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

合集下载

人的心理和行为与室内空间环境

人的心理和行为与室内空间环境
(二)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常见行为 1.右侧通行与左转弯 (1)右侧通行 右侧通行是指在没有干扰的交通流线上,人会自然而 然地靠右侧通行。人的这种行为习性对商场的商品陈设、 展厅的展品布置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2)左转弯 左转弯习性同右侧通行习性一样,也是人类共有的行 为习性,下图为某展厅内人的行为走。这种现象对室内 楼梯位置和疏散口的设置及展厅展线布置等均有指导意 义。
3.识途性 识途性是指当人们不熟悉某一路线时,总是在摸索的过程中到达目的地,而在返回时,为了安全又按 照来时的路线返回的本能。一般情况下,人在慌乱时容易表现出识途性行为。因此,在对室内空间出入 口进行设计时,应考虑人识途性的本能,在出入口处标明疏散口的方向或位置,便于人们明确方向。 4.从众习性 在公共场所发生紧急危险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地跟从人群跑动的方向而逃生,这就是人的从众习 性。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管人群跑动的方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也无心注意引导标识及文字内容。 5.聚集效应 聚集效应是指在空间内,人们会自动向某一地方聚集的行为。通常,人的这一行为习性是由人的好奇 心引起的。人的这一行为习性常用于商业空间设计及展厅设计中。例如,在某化妆品柜台前,商家聘请 外国模特来吸引顾客,以造成人群聚集现象,从而促进销售。
一、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
3.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是指直接存在于个体周围的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具有看不见的边界, 在边界以内不允许“他人”进入。个人空间可以随着人移动,也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而灵活地伸缩。个人空 间是个体活动和生存的基础,它受到侵犯和干扰时,个体会产生焦虑与不安。它与领域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是人生理和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
二、人的行为模式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二)流动模式 流动模式是指将人的流动行为的空间轨迹模式化。这种轨迹不仅表现出人的空间状态的移动,而且反 映了行为过程中的时间变化。例如,对身处起居室的人的流动行为轨迹进行观察、统计,发现人们去餐 厅的次数最多,占60%。该数据反映了两个空间之间的密切程度,也为空间的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由 此可见,在规划室内空间布局时,应使餐厅的位置靠近起居室。 (三)分布模式 分布模式是指按照时间顺序连续观察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并画出一个时间面,将人们所在的二维空间 位置坐标进行模式化。这种模式主要用来研究人在某一时空中的行为密集度,进而科学地确定该空间尺 度。 (四)状态模式 前面几种行为模式所记述的行为,都是客观的可以观察的行为空间的移动或定位。但人的行为状态还 会涉及人生理和心理作用所引起的行为表现,同时又包含客观环境作用所引起的行为表现,这正是状态 模式所要研究的内容。

行为环境心理学空间实例分析

行为环境心理学空间实例分析

行为环境心理学空间实例分析Hefei University专业班级:姓名:学号:一、引言日本俳句得简洁性常会将人们对于材料与细部得体验与感知得那种“自在状态”给分离出来。

建筑得触感领域就是靠着触感限定得。

当构成一处建筑空间得细部材料性凸现出来时,我们就打开了触感领域,我们也就强化了感受体验,投入到了心理得维度今天,左右着建筑“产品\得工业与商业力量倾向于使用合成材料;木窗框上要套上防水得乙烯塑料套子,金属要电镀,或者就是涂上一层人工合成涂料,瓦也要用人工合成得色彩层覆盖一遍,石头上面则被弄得就像有木头肌理一般。

由于使用了这些工业或就是商业方法,触感就被消除或就是降低了,因为材料与细部得肌理与本质被掩盖了。

我们对于建筑空间得整体性感知有赖于触感领域里得材料与细部,就像一道大餐里得味道有赖于真实食料得口感一样。

想象一下,人们只能吃人造味道食物得感觉。

所以,建筑中,如果失去触感,人造合成环境得幽灵就会占据上风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处理得一些问题.例如高密度居住区里出现日照、通风不足,嗓声增多。

生活互相干扰.室外活动用地过少等现象.造成了不良得居住环境、又如工厂地区附近得建筑物由于空气、水、土壤会受到污染,轻者影响居民健康,重者导致居住疾病流行.同样造成了不良得居住环境。

类似这样得问题已不局限于建筑环境心理学得范畴,而就是进而衍成城市环境心理学得内涵.但就是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建筑环境心理学得一些理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适用、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心理学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心理学得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环境设计当熟悉空间得环境心理以后,就可分析人们得生活空间,推断人们得日常生活,了解心理距离与实际距离得关系。

