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东汉的兴亡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841bc5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4.png)
【目标导学】 1.知道东汉的建立者、时间和都城。(时空观念) 2.掌握光武帝巩固统治的基本措施及“光武中兴”经济发展的史实。(历史解释) 3.研读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和黄巾起义的相关史料,认识到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 的基础和前提。(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知识建构】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 (1)背景。 ①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_外__戚__,有的不理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 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各种_社__会__矛__盾__日益激化。 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_新__”,西汉灭亡。 ③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_农__民__起义。西汉宗室刘秀以“_复__汉__” 为旗号,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 (2)建立:25年,_刘__秀__称帝,定都_洛__阳__,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5.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因治理黄河而名垂青史的
水利专家是( A )
A.王景
B.李冰
C.刘邦
D.黄帝
【解析】东汉时期,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名垂青史。
6.[历史解释]王莽篡汉引发光武帝刘秀的担忧,为此规定“后妃之家不得封侯
与政”。该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 )
4.“牛”作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在许多中国文物中都能见到它的 身影。如图所示,这组与牛有关的文物反映出汉代( D ) A.绘画技巧的成熟 B.盐铁官营的实施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农耕技术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耕作开始使用二牛一人一 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反映了农耕技术的发展。
10.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民起义。这两次起义的 共同点是( B ) A.都建立了严密的组织 B.都沉重打击了所在王朝的统治 C.都是因为刑罚的残酷 D.都建立了农民阶级领导的政权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均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农民 起义,这两次农民起义都是因为王朝的统治不得民心,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的,起义都 沉重打击了当时统治者的统治。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https://img.taocdn.com/s3/m/394b9e5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9.png)
豪 割强 据大局族面势的力重的要膨因胀素,是东亭 控汉上 弦晚层 的期四 武出角 士有 守现张 卫驽 ,
中间有人扬袖起舞,
旁有一人抚琴及三
人拍手伴歌。这一
壁画中有车辆、骑马随从、步行
陶水亭是豪强娱乐
仪仗等,前呼后拥,生动再现了
生活及拥有私人武
东汉高级官员出行的景象。
装的写照。
三、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 时局动荡不安,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再 也无法忍受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5.据记载,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自荥阳(今河南荥阳)至千乘(今山
东高青),筑堤千余里,整治黄河,使黄河、汴河分流,疏通了汴渠的漕运。此
后很长一段时间,黄河没有改道,水患大为减少。由此可见,王景治理黄河
(
)
A.对后世影响十分有限
B.有利于东汉农业经济的发展
C.彻底解决了黄河水患
D. 提高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地位
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中兴 刘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的“一姓之再兴”的家族。为表日后刘家江山在 刘邦、刘秀之后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兴起,所以东汉统治者把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叫做 “中兴”,即这不是刘氏江山的最后一次兴起。
东汉戈射收获画像砖
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收获 戈射画像砖。画面由上下两部 分组成:上半部分表现了射猎 和捕鱼的活动,下半部分为农 业收获图。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汉灭亡与王莽夺取政权。 2.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知道“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3.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的形成过程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 胀,知道它们带来的危害。 4.了解黄巾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5.认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的突出表现。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052c1cd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ab.png)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光武中兴
1、西汉后期政局——西汉灭亡
时
公元9年
间人: 外戚王莽建立“__新___”_朝
物结:果: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
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前 6—57),汉景帝后裔。 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 王莽,昆阳之战,光武力 挽狂澜,战胜王寻等百万 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统 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 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 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 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东 汉 的
东 汉 的 建 立
建立: 公元25年 ,刘秀,以洛阳为都城
1、释放奴婢; 2、减轻刑罚;
措施: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4、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结果: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兴 衰
东 汉
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的 衰
2.黄巾起义
184年、张角
亡
有组织、有准备
猜猜“ ”是谁?
