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
功法套路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介绍要知太极拳之来由,必先知太极之含意。

太极即太虚。

“太”者,有极其至大的意思。

“虚”者,空虚无物之意。

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

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

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

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

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

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

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

太祖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

”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

人烟几绝,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

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

明洪武7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

因始祖陈
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

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先祖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祖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

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盛。

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

由于1711年以前陈氏家史无文字记载,仅有口传。

直至1711年,陈氏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

然相距已有300余年。

其间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

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我九世祖陈王廷记起。

据温县县志和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在明末拳术已着名。

于拳术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密。


陈王廷(1600—1680),又名奏廷。

明末清初人。

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

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

曾在山东扫荡群匪,贼闻名不敢逼近。

因当时社会动荡,久不得志。

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

陈王廷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

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陈王廷的着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

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
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

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王廷的独创有以下几点:
(一)把拳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养身术。

它是由汉末伟大医学家华佗模仿禽兽的屈伸、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创编的健身方法,名为“五禽戏”。

也就是后来的气功中,内行功的方式方法。

陈王廷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运作,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使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成为“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二)把武术和中医经络学相结合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

脏腑经络,气血失调,则神经反常而疾病生焉。

“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陈王廷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经络学说原理,创编了缠绕螺旋运动方式的太极拳套路。

(三)创造了双人推手
自古以来,踢、打、摔、拿、跌是我国武术的五大主要技击法。

由于这五种技击法的实践时具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

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

而前人苦心积累的宝贵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鉴于此,陈王廷才创造了推手方法。

这种方法伤害性较轻,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的练习方法。

(四)创造了双人刺枪和八杆对练项目
陈王廷创造了双人粘枪法。

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和八杆对练是太极拳派长兵器的对抗性基本练法。

结合陈氏拳术与众不同的缠丝劲运到器械上,为长兵器对练开辟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五)创造了太极拳理论
陈王廷太极拳理论是根据自己实践经验、又总结和吸取明代民间武术经验而创立的。

它包括缠绕螺旋、柔中寓刚,避实击虚、顺应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以意行气,劲由内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因敌变化等特点。

如《拳经总歌》开头两句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就是指在练习太极拳套路的基础上练习反应灵敏,逐步达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高级境界。

自陈王廷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谚语:“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

“会不会,金刚大捣碓。

”就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情形。

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

传至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着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

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

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

长兴公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

他在戏台前看戏,站立在千百人中(当时农村演戏,身强力壮者挤在台前,无座位),无论众人如何推、揎、拥、挤,脚步丝毫不动,凡近其身者,如水触石,不抗自颓,时人称为“牌位大王。

”子耕耘拳艺精奥,继续保镖山东,历时10余年,所遇
匪盗敛迹,鲁人立碑叙其事以为纪念。

耕耘子延年延熙均为太极名师。

长兴公教有名弟子杨露禅。

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为新架(小架)。

十五世陈清萍,赘婿于赵堡镇(陈家沟东北五里地)在那里传拳,他在原套路上再进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逐步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传和兆元(赵堡架),李景延(忽雷架)。

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他感到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口传为主,文字着作很少,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遂发愤着书立说,用12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

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

他还着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着作。

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

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

以其刚柔相济,采、扌列、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较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

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侦、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

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亦很好。

陈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郑州、焦作等地教拳(主要以83势新架为主),徒众很多。

为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很大贡献。

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绩甫。

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笃同兄弟二人,慕陈氏太极拳之名,托河南沁阳杜盛兴到陈家沟聘请拳师,族人公推陈照丕前往。

到北京后(时为北平),有同乡李敬庄(临)为其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登载宣扬,“我国提倡武术、其目的在于强种卫国,自卫御敌,收复失地。

”陈照丕理论造诣极深,积数十年之经验,着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

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

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巨大贡献,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现陈家沟所练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种推手法。

器械有: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

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

陈氏太极拳近百年来在社会上经过发展,演变出有代表性的杨、吴、武、孙四大流派。

…………………………………………………………
太极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叫十三总势(十三丹功),是道家采用十三种动物的动作特点编排而成的,包括:狮、蛇、鹊、猿、熊、蟾、龙、鹤、猫、虎、马、鸡、凤。

