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塘县纳希铅锌多金属矿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巴塘县纳希铅锌多金属矿调查工作报告
xxxxx化探队
二○一○年七月
四川省巴塘县纳希铅锌多金属矿
调查工作报告
委托单位四川省巴塘县国土资源局编写单位:xxxxxx地质矿产调查所
所长:xx
主任工程师:xxxx
项目负责:xxxx
工作人员:xxxx xx xxxx xxxx
编写人:xxxx xxx xx
审查人:xxxx
队总工程师:xxx
队长:xxxx
提交报告单位:xxxxx化探队
提交报告时间:xxx年xxx月xxx日
《四川省巴塘县纳希铅锌多金属矿调查项目》简介
四川省巴塘县纳希铅锌多金属矿区行政区划隶属于巴塘县夏邛镇,地理坐标:东经99°07′00″~99°10′00″;北纬29°55′00″~29°58′00″。

拟设探矿权由四个拐点圈闭:①99°07′00″、29°58′00″;②99°10′00″、29°58′00″;③99°10′00″、29°55′00″;④99°07′00″、29°55′00″。

面积26.76km2。

工作区地处金沙江缝合带的东侧,中咱微地块北东缘、义敦岛弧成矿带南侧。

频繁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为矿床形成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测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出的Au、As、Sb、Ag、 Pb、Zn等元素异常,最高含量分别为54.2×10-9、940.58×10-6、580.31×10-6、2.91×10-6、160×10-6、280×10-6。

还有Cu、Hg、Mo等元素异常组合,各元素异常有一定套合。

异常面积大,浓集中心突出,表明成矿物质来源极其丰富,具明显的金、锑、铅锌矿致异常特征。

通过初步调查工作,发现了两条锑金、铅锌矿化体。

Ⅰ号锑矿体地表出露长80m,厚约0.5—3m,产状90°∠82°。

钢灰色(表面氧化后呈浅黄色)辉锑矿呈放射状聚合体顺层分布形成矿体,锑品位0.5—10.9×10-2。

从区内Sb元素异常特征分析推测,区内锑矿化破碎带向北有2—3km左右的延伸,找矿意义巨大。

同时还有金矿化相伴生。

Ⅱ铅锌矿体地表露头赋存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矿体地表出露长50m,厚1—3m,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晰,共分两层,靠近岩脉一侧为纯白色石英脉,铅锌矿呈不均匀团块状分布其中,矿体呈岩脉产出;靠近围岩(二叠系下统上段第一组)一侧为层状石英岩。

孔雀石、铅锌矿及少量黄铜矿呈细脉状、条纹状顺层分布于石英岩中,矿体呈层状产出。

矿体产状与接触面产状一致,产状105°∠35°。

铅品位1.86—3.5×10-2。

从水系化探异常的强度和展示规模来看,具有极大的找矿价值。

初步推测纳希具有构成工业价值的锑铅锌多金属矿床规模的潜力。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
关于《四川省巴塘县纳希铅锌多金属矿调查工作报告》的
初审意见书
2010年7月20日,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以下简称“化探队”)组织相关专家组成评审组对由四川省巴塘县国土资源局委托,化探队地质矿产调查所组织实施的《四川省巴塘县纳希铅锌多金属矿调查工作报告》进行了内审。

经认真审议形成初审意见如下:
1、工作目的是:通过调查工作,找寻和追踪矿化线索,力争发现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化靶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工作任务:收集工作区以往地质资料进行综合研究,采用中大比例尺地质和化探测量的工作方法手段,初步查明工作区的地层、构造、矿化蚀变特征,并对已有的化探异常进行推断解释,择优进行解剖。

对该区找矿前景进行预测。

提交纳希铅锌多金属矿调查工作报告。

3、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

表1 纳希铅锌多金属矿调查工作主要实物工作量表
4、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果
1)测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纳希地区圈定出了Sb、Au、As、Cu、Pb、Ag、Zn等元素异常,尤其纳希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Sb异常面积大、强度高,分带明显、峰值高,并有多种元素套合,反映出了良好的矿致异常特征。