个人空间与她人空间得交叉。

空间得开敞感与封闭感等、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之际,就可以恰当地组织空间,慎重地布置建筑物或建筑群,合理地调整它们得面积、高度与距离,充分考虑与处理人与物得静态与动态得关系、经过这样处理得设计,不仅具有环境心理得学术依据,而且开阔了设计视野,能从环境心理得龙度设计空间来满足人们得心理方而得要求、庭院空间环境心理学设计住宅庭院就是居民室外活动最频繁得场所,住宅群庭院得空间设计与人得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在设计时应结合环境心理学,综合考虑人对其生理、安全、交往、休闲与自我实现得多方面得需求、所谓环境心理学,就就是以心理学得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环境与处于其中得人之间得相互作用状况得科学,主要就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得最适化,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得目标取向与循环本质。

人的行为与环境_图文_图文

人的行为与环境_图文_图文

左侧通行习性
在人群密度较大(0.3人/M2以上)的室内和广场上 行走的人,一般会无意识地趋向于选择左侧通行。 这可能与人类右侧优势而保护左侧有关。这种习性 对于展览厅展览陈列顺序有重要指导意义。 案例:日本的行车方向
左转弯习性
人类有趋向于左转弯的行为习性,在公园散步、 游览的人群的行走轨迹可以显示这一习性。并有 学者研究发现向左转弯的所要时间比同样条件下 的右向转弯的时间短。很多运动场(如跑道、棒球 、滑冰等)都是左向回转(逆时针方向)的,有学者 认为左侧通行可使人体主要器官心脏靠向建筑物 ,有力的右手向外,在生理上、心理上比较稳妥 的解释。这种习性对于建筑和室内通道、避难通 道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
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 护、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 离,此时身体接触,气味相透;视 觉过近,反而分辨不清。
正常状态:(15—45厘米),头脚部 互不相碰,但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 。在各种文化背景中,这一正常距 离是不同的
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
接近态为130—210厘米,通常为 一起工作时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 秘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这一距离 能起列传递感情力的作用。
正常态为2l0—360厘米,此时 可看到对方全身,在外人在场下 继续工作也不会感到不安或干扰 ,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式 会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
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
G. 统计分类,分析处理 F. 误填、漏填检查 E. 调查实施
D. 确定调查方法,问卷形式,问题设置
方法
邮寄调查法 委托调查法 放置调查法 集合调查法 跟踪调查法 网络调查法
调查的实施方法
特点
调查表邮寄给对象,范围大,回收率低 委托其他机关,回收率高,受制约 调查表放置某一地点,结果可信度低 省时省力,集合难,收情绪影响 对同一对象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调查 效率高,范围大,信度低

空间环境对人类生理与心理的影响

空间环境对人类生理与心理的影响

空间环境对人类生理与心理的影响一、空间环境对人类生理的影响众所周知,太空中的环境并不适宜人类生存。

太空中不存在空气、水、食物等,极端的温度和气压变化也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预测的伤害。

而且,长时间处于缺乏重力的环境中,人体内的激素分泌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对人体内部的平衡产生影响。

1. 生理影响(1)肌肉萎缩和骨密度降低:在太空中,缺乏地球上的重力,人体不得不承受“零重力”的环境,因此,缺乏锻炼,容易发生肌肉萎缩,骨密度降低,这是每位太空航天员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2)生理节律紊乱:太空中没有明显的昼夜交替,人体的生物钟会失去正常的节律,容易引起睡眠障碍,影响心理和身体健康。

(3)免疫力下降:在太空中,航天员会受到大量的高能粒子辐射,容易引起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生病的风险。

2. 生理适应一方面,为了应对太空中的环境,科学家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找到了一些适应太空环境的方法。

例如,通过特殊的器械和训练模拟重力,对航天员的肌肉和骨骼进行保健。

另一方面,航天员也需要通过锻炼和特殊的饮食来适应这样的环境。

二、空间环境对人类心理的影响1. 心理健康空间中的环境不仅对人体的生理健康产生影响,同时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长时间的太空探索和居住,容易造成航天员的心理疲劳、孤独感、抑郁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太空航天员,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2. 心理适应为了尽可能减少太空空间环境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航天员需要进行心理适应训练,使其能够处理空间环境中的情感和社交问题。

适宜的心理调节能够帮助航天员缓解压力、改善睡眠和充分发挥其工作能力。

三、总结总的来说,太空探索是人类的梦想和追求,但同时也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其中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只有找到合适的适应方法和调节措施,才能够更好地保证航天员的健康和工作能力。

