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人
吴有训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龙源期刊网 吴有训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作者: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09期吴有训,出生于江西省高安县,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后任该大学物理研究室助手和讲师。
与康普顿合作对康普顿效应进行系统研究。
1924年与康普顿一起发表论文《钼的Ka射线被轻元素散射的波长》,1926年秋回国,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学校长。
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長。
195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77年逝世于北京。
吴有训于1897年 4月 26日出生在江西高安石溪村,7岁时他入家塾学习。
1912年这个农家子弟先到县城又到省城度过了他的中学时代,191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1年考取官费留美资格,赴美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康普顿教授。
康普顿通过研究 X射线经过石墨等物质时发生散射后的光谱组成,提出了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即康普顿效应。
但康普顿只进行了石墨等少量实验,验证尚不够充分,对这一理论的普遍性缺乏可靠的说服力。
吴有训接受了验证康普顿效应的课题,夜以继日埋头于实验室里,进行艰苦的实验和严格的计算、分析、整理,终于获得了15种元素散射X线的光谱图。
他的实验不管是在精细度还是在可靠性方面都无可挑剔,形成了对康普顿效应广泛适用性的强有力证明,引起科学界的关注。
康普顿效应很快为物理学家们所接受,1927年康普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吴有训的工作也得到了物理学界的重视,他的名字随之而闻名中外。
1925年吴有训以“康普顿效应”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
取得博士学位后,康普顿盛情邀请他继续留在实验室工作,但他毅然决定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为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贡献力量。
1928年,吴有训被聘为清华物理系教授,先后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与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注重为学生打好基础,强调“本系自最浅至最深之课程,均注重于解决问题及实验工作,力矫现实高调及虚空之弊”。
虽然已是知名的科学家,但他亲自讲授《普通物理学》等基础课程。
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十大科学家
门捷列夫因发现元素周期表,曾很接近诺贝尔奖。1905年 和1906年,他都获得了诺贝尔奖提名,但最终都未获奖, 原因是评审委员会中的一名委员认为,门捷列夫的贡献太 过陈旧,而且已经众所周知,所以不应给门捷列夫颁奖。 1906年的化学奖颁发给了亨利〃莫桑(Henri Moissan), 获奖理由是他发现了一些新的元素,但在此之前,门捷列 夫就预言了这些元素将被发现。与吉布斯一样,门捷列夫 于1907年去世,彻底与诺贝尔奖无缘。
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十大科学家
1. 利塞〃迈特纳(Lise Meitner):发现核子分裂,却与1944年诺贝 尔化学奖擦肩而过 1907年,受过良好教育的物理学家迈特开始与德国化学家奥托〃亨 (Otto Hahn)合作进行研究。他们一起合作了30年,直到1938年,迈 特纳因为是奥地利犹太人而被驱逐出纳粹德国。迈特纳移居到了瑞典, 仍然通过邮件和亨继续合作。她的自传和两位科学家来往的邮件显示, 是迈特纳指导亨实验,并且最终发现了核子分裂。但是,亨独自公开 了这项发现,并没有提及迈特纳的贡献。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迈特 纳表示可以理解亨的这一行为。历史学家称,亨原本是想当政治形势 安全后,把荣誉给还给迈特纳的。但他最后独吞了整个荣誉,声称核 子分裂是他一个人的发现。亨获获得了194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迈 特纳曾多次被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最终都遗憾地错过了。 美国物理学会首席科学家菲利普〃舍韦(Phillip Schewe)表示,至今 绝大多数物理学家都认为迈特纳的诺贝尔奖是被亨抢走的。
许多没有得到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学者一样 在相关领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人们也会 永远记住他们。或许正如那句话所说:诺贝 尔奖仅仅只是个荣誉称号,我在乎的只是过 程而非结果 。
谢谢观赏
全球十大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科学家
虽 然 尽 管 詹 姆 斯 ・ 森 、弗 兰 贝尔奖 第 一次 授历 中记载 , 巴 西斯 ・ 克里 克 的理 论 研 究加 速 了这 内尔 的导 师 休 伊 什 以及 同事 马 丁 ・
赫恰 勒 也是 哈 勃望 远镜 的创立 人 之
迈特纳指导亨实验 ,并且最终发现 研 究 被提 名 。但 是 ,有 一位 评 审委 论基 础 ,但 爱 因 斯坦 在 有 生之 年 未
了核 子分 裂 。但是 ,亨独 自公 开 了 员近乎固执地认为 ,遗传物质存在 能给 出有 效 证 明 ,导 致 他 没 能 因为 这 项 发现 ,并 没有 提 及迈 特 纳 的贡 于 蛋 白质 中 ,D A 是 遗 传 物 质 赖 相对 论 而获 诺 贝 尔物 理 学 奖 。 巴赫 N只