表明成矿物质来源极其丰富,具明显的锑金矿致异常特征。

2)通过初步调查,发现了二条锑金、铅锌铜矿化体。

展示了较好的找矿远景。

3)通过系统工作,推测纳希有成型的多金属工业矿床规模的潜力。

5、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冰雪和植被覆盖,野外工作期间山上有积雪,加之又正值当地挖虫草季节,没有向导,致使有些地方只进行了局部踏勘工作。

2)尽管项目组克服重重困难,在工作区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发现了较明显的化探异常和矿化露头。

但由于本项目未正式立项(未取得探矿权),只是进行了调查性工作,工作还不系统,化探异常还未系统解剖,对含矿破碎带未系统追索和工程控制。

报告经队初查后认为:报告内容齐全、较好地反映了调查工作成果,地质推测依据充分。

希按队初审专家组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交地方审查同意后安排下一步工作。

队总工程师(签字):
二○一○年七月二十日
《四川省巴塘县纳希铅锌多金属矿调查工作报告》
初审专家组成员名单
目录
一、绪论 (1)
(一)目的任务 (1)
(二)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1)
(三)矿权设置情况 (3)
(四)以往工作程度 (4)
(五)本次工作情况 (4)
二、区域地质矿产特征 (6)
(一)地质特征 (6)
(二)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9)
三、测区地质矿产特征 (9)
(一)地质特征 (9)
(二)地球化学特征 (11)
(三)矿体地质特征 (16)
四、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19)
(一)工作方法 (19)
(一)质量评述 (19)
五、找矿远景评价与资源量预测 (22)
(一)找矿远景评价 (22)
(二)资源量预测 (23)
六、结论与建议 (24)
(一)结论 (24)
(二)存在的问题 (24)
(三)建议 (25)
附图目录
顺序号图号图名比例尺
1 1 四川省巴塘县纳希铅锌多金属矿地形地质图1:10000
2 2 巴塘县纳希铅锌多金属矿TC01、TC02探槽素描图1:100
一、绪论
(一)目的任务
受四川省巴塘县国土资源局委托,xxxx化探队(以下简称“化探队”)承担了巴塘县纳希铅锌多金属矿调查工作,由化探队地质矿产调查所组织实施。

1.工作目的
通过调查工作,找寻和追踪矿化线索,力争发现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化靶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工作任务
收集工作区以往地质资料进行综合研究,采用中大比例尺地质和化探测量的工作方法手段,初步查明工作区的地层、构造、矿化蚀变特征,并对已有的化探异常进行推断解释,择优进行解剖。

提取地、物、化等综合找矿信息,总结该区矿产分布规律,对该区找矿前景进行预测。

提交纳希铅锌多金属矿调查工作报告。

(二)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纳希铅锌多金属矿区行政区划隶属于巴塘县夏邛镇,地理坐标:东经99°07′00″~99°10′00″;北纬29°55′00″~29°58′00″。

面积26.76km2。

成都至巴塘县城约850km。

巴塘县城至纳希工作区约10km人行山路,高差2000余米,物资运输全靠人背马驮,交通不便(见图1)。

工作区位于金沙江东侧,处于横断山北端,海拔2600~4600m,相对高差2000m,属高原深切割地貌,山高谷深,水系十分发育,阔达曲于巴塘县城汇入巴曲,巴曲向下约10km则注入金沙江(见图2)。

测区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山原气候寒冷,谷地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12.8℃,1月平均气温3.7℃,7月平均气温19.6℃。

河谷区极端最高气温达38.5℃,山原最低气温达-23℃。

年降水量485毫米,
每年9月至翌年4月为霜冻期,6月至8月为降雨期。

无霜期184天,年日照2451小时。

图2 工作区地形地貌鸟瞰图(红点为拟设探矿权拐点)
居民主要为藏族,次为汉族、回、羌等民族。

多居住金沙江沿岸等海拔较低河谷地带,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主要农作物为青稞、小麦、碗豆,粮食主要靠外运供给。

高海拔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牦牛、马、驴、山羊、绵羊等。

区内盛产药材,珍贵者有虫草、贝母、知母、黄芪、鹿茸、麝香、大黄、党参等。

由于交通和自然环境条件差,区内总体经济较为落后,属贫困边远山区。

近年来,随着水利与矿产资源的逐步开发,地方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

(三)矿权设置情况
工作区为矿业权设置空白区,处于省级矿产资源规划区内,申请设置探矿权范围80西安地理坐标:东经99°07′00″~99°10′00″;北纬29°55′
00″~29°58′00″。