同时,太空探索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更需要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不断创新,为人类太空探索的美好未来带来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1 2
与社会学交叉
研究环境与社会因素如何共同影响人类行为,例 如社区组织和社区参与。
与地理学交叉
研究环境与空间认知、地方依恋和环境评价之间 的关系。
3
与心理学其他分支交叉
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以提 供更全面的环境-行为关系理论框架。
人工智能与环境心理学的结合
02
环境-行为关系的基础理 论
行为生态学理论
总结词
行为生态学理论认为环境与行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人类的行为受到其 所处环境的生态特征的影响。
详细描述
该理论强调环境中的资源、竞争和生态因子对个体行为的制约作用。例如,一 个拥挤的环境可能会促使人们寻找更有效的空间利用方式,而一个资源丰富的 环境则可能鼓励人们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冒险。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目录
• 环境心理学概述 • 环境-行为关系的基础理论 • 环境-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 环境-行为关系的应用领域 • 环境-行为关系的研究方法 • 环境-行为关系的未来展望
01
环境心理学概述
环境心理学的定义
总结词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环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 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通过行为影响和改变环境。
总结词
城市环境中的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人类的行为。
详细描述
城市中的文化氛围、艺术活动和社交网络等,都会对人类 的行为产生影响。例如,城市中的文化活动和艺术社 区组织,可以促进人们的社交互动和合作行为。
总结词
城市环境中的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
要点一
总结词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它经历 了从环境保护意识到人类行为与环境关系认识的转变。

第六章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

第六章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

客观环境
环境制约
特征
自我需要 共同作用
环境、行为和需要的共同作用。 人类的需要是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的,如人们对 居住环境的追求,希望有一所大而舒适的房子,由 人的行为是人的需要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函数: 于人多,土地少、经济和物质技术条件不能满足, 36 即于是就产生社会干预。(政策、法规等) B= f ( P. E )
环 具
1、人体内感官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受到生理因素或环境信息引起的心理因 素刺激后作出各种相应的心理反映
• • • •
饥饿——人的腹部会不自觉的咕哩咕噜地叫。 人体血糖降低——头晕目眩。 心慌时——心跳加快。 呼吸困难时——会张大嘴巴或加速呼吸。
10
2、人体外感官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人体外感官五觉效应 即环境因素引起的物理刺激或化学刺激 • 夏季气温很高——迅速发汗,以降体温。 • 冬季气温降低——人体皮肤收缩。 • 强烈的阳光刺激——眼睛会自动调节闭合,减少进 光量,以适应环境。 • 在黑暗的地方——眼睛会自动调节,以便看清周围 的环境。 • 手碰到很热或很泠的物体时,便会自动缩回;当突 然听到很响的声音时,会自觉捂起耳朵;当闻到异 11 味刺激时,会捂起鼻子,闭紧嘴巴等。
5
二、环境构成
微观环境
指室内环境:包括家具、设备、陈 设、绿化以及活动在其中的人们。
大 小 构 成
中观环境
指一栋建筑乃至一个区的空间大小: 包括邻里建筑、交通系统、绿地、 水体、公共活动场地、公共设施、 以及流动在此空间的人群。 指小区以上,乃至一个乡镇、一座 城市、一个区域,甚至全国、全地 球的无限广阔的空间:包括在此范 围内的人口系统和动植物体系,自 然的山河、湖泊和土地植被、人工 建筑群落、交通网络以及为人民服 6 务的一切环境设施。

《环境行为心理学》课件

《环境行为心理学》课件

VS
寻求环境与行为的和谐
为了实现环境与行为的和谐,我们需要深 入了解环境和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采 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环境的改善和人类行 为的改变。这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 同努力来实现。
PART 03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实践中 的应用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规划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关系
01
环境行为心理学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
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文化、家庭、学校、社区等,也会影响人的行为。例如,在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中, 人们更倾向于表现自我和追求个人目标;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塑造
人类的行为和活动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塑造着环境。例如,城市的布局和建筑风格是由人们 的行为和需求所塑造的;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由于人类的行为所导致的。
现状
目前,环境行为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研究领域,吸引了来自心理学、地 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者参与。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度不断提高,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PART 02
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物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物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颜色、布局等,都会影响人的行为。例如,在高温环境下,人们 更倾向于选择凉爽的地方休息;在明亮的光线下,人们更容易保持清醒。
环境行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学的学科。它探讨人们如 何感知、评价和理解环境,以及如何在环境中行动和与环境互动。
概念
环境行为心理学关注个体和群体如何受到他们所处环境的物理和社会特征的影 响,同时也研究这些环境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认知和情感。

园林景观空间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

园林景观空间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

园林景观空间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摘要:环境景观反映了现代人类的内心世界,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产生的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也是人与景观环境的合作交流,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何对景观空间的营造符合人心理需要已经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

关键词: 环境空间; 行为心理;生活环境; 流动景观; abstract: landscape reflects modern people’s inner world, is a kind of life pursuit and longing, resulting in a new aesthetics and values, is the people and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y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 to create a landscape space with human psychological need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landscape design.key words: environment; psychological behavior; living environment; the flow of the landscape;中图分类号: tu-098.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引言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空间环境,人和景观环境组成的系统中,人就是核心,环境景观对人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尤为重要,即人对景观环境产生的心理,它会影响人的生活行为,生活情趣和生活质量。

回顾历史,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使环境、园林、景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了现代环境景观的产生。