2 0 年 , 戴 维 斯 、 小 芝 以及 02
另 一 位 科 学 家 里 卡 多 ・ 尼 科 因 为 贾 太 阳中微 子 相 关研 究 ,分享 了该 年
国 物 理 学 会 首席 科 学 家 菲 利 普 ・ 舍 弗 兰 西斯 ・ 里 克 、詹 姆 斯 ・ 克 沃森 等 度 诺 贝 尔物 理 学奖 ,唯 独 巴赫 恰 勒
国 。 迈 特 纳 移 居 到 了 瑞 典 ,仍 然 获 诺 贝尔 奖提 名 。费尔 德 曼称 ,起
诺 贝尔物 理 学 奖可 以说 是 最戏
通 过 邮件 和 亨继 续 合作 。她 的 自传 初 ,艾弗 里 由于 对 于抗 原 的研 究工 弄 人 的 。最 著 名 的 当数爱 因斯 坦 的 和 两位 科 学 家 来往 的 邮件 显 示 ,是 作 而 获 提 名 ,后 来 是 因 为 对 D A N 的 相 对 论 ,它 动 摇 了牛 顿物 理 学 的理
蟹 l l瓣 黧l l
60年代中国三次拒绝诺贝尔奖
60年代中国三次拒绝诺贝尔奖:资产阶级的奖不要来源:搜狐社区收藏时间:07-11-26 13:22 跟帖:0条杨振宁三次向中国领导人提议:为胰岛素工作提名诺贝尔奖第一次:周恩来委婉拒绝第二次:江青说:“资产阶级的奖金,我们不要!”第三次:邓小平、聂荣臻、周培源等非常重视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这项成果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它像“两弹一星”一样,证明了中国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仍可在尖端科研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一决高下,甚至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许多人认为,这一次中国人与诺贝尔奖距离最近,简直可以用“擦肩而过”来形容。
对于未能获奖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猜测。
弹指之间,40个年头过去了。
回眸当初,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一些以讹传讹的“事实”也开始得到澄清。
在国家科委的撮合下,1963年下半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和中科院有机所、生化所又开始重新酝酿合作。
为了避免上次的教训,他们约定:“不搞‘上海’的胰岛素,不搞‘北京’的胰岛素,不搞这个单位的胰岛素,不搞那个单位的胰岛素,不搞‘你的’胰岛素,不搞‘我的’胰岛素,联合起来,一心一意搞出‘中国’的胰岛素。
”1964年年初,在邢其毅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大学化学系的陆德培、李崇熙、施溥涛、季爱雪和叶蕴华等五位教师(后来又增添了研究生汤卡罗)奔赴上海,开始和有机所的汪猷、徐杰诚、张伟君、陈玲玲、钱瑞卿等不分彼此的协作。
他们共同负责胰岛素A链的合成。
而生化所方面,在钮经义、龚岳亭等人继续合成胰岛素B链的同时,拆、合小组仍在为提高重组活性而努力。
他们于1964年8月、1965年5月先后拿到了B链和A链。
1965年年中,当A链积累到100毫克(此时B链已积累到了5克)时,杜雨苍等人开始做全合成实验。
出人意料的是,注射了合成产物的小白鼠并没有因惊厥反应而跳起来。
对所剩不多的A链视如生命的有机所所长汪猷拒绝再提供A链,认为不是B链就是杜雨苍的结合方法有问题。
诺贝尔奖十大争议事件
诺贝尔奖十大争议事件1.爱迪生拒绝领奖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和托马斯·爱迪生这对“冤家”水火不容,两人拒绝共享同一奖项,并声称如果一个人抢先获得了该奖,另外一人就绝不会接受。
1915年11月,当特斯拉与爱迪生两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来时,他们都选择了拒绝接受。
2.和平奖首次颁给“良心犯”1936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德国非战主义记者卡尔·冯·奥西埃茨基。
但是纳粹当局不允许奥西埃茨基本人去奥斯陆领奖。
1937年,震怒的希特勒颁布一项法令,禁止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因为他认为和平奖颁发给奥西埃茨基是对他的侮辱。
获奖的奥西埃茨基被送进一个民间医院,但始终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
1938年,由于在集中营长期遭受酷刑和虐待而重病身亡。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和平奖颁发给良心犯,开创了此奖“干涉内政”的先例。
正如勃兰特所说:颁奖给奥西埃茨基,“是对掌权的野蛮主义的道义上的战胜”。
从此,诺贝尔和平奖开始面向人权。
3.希特勒获和平奖提名1939年,瑞典一个国会成员提名阿道夫·希特勒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该提名随后便被取消。
4.前苏联阻止作家接受文学奖1958年,鉴于《日瓦戈医生》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世界性影响,瑞典文学院授予帕斯捷尔纳克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变得十分微妙。
有关小说问题的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西方有些人借小说中的某些情节和字句攻击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苏联也开始反击。
一时间气氛非常紧张,那些从未读过这部小说的人也开始批判起帕斯捷尔纳克。
紧接着在11月4日,苏联政府授权塔斯社发表声明,如果帕氏出席颁奖大会并不再回国,苏联政府对他决不挽留。
帕斯捷尔纳克对事态的发展始料未及,便提前在10月29日宣布拒受诺贝尔文学奖。
帕斯捷尔纳克的委曲求全终于起了作用,加上世界舆论的帮忙,他仍得以留在自己的祖国,住在莫斯科郊外的小村庄里,直至1960年5月30日病逝。
他是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仅未曾因获奖而取得荣誉,反而招致耻辱和灾难的作家。
这个知名化学家为何屡屡错过诺贝尔奖?