面积26.76km2。

拟设置探矿权范围拐点坐标如下表1。

表1 拟设四川省巴塘县纳希铅锌多金属矿探矿权范围坐标表
(四)以往工作程度
工作区因受自然、交通条件的制约,地质研究程度较低。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四川地矿局组织地质队伍先后对该区开展了区域地质、区域矿产、区域化探等基础地质工作,取得了大量成果和基础地质资料。

1.1961~1962年,四川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进行了1:100万区域地质草测。

2.1966~1971年,四川省地质局第三区测队开展了1:100万区测工作。

编写了相应比例尺的地质矿产图和区调报告。

3.1972~1976年,四川省地质局第三区域地质测量队进行了1:20万波密幅区域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情况。

4.1989~1991年,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进行了1:20万波密幅区域化探扫面,在纳希~拉鲁措地区圈定出了Au、As、Sb、Pb、Zn等元素异常。

(五)本次工作情况
1. 本次工作开展情况
1)2009~2010年,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进行了1:5万化探扫面,在纳希地区圈出了浓集中心明确的As、Sb、Au、Ag、Pb、Zn等元素异常。

2)通过收集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物化探成果、遥感资料及相邻矿区地质资料(拉鲁措铜金矿、散莫铅锌矿、德仁多铅锌矿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该地区Pb、Zn、Sb元素富集成矿的可能性较大。

3)2010年6月2日,地质矿产调查所组织人员进入纳希地区,于7月7日完成野外踏勘工作,野外工作时间共35天,开展了土壤测量、地质剖面测量、探槽施工等工作。

2.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本次工作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如下表2。

3. 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出了明确的Sb、As、Au、Ag、Pb、Zn等元素异常,异常强度高、规模大,纳希地区Sb元素异常面积大、强度高,分带明显、峰值高,并有多种元素套合,反映出了良好的矿致异常特征。

通过调查工作,发现了1条铅锌矿体和1条锑矿体,展示了良好的铅锌多金属找矿前景,进一步工作价值大。

二、区域地质矿产特征
(一)地质特征
四川省巴塘县纳希铅锌多金属矿工作区地处金沙江缝合带的东侧,中咱微地块北东缘、义敦岛弧成矿带南侧。

频繁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为矿床形成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1. 地层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次为三叠、石炭、泥盆、志留和寒武系。

现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寒武系(∈):为一套滨海——浅海相碳酸盐、碎屑沉积物,夹中基性火山岩,分布于斋如隆—上冲坝断层以西地区,总厚度度5830.2米。

志留系(S):主要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中基性火山岩,分布于沙玛—桑曲断裂以西地区,与下伏寒武呈断层接触,厚度度4617米。

泥盆系(D):为一套灰岩,分布于沙玛—桑曲断裂以西地区。

与下伏志留系为整合接触,厚度>2900米。

石灰系(C):浅海相碳酸盐,局部夹少许碎屑岩,分布于沙玛—桑曲断裂以西地区,与下伏泥盆系为整合接触,厚度537米。

二叠系(P):结晶灰岩,基性火山岩夹千枚岩,分布于昌盖—纳希阔断裂一带,上、下统之间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下伏石岩系为整合接触,厚度度度2139米。

中、下三叠统(T1-2):为一套变质细粒砂岩、千枚状粉砂岩、粉砂质板岩、泥板岩、千枚岩、夹多层泥、砂质灰岩及不稳定砾岩、霏细岩组合,沿查龙—然布断裂西侧分布,与下伏二叠系为假整合接触,厚度度度3868米。

上三叠统(T3):为浅海—滨海—沼泽相砾岩—砂板岩—灰岩多旋迥沉积,并伴有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喷发。

地层厚度、岩性变化较大,动植物化石丰富,门类繁多,分布于拉纳山及渣龙——然布断裂以东广大地域,与下伏中下三叠统主要呈不整合接触。

部份为整合接触,厚度>3800米。

2. 构造
区内构造十分复杂,主要褶皱为一系列近于平行而紧密的次级褶皱组成加尔—党结真拉复背斜和义敦—毛垭复向斜,向西至东有纳洼—玉斤向斜、加尔—亚莫措根背斜、仓果迪—央莫龙背斜和波格西背斜等。