是道家强身御敌和修炼内丹的养生功法,她是太极拳的早期雏形。

练习其中的不同动作,锻炼效果不同。

练习时呼吸自然,日久可以起到易筋易骨洗髓和炼精化气体用兼修的效
果。

十三总势太极内功,是太极拳的高层功夫。

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十三总势(十三丹功)谱:(1)狮子摇头(2)长蛇串珠(3)灵鹊起尾(4)猿猴舒筋(5)老熊推轮(6)金蟾望月(7)蟠龙戏珠(8)鹤舞松荫(9)灵猫扑鼠(10)豹虎推山(11)野马分鬃(12)稚鸡司晨(13)彩凤朝阳
老子时,老子创立了盘破门武功,虽然不叫太极拳,但是拳法的风格和太极拳无异。

至南北朝时期之后有小九天、后天法、先天长拳、三世七太极拳、太极元功拳、无极拳(郝大通)、六合八法拳(陈抟)、子午太极拳(傅青主)、北京白云观原始太极拳(分动静快慢四部)等早期的太极拳套路相继问世并在道门中秘密流传,而宋朝时张三丰只是集太极拳大成者,他并不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自张三丰之后武当太极拳法林立,门派众多。

属于张三丰太极拳系的主要流派有:武当金蟾派太极拳,武当隐仙羽化犹龙太极拳,武当鱼门拳、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邓钟山传功家南派太极拳、严嘉康传武当太极拳、龙心道长传武当纯阳拳、武当隐老传淮河派太极拳、本相道长传武当小锦丝、沈成宽传武当恒山派迷魂拳、刘德宽传张三丰原式太极拳、武当神功太极拳、武当榔梅派鱼门拳、武当道人“抨手胡”与湘西苗拳、武当松溪派太极拳、武当玄功铁臂拳、武当三丰自然派太极拳、五遁阴阳八卦掌、天罡气五行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武当剑形八卦掌、武当刀形八卦掌、武当太极拳108式等。

小九天
源流:小九天,程灵洗传。

程灵洗,字符涤,江南徽州府休宁人也。

其太极拳传自韩拱月先生。

侯景之乱,惟歙县能保全者,皆灵洗之力也。

梁元帝授以本郡太守,卒一谥忠壮。

其后其后五百余年,始传至程必,改太极拳之名为小九天。

必为宋绍兴中进士。

授昌化主簿。

累官吏部尚书。

拜翰林学士。

卒,追封新安郡侯。

以端明殿学士,致仕。

必家居时,常平耀以济人。

凡有利于民众者,必尽心焉。

着有落水集。

特点1:小九天是结合吐纳练内功的套路。

古人把天分为九重,又提出要追求天人合一。

因此,小九天是把人体比喻为大自然的再现,通过天人合一去练习,追求大自然中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在人体的表现。

例如:通过小九天拳的练习要达到:身法疾如风、发力注如雨、抖弹迅如雷、出手快如电。

小九天套路把太极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九天多蹿蹦跳跃和空中转体等动作。

手法、步法轻灵多变,对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有很好的锻炼效果,是太极拳最早的套路。

特点2:小九天多蹿蹦跳跃和空中转体等动作。

手法、步法轻灵多变,对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有很好的锻炼效果,是太极拳最早的套路。

小九天拳谱:七星八步开天门什锦背上提手下提手穿掌抱球卧虎跳涧穿掌单鞭射雁双鞭射雁三穿掌抱球白鹤升空大裆捶小裆捶叶底花穿掌抱球猴顶云揽雀尾八方掌:1立掌2横掌3撩掌4掖掌5三穿掌6翻身掌7冲掌8翻身劈掌单鞭合太极:即收势。

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歌诀
六合八法始于心心意源头神主之虚无自在静中动静中养息调精气
精气相交依日月行工火候昆仑顶刚柔进退意相随趋动形骸无迟滞
往来顺逆炼阴阳绵绵密密在胎息筑基无欲养元神学得此法永于世
无拘无束得自然我与乾坤为表里欲知有象原无象固守虚无运坎离
无极拳:源于华山《无极图》,为古老的内家拳种,是华山派祖师郝广宁所创。