人的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详解

人的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详解

个人空间。结果是两分钟内受侵犯的患者 中有1/3逃离了他们的座位,而对照组中 没有人离开。9分钟后半数受侵犯的患者 离开,而对照组中只有8%的人离开座位。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闯入正在图书馆 阅览室看书或学习的女学生的个人空间, 并选择一些在这里学习的女生作为对照组。 实验者坐到被试者旁边的椅子上,并挪动 椅子尽量靠近被试者,但保持身体不接触。 30分钟后,70%受侵犯的被试者离开了座 位,而对照组中只有13%的人离开座位。 然而在侵犯不严重的情境中,如在实验者 和被试者之间有一张桌子或一把空椅子, 被试者则几乎没有反应。
(二)个人空间的功能 个人空间起着自我保护作用,是一个针
对来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潜在危险的缓冲 圈,以避免过多的刺激,导致应激的过度 唤醒,私密性不足,或身体受到他人攻击。
一项在精神病院所进行的研究中,萨 默(R.Sommer)选择了一个独坐在凳子上 的男性精神病患者为被试者,萨默走过 去坐在他旁边,一句话也未说。若患者 稍微移动一下,他也跟着移动,始终与 患者保持15cra的距离。为系统了解病人 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萨默还选择了 一些病人作为对照组
5.1 心理空间 空间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其表现形
式也有很多种。 A空间是人体活动空间,是由人体活动的
生理因素决定的,也称生理空间。它包括: 人体空间;家具空间;人和物之活动空间。
B空间是空余的空间,是由人的心理因素 决定的,也称心理空间。
A空间与B空间之和即为完整的室内空间
研究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规
为了利用这种方法测量人际距离,实验
者要求被试者想象背景上已有的一个图形 是二个特殊的人,如自己的爸爸、妈妈或 好友,而中间的图形代表自己,然后再让 他们选择位置摆放,最后研究者测量代表 自己的图形与代表他人图形之间的距离, 以了解个人空间的大小。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
行为心理学原理
关注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空间环境设计应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引 导人的行为。
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心理需求
01
02
03
安全感的需要
空间环境应提供安全感, 避免过于空旷或封闭,创 造一个舒适和安心的氛围。
归属感的需要
空间环境应具有归属感, 使人感到与周围环境融为 一体,有归属感。
舒适感的需要
空间环境应满足人的舒适 感需求,包括温度、湿度、 光照、声音等方面的舒适 度。
03
04
促进交流与互动,增强社会联 系。
05
提供展示与表演的舞台,满足
社交需求。
06
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心理影响
自然环境
有助于提高情绪稳定性和 幸福感。
提供功能性和便利性,满 足生活和工作需求。
带来宁静、放松和舒适感, 有助于缓解压力。
人工环境
有时可能产生单调、枯燥 的感觉,需要合理设计以
增强趣味性。
适合需要隐私、安静或安全感的情况,如 个人工作空间。
03
04
开放空间
带来开阔感、自由感,有助于放松心情、 提高工作效率。
05
06
适合需要交流、互动或展示的场合,如公 共会议室或展览空间。
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心理影响
私密空间 公共空间
01
提供安全感,满足个人隐私需 求。
02
有助于独立思考、冥想或亲密 交流。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如何准确测量和评估空间环境对人类心理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同时,如何将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的研究成 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机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的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例如,大数据和GIS技术的发展 为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和更准确的分析方法,同时,人们对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注 也为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论室内空间环境与人的关系

论室内空间环境与人的关系

论室内空间环境与人的关系摘要: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山水有灵,天人和一”“人与天地相应”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这不仅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也表达了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关键词:环境;情感;人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74-01一、环境的感知效应环境的感知效应对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合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其本质是人们为进行各种生存活动而对环境进行改造,创造出物质、精神特性上与人相通的环境,以支持人类生存的各种意义。

室内环境应当满足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各方面要求,应有舒适的功能设施、良好的空间视觉形象、合理的温度与湿度,必要的风速,新鲜的空气,充足的光线和不受周围环境的热、光辐射与噪声干扰的不利影响。

要想室内达到好环境,就必须使人的感觉效应达到最佳的状态。

室内环境具有以人为主体的空间的基本属性和特性,它是由特定的环境空间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空间环境的主体是活动着的人,而环境的感知效应是人与空间环境的媒介。

它所产生的形式特性与其主题的象征性、文化内涵有着必然地联系。

我们所进行的室内设计只是将生活世界的各种因素反映在室内的空间形态、界面、结构、陈设等感觉体上,使得这种空间具有很强的感知效应,成为了一种载有人的情感意识的感觉空间。

当人们处于这样的空间中,由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而使人不自觉地将该空间与历史进程、社会环境、文化心态等模式联系在一起,当形式和内容与人们活动的心理状态相吻合时,该室内空间便能支持人们活动时的情感,使心理的结构稳定。

