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回小说的发展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回小说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它的雏形时期,其范本是唐末俗讲和宋元讲史话本;

第二阶段是它的初起期,其范本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忠义水浒传》等;第三阶段是它的成熟期,其范本是《西游记》、《金瓶梅》等明代中期以后出现的章回小说。

最早刊本为明代嘉靖壬午(155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把书名定为《三国演义》的人是毛纶、毛宗岗父子

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水浒传》百回繁本,附有李贽的评语。七十回本是金圣叹删改而成。

现存元末明初杨讷所作的《西游记》杂剧,共六本二十一折,其第一本全部敷演唐僧出世的故事,是后来《西游记》小说的重要内容,猪八戒的形象也第一次在剧中出现。

大约从万历二十年(1592)开始,社会上已经有《金瓶梅》的传抄本出现。现存最早刻本为万历四十五年(1617)《金瓶梅词话》本。

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转变的小说是《金瓶梅》。

1、明代神魔小说的题材分类

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由宗教故事演化而来。第二类是由讲史故事分化而来,即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加上神怪的想象,敷衍成神怪化的历史。第三类是由民间传说故事演化而来。

2、沈璟与吴江派

沈璟,江苏吴江人。精研曲律,著《南词全谱》,传奇有十七种,合称《属玉堂传奇》。他曲论的核心是对“场上之曲”的强调,具体表现为格律至上和推崇语言“本色”。这是为纠正案头之曲的弊病,纠正骈俪派堆砌辞藻而提出来的。但他将这一点加以绝对化,根本无视戏曲还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吴江派的成员多为沈璟的子侄、门生和追随者。

3、临川派作家

追随汤显祖艺术风格的临川派作家主要有吴炳、孟称舜和阮大铖等人。他们大多只是继承了汤显祖注重文采、才情,不受形式、格律约束的特点,而忽略了汤氏注重立意、以情反理的思想追求。

《二拍》对市民文学的题材作了哪些开拓?

①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经商的题材在《二拍》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以。这些故事不是《三言》同类题材的简单重复,而是较为深入地反映出经商题材的许多内在规律和动向。

②爱情题材的新突破。首先,在继承《三言》关于婚姻自由,自主结合思想的基础上,《二拍》更加突出了女性在择偶过程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并对她们自主婚姻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婚姻问题上的男女平等思想。第三,对传统贞节观念的突破。

③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与《三言》相比,《二拍》的社会批判意识似乎更为强烈。清初社会上对明代后期文化的否定和扼制的态度,在《二拍》中已经有了超前的表现。

《二拍》对拟话本小说体制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①《二拍》中的回头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二拍》回头成了拟话本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正话的主题起着阐释、反衬、模拟的作用,旨在提示和深化正话的思想深度。

②在韵语的使用上,《二拍》结束了以往多用套语的程序化窠臼,代之以自创的诗词韵语,使韵语与散文部分的叙述遥相呼应,显示出它是一种成熟了的书面文体。

③《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以及贯穿全书各篇的作者的精彩议论,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现存最早的《聊斋志异》刻本为柯亭本。

《儒林外史》大约写于吴敬梓33岁移局南京以后。现存最早刻本是卧闲草堂巾箱本。

、简述纳兰性德的风格特色及其与阳羡派、浙西派的区别。

(1)纳兰性德词风既感伤幽婉而又直抒胸臆,上承南唐后主李煜,旁则与清初文学的感伤思潮相融汇。

(2)他善于用白描手法抒情,自然流转,没有雕琢的痕迹。

(3)阳羡派不乏壮怀激烈,然而有失粗率;浙西派长于工巧,而短于挚情。纳兰性德的词则纠正了二者的偏颇。代表了清词的最高成就。

简述清代小说观念更新的表现。

清代小说由重个人转向重社会、重道统,由重辞藻、虚构转向重平实。

(1)更加注重小说扬善惩恶的社会功能。

(2)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上,人们更注重生活自身的面貌,因而在艺术上更加强调写实精神。

