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药物治疗是小儿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不分,合理、正确地用药在治疗中常常起到关键作用。但由于小儿具有许多和成人不相同的解剖生理特点,且小儿病情多变,因此,对小儿用药必须慎重、准确、针对性强,做到合理用药。
一、小儿用药特点
(一)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及解毒功能较差
小儿肝脏酶系统发育欠佳,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加大了药物的血药浓度及毒性作用。如氯霉素在体内可与肝内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排除,但新生儿和未成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含量少,使得体内呈游离状态的氯霉素较多而导致氯霉素中毒,产生“灰婴综合征”。巴比妥、庆大霉素等也可因小儿肾功能不全、排泄缓慢而产生毒副作用。
(二)小儿血脑屏障不完善,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神经中枢
药物进入小儿体内后,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游离药物浓度较高,通过血脑屏障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因此实用中苏神经系统药物应慎重。如小儿对吗啡类药物(可待因等)特别敏感,易产生呼吸中枢抑制。用山梗菜碱可引起婴儿运动性烦躁、不安及一时性呼吸暂停等。
(三)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同,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所差别
小儿不同年龄阶段,对药物的反映不一样。3个月以内的婴儿慎用退烧药,因为可以使小婴儿出现虚脱;八岁以内的小儿,特别是小婴儿服用苏还俗容易引起黄斑牙(四环素牙),还有些外用药如滴鼻净用于治疗婴儿鼻炎,可引起昏迷、呼吸暂停等。
(四)胎儿、乳儿可受母亲用药的影响孕妇用药时,药物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循环,对胎儿影响与胎龄(孕周)及其成熟度有关。用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越易通过胎盘的药物,到达胎儿的血药浓度亦越高,越持久,影响越大。一般地说,乳母用药后,乳汁中药物浓度不太高,但也有某些药物在乳汁中浓度相当高,可引起乳儿发生毒性反应,如苯巴比妥、地西泮、阿托品需慎用,放射性药物、抗癌药、抗甲状腺激素药等,哺乳期应禁用。
(五)小儿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小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大,对水、电解质的调解功能较差,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比成人容易中毒。因此小儿应用利尿剂后极易发生低钠或低钾血症。
二、小儿药物选用及护理
小儿用药应慎重选择,补课滥用。应结合小二的年龄、
病情有针对性的选择药物,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和毒副作用。
(一)抗生素的应用及护理严格掌握适应症,有针对性地实用。通常应用一种抗生素为宜,一旦抗生素滥用可引起二重感染(霉菌感染)或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如婴儿应用大量或多种抗生素,尤其是口服广谱抗生素时,较易发生鹅口疮、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功能紊乱等。在应用抗生素时还要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如患儿应用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时,注意有无听神经、肾脏损害,且此类药剂量不要过大,疗程不宜太长。
(二)镇静药的应用及护理小儿有高热、过度兴奋、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情况,使用镇静药可以使患儿得到休息,以利病情恢复。常用的药物有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等,使用中应注意观察呼吸情况,以免患儿发生呼吸抑制。
(三)镇咳、化痰、平喘药的应用及护理小儿呼吸道较窄,发生炎症时年末肿胀,分泌物较多,咳嗽反射较弱,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因此,在呼吸道感染时一般不用镇咳药,而应用祛痰药或雾化吸入法稀释分泌物,配合体位引流排痰,使之易于咳出。哮喘患儿应用平喘药时应注意观察有无精神兴奋、惊厥等。
(四)泻药和止泻药的应用及护理小儿便秘应先调整饮食,可吃些蜂蜜、水果、蔬菜等,在十分必要的时候才
使用缓泻剂。小儿腹泻时也应该先调整饮食,补充液体,一般不主张使用止泻药,因为使用止泻药后虽然腹泻可以得到缓解,但是可以加重肠道毒素吸收甚至发生全身中毒的现象。
(五)退热药的应用及护理小儿疾病中,多有发热表现,通常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但剂量补课过大,用药时间不可过长。用药后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和出汗情况,及时补充液体。复方解热止痛片(APC),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等不良反应,大量服用时会因出汗过多、体温骤降而导致虚脱,婴幼儿应禁用此类药物。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及护理严格掌控使用指征,在诊断未明确时避免滥用,以免掩盖病情。补课随意减量或停药,防止出现反弹现象。较长期使用,可影响蛋白质、脂肪、糖代谢,抑制骨骼生长,降低体免疫力。此外,患水痘时用药可使病情加重,应禁止使用。
三、小儿药物剂量计算
小儿用药剂量较成人更应计算准确,可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按体重计算
是最基本的计算方法,多数药物已给出每公斤体重、每日或每次需要量,按体重计算总量方便易行,故在临床广泛使用。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
体重所需药量
患儿体重应按实际测得值为准。若计算结果超出成人剂量,则以成人剂量为限。
(二)按体表面积计算
由于许多生理过程(如心搏出量、基础代谢)与体表面积关系密切,按体表面积计算药物剂量较其他方法更为准确,但计算过程相对复杂。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表面积(平方米)×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小儿体表面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也可按“小儿体表面积图或表”求得。
<30kg小儿体表面积(平方米)=体重(kg)×0.035+0.1
>30kg小儿体表面积(平方米)=[体重(kg)-30]×0.02+1.05
(三)按年龄算
方法简单易行,用于计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营养类药物。
(四)从成人剂量折算
仅用于未提供小儿剂量的药物,所的剂量一般偏小,故不常用。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50.
四、小儿给药方法
小儿给药的方法应以保证用药效果为原则,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疾病、病情,决定适当的剂型、给药途径,以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减少患儿的痛苦。
(一)口服法
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对患儿身心的不良影响小,只要条件许可,尽量采用口服给药。婴幼儿通常选用糖浆、水剂或冲剂,也可将药片捣碎加糖水吞服。年长儿可用片剂或药丸。鼓励和训练患儿直接服药,然后喝喜爱的饮料。婴儿可用滴管或去掉枕头的注射器给药;若用小药匙喂药,则从婴儿的口角处顺口颊方向慢慢倒入药液,待药液咽下后,才将药匙拿开,以防患儿将药液吐出。可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双颊,使之吞咽。注意不要让婴儿完全平卧或在其哽咽时给药,喂药时最好抱起小儿或抬高其头部,以防呛咳。婴儿胃药应在喂奶前或两次喂奶间进行,以免因服药时呕吐而将奶突出引起误吸。药不应混于奶中哺喂。
(二)注射法
注射法奏效快,但对小儿刺激大,易造成患儿恐惧,切肌肉注射次数过多可造成臀肌挛缩,影响下至功能,故非病情必须不宜使用。对年长儿注射前硬座适当解释,注射中给予鼓励。肌肉注射一般选择臀大肌外上方,对不合作、哭闹挣扎的婴幼儿,可采取“三快”的特殊注射技术,即进针、注药及拔针均快,以缩短时间,防止发生意外。静脉推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