郝广宁,名磷,字太古,法名大通,号恬然子,宁海(今山东牟平县)人,历代游宦,资质丰美,不慕荣仕,精技击,深穷星相卜算之术,黄老庄列未尝释手,大定七年,受王重阳背坐之启发,随意皈依,八年三月,他专往昆仑山烟霞洞,请列门第这中而求法,王重阳乃赐法名大通,号曰广宁子。

七月,王重阳令诸弟子皆归宁海,惟丘处机待侧,数日,复命丘公带召郝大通,既至,王重阳说:“我有布纳剪去两袖,我要替背,与汝过冬”。

自辍袖去先生败而受之,盖象古人传衣之法也。

自是王重阳南归汴梁,郝大通往来河北,大定十五年于沃州,觉悟玄机,功夫精进,水火颠倒,阴阳和合,九转功成。

金崇迎元年(1212)十二月三十日,逝世于宁海行天观,为全真华山派创立者,至元六年赐“广宁通玄太古真人”。

无极拳以“混吨虚空”为精义,采先天之气,调后天纯阳之精,返本还原,凝神返虚,而达无形无象境界。

无极拳属内家拳,主张形骸操练不以形。

“有形而破体,无形则居气”。

无极拳行功有十八诀,即起式为“朝”,收式为“晦”。

前后分“托、摩、揉、搓、、丝、困、缠、绕、点、按、拆、卸、顺、旋、流、合。

”根据天
人合一“的宇宙观、总结无极拳之精义,把地球自转看成是人体百骸机能。

其拳诀中包含十六种自然景象,二十七种脉象,三十种人体形骸。

蕴于内者二十种劲即为:“冷、弹、脆、快、硬、沉、长、绵、柔、巧、活、缓、轻、灵、抖、含、虚、粘、连、随。

”表里相合,内外相应。

出乎神奇,变化莫测,以稳、准、虚、灵而求快是为诀窍。

无极拳修炼有二宗:一为玄门、二为俗家,今将俗家一脉奉献给有缘者,以期共同参悟。

(一)朝字诀
1)面东而立,两掌相对,全身放松,头上顶,足下踏。

(2)掌心向下“按”,扬掌缓缓过头顶。

提气,再灌气。

(3)双掌合于头顶,运气于足,由足达指尖,双掌再下降于胸前。

身由左向右转,再由右向左,依此为序。

4)运气双掌,自胸向两侧开。

气由左足向上运,而达头顶,双掌再合至胸前。

(5)掌心向下贴膝前,气循头向右下行达右足。

双掌相插到双肩,以脊骨蠕动收缩,使气贴背行。

双掌合于胸前,左手穴府,右手气府。

(6)两足左右分列,两膝微弯成桩式,左足根向右交气,右腿抬起成独立桩式,双掌相合成运球式(如图1一10)。

(二)托字诀
(1)双掌运气直立左右分开,右掌向下灌气,左掌向上托至头顶。

然后,右掌平托向后,左掌循头转一周,朝左外转;右掌前运。

(2)双足也依次向右侧前进,进一步、跟一步。

右掌上托身左边、左掌向身后,如此循环六次。

(3)右掌朝上运至颌下,向脸边,左掌相随至左耳边。

右掌向腰后朝转,左掌相随到右边,右掌向头顶转,左掌转至裆前。

(4)右脚稍曲,提起左脚,双掌各自转掌。

左脚落下成马步,双掌上下相转。

(5)右掌向外转,左掌转至裆前,掌心向下指与裆平。

右掌至于头上对黄庭中脉。

(6)左掌左开至胸前,右掌自转向下行(如图11—20)。

(三)摩字诀
(1)头直目正,用腰带动双手运转,如抛物状,先习上盘、继而中盘,直至下盘达铺地锦为至高。

(2)前面运转完毕,再向身后转运,前领后随,体悟“摩”字内含,与大气相应,宇宙相合,前后、左右、上下、八面圆转(如图2l一27)。

(四)揉字诀
(1)右腿弯,左脚上提至右膝间,左肩垂伸直,掌向下。

右掌向左运,与左掌合。

(2)右掌右揽掌向下,左掌下运双掌相合。

双掌如揉球。

(3)左右相转,下下上上左右转,上下左右高低变。

(4)此式有十二法即(揉球、抱球、提球、握球、托球、扑球、摩球、混球、推球、抓球、抽球、砸球)(如图28—35)
(五)搓字诀
(1)双掌双合运至头顶,双膝相扣双足外开。