此时的室内空间环境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们会产生归宿感、安全感、舒适感。

要处理好室内环境与人的关系,使人的感知效应达到最佳状态则需要室内设计师的精神创造,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中要研究人们的环境心态、这样对空间的形式进行创造时,就会使空间的形式具有精神的成分,具有情感的意识。

7——室内环境中人的常见心理

7——室内环境中人的常见心理

私密性与近端倾向: 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的要求更为突出。
科学工作者对屏风式办公桌挡板的高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330mm的标准尺寸。根据以下要求得出: a 当你坐着面向前方时,视线不会受阻挡,容易与人交流 b 当你面向工作台时,感受不到外界的视线,增强了个人 私密性。 c 当你站起来时,挡板顶端正好达到人的肘部,使人与人 之间容易交流。
一、消费行为与购物环境
• • • 购物行为,是指顾客满足个人需要而进行的购物 交易的全过程的活动表现。 人的心理活动直接支配着消费着的购买行为。 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从认识——识别——评定——信任——行动— —检验阶段。
• 这六个阶段又可概括为三种不同的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注意→兴趣→联想→欲望 2.情绪过程:比较→信任
观展行为与展厅空间环境设计
观展行为特征: 有序性 流向性 求知性 求知性 猎奇性 递进性 便捷性 习惯性 向光性
展厅环境设计与人体工程学 (1)尺度方面 a 展厅的净高 不小于4m,过低会使观众压抑、憋 闷。 b 陈列密度 展示空间中,展品与道具所占的面积, 以占场地地面与墙面40%为佳,如果超过60%, 就会显得拥堵。 c 设计合理的展柜、展板、观展距离。
2. 3. 4. 5. 6. 7. 8. 9.
空间界面的质地设计
a 墙面设计:不宜太光洁,否则缺乏亲近感,特别是在远离 人体接触的部位,其质感宜粗犷一些,在接近人体的部位 宜光洁一些。 b 地面设计 :大众化的饮食店、快餐厅以及大宴会厅地面 防滑耐磨的材料,酒吧、咖啡厅特别是风味餐厅的地面采 用柔软的材料如地毯、木地板等。 c 顶棚设计:
幽闭恐惧 如坐在只有双门的轿车后座上、乘电梯、坐在 飞机狭窄的舱里,总有一种危机感。原因是这几 种空间断绝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

从行为心理视角探讨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人性化

从行为心理视角探讨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人性化

从行为心理视角探讨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人性化作者:余璨来源:《中外建筑》2013年第05期摘要: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创造了城市街道空间环境,反过来,城市街道空间环境也影响着人的行为,人性化的街道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心理息息相关。

本文针对街道的现实功能,通过分析人在空间环境中的行为心理特性,提出人性化街道空间环境构建框架,为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设计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行为心理;城市街道空间;人性化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5-0030-021前言城市街道是城市公共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怀特所说:“街道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面对面接触的中心场所。

”城市街道空间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品质息息相关,在这种空间环境中传达对人性的尊重和关爱是每个使用者的强烈愿望,也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创造了城市街道空间环境,反过来,城市街道空间环境也影响着人的行为,人性化的街道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心理息息相关。

本文针对街道的现实功能,通过分析人在空间环境中的行为心理特性,提出人性化街道空间环境构建框架,为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设计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2人在空间环境中的行为心理特性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效应,人自诞生之日起,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空间环境,在长期与空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人类形成了许多适应空间环境的行为心理特性。

2.1走捷径和乘兴而行人们在知道目的地位置的时候,或者是有目的地移动的时候,往往会有选择最短线路的倾向。

如草地上经常看到人走出来的小径,行人不愿走人行天桥而宁愿穿越车辆飞驰的马路等。

人有喜新、求异的天性,在空间的活动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偶然性,本身是有目的的,但是也追求过程中的某种体验,寻求更为丰富的内容。

2.2依靠与边界效应人有对依靠和边缘空间的偏爱,在空间中的停留会首选可依靠的地方或者空间边缘,且尽可能远离主要的人流路线,如靠近柱子、树木或者可依靠的墙、空间的转角、凹处等,这能够提供足够的安全感。

建筑室内环境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

建筑室内环境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

建筑室内环境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人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度过,因此室内环境对心理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建筑室内环境可以引发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本文将研究建筑室内环境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如何优化室内环境以提升人们的舒适感和效率。

首先,建筑室内环境的颜色对人的心理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

颜色可以激发人们的情绪和情感反应。

例如,蓝色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冷静和放松的颜色,可以降低人们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

研究表明,在蓝色环境中工作的人们更容易保持冷静和专注。

相比之下,红色是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颜色,可以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活力。

因此,在需要完成任务且需要高度专注的工作场所,可以选择红色的装饰来增强工作效率。

除了颜色,光照也是建筑室内环境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光照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和生理节律。