如果你对化学感兴趣,一定对这个名字不陌生——吉尔伯特·路易斯(1875—1946年),他是20世纪最知名的美国化学家之一,也是高中乃至大学化学课本中的常客:高中时用来表示分子和离子结构的“结构式”“电子式”是路易斯首创的;大学里学到的路易斯酸碱更是直接以他的名字命名。
此外,反应体系的熵值定义、辐射能的最小单位“光子”的提法以及氢的同位素氘的发现等都是路易斯的重要贡献。
这样知名的化学家,他却从来不曾获得诺贝尔奖,这背后有什么“黑幕”呢?“落后”的化学键理论时至今日,化学家们发现的或创造的元素只有100多种,但以这些元素为原材料制造的化合物却有千千万万种,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元素,也可能制造出完全不同的物质。
为什么很少的元素却能合成这么多的化合物,元素间存在什么力量让它们出现这么多的组成方式呢?在20世纪初,这个问题存在于所有化学家的心中,路易斯也不例外。
1916年,德国化学家柯赛尔测定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化合物的电荷及其电子数,发现这些物质的组成微粒都带有电荷,所带电荷与其电子数相等,因此他提出了离子键理论。
当原子获得或失去电子,它就变成带有一定电荷的离子,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带电荷相反,相互吸引形成了物质,两者之间的作用力叫做离子键。
但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离子形成的,那些不带电荷的物质间又存在什么力量呢?1923年,路易斯在离子键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他认为两个或多个原子相遇时,它们不一定会失去或得到电子,而是可以共享一对或多对电子,从而形成稳定的分子。
例如,外层各有一个电子的两个氢原子相遇时,两个氢原子可以共享这两个电子,这时它们的外层电子结构都达到了稳定的状态,就形成了氢气分子。
这种原子共享电子形成的作用力被称为共价键。
共价键的提出非常具有开创性,可是人们不相信,为什么氢原子就可以共享电子,而不像其他化合物的原子那样失去或得到电子呢?该如何证明共价键的正确性呢?量子力学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
老舍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老舍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李泉琳
【期刊名称】《作文通讯:实用阅读版》
【年(卷),期】2010(0)7
【摘要】挂着宽边眼镜、儒雅如空谷白云的老舍,1968年,他像当年的屈子,投进清粼粼的湖中,与世诀别了。
可叹在那样的年月,中国屈死几个文化人,也不算什么大事。
但是,那一年他被敲定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总页数】2页(P37-38)
【关键词】诺贝尔奖;老舍;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文化人;候选人;儒雅;屈子
【作者】李泉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试管婴儿之父”张民觉: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J], 夏明亮
2.“试管婴儿之父”张民觉: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J], 夏明亮
3.21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作家 [J], 乐楚;彭如
4.吴育训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J], 韦庆媛
5.赵忠尧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乞丐教授” [J], 郑志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详解
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年11期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河北省内丘中学侯建敏1895年11月27日,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巴黎写下了薄薄的一页纸。
他逝世以后,他的家人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了这页纸,也就是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从1901年颁发第一届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有占全世界1/5的人口,至今没有一位大陆的科学家获此殊荣。
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不行?不是的。
其实在中国科学史上,单在物理学方面就曾有过三位物理学家作出了达到“诺贝尔物理奖”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都与诺贝尔物理奖擦肩而过,最后却失之交臂。
这三位物理学家分别是吴有训、赵忠尧、王淦昌。
1、吴有训的伯乐难求吴有训(字正之)(1897~1977),江西高安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
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的前身)。
1922年1月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
正好在这两年,康普顿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吴有训就随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
1923年,他正式成为芝加哥大学教授,吴有训也正式成为他的研究生。
所以几乎从一开始,吴有训就和康普顿一起进行 X射线问题的研究。
1922年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量子散射时他发现:当用单色X射线作射线源,对一些较轻的元素(如碳)进行散射实验时,经元素散射后的X射线的波长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一种异常现象。
康普顿把这种现象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对异常现象选择了量子论式的解释,这就是他著名的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
但这个发现当时并没有立即获得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效应与经典理论有很大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康普顿所获得的实验证据还不充分,使相当多的物理学家不敢贸然相信,大家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感兴趣的观望态度,都在等待着进一步的实验事实。
与诺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作家
与诺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作家
鲁迅婉拒:我们不配得奖1927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时,曾经拟提名作家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鲁迅干脆地说了句不配:“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
”
沈从文:而去世而错失诺贝尔文学奖资深评委马悦然曾在接受采访时断言:1988年,沈从文如果活到10月就肯定能得奖。
林语堂:赛珍珠提名据透露,提名林语堂的不是别人,而是因描写中国南方小镇的长篇三部曲《大地》的美国著名女作家塞珍珠。
老舍:梦碎文革中国正值“文革”。
而老舍就在这一年获诺奖提名,到了最后五名决赛名单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老舍第一,但老舍已经去世。
