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装
便装通常衣袍较为窄小,舒适且便于运动,一般由裙、袴、襦、衫构成。 便装的搭配更为灵活多变,以便利为主,便装通常采用舒适且较为朴素的面 料制作,适用于居家、出行、传统武术演练等领域。
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具 体的服装吧!
襦裙
襦裙由上襦(襦,即短衣)及 下裙组成,一般为常服
根据衣领的不同分为:交领、 直领(对襟) 根据裙子穿着高度的不同分 为:齐腰、高腰、齐胸 根据长短厚薄的不同分为: 长襦、短襦、单襦(衫)、 复襦(袄)
深衣
•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衫连在一起包住身子, 分开裁但是上下身缝合,因为“被体深邃”而得名, 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为古代诸侯 ﹑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庶人的常礼服,男 女均可穿着,现多作为正装礼服穿着。
• 特点:裙衣一体,可搭腰带、系带 • 根据衣裾曲直可分为:曲裾、直裾(包括襕衫、朱
• 现代汉服当中的短装,基本不再会采用粗纺面料制作,所以用“裋褐” 称呼是不合适的,根据具体情况,将现代汉服中的短装命名为“短襦” 或是“短衫”要更为合理。
内衣(亵衣)、中衣
内穿衣
内衣
• 一:内衣的范畴 首先明确一下:这里的内衣是指广义上的穿在外衣之内 的衣服。 以明朝的内衣穿着为例(因为每个朝代对于某些内衣的 称谓有所不同): 汉服的内衣包括:上半身穿着:最里面穿着主腰(相当 于清代的肚兜),外面套中衣。 下半身穿着:最里面穿着裈(有裆,一会底下我会细 讲),外面套袴。 当然 也有种说法:有些人直接穿着裈或者直接穿着袴的。
腰带、披帛、霞帔
外搭
领子 系 带
腰带
披帛
霞帔
褙子图示
女褙子(襦裙+褙子)
男褙子(上衣+下裳+褙子)
比甲
• 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 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 下的马甲,其样式较后 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 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 更长,离地不到一尺。 这种衣服最初是宋朝的 一种汉服款式,无袖长 罩衫,又叫做“背心”。 后来传入蒙古。
半臂
• 唐代女装中极为常见的新式 衣着。这是一种短袖的对襟 上衣,没有纽袢,只在胸前 用缀在衣襟上的带子系住。 半臂的衣领宽大,胸部几乎 都可以袒露出来。唐代妇女 们穿用半臂时,有的把它罩 在衫、裙的外面,有些像今 日的短风衣一样。在唐代, 半臂更为普及,不仅男、女 都可以穿用,而且进入宫廷 常服的行列。
澜衫
• 襕衫在膝盖处续接下 摆,圆领。
朱子深衣
• 直领剪裁,穿成交领
黄宗羲深衣
• 交领剪裁,当代直裾的雏形
曲裾
•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 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 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 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 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 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 资料提到的“续衽钩 边”。“衽”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 长。“钩边”应该是形 容绕襟的样式。
8
“裈”与“袴”
• 1.“裈”与“袴”的区别。 最简单的回答就是:“裈”有裆的,而 “袴”是没有裆的。
褙子、比甲、半臂……
汉服罩衫
褙子
• 即背子。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 衣。相传始于 唐 ,盛行于 宋 元 ,在明代被称为披风。 宋 代男女皆服,因 使用和时间的不同,其形式变化甚多。 又名绰子,宋代男子从皇帝,官吏、士人、 商贾、仪卫等都穿。妇女从后、妃、公主 到一般妇女都穿 汉服的一种,对襟,两侧从腋下起不缝合,多罩 在其他衣服外面穿着。在宋、明朝时最为 盛行。
以上出现了四个名词:“主腰”,“中衣”,“裈” (音“坤”),“袴”(音“库”)。
古代的“背心”
中衣
窄袖中衣
广袖中衣
中衣,又称里衣、中单,是汉 服的衬衣,一般为素色,起搭配和 衬托作用。中衣有窄袖与广袖之分, 穿在内衣和外衣之间,中衣具有保 暖和整形的功能,制作材料多为亲 和性优良的天然纤维,。因为中衣 并不是外衣,所以在比较正式的场 合不可以单独穿着中衣。
大氅
• 大氅是汉族的传统服装之一 • 外套;大衣。常见于小说中描写古人衣
着。披在肩上的一种服装,今北方人称 大衣为“大氅”。
斗篷