运掌至胸前向外掰膝,慢起,左脚前,右脚后。

(2)双掌合于胸前,右掌掐左掌指尖,头向左看,右脚向后撤步,曲膝左脚前,右脚后。

(3)左掌掐右掌指尖,头向右看,左脚前,右脚后,双掌交合齐向左右脚相提左脚前(如图36——43)。

(4)左脚向右后方撤,右脚随同一齐移动,如此六次。

(六)丝字诀
(1)双腕相合,掌分开,左右旋转做滚手法,由左至右。

(2)连环滚动,左右、上下、前后,交替相继变缠丝与解脱,连点连按,解脱拆卸。

(3)双腕相分左右提,足旋如圆,身自起(如图44——49)。

(七)困字诀
(1)曲膝半蹲,右掌直伸胸前,左掌向后抵至天宗穴。

(2)左右交替步,步为弧形,掌指朝上;掌心向前,挪步转身插左掌,右掌相继抵至天宗穴。

(3)左右半圆连环应变步,如前之势相继变动,前掌指同鼻相对,肘部与膻中相对,小指对肾(如图50—61)。

(八)缠字诀
(1)双肘相并作缠法,两足也相继运转。

左足提起,两肘抬起,转身扣步,左腿曲膝,右腿相继交换。

(2)左肩抵膝,右肘直向,肘冲天势,左腿曲膝作前后,右足曲膝立裆间。

(3)右肘朝上,左肘朝下,前后运转,掐肘钩胸,左肘上扬,屈步进腿。

(4)双肘齐并在胸前,左肘向前作抵势,右肘上扬,两腿交替进退,双肘相对,左肘右足成一线。

(5)左足向前与右肘相对,左肘右足成一线,左右高低成一式,依肘做缠法(如图62—79)。

(九)绕字诀
(1)两肘相并略弯,双臂平伸掌向前,曲膝并足坐马式,旋指为绕,运气达指尖。

(2)十指旋绕要慢,肩向后掌在前,此时用指慢慢按,不计次数(如图80——85)。

(十)卸字诀
(1)左臂前伸掌在先,右臂后伸掌需翻,提左脚向前一步,腰足背掌成一线,不可耸肩前探,头胯足成一线。

(2)提右脚、踏步,随即左脚前进一步,再进右步半蹲下势,左掌下穿,右臂后扬。

(3)提右腿,右臂前伸,左掌后扬,落步,左腿向前,左掌随即前运,右臂后扬,如此三次。

(4)提左足,伸左臂,扬右臂于后,落步,进左步,左掌下穿(如图86——97)。

(十一)按字诀
(1)双掌向前推按,下蹲成马桩。

左右横开成一字。

(2)左掌前按,右掌在胸前,拧身转掌双按。

再进右步横开成一字,双掌两侧开按。

(3)再按左掌、右掌与胸前,与上势同。

(4)双足一线,转体、按双掌、后撤右腿,转身再横开左腿,双掌向两侧按。

(5)再撤右腿,双掌向前按,再横开左步.双掌向两侧按。

(6)下坐成马桩,双掌向前按出(如图98—l09)。

(十二)拆字诀
(1)双足并齐,两腿略弯,两臂弓伸,掌指向前。

(2)两臂弓伸在胸前,手十指慢慢缠绕翻拧。

(3)开步成马桩,双肘贴肋向后撤,两掌由腋下穿出翻拧缠绕。

(4)向左旋,进右步,回掌,诀法为:“有顺则拆困在内”(如图110一l13)。

(十三)点字诀
(1)左腿微曲,提右脚,探右手,左掌收在右肩前。

落步,提左腿,右臂上扬,左掌下切。

(2)进左步,左掌向前下切,右掌由前向下、向后划出。

(3)曲膝半蹲成抱球式,右手上,左手下,左步在前。

(4)右转身,左手向前点出,右手随身后扬。

撤左步,左转身,俯身下切左掌、右掌指天。

随即翻身180度。

右手下点于左侧、左右手上点于左侧。

(5)藏身匿影并步,再开步,半步提膝右掌前点出。

进步成弓式桩,右掌下按点。

左手合于右肩部。

(6)进步坐盘,双手相合扣点,提左腿,扬右手,点左手,落左腿,右手由上向下点出,左手合于身体右侧。