明亮的光线可以提高人们的情绪和注意力,增强工作效率。

相反,昏暗的光线可能会使人感到疲劳和情绪低落。

因此,在办公场所或学习空间中,应该充分利用自然光或采用合适的照明设备,确保室内光线明亮而舒适。

此外,空气质量也是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良的室内空气质量会导致人们感到疲劳、头晕和注意力不集中。

研究表明,新鲜的空气和室内植物可以显著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和工作效率。

因此,提供良好的通风和空气净化设备是创造舒适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室内布局和家具摆放也会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

合理的室内布局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舒适感。

例如,在办公室中,将工作区域与休息区域分隔开来,可以使人们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提供放松和休息的空间。

家具的选用和布局也应考虑人体工程学,以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舒适感。

除了以上因素以外,声音环境也是室内环境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方面。

室内噪音会对人的情绪和注意力产生负面影响。

过高的噪音水平会导致人们产生疲劳感、焦虑和失眠。

因此,合理设计噪音控制措施,如隔音材料的使用和设置噪音屏障,可以改善人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

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当我们谈论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时,我们谈论的是人类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两个领域都的是人类如何感知、理解和影响他们的环境,以及环境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感受。

理解这些相互作用对于我们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策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心理学分支。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和理解他们的环境,以及这种感知和理解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感受。

环境心理学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调查、实验等,以了解人类在各种环境中的行为和感受。

环境—行为研究主要探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行为和表现,以及人类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环境。

它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自然保护和环境污染等。

环境—行为研究不仅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还人类行为如何改变环境,以及这种改变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类的行为和健康。

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研究虽然都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但它们的研究重点和目标有所不同。

环境心理学更侧重于研究人类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如何影响其行为和感受,而环境—行为研究更强调研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表现。

然而,这两个领域之间的也十分密切。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环境—行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人类在各种环境中的行为和反应。

而环境—行为研究则可以通过对实际环境中人类行为的观察和实验,为环境心理学提供实证数据和证据,推动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展望未来: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的结合与应用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尊重的不断加深,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研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两个领域有望实现更加紧密的结合,共同为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例如,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环境心理学家可以提供关于人类对空间、布局、色彩等方面的心理感知和偏好的研究成果,帮助设计者创造出更加舒适、宜居的环境。

空间环境与人体行为的关系研究

空间环境与人体行为的关系研究

空间环境与人体行为的关系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们对于空间环境与人体行为的关系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空间环境,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对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空间环境与人体行为的关系,以期加深我们对于空间设计与人类行为之间的理解。

初看之下,空间环境可能只是一个容器,容纳了人们的活动和生活。

然而,对于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来说,空间环境是能够激发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方面,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建筑物的布局和设计。

一个良好的建筑设计能够优化人类的社交行为,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甚至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

以办公室环境为例,一个舒适、开放的办公空间可以增加员工的交流和合作。

当人们身处于较为封闭、临时性的工作间时,常常会感到压抑和隔离。

相比之下,一个开放明亮的办公环境有助于促进员工之间的互动和信息的共享。

在这种环境下,员工们可以更加方便地沟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合理的空间设计可以激发人们的合作行为,增强工作团队的凝聚力。

除了办公环境,我们还应该关注学习环境对于人体行为的影响。

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场所,其空间环境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例如,充足的自然光线和良好的通风系统可以改善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

此外,舒适的座椅和桌面可以减轻学生的疲劳感,提高学习的舒适度。

因此,为学生们提供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对于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其学习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建筑环境的设计,我们还需要关注城市规划对于人体行为的影响。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集中地,其规划与设计直接决定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个友好的城市规划可以创造出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鼓励人们进行健康活动,并促进社交的发展。