• 披用的外衣。又名“莲蓬衣”、“一 口钟”、“一裹圆”。用以防风御寒。 短者曾称帔,长者又称斗篷。披风通 常无袖。中国古代有虚设两袖的长披 风。 立领,对襟,衣身长及踝。领部打襕 收小,穿时以领部短带系结,领部以 下散开无纽扣,故上部小下部大,形 状如钟,故又名『一口钟』,为御风 寒而加披的外衣,多用于角色行路和 夜行之时披用。配有风帽,为单件, 与斗蓬衣身不相连。男女皆用,有花、 素两类。男角色有黄、红、黑等色, 上绣蟒纹或飞禽云朵。女角色颜色较 多,上绣凤采牡丹或花鸟,明黄色者 为帝王后妃专用。另有白色地绣竹叶 的,为观音专用。
礼服
礼服是汉服体系里面非常重要的部分,通常来说,礼服的仪礼性高出了 实用性。礼服侧重塑造庄重、有秩序的形象,因此历代的礼服都相对较为 “保守”,不易受流行的影响,发展相对稳定,是经典型的汉服。对于现代 而言,礼服主要用于祭祀、婚嫁、成人礼等重要场合,如果穿着礼服走街串 巷是不得体的,同时穿着礼服还应注意需举止文雅,衣冠整洁,并且最好是 成套穿用。
深衣 汉服中上衣
下裳相连缀的一类服 制。
衣裳 上体之衣和
下体之裳的合称。
通裁 上下直通无接缝的
裁剪方式,褙子,直缀, 长袄等均为此裁式。
汉服的主流特征为交领右衽,衣袍主要使用系带,少数使用纽襻。除交领
之外还有对襟、圆领等,按穿脱方式划分有开襟式和套头式,衣袖根据不同 的功用,长短、宽窄、圆方皆有。
坦领襦裙
• 上襦衣领呈U 形,裙腰较高, 多见于唐代
齐胸襦裙
• 基本特点:上衣齐胸 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装裙子 束的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时 期出现的一种裙腰束的非常高的 襦裙,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 腰襦裙,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 证,一般改称之为齐胸襦裙齐胸 襦裙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襟 齐胸襦裙,一种是交领齐胸襦裙, 一般来说对襟齐胸襦裙的使用范 围更加广一点。 实际上高腰襦裙和齐胸襦群也存 在着一些区别。高腰襦裙的束带 位置在胸以下腰以上。齐胸襦群 束带位置则是在胸以上。相同点 就是不论高腰还是齐胸均可对襟 或交领。
长曲裾
短曲裾
圆领袍衫
• 圆领式样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早便 有出现,但一直到隋唐才开始盛行, 成为官式常服。这种服装延续了唐, 五代,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 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裹幞头、穿 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 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 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 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 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 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 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 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 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汉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汉服类别分类
尽管汉服在历史上出现的款式千变万化,不胜枚举,但如果是在正常的社
会环境下,汉服的演变始终是沿着一定的形态进行的,也就是说变化的只是 表皮,而核心价值是没变的。
首服:冠、巾、帻、帽 上下分制: 衣裳:祭服、衣裳、外衣式襦裙 衣袴:袴褶
深衣 外穿衣: 衣裳连制: 分裁衣:分裁袍(曲裾式、直裾式)
长袄
• 基本特点: 长复襦,长 度过膝盖
襦裙发展至后来,上衣时有加白色护领,于现代多为装饰用,称呼有袄裙、衫裙等。
袄:衣有衬里,夹层,若缀以棉是为棉袄。 衫:单衣无衬。 襕裙:有花边的裙子。 马面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光面。
马面褶裙
襕边褶裙
马面襕裙
半臂襦裙
• 基本特点:上衣 半臂
交领




右衽 左衽
汉服功能分类
现代的汉服已经没有了阶级的区别,只有具体功用之别。汉服有一个严 密而完善的服装系统,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祭祀、庆典、社交、出行和居 家等需求。
类别
使用场合
礼服
祭祀、婚嫁、成人礼、丧礼
正式服装 庆典、迎谒、节日、宴饮
便装
居家、出行、传统武术演练
衍生
舞台演出服装、汉元素时装
道袍
道袍是明代士 人主要的便装 款式,是指交 领、大袖、衣 身两侧有内摆 的长身式外衣。
短打
• 衣裤制,又称裋褐(shù hè)、 短褐。原为粗布短衣,现引申 为上衣下裤的百姓居家生活、 休闲、劳作、武艺等服装。 。