轴线为北西至北北西向,由寒武、志留、泥盆、石炭、二叠系和中下三叠统地层组成。

断裂构造以北北西向为主。

其中沙玛—桑曲断裂和查龙—然布断裂为区域性断裂;昌盖—那玛阔断裂由南至北通过矿区中部,向北在昌盖附近与沙玛—桑曲断裂归并,该组断裂生成较早,具有长期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活动强,至今仍是晚期活动的主要构造,控制着区内地层展布,北东及北西向断裂远不及前者发育,规模较小,生成较晚,多切割主干构造。

3. 岩浆岩
中咱地区属于震旦纪以来的长期相对缓慢隆起区,后期晚二叠世—三叠纪则有地裂运动发生。

本区各时代都有频繁的火山活动。

侵入活动表现为在测区南侧的大面积支印期中~中酸性侵入岩出露。

4. 区域矿产
区域矿产资源较丰富,已知矿种有铅、锌、银、铁、铜、锡等,发现各类矿产地数十处,但工作程度很低,多数矿点、矿化规模尚不清楚。

其中铅锌锑多金属矿明显和地层关系密切,表现为北段以杠日隆、吕顶贡等典型矿床为代表的赋存于二叠系地层中的沉积改造型矿床,南段以纳交系矿床为代表赋存于寒武系灰岩中的构造—溶洞充填交代型矿床。

区域附近有散莫铅锌矿、拉鲁措铜金矿、德仁多铅锌矿等多金属矿,找矿潜力较大。

区域矿产分布明显受地层、构造、岩浆岩控制,成矿作用显示出阶段性和区域性不均一。

时间上,在地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多次构造变动,发生了多次岩浆喷发和侵入。

从寒武纪开始到晚二叠世,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一套碳酸盐岩和少量碎屑岩,伴有多次火山喷发,三叠世末地壳上升,伴有大量基性-酸性岩浆喷发,三叠纪末,印支运动使该区回返褶皱成山,伴随印支运动而来的侵入岩,使围岩遭受接触变质和接触交代变质,产生角岩化、
大理石化和矽卡岩化,形成大量金、铜铅锌矿。

燕山运动使本区又一次遭受到以断裂为主的构造运动影响,致使褶皱断裂和华力西、印支期岩浆岩遭到破坏。

在北北西向构造带中,有南北向构造重褶其上,形成铁、铜、铅锌等矿产(见图3)。

(二)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1∶20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在区域形成了较好Au、As、Sb、Pb、Zn等元素的异常,具有找铅锌多金属矿的良好地球化学信息。

在纳希地区存在明显的Au、As、Sb、Pb、Zn等元素高背景富集区,圈定出了Au、As、Sb、Pb、Zn等元素异常,最高含量分别为15.7×10-9、130×10-6、56×10-6、190×10-6、275×10-6。

各元素异常有一定套合。

三、测区地质矿产特征
(一)地质特征
1. 地层
纳希工作区出露二叠系下统上段地层,其外围分布二叠系下统中段、寒武系(下中统下段、上段和上统额顶组)地层。

二叠系下统中段主要为一套深变质片岩;寒武系中下统地层岩性以中基性、变中基性火山岩为主,上统以碳酸盐类岩石为主。

二叠系下统上段(P1c):变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片岩、云母石英片岩、大理岩。

经踏勘,暂将工作区内地层划分为一、二两组。

第一组(P1c-1)岩性为:紫红色页岩夹黄褐色变质细砂岩、板岩及少量大理岩。

该组地层下未见底,岩石变质程度不高,页岩基本保持了原有结构,紫红色页岩从上至下所占比重有增大的趋势,该组地层中有较多基性侵入岩脉,岩脉变质程度普遍较高,原岩成分基本不可辨,岩浆活动及后期的热液作用为本区成矿创造了可能。