光武帝
我的统治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但我的后世 帝王被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最终失去了政权。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年外戚张王角莽
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火 公公元元2前52年5年,西汉宗室刘刘秀邦建立东汉,他
眼
巩固统治,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光汉武武中中兴兴”。
金 东汉中期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迈幼,导
2、东汉的建立
东汉
光武帝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刘秀 公元25年 洛阳
考考你
为什么汉朝(两汉)又被称为西汉和东汉呢?
长安
东汉的兴盛:
略材(料掠一):为(奴汉光婢光武者武帝,帝皆)治一诏国切曰思免:为想“庶民:人自。八”年以来被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亡](https://img.taocdn.com/s3/m/d4100e0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1.png)
三、外戚和宦官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争斗,使社 会混乱,人民遭殃,最终导致
A 外戚的权力膨胀 B 宦官得宠,把持朝政
C 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 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几乎都是幼年即位,皇帝身边的宦官、外戚开始相互残杀, 交替专权。
材料二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请回答:
(1)材料一是什么时期的政治状况?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权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是哪一起义的口号?文中的“甲子”指哪一年?“苍天”和“黄天” 各指代什么? (3)材料二中涉及的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谁?起义有何突出特点? (4)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后汉书·刑法志》记载:在光 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 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 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 安平”的景象。
社会安定 经济好转
光武中兴 学习内容1
三、光武中兴
实例:
光武帝初年,全国户籍人口仅有1000多万,到光 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统计,已达2100万,又经 明帝、章帝,到了和帝十七年(公元105年)时,耕地 面积达730多万,户籍人口达到5300多万,已接近西 汉盛世水平(5959万),这个人口数字与后来的盛唐 时期不相上下。
一、西汉后期政局——西汉灭亡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 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 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 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光武中兴 学习内容1
二、东汉建立
前因: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2024年)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2024年)](https://img.taocdn.com/s3/m/bab0885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2.png)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上册第十三棵《东汉的兴衰》,西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过程。
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东汉的兴衰》是本单元第五课。
主要讲述光武帝刘秀顺应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二、学情分析我授课的主要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由于他们刚接触历史没多久,对一些历史概念很模糊,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但求知欲强,好奇心较重,参与积极性高。
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涉及概念进行讲述,在课堂上给与他们充分的肯定,激发他们敢想敢说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材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确立依据:课程标准、教材)1、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处理方法:运用材料教学法引导学生归纳光武帝稳定政权采取的措施。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ppt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637d0153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3.png)
历史
时空 西汉
新
公元前202年
西 汉 建 立
公元元年 公元9年
王
外
莽
戚
王
莽
篡
汉
想一想: 什么叫“外戚”?
皇帝的母族、妻族被称为外戚。 王莽是西汉汉元帝皇帝的弟弟
B、皇帝的叔叔
C、皇帝的舅舅或者妻弟
D、皇帝的子女
历史
时空
公元9年
王莽新政
农民起义
主要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政治统治腐朽
材料: (元嘉元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
——《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
自然灾害频繁
官逼民反
人民苦难深重
请自主阅读课文,找出关于黄巾起义的相关史实:
经过光武帝刘秀的励精图治,东汉社会状况发 生了哪些变化?
1.人口猛增
时间 东汉初年 光武帝时
全国户籍人口 1000多万 2100多万
——据《后汉书•郡国五》数据编制
经过光武帝刘秀的励精图治,东汉社会状况发 生了哪些变化?
2.百姓安居乐业
文 景
汉 武
西汉
新 光 东汉
之盛
武
公元 202
治世
年
中 公元9年 公元23年 公元25年 兴
背景(原因):1、东汉后期朝政腐败 2、自然灾害频繁
爆发时间:184年
黄 巾
领 导 人:张角
起
创立太平道,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义
特点:
历时9月被镇压
结果: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5c9ea16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2.png)
东汉车骂出行壁画(局部) 壁画中有车辆、骑马随从、步行仪仗等,前呼 后拥。生动再现了东汉豪强出行的景象。
黄巾起义
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黄巾起义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叁
1.背景
黄巾起义
根据课本结合材料归纳黄巾起义的背景?