巴金:获赞载入史册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曾推选中国著名作家巴金角逐公元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
北岛:一票之差据说北岛在一九九六年以前曾多次进入终审名单,有一次投票表决时,只有一票之差。
历届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中国作家
历届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在莫言之前,他们都与该奖项擦肩而过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在2012诺贝尔文学奖中被提名并且入围,最终获奖。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对《明报月刊》表示,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入选了,而且马悦然认为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
1988年,马悦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处询问沈从文是否仍然在世,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其实,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
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得奖者是沈从文,但因为诺贝尔奖只会颁授给在世的人,虽然经过马悦然屡次劝说破例颁发给沈从文,马悦然使出浑身解数还是无效,最后哭着离开了会场,因此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失之交臂。
本名赵振开,1949年出生,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
1990年旅居美国,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
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
王蒙美国一文学团体曾提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参加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称其“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他的巨大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造就了他成为一代文化大家和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
我国科学家几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原因初探
中 图分 类 号 :5 G2
文献标识码 : A
一
百 多 年 前 出 生 于 斯 德 哥 尔 摩 的 瑞 典 化 学 家 、 程 工
里奥 ・ 居里 发现用带电粒子去轰击元素会产 生一 种不带 电 的中性粒子 , 这种粒子是什么?王 当时预测这是 一种未被 发现 的新粒子 。当时和王 淦 昌一起作 研究 的奥地 利女科 学家麦特勒和王 的导师都认 为研究 这个 中性 粒子没 有意
了穿 透 力 极 强 的 中 性 粒 子 — — 中 子 。 中 子 的 发 现 一 方 面
打开 了人类认识原子核 内部结构 的大门 , 为人类 进一步 又
进 行 人 工 核 反 应 研 究 提 供 了 更 有 效 的 实 验 手 段 。查 德 维 克 因 此 获 得 13 年 诺 贝尔 物 理 学 奖 。 95
义, 不愿 将 实 验 继 续 下 去 , 接 受 了 这 个 建 议 。 后 来 这 个 王
师、 实业家阿尔弗雷德 ・ 贝恩哈特 ・ 贝尔( oe,83 1 . 诺 N bl13 .0 2 —19 .2 1 ) 生致力 于炸药 的研究 , 1 86 1 . 一 0 共完成 30多项 5 发 明( 以其发明的硝化甘 油炸药 最著名 ) 积 累了巨额 财 并 富, 对人类文明和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 年 他写 85 了一份遗 嘱 , 布献 出大 部 财产 ( 90万美 元 ) 为 基 宣 约 2 作 金, 用其 产生的利息设立 5项奖 : 理学奖 、 学奖 、 物 化 生理
摘
要: 本文介绍 了我 国科 学家最接近摘取诺 贝尔奖的成果 , 并从 以下六方面分析 了失利的原 因: . 1科研
经 费投入不足 ; . 2 基础理论研 究尚待加 强 ;. 3 创建 良好 的科研 环境 ; . 4 注意人才储 备与 警惕 国际人 才掠夺 ; . 5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1C1051)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曾学清(1982-),女,青海互助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曾学清(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501)摘要: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科学的重视,以及对科学家及科学家精神的崇尚。
当前,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大背景下,高校合理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分析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及关系,明确新时代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意义及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并从课堂教育、网上网下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三方面探索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家;科学家精神;科学精神;科技创新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2-0141-04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历程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时代,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继续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落实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
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指出: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
[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2]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促进科技强国战略的落实,推进高校铸才、育才工程的实施。
一、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及关系要想理解科学家精神,首先必须充分理解科学精神。
阿累尼乌斯
著作:《溶液理论》 《宇宙物理学教程》 《免疫化学》《生物 化学中定量定律》 《化学原理》等 荣誉:除1903年获 得诺贝尔化学奖外, 还曾获英国皇家学会 戴维奖、吉布斯奖、 法拉第奖等。
• • • • • • • •
1891年回到瑞典,担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学院讲师 1895年升为教授 1896年任校长 1900年参与到创立诺贝尔基金会和诺贝尔奖的活 动中 1901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1905年任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 1911年选为本国皇家学会会员。 1927年退休。10月2日卒于斯德哥尔摩。
生平简介
教育经历 我的童年 我的中学 我的大学