短褐
• “裋褐”在古人的注解中有多个版本,但总体而言,说的是一种粗布 短衣,这是没有问题的。“裋褐”亦可称为“竖褐”“短褐”这的的 “短”通“裋”。到清末,短褐 在小说、戏曲中称短打。
交领襦裙
• 基本特点:上衣交领 交领襦裙在宋代颇为常见。 按风格分,可大致分为唐 式交领襦裙,宋式交领襦 裙、明式交领襦裙等。按 穿着对象分,可分为男式 交领襦裙、女式交领襦裙。 除交领襦裙还,其他襦裙 有对襟襦裙等。
对襟襦裙
• 基本特点:上衣对襟 其上襦为直领,衣襟 呈对称状,故称对襟 襦裙。按照裙腰的高 度,可分为对襟高腰 襦裙与对襟齐腰襦裙。 按穿着者性别分,可 分为女式对襟襦裙与 男式对襟襦裙。
大袖衫
• 以纱罗做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 饰中的一个特色,尤其是不穿 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 是创举。敦煌莫高窟壁画供养 人着装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 尺以上,高腰长裙、半臂、披 帛、高髻等。多在重要场合穿 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 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 礼衣"。 这个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 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 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 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所 谓“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 对这种服装的概括。
• “裋褐”,这个词语拆开,其中“裋”的意思是“竖”,引申为竖裁 衣,也就是通裁衣的意思,因为秦汉时期很多短衣也是上下分裁的。 关于“褐”的解释,目前存在争议,郑玄在注解《诗经》的时候,将 “褐”解释为“毛布也”。这是一种解释,但是后人针对这个又提出 了不同的观点,后来有人提出“褐”可拆分为“衤”和“曷”,其中 的“曷”可能是“葛”的意思。也就是说“褐”不是毛布,而是葛布。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后者的解释,葛布,一种古老的面料,采用葛藤制 取的纤维织造。葛布当然也有精粗之分,但是早期的葛布是比较粗糙 的,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遗址就曾发现三块5000-6000年前的葛布。 在这里,不管是毛布还是葛布,总之说的都是一种粗纺面料。
子深衣、黄宗羲深衣) • 根据曲裾长短可分为:长曲裾、短曲裾 • *:襕衫在膝盖处续接下摆,圆领。 • 裾:衣角
直裾
• 直裾指汉服剪裁中 前后大身部分的方 形平直的布幅。襜 褕是典型的直裾袍。 和服的帷子也是直 裾袍。直裾袍可分 为交领直裾袍、圆 领直裾袍、直衿直 裾袍。直衿直裾袍 即典型的宋代褙子。
分裁式襦、贴里 衍生:襕衫
内穿衣:
通裁(单件):褙子、大衫、披风、氅、半臂 通裁袍(圆领袍衫、道袍、直裰、直身)
内衣(亵衣):抹胸 中衣:衣袴式、衣裙式
足服:舄、履、屐、靴、鞋、袜 配饰:腰带、批帛、包(挎包、手包、荷包)、香囊、玉佩、首饰
汉服形制
汉服从形制上看,大衣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 在古代指袴)、“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 来)、“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通裁” 制(长衫、外披)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 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 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 动人民一般着裋褐(上短衣,下长袴)。汉服是通 过夏商周最古老的衣裳变化而来的,连裳或者深衣 本来是公卿诸侯燕居的穿法,自汉朝以来作为第一 礼装。
中腰襦裙
• 基本特点:中腰 裙腰与腰部平齐,故名。中腰 襦裙的上襦可为交领或直领 (对襟)。同高腰襦裙相比, 中腰襦裙更为常见。按上襦分, 可分为交领中腰襦裙、直领中 腰襦裙(对襟中腰襦裙)。 中腰襦裙(男女款示意图)按穿 着对象分,可分为女式中腰襦 裙、男式中腰襦裙。 中腰襦裙属于汉服中的常服, 适合平日穿着。中腰襦裙之外 可褙子、比甲等,下裙外可加 帏裳
祭服
婚礼服
成人礼
冠礼
笄礼
射礼
正式服装
正式服装的规格低于礼服,所以使用场合以及搭配方式都没有礼服那样 要求严格。正式服装的发型、妆容搭配不必和历史一致,但同样需注意整体 风格的和谐统一。正式服装主要用于庆典、迎谒、节日、宴饮等场合。正式 服装顾名思义,带有其正式性,因此对人的行为活动会产生一定的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