例如,为行人和自行车提供便利的交通设施,可以鼓励人们选择步行或骑车代替繁忙的交通工具。

这种健康的出行方式不仅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交通拥堵,还有益于人体健康,促进身心的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模拟法 最早进行模拟研究的是詹姆斯· 基西 (JamesKunthe,1962a,1962b,1964)。 做法是给被试者一些预先备好的剪纸图 形,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在背景上摆放。
结果发现,被试者对图形的摆放并不是随 机的和无规律的,对于谁与谁靠近以及靠 近到什么程度,他们都有—套特定的反应, 而且相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者往往表现出非 常相似的反应。例如妇女与儿童的距离摆 得比男人与儿童更近;而狗的图形摆得距 男人比女人更近。
第五章 人的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
人的行为特征因人类社会的复杂 多样,受其各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文 化、社会制度、民族、地区等,因而 呈现出复杂多样的行为特征。
英国的心理学家肯特说过:“人们不 以随意的方式使用空间”。意思是说 人们在空间中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并不 是随意的,而是有特定的方式。这些 方式有些是受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有 些则是人类从生物进化的背景中带来 的,如领域性。
一般来说,人们更不愿入侵正在交谈的群 体的个人空间,四人群体比两人群体的影 响更甚。看来正在交谈的群体的社会密度 显示了群体本身的凝聚力,自然要受到别 人的尊重。人们也更不愿侵犯社会地位高 的群体空间,这可以从群体成员的年龄和 衣着显示出来。所以步行者距群体成员一 般比距单独的个人更远。
(四)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 个人空间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这 里只对一些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讨论。
5.1.1 个人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是直 接在每个人的周围的空间,通常是具有 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不允许“闯 入者”进来。它可以随着人移动,它还 具有灵活的伸缩性。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比在其他情 况下允许他人靠得近些。个人空间 的存在可以有很多的证明。人们用 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限定空间,人与 人之间的密切程度就反映在个人空 间的交叉和排斥上。
(一)个人空间的度量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个人空间像一个围 绕着人体的看不见的气泡,腰以上部分为 圆柱形,自腰以下逐渐变细,呈圆锥形。 这一气泡跟随人体的移动而移动,依据个 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境而胀缩,是个人心 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他人对这 一空间的侵犯与干扰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 不安。为了度量个人空间的范围,以往的 研究曾采用三种方法:模拟法、现场研究 及实验室实验。
鸟儿停落在电线上成一排,互相保持一定 的距离,恰好谁也啄不到谁。类似的现象 在人类中同样存在。例如在公共场所中, 一般人不愿夹坐在两个陌生人中间,因而 出现公园座椅两头忙的现象。如果有人张 开双臂占据中间位置,那么常常是一个人 就客满了。
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空间” 的概念(Sommer,1959)。自1959年以来, 公布于众的有关研究已超过300项。事实 上这一概念在生物学、人类学、建筑学中 早已出现。在人类中,个人空间既包含生 物性的一面,又受到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个人空间。结果是两分钟内受侵犯的患者 中有1/3逃离了他们的座位,而对照组中 没有人离开。9分钟后半数受侵犯的患者 离开,而对照组中只有8%的人离开座位。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闯入正在图书馆 阅览室看书或学习的女学生的个人空间, 并选择一些在这里学习的女生作为对照组。 实验者坐到被试者旁边的椅子上,并挪动 椅子尽量靠近被试者,但保持身体不接触。 30分钟后,70%受侵犯的被试者离开了座 位,而对照组中只有13%的人离开座位。 然而在侵犯不严重的情境中,如在实验者 和被试者之间有一张桌子或一把空椅子, 被试者则几乎没有反应。
这一现象在多种情境中得到证明,从儿童在 游戏场中的接触到事先安排好的访谈。这反 映了女性具有合群的社会倾向,对非言语的 亲密感觉形态有更多的经验;同时也反映了 男性更注意与同性别的人保持非亲密状态。 两人性别不同时所保持的距离一般比性别相 同时更近。
5.文化 人类的空间行为具有某些共性,也存在 跨文化的差异。霍尔指出,在地中海文化 中(包括法国、阿拉伯、南欧和拉丁美洲人 等),习惯使用嗅觉、触觉以及其他感觉形 态进行人际交往,使用极近的交往距离甚 至频繁的身体与目光接触,显示出极大的 密切性;
