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历史脉络
初期发展阶段 社会 组织 形式 家国一体的宗 法分封制(夏 商周) 封建社会阶段 家国一体的宗 法君主专制 (秦汉至明清) 近现代时期 宗法君主专制 (晚清) 宗法军事独裁制 (民国)
物质 生存 方式
原始协作式农业 自然经济(夏商 周)
小农业与家庭手工 业相结合的地主经 济(秦汉至明清)
城市商业分工
城市因为有了商业的动力与活力, 商业城市经济更快发展起来, 并以商业联系为纽带, 出现了一定的分工, 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 色。 到明清时 南京、 杭州、 苏州、 松江等发展成为纺织业及交易中心; 开封、 济南、 常州、 芜湖、 荆州、 南昌、 成都等成为粮食业中 心; 淮安、 济宁、 东昌、 临清、 德川、 直沽等成为南北商业及交易 中心; 微州、 池州、 湖州、 徐州等成为印刷及文具交易中心; 大同, 开原、 洮州、 河州、 大理等成为边地及各族茶马交易中心; 而福州、 泉州、 广州、 宁波等则成为沿海外贸港口,
近代中国城市时代特征
1.近代城市网络的初步形成与沿海城市中心地位确立有关。 古代城市体系表现为一种缺乏横向联系的垂直结构,城 市之间主要是一种行政统属关系,其联系的纽带是行政指 令。传统城市体系中的经济交往一般只局限于短距离和中 距离区域,而远距离的大城市间基本上处于一种遥隔状态。 近代工业化运动与城市商业功能增强使得传统封闭区 域行政城市逐渐向开放的横向经济中心城市转型。 如天津、南京等城市早在19世纪 80年代就超越行政疆 域界线 ,与山东 、湖北 、江苏 、浙江等地城镇发生唇齿相 依的经济联系 。武昌作为两湖地区湖广的行政首府 ,由于 其成为“采铁、炼钢 、开煤 ”的工业重镇 ,也跨越行政疆 域界限 ,把触角伸 向管辖范围 以 外的城市。
The End
三、中国古代“城”与“市”
城郭与商业市场相互促进了中国城市文 明的发展, 城市在商业市场的作用下蓬 勃发展。中国许多古代城市的兴起和发 展, 很大程度上都与商业的发展相联系, 因为商业为城市注入了发展的动力和活 力。反过来, 城市的进步又极大地拉动 了商业的发达,两者相辅相成、 和谐发 展。
城市商业发展细化
古代城市的建设发展, 很注意商业经济发展这一 因素, 精心规划城市道路以便利通商, 各类开放性的 商业街道承接商业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 如有市令管理的 “市楼” 和 “市署”, 比较规 范化的商业区; 在居民集中的里坊, 有许多小商店, 街坊店铺相连, 实用方便, 很能发展个性化特色; 城 市也开设了夜市, 夜市从被禁止到开放, 是城市管理 水平得到提高和向开放城市发展的表现; 当时被称为 “草市” 的自由市场也在城市发展的需求中获得立足 和发展, 甚至出现了较大宗的市场贸易等。城市居民 的娱乐场所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它是城市 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近代中国城市化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 市形态走向近代。中国城市近代化发源于西方资本主 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 在通商口岸崛起。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人依靠 自力和内力推进近代城市化的首次尝试。如:由于工 业制造业需要可靠的动力来源以及劳动力 、原料来源 , 于是伴随着一批军工和民用企业的出现 ,诞生了一批为 其提供原料的新型企业如煤矿、铁矿等 ,开始了 中 国 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华北地区包括秦皇岛 、唐山城市的 形成以及天津的崛起而形成秦皇岛至天津一线城市带 就与开平矿务局的兴办直接相关。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特点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 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 使城市建设趋于对称、序列,追求整体与完美,秩序与规 律,和谐与统一的特点,这种高度理性美在世界上是无与 伦比的。 2.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层院 落式住宅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巨大。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 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这种手法由住宅组合扩展到公 共建筑再扩展到城市。儒家思想(社会等级秩序)深刻影 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 3.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之规划理念,体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存之观念;充分考虑自然特色,不拘形式。 4.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
• 西汉武帝时期,中国正式形成了横亘东西的 一条以黄河为主体的大运河 ,并为以后历代 所沿用。东西大运河的开通 ,大大增加了从 关东各地运往关中和长安的漕粮数额。
明清时期