生于乌普萨拉的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是一个农民, 父亲是乌普萨拉大学的土地测量员。阿累尼乌斯 3岁就开始识字,并学会了算术。父母并没有专 门教他学什么,他是看哥哥写作业时逐渐学会了 识字和计算。他的启蒙教育可以算得上“无师自 通”了。6岁时就能够帮助父亲进行复杂的计算。
学术成果
• 化学上贡献:提出电离学说,认为电解质溶于水, 其分子能离解成导电的离子,这是电解质导电的 根本原因,同时溶液愈稀,电解质电离度越大。 电离学说是物理化学上的重大贡献,也是化学发 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提出了酸、碱的定义; • 提出活化分子和活化能的概念,导出著名的反应 速率公式,即阿累尼乌斯方程。
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
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物化“三剑客”之一
启示
学术成果
教育经历
生平简介
瑞典物理化学家 1859年2月19日——1927年 10月2日 电离理论的创立者 得出著名的阿累尼乌斯公式 还提出了等氢离子现象理论、 分子活化理论和盐的水解 理论,对宇宙化学、天体 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等也有 研究 获得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两弹城定位分析
两弹城定位分析中国“两弹城”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位于梓潼县城南,曾经是我国核武器研发的重要基地。
现在是“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两弹城”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城南长卿镇,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建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占地1000余亩,曾今是我国核武器研发的重要基地,我国总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有22次在这里完成。
中国“两弹城”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摇篮,邓稼先、于敏、王淦昌、朱光亚、陈能宽等9位“两弹一星”元勋、16位院士、2万余名科研工作者当年在梓潼“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两弹一星”事业的艰辛历程中留下无数红色事迹。
如今,“两弹城”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2013年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中外游客500余万人次,接待游客团队近5000余场。
先后被授予“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等多项称号。
20世纪60年代,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中央决定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1969年底,依照“靠山、隐蔽、进洞”的三线建设精神,中国核武器研制从青海迁至梓潼长卿山下。
这就是现在的中国“两弹城”。
中国“两弹城”现存修建于60年代中期的建筑物167栋,有保留完整、弥足珍贵的大礼堂、办公楼、档案馆、模型厅、情报中心、邓稼先旧居、“小白宫”、将军楼和800余米的防空战备洞等建筑及大批具有历史特性的宣传标语,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防科学家的题词石碑70余块。
中国“两弹城”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列入全国100大文物新发现之列,是全国唯一、不可复制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
2013年,梓潼县委县政府加大对基地的保护与开发,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新建成“两馆一通道”,使基地建设上档升级。
目前,陈列馆设施完善、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已成为集瞻仰纪念、保密教育、怀旧体验、红色旅游、拓展训练、会议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科学家曾擦肩而过——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
中国科学家曾擦肩而过——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中国科学家曾擦肩而过——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中国科学家曾擦肩而过不少获奖者都擅长社交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结果已经全部揭晓。
从近年自然科学的几个奖项看,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自2000年到今年,生理学和医学、物理学、化学这三项奖大都是由三人分享。
按照诺贝尔的遗嘱,这些奖项最多也只能由三人获得。
一些专家认为,这种迹象表明,诺贝尔奖的评选规则已经落后于现代科学研究的方式。
获奖人数限制太死现代科学研究的方式与诺贝尔时代已大不相同,它的特点之一就是集体研究、成果共享。
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一项重大的发现往往是许多学科的科学家或者是几代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如果把获奖者限定在三人,当然就会使不少应该得奖的人得不到奖。
正因为如此,有的科学家会在获奖后对前辈和同事的帮助表示真诚的感谢。
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美国赖斯大学教授斯莫利在得知获奖的消息后说,他为和他一起做实验的两位研究生没有被列入名单而深感遗憾。
二战前,犹太女科学家梅特纳在德国凯撒·威廉化学研究所工作,她领导的一个小组在核能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由于纳粹的迫害,她不得不中断研究,离开德国,转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
到瑞典之后,她仍设法与小组联系,指导小组的研究。
可没想到,就在她离开德国半年后,她原来所在的小组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她的后继者、小组负责人哈恩教授因此而获得了194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英雅教授与梅特纳女士是好友。
她回忆说,梅特纳到瑞典后,为不能继续进行她的研究而感到十分痛苦,常常一个人独自落泪。
特别是哈恩来领奖时,竟连梅特纳的名字提都不提。
因为哈恩害怕人们知道,他曾同一个犹太妇女一起共同工作过30年。
诺贝尔奖最多只能发给三人的规定也使中国科学家与之擦肩而过。
记者在瑞典工作时曾听说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初,有资格参加生理学和医学奖评选的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波隆贝克教授在澳大利亚工作。
“试管婴儿之父”张民觉: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离开家 乡 , 骑 着一 头骆驼 , 沿着清澈 叶先 生别 出心裁 地选 择简 ・ 奥斯 汀 民觉信心倍增 ,他 在这篇论文发表 的岚河岸边 的小路 ,随父亲到数百 的小说《 傲慢与偏见 》 作 为英 文学习 后说 : “ 只要 自己勇于探 索 ,善于用 公 里 外 的省 城 太 原 ,进 入 刚 刚 创 办 的教材 。张 民觉 的英文基 础本来 就 直观 的实验方法 验证 自己的不 同假 不久 的平 民中学就读 ,这所 私立学 差 , 这种学 习方式更让他 吃不消 , 第 设 ,做科学研究 就不会 像人们想象 校虽然 校舍简陋 , 但校风淳朴 , 师资 学期英文考试得 了个 “ f ’ 。当时 的 的那样复杂了。”
定溶液 中加入染 色剂 直接 染色 呢 ?
