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防洪堤结合工程设计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夯填土1∶3
路基填筑
燃气 雨水管给水管 通信管
1∶1.5
图 1 横断面设计
由于堤路断面结合设计、后期同步施工,堤内坡与路 基填土相结合,故堤内坡不需进行防护,堤内侧排水沟也 不进行建设,边坡防护及排水沟设置统一移至道路内侧进 行考虑。内侧的排水沟因跟内侧片区回填关系较大,若道 路实施后片区回填可及时跟进,可采用临时排水沟;若片 区回填需滞后较长时间,则建议采用永久排水沟。 4.3 路基设计
堤顶路方案的防洪、交通和景观三种功能融合较为紧 密。行车在江滨路上,视野开阔,江景一览无遗,同时有 助于堤防的稳定及防渗,并减少占用土地和拆迁量。其缺 点主要是路基填筑工程量较大并且由于道路标高较高,与 堤内规划道路需采用纵坡连接。堤后路方案的优缺点则正 好相反。
考虑土地价值、拆迁工程量因素,经技术经济分析论 证,本工程堤顶路方案总投资较少。同时堤顶路方案景观
新建防洪堤工程防洪标准提高到 100 年一遇。堤内道路 不受潮水位的直接控制,只考虑满足规划地坪标高及城市 内涝要求。由于防洪堤和片区规划地坪高程差异,道路和 防洪堤的断面结合一般有堤顶路和堤后路两种形式。堤顶 路方案即将道路设计标高同防洪堤堤顶高程,并利用堤顶 作为道路的人行道和部分非机动车道;堤后路方案道路设 计标高同规划地坪标高,道路外侧紧贴防洪堤内坡,利用 防洪堤挡御潮水。
(2) 道 路 宜 于 防 洪 堤 内 侧 布 置 。 线 形 上 应 充 分 利 用 防
洪堤岸线,综合道路交通功能、等级选取合适的技术指标 布线;道路设计高程应协调防洪堤高程和片区土地规划 高程。
(3) 工 程 设 计 应 因 地 制 宜 , 构 建 生 态 休 闲 、 亲 水 平 台 及滨水绿化通廊,提升城市景观。
防洪堤堤身填土采用黏粒含量为 10%~35%、塑性指数 为 7~20 的黏性土,不能含植物根茎、砖瓦垃圾等杂质,不 能利用淤泥类土、杂填土等填筑,临水侧护坡底 300mm 厚 范围内黏性土的渗透系数不能大于 1.5×10-5cm/s。道路填土 材料要求用易压实的黏性或砂性土,有机质含量不大于 10%,不得采用杂填土、耕植土。道路路堤于防洪堤堤身后 方填筑,进一步降低了工程的渗透系数,提高了防洪要求。
3 设计原则
道路与防洪堤为功能不同的结构物,设计过程中如何 使二者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宜遵循以下原则。
(1) 堤 路 结 合 工 程 设 计 应 满 足 道 路 、 防 洪 堤 各 自 的 功 能要求。对防洪功能而言,设计成果应满足或提高工程整 体防洪能力;对道路而言,应满足交通功能及对沿线的服 务功能。
收稿日期:2018-11-15 作者简介:陈义华(1985—),男,福建福州人,工程师,从事路桥设计相关工作。
23
总 494 期 2019 年第 8 期 (3 月 中)
效果好,利于构建亲水平台、滨水绿化通廊,故本工程采 用堤顶路方案,与片区规划道路采用 2.0%~2.5%的纵坡连 接 。 其 路 基 横 断 面 构 成 : 3.0m(人 行 道)+ 1.5m(绿 化 带)+ 2.5m(非 机 动 车 道)+ 0.5m(隔 离 栏 杆)+ 11.0m(机 动 车 道)+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闽侯南通镇,大樟溪与闽江南港汇合口右 岸。道路为闽侯县规划“五纵五横”的重要“一纵”,系结 合闽江防洪工程 (南通段) 建设的城市江滨主干路。道路 路线长 5.28km,道路红线宽 40m,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 行车速度为 50km/h。道路沿防洪堤岸布置,临江侧为新建 南通防洪堤,防洪堤内侧布置江滨路。
交通世界 TRANSPOWORLD
城市道路与防洪堤结合工程设计探讨
陈义华
(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摘要:结合工程实例,研究分析了城市道路结合防洪堤工程设计的技术问题。在明确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堤路结合
形式、横断面设计、路基设计、交叉建筑物处理、路面及管线布置等关键技术措施,以供同类工程项目参考与借鉴。
3.0m(中 央 分 隔 带)+ 11.0m(机 动 车 道)+ 0.5m(隔 离 栏 杆)+ 2.5m(非机动车道)+1.5m(绿化带)+3.0m(人行道)=40.0m(见 图 1)。
4000
450
1400
300
1400
450
西 大漳溪
堤轴线
道路中心线

设计洪水位 P=1% 夯填土
栏杆
栏杆
1∶3夯填土 电力管雨水管防洪堤堤路分界线
4 工程设计方案
4.1 堤路路线布置 新建防洪堤系对旧有土堤进行加高培厚,故防洪堤路
线主要顺旧土堤走向,堤线总体流畅,但于河道内凹处半 径较小,局部不甚规则。
道路路线顺防洪堤走向展线,基本能满足城市主干道 线形要求,总体与防洪堤衔接良好。本道路设计速度为 50km/h,要求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为 400m。故在防 洪堤半径较小处与防洪堤线间形成月牙形区域,可建设成 景观休闲区、亲水区,布置绿化、停车场等。 4.2 横断面布置
2 水文地质概况
大樟Fra Baidu bibliotek发源于德化县境内的戴云山脉东麓,自西南向 东北流。闽侯县南通堤段大樟溪河口,以大樟溪河口为控 制断面,集雨面积为 4843km2,河长 234km,河道坡降为 2.1‰,百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为 15900m3/s。
工程区为冲淤积平原地貌单元,地层以海陆交互沉积 地层为主。拟建道路沿线多为菜地、堤坝、村道及水塘, 总体地势平坦开阔。
路基应做好防洪堤、道路路基的衔接设计,主要体现 在堤路断面稳定设计、堤身及路基填筑要求、堤路间路基 处理等问题。
堤路横断面结合设计后,需对堤路整体断面稳定进行 复核。本道路工程为城市主干路,采用城市-A 级荷载标 准。根据《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的规 定,采用固结有效应力法计算时,稳定安全系数应大于 1.2。
关键词:城市道路;堤路结合;江滨道路
中图分类号:U412.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并结 合城市建设多功能化、高品位化的要求,城市建设愈发强 调滨江环境综合开发,注重建设形式多样的水岸线,打造 生态休闲、亲水娱乐的城市景观廊带,提升城市品位。本 文以闽侯西环路工程堤路结合设计为例,研究探讨城市道 路与防洪堤结合工程的设计及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