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论元结构构式的多维释义探讨_章宜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10月第38卷第5期
October2015
Vol.38No.5现代外语(双月刊)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Bimonthly)
基于论元结构构式的多维释义探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章宜华
提要:当今主流英语学习词典主要关注词汇概念和语法,大多采用短语或句子释义;前者割裂了语言的词汇语义关系,后者存在释义限制过度和表征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二语学习的需要。本文拟突破传统释义的理论局限,以构式理论方法为切入点阐述构式释义的必要性和科学性,运用语料库模式分析的方法,从常态模式和拓展模式两个层面探讨基于构式的多维释义方法,包括事件参与者角色的提取,构式模式分析和基于构式的多维释义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学习词典、构式语法、语料库模式分析、多维释义
[中图分类号]H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05(2015)05⁃0624⁃12
1.引言
英语学习词典是为帮助非母语英语(EFL)学习者提高其二语语言能力而编纂的。研究表明,语言能力并不局限于语言的内化机制,语法是由人们频繁重复的一些用法逐步积累构建起来的,而不是由大脑内化语法规则生成的。所以说,语言习得就是构式的习得(见Ellis2003;李小华、王立非2010)。然而,当今主流学习词典受传统语言习得观念的影响,大多把重点放在普遍规则和词汇概念上,局限于描写那些高度抽象的固定义项和规则。事实上,词义具有很强的动态特征,孤立的词是没有意义的,但有意义潜势,而这种潜势只有把单词组合成短语和句子才能被激活(Hanks2001)。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使用的构式理论和基于构式的语料库模式分析就为词典揭示语义潜势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原理(参见Campo&Araque2013;El Maarouf2013)。
2.构式语法的语义观与应用研究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CxG)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格语法(Fillmore1966,1968),其理论体系在Linguistic Gestalts(语言格式塔)(Lakoff1977)一文中初露端倪。Fillmore在1980年代初期的语义研究中正式提出了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见Fillmore et al.1988)的设想。接着,Lakoff(1987)、Langacker(1987,1991)都在各自的著作中提出了构式的概念和理论设想。
*本研究为国家哲学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词典生成系统的新一代英汉双解学习词典的研编”(09BYY034)和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二语习得理论与新一代英汉学习词典理论框架的研究”(09YJA740027)的部分成果。
·
·624
章宜华基于论元结构构式的多维释义探讨
构式语法最初的原则是:a)构式应该具有生成性、能形式化;b)应把语法的各个方面或“构成要素”(语音、形态、句法、语义和语用)都融为一体;c)应有普遍影响;d)应该与我们所知道的认知和社会互动相一致(见Östman&Fried2005:1)。认知语法从这些原则出发,已发展成为拥有多个流派的学术体系。近年来,国际上探讨构式语法原典和各理论流派学术内涵的较多(Goldberg1995,2006;Croft 2001;Steels2011;Boas2011,2013;Boas et al.2012);尽管它们对构式的理论原则各有侧重,但还是能归纳出一些共同的语义观。
1)强调以意义为核心来研究语言的认知和结构问题,认为语法和词汇是一个连续体,语法和语义是不可分离的,意义不是规则和词汇决定的,而是构式框架赋予的;语法本身就具有语义象征性。
2)语法是由构式组成的,构式这个形义结合体是人类认知感官与客观世界互动在心智中形成的基本意义表征形式,它是基于使用形成的模式(usage⁃based model),而不是普遍原则或生成规则生成的结构。
3)语言构式和语义创新并非先验天赋,也非外部现实的镜像反映,而是靠后天经验感知获得,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用法或话语事件抽象概括出来的,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习语性。