(7)进左步,左手由侧向前点出,右手由上回落于右侧,再收左腿,左手收回,指向于天,右手后扬。

(8)左手由上向下俯身点出,右手后扬,撤右步,进左步,右拧身,右手向右侧横点,左手相应向左侧点出,再撤左步,扬右手,立左掌。

(9)腿右步,成横开弓步桩,右手下点,左掌扬起成斜飞势。

重心移至右腿,双掌相合,随即拧身成弓桩,双掌相合于膝前(如图114——13 5)。

(十四)顺字诀
(1)收左步,转身成马步桩,双掌分别按于体两侧,双掌向外划弧。

收至胸前,成掌心向下,掌指朝前。

(2)提左腿,右手向后运,再转至右侧,左掌置于体右侧。

(3)向前落步,翻运双掌,置左掌于前,右掌于后,左掌下划,右掌后划上翻置于头顶,掌心向上(如图136一140)
(十五)旋字诀
(1)右掌向前下划翻掌,左手上运相合,成双爪抓球,重心右移,左手向下划,右手外翻,随即向身体左侧摆出。

(2)正身成马步,左手向后划出,右手也向后划出,相合与胸前,半式相开掌抓球。

(3)蹲身下式交抓球,起身双爪于两侧平划双圈,随即向身体右侧摆出,再回身向左侧摆出(如图14l—147)。

(十六)流字诀
(1)屈弓半蹲,左手反划向前出,右手于胸前反划下置右侧。

(2)左手反回向后划与右手相合于体右侧。

随即双臂抡起由右侧划落,右手前、左手置于腹部,再向上向后抡右臂一圈,右手置于头顶(如图148——151)。

(十七)合字诀
(1)身体下蹲,成马桩,右手下落,双掌置于两侧,
(2)起身,两手平开,向上托球,头向上仰,双掌由后向前在头上划一圈,出左脚,走无极圈,再回身相转,双手下落,掌心向下,成马么桩(如图152一156)。

(十八)晦字诀
(1)双手下落,再由两侧,翻掌划起至头顶,相合。

(2)双手分开,向左右两侧下划,再由胸前出至头顶。

随即双手下落,双手合于腹部。

(如图157—160)。

无极拳十八字诀中包含十六种自然景象,即:风、寒、暑、湿、燥、火、雾、雷、闪、电、雨、雪、冰、霜、虹、露;二十七种脉象,即:浮
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洁、代;三十种人体形骸,即:头颈、肩肘、腕胯、膝腿、指掌、足踩、腰胸、筋骨、气血、皮肉、心肺、肝胆、脾胃、肾膀、胰脐。

修炼此拳可达修心、养性、强身健体,以天炼人,与宇宙相合,是防身自卫的一种高级拳种。

华岳心意六合八法名称之内涵华岳心意六合八法心意法六合为体八法为用内养心性外修形体
开合升降化象虚空神形清灵动定静通
六合
体合于心心合于意意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动动合于空
八法
气行气集神骨骨劲内敛形化象模仿随圆通策应
提顶悬虚空还往来还复勒定静守虚伏隐现藏机
拳学五字歌诀
心意本无法有法是虚无虚无得自然无法不容恕放之弥六合
包罗小天地释家为圆觉道家说无为有象求无象不期自然至
要学心意功先从八法起首练筑基椿养我浩然气遍身皆弹力
见首不见尾无象亦无意收放勿露形松紧要自主策应宜守默
不偏亦不倚视不能如能生疏莫临敌动时把得固一发未深入
审机得其势乘势击与顾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
攻守任君斗步步占先机时时要留意蓄力如弓圆发劲似箭直
悟透阴阳理刚柔互参就调息坎离交上下中和气守默如卧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