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_2010071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平书院,为海南古村中罕有的书院, 其前身是张氏宗祠和文昌庙。当时书院大 门“保平书院”大字书法艺术远近闻名, 曾有过桥看字入迷而跌倒在桥头的真人实 事。
保平桥,位于村东南,是自古通往州 城和邻村交通要道。自唐建成,屡次被冲 毁,光绪二十九年村人捐资,修筑成石桥。 《崖州志》载:“通州桥梁,以此为巨”。
二、概况
区域及交通概况 旅游资源概况 自然条件概况 农产品资源概况 社会经济概况 老村建设用地概况
第二部分 概况
2.1 区位及交通概况
保平村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境内,位于崖城镇古城西南4公里,距三亚 市区75公里。东靠崖州古城、西邻崖州湾。 233国道从村域北部穿过,交通相对较为便利。
村落建筑布局自由: 整体村落建筑以院落为单位,布局自 由,院落多以东南向(巽位)开门。
唐以前 唐以后
古毕兰村 唐代因宁远河洪涝灾害致古毕兰村破坏,古村择地重建,为保平村
明清 民国
Leabharlann Baidu
保平海港,货船穿梭、渔歌晚唱,港区繁忙;州治海门门户,设炮台防守 尊礼重教,保平多贡生 名为五都 红色革命老区
公元 618-907
公元 1368-1911年
公元 1949年
至今
年 古毕兰村冲毁
以老村为中心向西
人类活动聚集古毕兰村 择黎地建保平村 移民不断聚集 北东三个方向拓展
唐朝时期
明清、民国时期
解放后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清代古崖州地图,保平村(时称五都)位于崖州古城西部滨海地区。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3.1.2 村落演变
经历了四个典 型的历史时期, 村落从低洼地到 临河望山的龟背 福地,向东、北、 西三个方向发展, 逐渐达到今天的 规模 。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三、村落历史与价值特色评估
历史沿革与村落演变 价值特色评估框架 村落价值特色评价 整体格局 街巷格局
文物与历史建筑 传统民居 历史环境要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部分 村落历史与价值特色评估
3.1 历史沿革与村落演变
3.1.1 历史沿革
麦宏恩革命烈士墓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麦宏恩烈士
麦宏恩烈士遗书
何绍尧烈士
革命志士李福崇
革命志士李福海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3.4 整体格局
3.4.1 自然环境
保平村美丽富饶、山体环抱、双 流绕村。东溪西河鱼虾富足,保平港内 夕照归帆。
村东的铁炉清溪(俗名铁炉塘), 村西的保漾溪(俗名波浪河),波浪河 上连后溪,直通石玡宫。下游绕村南汇 铁炉塘合流入海,入海处就是古崖州的 海防门户保平港。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3.4.2 山水格局
保平村位于山南水北,北侧为 群山环绕。南有宁远河分支流过,于 村西南入海。村后倚摩天楠巅,村前 望福寿南山,是一块神龟福地。
古村原在南部毕兰村,后由于 洪水淹没迁至此处,经高程分析可见, 村中心为微地形高地,足见古人选址 之妙。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李公祠与望阙亭,是李德裕谪居毕兰 村时建造的,可以传承古崖州谪臣文化。
宁远河滨河景观带:宁远河的滨河热 带自然景观带。
生态农业景观:西北两大片田洋以及 北部山地的芒果种植基地。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2.3 自然条件概况
保平村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长夏无冬,春秋相连。年平均温 度25.6℃。湿度变化比较稳定,约在72%~90%之间。年平均日照2373.9小时。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4)尊礼重教的文明古村
保平村自古以来文教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断。唐相李德裕贬居于此, 言传身教,堪称保平村中原礼教的始祖。
历史上曾有“保平多贡生”的美誉。在整个明代,保平村总共出了三十 二位贡生,其中十八人到各地为官。清代又出了十几位贡生。
保平是海南省少见的建有书院的古村,如今保存完好的古民居中尚有 “明经第”小门楼。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1.3 规划范围
本保护规划的规划研究范围为保平村的村域 范围,共计约10平方公里; 其中重点规划区老村,面积37.91公顷。
1.4 规划期限
本保护规划年限与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相 一致,期限为2009~2020年。规划近期为 2009~2015年。
1.5 规划目标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3.3 村落价值特色评价
保平村历史悠久、历史遗存丰富、风貌保存完整。其村落价值特色可概括为:
(1)中国最南古城的州治海门 (2)山水倚望、防灾避害的选址典范 (3)明清海南传统民居群的活标本 (4)尊礼重教的文明古村 (5)三亚红色革命的策源地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3.4.3 村落布局
村落整体形态与河流紧密依存: 保平村于宁远河分支蜿蜒曲折之处聚 集而成,三面环水,村落整体形态较 为自然,与宁远河密不可分。两岸椰 林,蕉林沿河林绕,耕田、鱼塘田园 风光无限,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 与古朴的人文资源共同构成了绝无仅 有的保平的地域文化特征。
有机的村落格局体系: 保平村利用重要历史环境要素(古树 与古桥)与小型广场形成若干控制节 点。用街巷串起,组织成为有机的村 落格局网络。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2.5 老村建设用地概况
老村属明清古民居和历 史文化保护区。
国道公路以北,革命公 园以东,村西深溪田至波 浪桥属于新开发的三大新 区。
为保护鹤岗资源,计划 填塘还溪,退塘还港。西 北两大片农田作为粮食生 产、南繁育种和果菜槟榔 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北部山地已建成芒果种植 基地。尚未开发的部分山 岭属于自然生态林保护区, 严禁砍伐破坏。
唐时期
唐末
至今
明清时期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3.2 价值特色评估框架