童谣四: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汉王朝 黄巾起义军
材料: 东汉末年,朝中大臣上书提出张角所以能够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 侍(宦官)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gu que】(搜刮)财利,侵掠 百姓。 元嘉元年(151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永兴二年(154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
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
在这个城堡院落里,豪强大族 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 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汉代庄 园中常见的望楼,高坐的顶楼上悬挂大 鼓,并有武士巡视了望,一有敌情,实 行防御。从这件望楼模型可以了解当时 豪强地主称霸一方、拥兵自保的情景。
东汉绿釉陶水亭 亭上层四角有张弩控弦 的武士守卫,中间有人扬袖 起舞,旁有一人抚琴及三人 拍手伴歌。这一陶水亭是豪 强地主娱乐生活及拥有私人 武装的写照。
立足史料实证,知道黄巾起义的背景、概况、 特点和影响。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东汉建立与 “光武中兴”
东汉是怎样建立的?什么是光武中兴?
壹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西汉末年政治形势
读图知史,说一说西汉末年的的社会状况?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 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朝政 越来越腐败。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或 沦为奴婢,或流亡他乡。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精品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481063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b.png)
新朝
1.王莽建立新朝
王莽新政
据材料分析王莽新政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材料: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汉书·王莽传》
新政的实施加剧了社会动荡。
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由此 被推翻。
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王莽 新朝
9年
25年
220年
前202年
2、东汉的建立
一、光武中兴
[杭州,一封关于四季的情书]
现场抢答:公元9年的刘秀为什么拿不到朝廷的补贴了?
公元9年,外戚 夺取政权,建立 ,西汉灭亡。
皇帝的母族、妻族被称为外戚。 王莽是西汉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思考:下列哪些人是东汉的“外戚”? A、皇帝的弟弟 B、皇帝的叔叔 C、皇帝的舅舅或者妻弟 D、皇帝的子女
黄巾起义
领导人:
爆发时间:
起义军的装扮:
爆发范围: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
公元184年
全国各地
头裹黄头巾
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三、黄巾起义
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东汉灭亡。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州牧割据,加速东汉王朝瓦解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公元25年
洛阳
刘秀(汉光武帝)
“仕宦当作执金吾( yù ),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年少时的理想,日后成了千古名言,引发了许多“乱世枭雄”的共鸣。
汉光武帝刘秀,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后裔。 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力挽狂澜,战胜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后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https://img.taocdn.com/s3/m/f087bce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89.png)
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
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 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 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解决了战乱之后 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1.释放奴婢
2.减轻赋税 减轻刑罚
建武六年(公元30年), 下诏恢复西汉 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省减刑罚, 还多 次宣布释放刑徒, 即“见徒免为庶民”。
结果: 历时9月被镇压
影响沉: 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使其一蹶不振。
(二)【历史地图展示】
黄巾起义沉重 打击了东汉统 治, 地方州郡 乱作一团。
公元220年, 曹丕建立魏国。
东汉灭亡。
东 建立: 公元_2_5__年光武帝_刘__秀__以_洛__阳___为都城建东汉
东汉
释放奴婢, 减轻农民的负担, 减轻刑法
2外.材戚料宦二官所交反替映专历权史使事得件东和汉材后料期一朝所政示腐现败象, 社之会间动有荡何, 引关起联?