张 民觉 按照 自己的思路 去实 验 , 结
张 民 觉 在 讲
果不仅操作程序简便 了许 多 ,而且 染色层次效果特别好 。闻亦伥 先生
对他 的方法大为赞赏 ,帮他用英 文 写 了学术 实验报告 ,并很快 在美 国
学
权威 的《 解 剖学 纪录》 杂志上 发表 。
植孕育的婴儿在英 国曼彻斯特一家 管婴儿诞生的全过程 。 医院呱呱坠地 。这个消息立 即轰动
了全世 界。由于美籍华裔科学家张
任 山西省育才馆学监 、 定襄县县长 ,
民觉发 现的哺乳类动物 的 “ 精子获 能” 现象 , 为世界 上第一 例 “ 试 管婴
儿 ” 的培 育 解 决 了理 论 上 和 技 术 上
1 9 7 8年 7 月2 5日 2 3 时4 7 分,
赵忠尧 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乞丐教授”
2018一tl—O4 星期 日 九 月廿七 戊戌年【狗年 】壬戊 月 只 要 努 力 ,你 就 能 成 为 你 想 成 为 的 人。
忠尧 ,他们 都 没 有 意识 到 .这 个 题 目会 把 赵 忠尧 推 到 一 个 物 理 科 学 伟 大 发 现 的 门 口 1
1930年 .赵 忠尧 完 成实验 ,他 的结 论震 惊 了 当时 的物 理界 ,28岁 的赵 忠尧 在 人类 历 史上 ,第 一 次 观测 到正 电子 ,后 来 的 实验 更 让 他 成为 世 界 上 首次 发 现 反物 质 的 物理 学 家 .这 个 发 现足 以使赵 忠 尧获 得 诺 贝 尔 奖 !
然 而 ,令 人 失望 的是 ,1936年 诺 贝尔物 理 学奖 却 颁 发 给 了比赵 忠 尧 晚 了 两年 才发 现 正 电 子 径迹 的 安 德 逊 。安德逊 在 1983年也 写出了 当年的故 事 :存}JD, J小i 理 工学 院时 ,我与赵 忠尧 同为 研究生 ,办公 室只有 一墙 之隔 。我的研究是受赵 的启发 才做的
今天 ,让 我们一起认识 大师赵忠尧
1937年 10月初 ,在清华大 学长沙 临时校 门 淞 跑来一个脏兮 兮的乞丐 ,一手拄着木棍 ,一 着一个咸菜坛子 ,急切地要求见梅贻琦校 长。 门卫认 为 这是 一个 精神 不 正常 的人 ,便 要 将
乞 丐轰走 。此 时梅校 长 刚好 走 出来 ,乞 丐便 猛±{ 扑 过去 ,一 把拽 住梅 贻琦 的衣 袖 ,便放 声 大哭 。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人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不管活着还是去世,他始终不为人知,因为他的名字和他的工作一样,是国家的最高机密。
他不仅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巨星,更是值得中国人敬仰的英雄!在北京西南郊,我国重要的核科学研究基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片毫不起眼的树林中心,静静地树立着一位老人的铜像,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
然而当翻开一本神秘的历史老档案,他的履历却让我们为之震惊。
因为,他是今天媒体人很少提及的共和国功臣,中国核武器发展幕后最神秘的男人,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位研究成果被外国人剽窃抄袭,三次遗憾错失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中国当之无愧的“核武器之父”“原子弹之父”,他的名字连苏联人听了都闻风丧胆!但国人却很少有人提及。
他,就是王淦昌。
今天,我们必须解读这位科学巨匠,去给每一位国人讲诉他的故事。
王淦昌的名字始终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紧紧联系在一起:探测中微子、宇宙线研究、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两弹突破、大型X光机、惯性约束聚变……对于王淦昌一生的成就,曾有评论说:“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就足以在中国科技发展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
”无疑,他是一位学界泰斗、科学大师。
01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市。
父亲精通医术,是当地有名的郎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王淦昌4岁时,父亲因病离世,13岁时,母亲因为过度劳累得了肺病,也离世了。
幼小的王淦昌一下子成了孤儿。
成为孤儿后,王淦昌一度靠放羊来维持生计、补贴生活。
但王淦昌的外婆是一位有远见的老人,她鼓励王淦昌去读书。
“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正是这位江苏农村老人的淳朴思想,使得王淦昌脱离了放羊娃的命运,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后,王淦昌随一位远房亲戚到上海浦东中学读书。
在小学的时候,王淦昌就痴迷于数学题;中学时,他最感兴趣的学科仍是数学。
以至于他中学阶段就学完了大学的微积分。