个人空间(PersonalSpace)、私密性(Privacy) 和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这一课题所 要讨论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但又有区 别的三个重要概念。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彼此间的距离、 言语、表情、身姿等各种线索起着微妙的 调节作用。无论陌生人之间、熟人之间还 是群体成员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和采用恰 当的交往方式十分重要。日本的环境心理 学家把它称为“心理的空间”,而人类学 家霍尔(E.Hall)则称之为“空间关系 学”(Proxemics)o这方面的观察和研究不仅 有益于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选择,而 且对环境设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情绪 由于个人空间从情绪和身体两方面对个 人起着保护作用,因而它也随个人情绪 的变化而变化。研究.显示,焦虑的或 感到社会情境对自己有威胁的人需要比 一般人更大的个人空间。
2.人格 影响个人空间的一个人格变量是内在 性一外在性(intemality-extemality)。内在人 格认为,事件的因果在自身的控制之下; 而外在人格认为事件结果受外因的控制, 与陌生人处在近距离时感觉安全受到威胁, 比内在人格者需要与陌生人保持更大的距 离。
7.环境因素 . 研究发现,当实验者接近男性被试者时, 被试者在顶棚较低的房间时比在顶棚较高的 房间时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Savinar,1975); 个人空间随房间尺寸的减小而增大,随房间 增大而减小;当人多时,在房间中设置隔断 可减少空间侵犯感;在边界开放的环境中个 人空间相对较小。
(一)密切距离(工ntimateDistance) 0-0.45m小于个人空间,可以互相体验 到对方的辐射热、气味;由于敏锐的中央 凹视觉在近距离时难以调整焦距,因此眼 睛常呈内斜视(斗鸡眼)而引起视觉失真; 在近距离时发音易受呼吸干扰,距离稍远 则表现为亲切的耳语。在公共场所与陌生 人处于这一距离时会感到严重不安,人们 用避免谈话、避免微笑和注视来取得平衡。
为了解· 入侵者年龄所引起的反应,研究 者在剧院中让儿童站在成人后面15cm以内, 结果发现,五岁儿童讨人喜欢,对八岁儿 童不介意,十岁儿童则引起同成人人侵者 同样的反应。
入侵者所显示的地位也影响图书馆中被 试者的反应。如果入侵者是一位衣冠楚 楚才气外露的男士,学生则会更急于逃 走。一个人在侵犯别人个人空间的同时, 他(她)自己的个人空间也同时被别人侵犯, 因此侵犯别人的人自己也感到不自在。
为了利用这种方法测量人际距离,实验 者要求被试者想象背景上已有的一个图形 是二个特殊的人,如自己的爸爸、妈妈或 好友,而中间的图形代表自己,然后再让 他们间的距离, 以了解个人空间的大小。
2,实验室研究 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测量,具体做法是要 求被试者从前后左右等八个方向接近三个不 同的对象,当被试者停止前进时,记录被试 者与对象之间的距离。虽然个人空间受到多 种因素影口向,但一般说来,前面较大,后 面次之,两侧最小,即从侧面更容易靠近他 人。
美国在空间行为方面的亚文化差异也相当 复杂。有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对空间行 为的影响可能比亚文化的影响更重要。但 霍尔强调指出,以上研究主要针对地中海 和北欧文化,而且都是粗浅模糊的分类, 对其他文化,尤其是亚洲文化不一定完全 适用,文化差异对行为的影响应引起我们 的关注。
6.相似性 从50年代到70年代,唐纳德· 伯恩及其同 事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友谊和人际吸引的 程度会使人们保持更小的人际距离。尤其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所感觉到的彼此间的 相似性会促使他们的身体相互靠近。
自尊心强的人所需要的个人空间比自尊心 弱的人要小,因为自尊心强的人对自己采 取肯定和信任的态度,对别人也容易采取 同样的态度;对自己不肯定,不信任,对 别人也不易信任。合群的人比不合群的人 与人保持更近,的距离。显示暴力倾向的 囚犯的个人空间差不多是正常人的3倍。
3.年龄 但个人空间随着年龄改变是肯定的。有关 研究认为,儿童越小,在相互接触的多种 情境中偏爱的人际距离越小,这一结论适 用于不同文化的儿童。到了老年,人际距 离又显示缩小的倾向一般两位女性保持着 比两位男性更近的距离,
例如,随便对学校男生和女生进行几天观 察不难发现,那些人格相似的个人之间比 人格不同的个人之间更加靠近。也就是说, 相似性增加了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缩小了 人际距离。感到别人与自己相似之处越多, 对别人就越容易产生好感,这实际上反映 了“人以群分”的行为倾向。年龄相近、 人格相近、兴趣相同、共同的利害关系、 同乡、同行、同学、同事,都会促使人们 具有共同的兴趣和话题而彼此接近。
(二)个人空间的功能 个人空间起着自我保护作用,是一个针 对来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潜在危险的缓冲 圈,以避免过多的刺激,导致应激的过度 唤醒,私密性不足,或身体受到他人攻击。
一项在精神病院所进行的研究中,萨 默(R.Sommer)选择了一个独坐在凳子上 的男性精神病患者为被试者,萨默走过 去坐在他旁边,一句话也未说。若患者 稍微移动一下,他也跟着移动,始终与 患者保持15cra的距离。为系统了解病人 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萨默还选择了 一些病人作为对照组
3、现场研究 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也不难得 知,如果一个陌生人无缘无故走到距你的 脸50cm之内,你定会认为是一种无礼的侵 犯;然而在人行道上有人走近你的身旁, 或排队时有人无意间碰到你,只要不是对 着你的脖子吹气,一般不会引起介意。从 这些现象我们可以认为,实验室的研究结 果基本上反映了个人空间的形状和大小。
例如,在大学教学楼饮水器前1.5m以内 有人时,人们就不愿在这里饮水;但如果 饮水器被遮挡(安装在两侧有墙的凹空间 内),即使附近有其他人存在,也不影响 被试者在这里饮水。然而在社会高密度拥 挤的情境中,人们到饮水器前饮水几乎不 受影响,因为这时人们对社会线索不太注 意,因而对侵犯个人空间也不会感到那么 不安。
而在北美和北欧文化中(如德国、英国和美 国白种人等),则喜欢较大的交往距离和个 人空间,一般很少对他人使用非言语的密 切行为。这一观点已得到霍尔本人和其他 研究者的证实。当两个文化不同而又互不 了解的人相互交往时,尴尬的局面就会出 现:一方总感到彼此距离太远而不断向前 靠拢,另一方则总感到距离太近而不断后 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