4)句法和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语言的形态、词汇、句法也不是彼此互不干扰的自主模块,而是建立在共有概念结构之上的一个整体;强调语言意义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在把握语词概念结构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来凸显和识解个体的意义。
在构式语法应用研究方面,国内外的成果很多。除构式在各种语言的应用研究外(Dogruoz&Backus2009;Lyngfelt2009;陆俭明2004),英语或其他相关语言次语类的构式研究,如双宾式、动结式、使动式(致使与反致使)、中动式、逆动式(antipassive)、升宾式(applicative),以及特定短语等构式(Marantz 1993;Blight2004;Utsumi2012;Hilpert2009;Dodge&Petruck2014)等,都为基于构式的词典释义提供了借鉴。尤其是构式在语言习得中的应用研究(Ellis 2003,2012,2013;Tomasello2008;Diessel2013;李小华、王立飞2010)为基于构式的词典释义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撑。从2014年9月3⁃6日在德国召开的第八届国际构式语法大会(ICCG8)收到的185篇论文来看,构式框架与论元结构、构式与语言习得等也是会议讨论的重要主题。构式在语言教学中的大量应用正说明基于构式释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事实上,构式语法比较现实的应用之一就是二语习得,但如何应用构式进行系统的词汇识解或释义——这本来是构式语法的核心内容,关注的人并不多。本文就是想在这方面做一点尝试。
·625
·
2015年现代外语第5期3.构式论元结构与词典释义
构式语法的语义观为基于论元结构构式的释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它对词典学最有价值的贡献是:1)可以把所有习惯性语法单位或结构当作传统的词汇单位——形式和意义的配对来处理;2)从理论上支持以论元结构的形式把语词的句法行为通过词典释义呈现出来;3)形式(语法)是意义的表征形式(参见Croft&Sutton2014)。这样,词典就能利用构式论元结构以释义的方式在同一个界面把被释义词的表征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信息整体、系统地呈现出来。
根据构式语法的语义观,构式题元角色的指派不是由动词决定的,而是从反复出现的话语事件中抽象出来的。也就是说,论元结构是基于使用或事件生成的习语性交际模式,其意义不仅来源于动词及其参与角色,也来自于构式本身的象征性。这说明,词汇和构式间存在互动作用,只有综合考虑这个因素才能正确识解构式的意义表征。无论是实词或是功能词,它们的孤立“语义”都是很模糊的,只有在构式中才能准确解读,因为构式可以直接影响实词或功能词的意义。譬如:
(1)He spread the butter onto the bread.
(2)He spread the bread with butter.
(3)Peanut butter spreads better on frozen bread.
在例(1)⁃(2)中,由于动词在构式中的分布特征和共现介词不同(onto和with),迫使例(1)中的客体(theme)和目标(goal)与例(2)中的角色发生了位置替换,从而使动词“load”的意义凸显发生了变化:例(1)凸显的是涂抹的行为,而例(2)则凸显的是结果——面包上涂满了黄油。例(3)由于构式的分布结构不同,客体占据了主位,凸显了某种黄油涂抹的效果。再如:介词“with”在不同的构式中引导的论元角色也不同,譬如工具、原因、伴随和方式等。因此,词典释义必须从语言的应用(不是能力)入手来分析中心词的分布特征、结构及其构式,从而清楚地解释其语义潜势或构式意义。
构式意义的形成涉及三个层面的内容:参与者角色、题元角色和论元角色。前者与动词具体的框架角色相关联,题元角色是构式根据语义结构的需要而赋予动词的抽象值(如施事、受事/客体、工具、目标等),而后者则是被题元角色赋值的名词短语。通俗讲,题元承载着句法的功能和位置,参与者角色是构式论元角色在客观世界中的指称实例,论元角色反映为客观指称、句法和语义的交集界面(参见Goldberg1995:43)。
显然,无论是题元或是论元,它们的认知基础都是事件及参与者角色。语言构式是对事件行为的映射和描写,参与者在构式结构中反映为语义角色。语义角色与述词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构式中的相互位置就构成了构式论元结构或语义结构。相对于不同层面的角色,语义结构也有三个层面,即事件结构g题元结构论元结构,构式就是从事件结构到论元结构的层层映射形成的反映句法⁃语
·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