1925年夏天,清华学堂筹办大学本科,天资聪颖的他不出所料的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了清华第一届大学生!清华大学的经费比较充裕,设备条件比国内其他大学好很多,王淦昌一进清华,就对化学实验着了迷,甚至连吃饭做梦也在背元素周期表。
可是一年后的分系,王淦昌既没有选择从小就擅长的数学,也没有报化学系,而是选择了物理系。
选择物理,对于王淦昌来说,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师从叶企孙和赵忠尧这两位物理大师的门下,王淦昌在学术界的辉煌人生就此开幕!02在清华的学习中,王淦昌愈发深感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
1926年春天,日本军舰在天津大沽口炮轰驻防此地的中国国民军部队,蓄意挑起了践踏中国主权的“大沽口事件”。
作为游行学生中的一员,王淦昌亲眼看见无数同学倒在军警的枪口下,一片血泊!这件事带给王淦昌巨大的打击,原来生命在侵略者的眼里这么卑微轻贱!而手无寸铁的国人除了躲藏,毫无还手之力!死里逃生的当晚,他来到老师叶企孙的家里说起白天的经历叶老师严厉地呵斥道:“谁叫你们去的你们明白自己的使命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什么会挨打为什么落后你们明白吗如果我们的国家有大唐帝国那般的强盛,在这个世界上谁敢欺辱我们一个国家与一个人一样,弱肉强食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要想我们的国家不遭受外国人的凌辱,就只有靠科学!”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说罢,叶企孙老师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叶老师的一番话,让王淦昌顿时醒悟!他决定了自己毕生的梦想和追求方向。
王淦昌深刻感受到爱国与科学紧密相关,也开始将科学视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他不禁暗下决心:献身科学!科学救国的道路!让国家真正强大起来,不再受到凌辱!于是,23岁的王淦昌作为清华大学第一届优秀毕业生,继续前往德国柏林大学深造留学。
03王淦昌在德国的导师是当时被爱因斯坦称为比“居里夫人”还要有才华的女科学家迈特纳女士。
在德国的进修,极大地激发了王淦昌生命中的创造力。
但命运给王淦昌开了一个大玩笑!在科研成果有了重大突破的同时,王淦昌与“诺贝尔奖”三次擦肩!诺贝尔奖可能是每一位科学家一生的梦想,得一次足以荣耀一生,死而无憾。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让世界科学家都羡慕奋斗的目标,王淦昌的一生却错过了3次。
右一为王淦昌一次,王淦昌在参加物理研讨会时,对一个实验的结论产生了疑问,他认为改进计算方式,重复试验,可能会找到真相。
可是老师却否定的说:“你别胡思乱想了,先去完成我布置的实验吧。
”不久,他再次提出请求,老师依然拒绝说:“你是我的学生,怎么能重复别人的实验呢?”王淦昌只好放弃。
他的老师没有想到,此次放弃意味着什么!两年后,英国人查德威克用王淦昌所设想的方法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迈特纳听说后,主动来向王淦昌道歉,王淦昌却说:“这不能怪您,是因为我没坚持自己的想法。
”1934年,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的王淦昌提出要回国,柏林大学校长了解情况后立刻坐不住了,派王淦昌的老师迈特内女士用重金挽留这块不可多得的“宝玉”。
当年的王淦昌本可以拿着这笔巨额留校,衣食无忧的继续在德国深造。
但是王淦昌却拒绝了。
他感激的对老师说:“我是中国人,来德国求学,为的是报效祖国!”就这样,王淦昌放弃了优越的研究条件,也放弃了丰厚的资金,毅然决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
20世纪30年代,粒子物理学家对原子核衰变时出现极小的能量和动量损失感到困惑。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可能存在中微子的假设,但这由于战乱一假设却长期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
当居里夫人、维克、贝特、派尔斯等世界物理学界的顶尖高手全部失手之后,王淦昌却以智慧的目光从容地走进了这扇神秘的城门,他打算另辟蹊径!令人遗憾的是,战乱的中国并不具备最起码的实验条件,他只好将自己已如取囊中之物的划时代论断写成论文,发表在美国的《物理学评论》上。
美国物理学家阿伦阅读了王淦昌的论文后茅塞顿开,立刻“盗取”了王淦昌的思路成功完成了实验,捧走了当年的诺贝尔奖。
而最早提出这一实验设想的王淦昌却再次与诺奖无缘!1956年,王淦昌受国家委派,到苏联领导一个实验小组开展高能实验物理研究。
因为当时的物理学界,除了王淦昌,没人有这个水平!整整三年!王淦昌小组终于从4万对底片中,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例超子的反粒子:反西格马负超子,举世震惊!正当人们把他看作诺奖的有力竞争者之时,来自北京的一封绝密电报又传到研究所,通知王淦昌“放弃手中的工作,马上回国受领新的任务”。
