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发表时间:2018-09-20T11:59:24.4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作者:贺顺萍

[导读] 下消化道出血指的就是发生于空肠移行部屈氏韧带和十二指肠以下的出血,主要的临床表现有黑便、腹痛以及便血等贺顺萍

(青海省祁连县人民院,810499)

【摘要】下消化道出血指的就是发生于空肠移行部屈氏韧带和十二指肠以下的出血,主要的临床表现有黑便、腹痛以及便血等。下消化道疾病及全身疾病均可导致下消化道出血,主要原因依次为肠道肿瘤、大肠息肉、血管畸形等,且各年龄段患者的主要病因不同。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采用的方法是,选择近两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共为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内镜检查,对于确诊病情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治疗,具体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得出的结果是,通过内镜检查所有患者的病情得到确诊,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8%。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通过内镜检查可以确诊;针对下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一般需要对症治疗,邢分患者则需要开展手术,临床治愈率较高。

【关键词】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诊断;治疗

在临床中,消化道出血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消化科疾病,可由多种疾病所致,造成患者出血的原因比较多。临床上针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除了参照相关症状以外,还要对患者实施内镜检查,内镜检查能够有效确定出血部位以及出血情况。一旦确诊,需要针对下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首先就需要对患者的出血情况进行控制,同时还要开展后续的治疗,以根除发生出血的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近两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共为8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内镜检查,对于确诊病情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治疗,具体方法包括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其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 55.7±6.7)岁。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消化道出血症状,主要症状是黑便,随着出血量增加,患者还会出现其他全身性症状如乏力、四肢冰凉等。其中发生常规症状的34例,发生黑便症状的患者38例,两组症状都出现的患者8例;此外患者还出现了其他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其中共有65例患者发生以上症状,所有患者中首次发生出血症状的占到12例。经过统计,发现所有患者中35例存在长期服药历史,还有20例患者合并存在高血压,12例患者合并存在糖尿病。

1.2 方法

针对患者具体病情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采用对症治疗,首先针对原发疾病使用相关药物进行止血治疗,对于急性大量出血患者需要采取卧床体息、禁食,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以预防发生呕血时出现窒息;急性大出血期间,还要注意做好血容量的补充,避免血压大幅下降,可以采用输血、输液等方式;对于病情需要针对患者开展手术治疗,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态和手术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病情制定手术方案,手术方式包括内镜治疗、微创介入治疗等,手术完成后做好止血措施。

1.3 观察指标

将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治愈、有效以及无效,其中患者出血症状完全消失、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出血部位愈合为治愈,患者出血症状得到明显控制、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出血部位开始愈合为有效,患者出血症状无变化或者恶化、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出血部位无变化或者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通过内镜检查所有患者的病情得到确诊,在此基础上开展治疗措施,其中9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余71例患者采用对症治疗,经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80%。其中治愈73例,有效3例,无效4例。

3 讨论

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患者除了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如腹痛、食少、恶心等以外,还会出现出血症状如呕血、黑便等。下消化道出血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部分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大量出血会引起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患者中老年组主要由消化道肿瘤引起出血,可能是因为老年人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高。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对病变的反应性差,就诊时常处于中晚期,错过手术最佳时机。因此,对于腹痛、黑便、便血就诊的老年人,应提高警惕,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中年组发病原因居第一位的是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患者肠管蒲膜充血水肿,并形成浅溃疡,且肠壁毛细血管的渗透性增加,导致小血管破裂,引发出血。中年患者炎症性肠病发生率较高可能是由于中年人生活压力较大,身体功能处于下降期,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加之常熬夜、饮食结构不合理,易发生肠道炎症。青年组以大肠息肉为主要发病原因。消化道蒲膜表面息肉由于受食糜和粪便等机械性刺激,发生破溃或形成溃疡,侵蚀肠壁血管而引发出血。临床上针对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理方案,急性出血患者以止血为主,同时针对患者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避免再次出血。结合患者个人情况科学选择止血方法,常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药物等。为准确掌握患者出血部位和出血情况,往往需要开展胃镜检查,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患者各方面情况制定对应的治疗方案。经过治疗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一般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出血迅速减少,各种相关症状得到缓解,但是要注意做好后续治疗,根除出血原因,避免病情反复。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表明,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大部分可以通过内镜检查就可以确诊;针对下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一般采用对症治疗,部分患者则需要开展手术,经过治疗,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患者出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有效率较高,临床治愈率较高。

【参考文献】

[1]刘学进.上消化道出血采取急诊消化内科治疗的临床打效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5):149-151.

[2]郑旭,盛清明.探究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 (36):89,91.

[3]钱润麟.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11):1650-16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