人民不满, 最终爆发黄巾起义
学习目标
1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 引导学生思考 “光武中兴”局面形成原因。
2 了解东汉的建立, 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 的社会动荡。
3 了解古代干支纪年。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目标导学一: 光武中兴
西汉
新朝
公元前202年
公元元年 公元9年 想一想:
王
扈
平
光
将
道
武 帝
军 梁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人 张
刘
冀
角
秀
光武中兴
东汉建立
(一)请自主阅读课文,找出关于黄巾起义的相关
背景(原因):
东汉后期史朝实政腐: 败, 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共24张PPT)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61b42e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45.png)
天地之性,人为贵
免罪徒为庶民
鼓励流民返乡 垦荒种地
废除什一制度, 恢复三十税一
折射出东汉前期 开拓进取、孜孜 求治的精神风貌。
反映百姓积极从 事农业和手工业 生产、改进技术。
浓缩了政治清明、 社会安定大局下百 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影响: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经济恢复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 ——陈亮《龙川文集》卷5
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汉光武帝刘秀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中 兴之君”与“定鼎帝王”(开国皇帝)两项头衔的帝王。
——黄留珠
帝每旦视朝,日仄乃罢。 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 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闲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 ,而失黄老养性之福,原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 自乐此,不为疲也。”
州牧割据
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朝廷不得 不借助地方力量,令各地州牧(原刺史)掌握 兵权。董卓在凉州刺史任内拥有的兵权;袁绍、 曹操、刘表也是各自拥兵的州牧。此后形成州 牧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
兴 衰
结合历史事件“光武中兴”和“ 黄巾起义” , 谈谈东汉政权兴亡的启示。
体恤民情 轻徭薄赋
政治腐败 残酷剥削
人
民 群 众 是 历 史 的 创
以 民 为 贵 , 和 谐 兴 盛
失得 民民 心心 者者 失得 天天 下下 。,
造
者
1、完成导学第12课; 2、预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阅读课文第107页的《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说出时间轴上发生的重大 历史事件,并指出东汉的起止时间。
秦西 朝汉 建建 立立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
3.13《东汉的兴衰》课件精品-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东汉的兴衰》课件精品-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05eb7b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6.png)
材料1:“大兴徭役,重增赋 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 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 传》
材料2:西汉后期主要外戚表
霍氏
汉宣帝妻族
霍成君、霍光、霍显、 霍禹
许氏
汉宣帝妻族、许平君、许广汉、许 汉元帝母族 延寿、许嘉
王氏
汉元帝妻族、王政君、王凤、王根、 汉成帝母族 王莽
王莽篡权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东汉青瓷壶
手工业
③发明水排,利用水排鼓风 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 ④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 出现了质量较高的瓷器。
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指出统治者政策的相同之处及启示。
背景措施文景 Fra bibliotek治西汉建立,政 局稳定,初步
发展
注重农业生产,以农为本,关心 农桑。轻徭薄赋(三十税一),赈 济灾民。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 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东汉的建立
人物扫描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
时间: 公元25年 都城: 洛阳
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后裔。新朝 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 光武力挽狂澜,战胜王寻等百万之众,
建立者: 刘秀(光武帝)
一时土崩瓦解,后统一天下,定都洛阳 ,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
④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 影响: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裂局面的重要因素
CONTENTS
材料研读: 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民不)
必可轻。 ——《太平御览·菜茹部》
这是东汉后期的一首民遥。说一说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什么样的情绪。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30张PPT)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bc364d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2.png)
寿命(岁) 33岁 27岁 2岁 32岁 30岁 3岁 9岁 36岁 34岁 14岁
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岁?他们的平均寿命 是多少岁?这些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东汉中后期的政局有什么关联?
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
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
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
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
法补救。也有因为区域一步步扩大了,
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
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
渐渐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有环境倒
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
四、州牧;军阀;
夏 商 周 秦 汉 ……
西汉
(都城:长安)
新朝
公元9年
外戚王莽 建立
,公元25 年灭
东汉
(都城:洛阳)
……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 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
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
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
(2)启示:统治者要重视民
生、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注重
发展生产,善于用人,才能使社
会出现了盛世局面。
时间
全国户籍人口
西汉末年
(万)
击
近6000万
鼓
东汉初年
1000多万
说
公元57年(光武帝去世) 2100多万
唱
公元105年
5300多万
俑
——据《后汉书》等资料编制
光武中兴
马 踏 飞 燕
两个帝国,两种文明,交相辉映
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
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909f23810a6f524cdbf8501.png)
汉光武帝采取了哪些稳定社会的措施?
时间 东汉初 57年
(光武帝去世时)
全国户籍人口 1000多万 2100多万 5300多万
105年
户籍人口呈什么趋势?这种趋势说明了 什么?