在人物塑造问题上,从理论到实践都对典型人物的独特性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已经自觉地以典型化的标准要求小说人物塑造。对小说人物塑造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简述清代小说创编方式成熟的表现。

清代小说编创方式的不断成熟,极大地促进了小说艺术的重大突破,成为清代小说取得空前成就的基础和保证。

(1)与明代小说大多是时代积累型的不同,清代小说大多都是文人独创的小说。

(2)小说创作中作家主体意识的增强,使不少清代小说家开始注意小说的艺术形式革新。

如《红楼梦》借鉴传统诗词的表现手法,《隋唐演义》《水浒后传》等根据自己的生

活体验对史料和旧作进行借鉴和改造,《十二楼》、《豆棚闲话》等在体制上进行创造探索。

42、为什么说《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文学的典范?

(1)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直不乏讽喻的传统,但基本是喜剧的讽刺。

(2)《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取得了与西方的悲喜剧理论和塞万提斯《唐吉诃德》悲喜混合的艺术

实践异曲同工的艺术成就。他的讽刺人物的喜剧行动背后几乎都隐藏着内在的悲剧

性的内涵,他透过喜剧性的形象,直接剖析到八股制艺扭曲文人人格的悲剧性本质。(3)在以喜写悲这个主导倾向的规定下,作者竭尽讽刺之能事,或以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矛盾,或以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行动,借以暴露其可笑可鄙的内心世界。

或明嘲,或暗讽,或引人发笑,或令人憎恶,从而将中国讽刺小说推向了巅峰。

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1)《儒林外史》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2)这种结构表面看来缺少主干情节和中心人物,实际上是追求表面松散而内中见骨的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散点透视原则。将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制艺摧

残人的心灵和人格这个主旋律上,因而达到了结构方式与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3)作者对《儒林外史》的结构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其第一回“楔子”和最后一回“幽榜”首尾呼应,对全书的要旨和是非提出设想和总结,是全书的题旨所在。中

间共分三个部分,与首尾两回遥相呼应,完美实现了用松散的结构表达八股制艺扭

曲士人人格的艺术理想。

简述李渔的戏剧创作特色以及对其理论的体现。

(1)李渔强调剧本创作要适合场上演出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戏曲为市民阶层服务的娱乐消遣功能。因此他的剧本创作将戏曲的娱乐和消遣功能放在首位。

(2)他的剧本充满了喜剧色彩。大多情节曲折、关目新颖、引人入胜,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好地体现了他自己提出的理论主张。比如他的代表作《风筝误》、《比目

鱼》、《奈何天》都是如此。

(3)李渔的喜剧作品善于使用偶然性、意外性,以及冒充、误会、错认、逆转等艺术手法,使关目情节出人意料、变化莫测,常使观众被剧中悬念吸引,同时又被作品无

处不在的幽默、滑稽和诙谐所陶醉,真正得到了娱乐的享受。

论述《聊斋志异》与清初文化价值取向的关系。

《聊斋志异》主要描写鬼狐灵怪故事,但却表现了清初社会人们普遍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其中既表现出与明末文化思潮的衔接,又明显显示出清代文化思潮的变异。

(1)是明末主情浪漫思潮的延续。肯定个人情欲的愿望和追求美好爱情仍然是清初部分文人和市民的潜在心态。《聊斋志异》中许多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正是这种心态的形象反映。《聊斋志异》强调了男女爱情交往过程中“真情”的意义以及它可能产生

的巨大能量。

(2)反映了清代经世致用的思潮:蒲松龄认为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幻想都是对生活有害的,应当坚决制止。如《崂山道士》、《黄英》等。在对待科举考试的态度上,蒲

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激烈抨击八股考试不注重实效,考不出考生真实水平这一弊

端。在政治方面,作者的求实思想反映为对有公理、讲公道的公平政治的追求。(3)将主情浪漫和经世致用交融并汇,达到对二者的超越。

(4)感伤的情怀。全书的总体风格和氛围主调中,阴森森的鬼蜮世界与捉摸不透的妖狐精魅所构成的作品主旋律,与清代总体文化思潮总的感伤情调极为吻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