在明清以前 ,运河开挖的目的主要是保证首都供 给的漕运之用 ,其经济交流的作用十分有限。到 了明清时期 ,随着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 ,南北大运河成为联系全国经济的交通大动脉 , 才在运河沿岸形成一批转口贸易城市。 运河 — 漕运 — 商品经济 — 城市内部市场之间构 成了同步运动 ,运河构成了城市发展的最为重要 的条件。 天津、 通州、 扬州、 淮安、 苏州、 杭州等城镇 的发展 ,与运河息息相关。这些城镇构成中国城 市史上的 “运河城市” 类型。
西周都城镐京 (西安) “匠人营国, 方五里, 旁三门, 左 祖右社, 面朝后市” ,可见当时的人已注意到商业市场的作 用, 各种商业、 服务行业甚至娱乐场所应运而生。 由于拥有一定规模的街市 (市场) 和街道相连的商业区, 镐 京成为当时全国最大最繁荣的城市, 出现了 繁忙热闹景象。 把 “市” 建在城里收到了很好的发展效果, 所以在中国封建 社会里, 这种做法几乎一直被遵循着。“聚者有市, 无市则 民乏” , 城市发展, 对商业市场的依赖也越来越大。 西周之后, 秦汉以来, 西安仍以其发达的商业维系着全国政 治经济中心的地位。入唐后, 商业日趋繁盛, 它也一跃成为 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 其他著名的城市如洛阳、 南京、 开封、 郑州、 北京、 广州 等都有类似的发展经历。
2.城市功能呈现复合化特色。 转型期城市功能的复合化的一个具体表征便是城市外 在景观的变化 ,在新起 的近代城市群里 ,为考虑商贸和 生产 的需要 ,城市平面一般依 河流与铁路沿线作幅射状延伸 ,不 象传统城市那样讲求方格网状似的 整齐划 一 ,市 区平面没 有 固 定 的形状 ,更没有城垣 、壕沟 。如开埠前后 的 汉 口 街道主要沿汉水和大江 口 一线延伸 ,其布局构成一 片狭长 的 空 间地带 ,显然是为有利商业活动而沿江沿河 自然形成 。 天津 旧城虽然筑有城垣 ,但开埠后 的天津却脱离 旧 有城市 格局而沿海河走 向 自然发展的工商业和港 口 贸易 城市 。 上海的新市 区北市完全脱离老市 区拔地而起 。 3.近代城市功能结构的工业化与商业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 愈来愈优于乡村,使城市的社会关系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该时期城市化的发展特点为城市的两极化 ,即 小城市 与大城市发展较快 ,中等城市则发展滞缓 ,5~20 万人的小 城市占城市总数的85.2% ,人 口占城市总人口的45.9%,截 止 1936年的统计 ,全国 20~50万的中等城市18个 ,城市人 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8.6% 。50~200万 人的 城市9个 ,超过 200万人的城市1个 ,这10个城市人口占全国城 市人口总 数的35.5% 。其中上海人口已达348 万 ,约占全国城市人 口总数的10.85% ,其余城市依次是北京 、广州 、天津 、 南京 、汉 口 、香港 、杭州 、青岛 、沈阳.
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的地主经济同工业商品经济 并存(近代)
社会 地理 环境
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古 代)
逐渐开放的大陆—海洋 型(近代)
二、运河对城市发展影响
人类物质产品聚集途径包括:
(1)物质生产在城市空间的集中 ,这只适合于工业 ,而 且生产者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还是需要通过其 他途径供给 ,因而在古代城市发展中 ,这一聚集方 式的作用有限 ,要到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后才成为城 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2)通过商业途径聚集物质产品 ,这是古代城市发展 重要的人工基础之一。 (3)另外还有一个容易为人们忽视的途径 ,即通过行 政系统的调集和分配。 无论是商业途径的聚集还是行政系统的调集 , 都涉及到交通运输这一基本条件。
4 频繁的近代战争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 (1)对城市物态本体的影响 每当大规模战争之后,城市物态构成要素中的基础设施、 商铺、工厂、民房以及军事建筑等总是难于幸免。 (2)对城市人口的影响 战争造成人口锐减的表现在两方面:战争造成的人口的直 接伤亡,还有离散性逃亡,对于人口原居地的城市而言,所表 现的都是城市人口总存量的迅速下降。 (3)对中国财政经济的影响 军事费用的急剧增加,财政开支总量增大,而且近代中国 战祸不断,而且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的巨额“战争赔款”, 使中国的财政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局面。 (4)对城市商业贸易的影响 战争对商业场所、经营的直接性损毁,而且间接影响商业 贸易的发展条件,诸如交通运输网络、税赋、价格、社会购买 力、市场空间范围、商业运营投资环境的破坏性影响。
随着交换的日益活跃, 为方便经营, 小城郭 越建越多,“城郭沟池” 与相对固定的交换 场所也越靠越近, 互为呼应, 即“市” 的 场所 (市场) 逐渐由 “鄙” (城外)转到 “邑”(城郭) 内里,互为一体,“城” 与 “市” 的结合便形成了 “城市”。
以西安为例
西安, 它曾是我国历代王朝建都最多、 时间最长的地方。自 西周始, 先后有秦、 西汉、 前赵、 前秦、 后秦、 西魏、 北 周、 隋、 唐等十个朝代在此建都,前后长达一千多年。
秦汉时期运河发展
尽管秦京咸阳和汉都长安 ,均地处物产丰富的关中平原 , 但当地所产仍远远不能满足这一巨额需要 ,还必须依靠 全国范围的供应。因此秦汉Fra Baidu bibliotek期,全国统一,运河发育 逐步形成全国水运网。开凿“灵渠”是秦代最辉煌的运 河过程,沟通湘、漓二江。沿湘水而下,可入大江;沿 漓水而下,可入西江。从此运河事业扩展到岭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