光武帝初年,全国户籍人口有1000多万,到公元 57年统计,已达到2100万,又经明帝、章帝,到了和 帝17年(105年)时,户籍人数达到5300多万,耕地 面积达730多万顷,人口已接近西汉盛世水平(5090 万)这个人口数字和后来的盛唐时期不相上下。总之, 经过光武帝的精心治理,将王莽末年社会残破的情景 转变为安定繁荣局面。
仁心待人
天下归心
东汉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
皇帝 即位 年龄 和帝 10岁 殇帝 1岁 安帝 13岁 顺帝 11岁 冲帝 2岁 质帝 8岁 桓帝 15岁 灵帝 12岁 少帝 14岁 献帝 9岁 寿命 27岁 2岁 31岁 30岁 3岁 9岁 36岁 34岁 14岁 54岁 算一算他们的平均即位 年龄和平均寿命。
人祸
――地主阶级中最腐朽的势力交替专权 100余年,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人民被逼向死亡的边缘 材料 6: 正值这时,东汉后期灾荒连年,真是雪上加霜, (元嘉元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广大老百姓再也无法活下去,184年爆发了黄巾 (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 起义。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 间生活和地方风貌
历史信息?
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 生活
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 感受
东汉说唱俑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 间生活和地方风貌
汉高祖:休养生息——定天下 汉文帝、景帝:以德化民——治天下
汉武帝:大一统——兴天下
汉光武帝:柔术治国——中兴天下
【历史】东汉的兴衰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历史】东汉的兴衰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bebdb6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66.png)
的雀鸟和洒扫的奴仆,衬托出一 御设施紧密结合,透漏出阶级对
派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
A.休养生息的政策 C.东汉王朝的兴衰
B.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D.动荡不安的时局
9.(2024·山东临沂一模)“公元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
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头扎黄巾,在
A.被陈胜、吴广起义推翻 B.被刘邦、项羽起义推翻
C.被农民起义推翻
D.被豪强地主推翻
2.(2023·广东廉江一模)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局面被称为“光 武中兴”。“中兴”的含义是( C )
A.以改变统治政策来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B.通过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来实现平等 C.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D.提倡节约和惩办贪官污吏以改变风气
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这段
话描述了黄巾起义的( D ) A.背景和过程
B.原因和影响
C.背景和影响
D.过程和影响
10.(2024·广东广州一模)《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 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 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主要原因是 ( B)
【探究问题一】 材料一 刘秀从称帝的次年至建武十四年,共下解放奴婢令六道, 解放奴婢的地域范围,适用于全国;奴婢种类,包括了因贫穷而“嫁妻 卖子”者,王莽时没入为官奴婢者,被权势之家掠为私奴婢者……光武 帝以“柔道”治天下,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 长的局面。
——摘编自《简明中国古代史》
C.要重视汉赋史料价值
D.织机的落后制约着丝织业发展
4.(2024·广东韶关模拟)东汉和帝以来,外戚集团竭力使太后临朝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deed14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9.png)
A.商朝的覆灭 B.西周的建立 C.东汉的建立 D.刘邦称帝
2.《后汉书》记载:“(建武十一年)八月……(汉光武帝)诏曰:‘敢灸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灸灼者为庶人。’……十月壬午,诏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十二月甲寅,诏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人。”以上材料表明东汉初年政府( )
农民起义军缺乏军事经验,东汉军队和各地豪强武装围剿
影响
沉重打击了______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张角
东汉
续表
问题导思
“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有何相似点?