于是,最早发现“反超粒子”的王淦昌从国际物理学界神秘“消失”了,王淦昌就这样三次无缘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什么概念?如果没有种种“意外”,王淦昌将是目前世界上首位达到如此成就的科学家!可是王淦昌却对此丝毫不在意,因为他远渡重洋不是为名,更不是为了拿诺奖,而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为了学到最前沿的科学和技术!05王淦昌接到的绝密电报不是别的,正是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刘杰约见的通知。
到了刘杰办公室,对方开门见山地向王淦昌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秘密研制核武器的决定,并请他参加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迎着刘杰的目光,王淦昌铿锵有力地回答:“我愿以身许国!”从那时起,王淦昌几乎断了国内外科研界的所有联系,甚至连他的家人都不知王淦昌的行踪!一个大活人就这样突然从科技界销声匿迹了!而在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中,却多了一个名叫“王京”的人,京取自“北京”,代表中国。
这意味着,王淦昌在以后若干年中,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索,不能获得最前沿的科技信息,不能在世界学术领域抛头露面,不能交流学术成果……面对种种不能,王淦昌毅然选择“抛妻弃子”、“割离身份”,毫不犹豫的接受国家委派他的一切任务。
但这对当时已经在科研领域取得成绩的王淦昌而言,是十分可惜的事情。
在严重缺氧的高原上,年逾花甲的王淦昌经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
每项技术、每个数据、每次实验的准备工作,他都一丝不苟、严格把关,保证了一次一次实验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三年后,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面对这些成果,他并不满足,而是继续坚守阵地,默默无闻!之后,王淦昌在技术上全面领导了我国的前三次地下核试验,使我国用很少次数的试验,就基本掌握了地下核试验测试的关键技术。
在当时资源极其宝贵的年代,王淦昌的贡献是“几乎不可能”的做到的。
但是,他确确实实做到了!而此时,王淦昌的身体机能在常年遭受核辐射后也已经大大衰退。
1996年,马祖光院士向王淦昌院士(坐)介绍光电子实验室建设情况。
马祖光(左一)介绍实验室建设情况1978年秋,王淦昌终于告别17年隐姓埋名的生活,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位置。
这时,他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
但为了中国核科技事业的发展,这位古稀老人依然不分昼夜地辛勤操劳,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是否还能遭受这种辐射。
甚至在90岁高龄时,王淦昌先生仍坚持每周去研究室听取工作汇报,了解实验进展情况并进行指导,终生战斗在科研第一线。
王淦昌是用他的一生践行“爱国”这两个字!06王淦昌90岁寿辰的时候,李政道从美国专程赶回来为老师祝寿。
席间,李政道问老师:“您这一辈子最满意的是什么?”王淦昌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这辈子最满意的有两件事,一个是我的妻子和儿女,另一个就是我的研究成果核聚变。
”提到妻子,王淦昌一脸自豪!的确,王淦昌的妻子吴月琴虽然没有太多文化,却一个人含辛茹苦把5个孩子全都培养成大学生。
当王淦昌潜心做研究时,吴月琴操持打理一切,她从未向王淦昌抱怨过一句。
王淦昌一生为国,她一生为丈夫做后盾。
他们的儿女也骄傲地说:“父亲的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有母亲的一份功劳。
”是啊1969年,为了保密工作,王淦昌不得不隐姓埋名,用书信和妻子交流。
这十七年中,每当孩子们问起母亲关于父亲的事时,吴月琴总是背过身去偷偷抹泪,久而久之,孩子在被问及爸爸在哪时,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爸爸在“信箱”里......当王淦昌17年的隐姓埋名的生活终于结束回到家后,夫妻二人四目凝视,无语凝噎。
他们等这一天等的太久太久了。
在王淦昌人生起起落落的每一个时刻,吴月琴永远都站在他的身后默默陪伴。
两个人的一生,都是她在追随他,而最后一次,却是王淦昌随吴月琴而去。
1998年7月爱妻吴月琴去世,王淦昌伤心至极,终日沉浸在丧妻之痛。
每每回忆起妻子,满脑都是对妻子的愧疚。
为了国家,王淦昌没有尽到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当任务圆满完成后,他们一家厮守的时光也仅仅只有短短十几年而已。
悲痛欲绝的他随即被查出胃癌晚期。
妻子离世半年之后,1998年12月10日,一代科学巨匠王淦昌追随着与他相伴了78年的爱妻共赴天国,走完了他们的漫漫人生路。
他给世人留下举世成就的同时,还留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