第二组(P1c-2)岩性为:灰白色中~薄层大理岩夹云母石英片岩、变质砂岩。

该组地层上未见顶,岩石变质程度相对较高,踏勘工作中在该组地层中见少量云母石英片岩转石内有少量孔雀石,但未能追索至基岩,该项工作将是下步工作的重点之一。

2. 构造
近南北向构造在区内较为发育,主要为区域性的托果顶~草通断层、纳希多结断层、藏巴纳~曲真断层。

在工作区南端有一性质不明断层,断层两侧岩性变化不大,但地层产状出现了剧变,断层附近见带擦痕的转石。

该断层与化探异常、已知矿体关系不大。

测区归属于将巴地~纳交系复背斜系,由古生代灰岩组成,轴线走向北北西向,西翼受断裂破坏,东翼完整,褶皱形态中部紧密,南北部较开阔。

3. 岩浆岩
工作区南侧的贝拉岩体(φξ51-b)大面积分布,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角闪正长岩,侵入于下二叠统冰峰组(P1b)内,岩体周围有矽卡岩化、大理岩化、角闪岩化。

产状为岩基,展布方向北北西向,活动时代为印支期。

边部为铜、铁等矿化。

工作区产出较多的基性岩脉,这些岩脉是否该岩体的分枝、原岩成分及岩脉含矿规律需进一步研究。

已发现的矿体则产出于其中较大的一个基性岩脉。

4. 变质作用
测区地处金沙江变质岩带,变质岩石类型有区域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

区内岩石为从志留纪至三叠纪均有,基本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蚀变。

变质作用以区域低温热力变质为主,动力变质次之,再次为中—酸性岩浆侵入造成的接触交代与热接触变质。

区域低温热力变质形成了区内各组地层中的板岩,灰岩大理岩化,局部有片岩,达绿片岩相。

动力变质,由于该区构造运动强烈,期次多,叠加了区域变质,形成了绢云母千枚岩,构造角砾岩等动力变质岩石。

自印支期开始,大量、大面积的中—酸性岩体的侵入(在工作区内为岩脉、岩枝),在接触边部形成了矽卡岩化、角岩化、白云岩化,往往在接触交
代变质过程中伴随了两种岩石中活跃组分的交换,易形成矿化。

(二)地球化学特征
测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表明,在纳希地区圈定出了Au、As、Sb、Ag、Pb、Zn等元素异常,异常面积大,浓集中心突出,有明显的矿致异常特征。

圈定出的Au、As、Sb、Ag、 Pb、Zn等元素异常,最高含量分别为54.2×10-9、940.58×10-6、580.31×10-6、2.91×10-6、160×10-6、280×10-6。

还有Cu、Hg、Mo等元素异常组合,各元素异常有一定套合。

表明成矿物质来源极其丰富,具明显的金、锑、铅锌矿致异常特征(见表3,图4、5、6、7)。

(三)矿体地质特征
1. 含矿破碎带特征
通过对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中心的初步调查工作,发现了一条含锑金矿化破碎带。

见附图1。

①号破碎带北北西向展布, 延伸2—3km左右,宽1—5m。

总体产状240—260°∠30—60°,呈波状。

从区内Sb元素异常特征分析,推测该破碎带为锑矿化破碎带,找矿意义巨大。

2. 矿体特征
在测区南侧发现了两条锑金、铅锌矿化体。

附图1、2。

本次发现的锑矿体及铅锌矿体赋存于同一基性岩脉(N)之中。

基性岩脉似层状侵入于二叠系下统上段第一组(P1c-1)地层之中,南北两端为第四系堆积物覆盖。

岩脉变质程度较高,呈黄褐色,略具层理,产状80—90°∠60—82°;二叠系下统上段第一组(P1c-1)地层岩性为紫红色板岩夹黄褐色变质细砂岩及少量大理岩,岩石变质程度不高,紫红色板岩从上至下所占比重有增大的趋势,该组地层中有较多基性侵入岩脉,岩脉变质程度普遍较高,岩浆活动及后期的热液作用为本区成矿创造了可能。

Ⅰ号锑矿体地表出露长80m,厚约0.5—3m,平均厚2.3m。

产状90°∠82°。

钢灰色(表面氧化后呈浅黄色)辉锑矿呈放射状聚合体顺层分布形成矿体,锑品位0.5—10.9×10-2,平均品位5.7×10-2。

从区内Sb元素异常特征分析推测,区内锑矿化破碎带向北有2—3km左右的延伸,找矿意义巨大。

同时还有金矿化相伴生。

照片1、2、3。

Ⅱ铅锌矿体地表露头赋存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矿体地表出露长50m,厚1—3m,平均厚2.6m。