相似点:①原因——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整顿吏治,节省开支;善于用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②作用——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统一;推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延续王朝的统治和强盛。
农业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______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手工业
发明______,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
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王景
水排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1.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时间
东汉中期以后
直接原因
_
影响
____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
D
A.西汉的政治统治 B.西汉的兴亡C.东汉的黑暗政治 D.东汉的兴衰
能力提升
7.下图中的东汉宅院画像砖和东汉击鼓说唱俑共同展示了该时期的 ( )
B
A.政治状况 B.生活风俗 C.民族关系 D.对外贸易
8.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外戚实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依靠身边的宦官除掉外戚,宦官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就形成了( )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共27张PPT)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7cce1568e9951e79b8927e5.png)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 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概括古代 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击败王莽,夺得帝位。 国号为汉,建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为光武帝。 又经过十二年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各地的 割据政权,结束了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3、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 注意整顿吏治,躬行 ①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 建武六年(公元 30年),下诏恢 节俭,奖励廉洁,选 西汉末年以来大量失去 ②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复西汉前期的赋制,把田租从十 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 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 土地的农民沦为奴婢的 简政安民 税一恢复到三十税一。 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 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 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求,赏罚从严。经过 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④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也使得战乱之后大量土 整顿,官场风气为之 地荒芜而人口又不足的 ⑤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解民族矛盾 一变。故《后汉 问题得到了解决。 书·循吏传》有“内 外匪懈,百姓宽息” 之誉。
王 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
外 戚 指帝王的母族、 妻族,主要是皇后 娘家的父亲、兄弟 。 指帝王的母族、妻 族,主要是皇后娘 家的父亲、兄弟 。
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 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一、光武中兴
1、西汉后期政局——政治腐败
西汉灭亡的时间: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https://img.taocdn.com/s3/m/4821d09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e.png)
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主备人:审核人:使用教师:备课时间:2024年月日上课时间:2024年月日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学生回答:农业方面:人们通常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手工业方面: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水排的发明,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历史解释】上图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根据图示说说造成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继位皇帝年幼,无法主政。
教师指导:东汉自章帝以下的历任皇帝大多短命,享年都不超过40岁(仅汉献帝除外),更有几位幼年夭折。
先皇早卒,新皇年幼不能亲理政事,便由太后临朝,外戚得以擅权。
至新皇成年,不甘心大权旁落,遂依赖亲信宦官发动政变以剪除外戚势力,宦官因而得以主宰朝政。
到下一任皇帝即位,则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历史解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给当时的东汉带来什么影响?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材料解析: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上述材料描述了哪一历史现象?对当时的东汉造成了什么影响?豪强大族势力膨胀,后期逐渐演变成地方割据势力。
图一解析:郭圣通家族为真定侯国的名门望族,其母是西汉皇族后裔,其父是河北世家大族郭昌;阴丽华的阴氏家族是曾经辅佐了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的春秋名相管仲之后。
是当时南阳新野的豪门大户,富甲一方。
东汉政权正是在这些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图二解析:坞堡由围墙、门楼、角楼、楼阁(房屋)组成。
坞堡本来只是军事据点,东汉时为民间富贵之家所采用。
第13课《东汉的兴衰》知识点总结
![第13课《东汉的兴衰》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c5c7b2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0d.png)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考点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一、东汉建立1.背景(1)西汉后期朝政腐败。
(2)地主兼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
(3)公元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社会动荡,被农民起义推翻。
2.建立:时间:公元25年建立者刘秀(光武帝)都城:洛阳3.统一:刘秀用10多年的时间削平割据势力,完成统一。
4.巩固统治(1)措施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
②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还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二、光武中兴1.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2.经济发展(1)农业: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命王景治理黄河。
(2)手工业:冶铁、制瓷等发展较快。
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冶炼质量。
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考点二、东汉后期的政局动乱一、表现(一)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原因:(1)黄帝年幼: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2)外戚专权:皇太后掌握朝政,依靠外戚;(3)宦官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限制外戚。
2.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
3.影响: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二)豪强大族势力壮大1.表现:(1)兼并土地,占有田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农民;(2)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3)有的豪强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2.影响: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考点三、黄巾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被称为“黄巾军”)1.背景(1)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加深,民众反抗的情绪蔓延。
(2)创立太平道的张角传教10多年,信徒已有数十万人。
2.爆发:184年(甲子年),张角(太平道)领导农民起义爆发。
3.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