态,久而久之养 成了动物界中罕见的耐饿能力。蝎子是肉食性动物,生 命力非常顽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蝎子的寿命 长至36年,产仔期25年。
土蝉(地老虎)
蚂蚁
一般分几个等级,即雄蚁和蚁后、工蚁、兵蚁。 蚁的食性复杂,有肉食性和植食性;有的危害人类, 如侵入居室的小家蚁侵袭人们的食物而造成污染,传 播疾病,生活于田间的东方矛蚁可加害马铃薯、十字 花科蔬菜和西瓜等。有些蚁类又能消灭害虫而成为人 类的朋友,如红树蚁能防治柑橘树上的害虫,红褐林 蚁等可消灭森林害虫。
蜈蚣
是节肢动物。又名百脚、百足虫。身体由21节 组成,背面是暗绿色,腹面是黄褐色,每节上 都生长着一对足。有的有毒,蜈蚣生活在腐木 和石隙中间,行动十分敏捷,每当晚上外出捕 食小动物,白天闭门不出。蜈蚣在中医学上有 重要的医药价值。
马陆
又称北京山蛩虫。属于节肢动物门,多足纲。 体长而稍扁,长约35毫米,暗褐色,背面两侧和 步肢呈赤黄色。躯干分20节。第2~4节各有1对 步肢,自第5节开始各有2对步肢。臭腺孔在第5、 7、9、10、12、13、15~19节的两侧。栖息在潮 湿耕地或石堆下,常成群活动。以腐植质为食。 有时损害农作物。
蜣螂
qiang lang 昆虫的一种。俗名屎蛒螂。中药名蜣螂虫。广 布于中国 。体长23.7~40毫米,宽16.8~23毫 米。大型甲虫,体短阔,椭圆形,背面十分圆 隆,体黑或黑褐。常见粪食性甲虫,药用昆虫。
鼠妇
鼠妇又称“潮虫、西瓜虫、团子虫”,常能卷 曲成团,为甲壳动物中唯一完全适应于陆地生 活的动物,它们都需生活在潮湿、温暖以及有 遮蔽的场所,昼伏夜出,具负趋光性。杂食性, 食枯叶,绿色植物,菌类孢子等.
说一说土壤中小动物的样子。
鼠妇 学校花园里 (西瓜虫)
我观察到这片土壤里面 有蚂蚁、蚯蚓、西瓜虫 等。
具体做法及注意事项
1、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区域进行观察。 2、用小铲子掘取少量土壤,带好手套,弄散 土壤,捕捉土壤里的小动物,放在昆虫盒里。 每种动物收集3只,进行观察。 3、要注意安全,尽量减少对土壤环境的破坏。 4、可以使用放大镜或者昆虫盒认真观察这些 小动物,在活动手册上记录。 5、观察完毕后,把这些小动物送回到土壤中。
蝼蛄
Lou gu
俗称土狗子。身体细长,翅膀短小,前足 粗短扁平像铲子,善于掘土筑洞。吃麦、粟、 棉花、蔬菜和烟草的根、茎以及幼苗,是农 业的主要虫害之一。
蠼螋
qu sou
俗称“耳夹子虫”。生长在土壤中,落叶堆或 岩石下,食性杂食. 此类昆虫具有高度母爱,雌 虫会不时将卵表面清理干净,避免卵受真菌危 害,甚至照顾幼虫至离巢.
想一想:
蚂蚁的家在哪里?
14土壤中的小动物源自想一想:你们观察过蚂蚁吗?
说一说:
你们你们与这些小动物之间有趣的 事?
你知道
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仔细观察,你认识他们吗?
土壤里面生活着许多小动物,有 蚯蚓、蚂蚁等。
蚱蜢
蝗虫中的一种,头尖,身体细长,绿色或 黄褐色。足三对,后足强健,跳得很快。有两 对翅膀,前翅长,后翅透明。飞行时,前翅和 后足摩擦,发出“札 札”的声音。
蜘蛛
蜘蛛有的有毒,都是食肉动物,它们吞 食了 80% 的昆虫,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害 虫的数量。如果没有蜘蛛,害虫将会泛 滥成灾。所以,蜘蛛是对人有益的动物。
蟋蟀
俗称"蛐蛐",又叫"促织"。体长15~40毫米, 触角比身体还长。雌虫三尾,中间一尾为产卵 管。雄虫二尾,生性好斗,得旺时会摩擦翅膀 鸣叫。吃庄稼的根、茎和叶,是害虫。蟋蟀穴 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或土中。
总结:
土壤中生活着蚯蚓、蚂蚁等小动物。
土壤是小动物的家。
找一找: 校园的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1、制订观察计划。 2、划定观察区域。 3、知道要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还要知道观 察中要进行记录等。
观察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1、要制订观察计划。 2、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要爱护小动物,不要骚扰小动物的生活等。
地老虎是多食性害虫,可为害茄科、豆科、葫芦 科、十字花科、百合科以及菠菜、莴苣、茴香等 多种蔬菜。地老虎以幼虫为害,可将菜苗贴近地 面的茎咬断,使整株枯死,造成缺苗断垄,严重 的甚至毁种。
蚯 蚓
穴居土壤中的称陆蚓,生活在水底的称水蚓。 吞食土壤,摄食其中的有机物质,或食植物枝 叶碎片等。以皮肤呼吸,体表总保持湿润。昼 伏夜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