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晰,共分两层,靠近岩脉一侧为纯白色石英脉,铅锌矿呈不均匀团块状分布其中,矿体呈岩脉产出;靠近围岩(二叠系下统上段第一组)一侧为层状石英岩。

孔雀石、铅锌矿及少量黄铜矿呈细脉状、条纹状顺层分布于石英岩中,矿体呈层状产出。

矿体产状与接触面产状一致,产状105°∠35°。

铅品位1.86—3.5×10-2,平均品位2.58×10-2。

照片4、5、6。

照片1 纳希锑金矿化露头照片2 纳希锑金矿化露头
照片3 纳希铅锑金矿化露头照片4 纳希铅锌锑矿化露头
照片5 纳希铅锌矿石照片6 纳希铜矿石
3. 矿石特征
1)矿石结构构造
锑矿石主要矿石矿物为辉锑矿,晶形完整,呈长柱状(偶有晶柱长达10余厘米),柱面具明显的纵纹,长短不一的晶体放射状排列形成集合体。

矿石分布于基性岩脉内,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铅锌矿按矿石结构构造划分为条带状矿石和细脉浸染状矿石两类。

条带状矿石分布于基性岩脉与围岩接触带的外侧,为硅质岩经热液变质形成的石英岩,铅锌矿呈细脉状、条纹状分布其中,矿石为条纹结构、中层构造;细脉浸染状矿石分布于靠近岩脉一侧的石英脉内,矿石矿物呈细脉状、浸染状、团块状分布,矿石为晶质结构,斑杂构造。

2)矿物组合
锑矿石中主要矿石矿物为辉锑矿,氧化后形成锑华覆于辉锑矿表面,偶见黄铁矿;脉石矿物以角闪石、长石、石英为主。

铅锌铜矿石中主要矿石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孔雀石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

3)矿石类型
锑金矿石的自然类型,可分为氧化矿石、混合矿石、原生矿石3种,其标准按锑氧化率划分:氧化矿石>50%,混合矿石30%~50%,原生矿石<30%。

由于本次工作程度为踏勘,未开展矿石氧化率试验工作。

由于原生辉锑矿呈钢灰色,氧化后形成的锑华呈浅黄色,肉眼易于分辨,经目估判断矿石氧化率小于30%,为原生矿石。

纳希锑矿是以锑为主的锑金矿石类型。

铅锌铜矿石的自然类型,按矿石氧化程度可分为硫化矿石、氧化矿石、混合矿石。

纳希铅锌铜矿石中矿石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孔雀石,目估氧化率小20%,矿石自然类型为硫化矿石。

纳希铅锌矿石工业类型按主要有用组分划分为铅锌、铜矿石,按矿石结构构造划分为条带状矿石和细脉浸染状矿石两类。

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强烈,主要有褐铁矿化、硅化。

次为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

硅化:硅化常与块状、团块状矿石伴生,沿矿带均有分布,从矿段中心往外,石英脉由细小网脉状变为较粗大,并由强减弱。

褐铁矿化(黄铁矿化):工作区各类岩石中均有分布,呈细脉状、星点状不均匀分布于破碎带中,主要形成于后期阶段。

绢云母化:在区内分布甚广,绝大多数是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

碳酸盐化:多集中在矿段内。

四、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一)工作方法
本次调查工作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5万地质填图、1:1万地质化探剖面测量、探槽工程、样品采集与分析等工作。

达到了调查工作的目的。

(一)质量评述
1. 1:5万地质填图
1:5万地质填图的目的是提高工作区内矿产地质研究程度,大致查明地质及矿化特征,发现新矿(化)点,为物化探异常解释、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圈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主要任务是实测与成矿有关的含矿层、标志层、控矿构造、矿化带、蚀变带、物化探异常区和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

大致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产出、分布、岩石类型、变质作用及矿化作用等特征,深入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和构造。

1:5万地质填图观察路线的布置,观察路线的布置以解决地质找矿问题为原则。

路线布置以穿越法为主,辅以追索路线并基本定点控制,对重要含矿层位、蚀变带、矿(化)带、矿(化)体尽量沿走向进行追索,并定点控制。

野外地质观察记录格式统一,点位准确,记录与手图一致。

记录内容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