为更好地体现和传承保平村的历史文化特色,本规划按照整体与专项相结合、 物质与非物质并重的原则对保平村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价值评估;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 整体价值特色; ② 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特色; ③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特色。 其中,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包括整体格局(自然环境、山水格局、村落布 局)、街巷格局、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及历史环境要素价值评估五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 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及与上 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评估六方面。
海南省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Conservation Planning of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 Village Baoping, Sanya, Hainan Province
2009.09
INDEX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一、总则 二、概况 三、村落历史与价值特色评估 四、遗产现状问题评估 五、保护规划框架 六、保护区划和保护措施 七、整体格局与承载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文化空间的保护措施 八、展示利用规划 九、保护规划与实施管理 十、近期建设规划与整治
一、总则
规划背景 规划主要编制依据 规划范围 规划期限 规划目标 保护规划技术路线
1.1 规划背景
在海南省打造国际旅游岛、三亚市创建“亚洲一流、世 界著名”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大背景下,对本 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成为重要课题。 2008年,保平村被评为“海南十大文化名村”。 为有效保护保平村丰富而珍贵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持历史风貌、传承优秀文化、科学指导村庄建设,促 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保平村有西、北两大片田洋,适宜作为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种植培育。 村域内有宁远河及其支流、波浪河两条主要河流水系。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2.4 社会经济概况
2.4.1 人口概况
全村共有3216人,住户723户,村民主要采用崖州客语方言,属闽南语 系。古村主要为汉族人居住,自古以来保平人民与周边黎族同胞和谐相处, 互相支持,建立了很好的村邻关系。
(1) 中国最南古城的州治海门
保平港位于保平村西南,《崖州志》载: “保平港、城西南受宁远水入海,州治要口”, 又载“保平港距城西南十三里,潮满水深丈余, 或五六尺,可容大船十余”。“保平港…为州 治海门门户,…,最关要隘,皆有炮台防守。”
自古来保平村就是中国最南古城——古 崖州的州治海门,是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重要 港口大疍港的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南海海 防、海上丝绸之路及海港贸易发展具有重要历 史价值。
2.4.2 经济概况
现有耕地2044亩,人均耕地0.75亩,其中水田1052亩、旱田449亩、坡 园地 543亩。
主要以种植香蕉、椰子、槟榔、西瓜等水果与长茄、青瓜、冬瓜蔬菜等 为主,以畜牧养殖、林业为辅。
2008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89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900元。 主要以粮食生产,南繁育种,水产养殖,水果槟榔、冬季瓜菜为支柱产业。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2.2 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环境 资源概况
古民居建筑群:村中保存完好的明清 古宅,是崖州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又最集 中的古代民居建筑群。
红色革命文化资源:麦宏恩与何绍尧 故居是革命文化的展示平台,烈士革命公 园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保平书院是保平 党支部成立纪念地,也是其主要活动基地。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1.2 规划主要编制依据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10) 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4) ③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6) ④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建规函[2007]360号) ⑤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专家审议稿) 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10) ⑦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2008-2020,在编) ⑧ 《三亚崖城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在编)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2)山水倚望、防灾避害的选址典范
保平村前身古毕兰村历史悠久,沿革甚远。后因宁远河水冲毕兰,村民 被迫迁移、聚居于毕兰村北,取名“保平”,意为保世代平安。
保平村选址的微地形是临水望山的高地上,其传统街巷走向皆平行或者 垂直于河道,利于古村排水与防灾。是古代堪舆学中聚落选址“龟背”理论的 极佳诠释,这对研究古代村落选址原则中趋利避害的原则与方法具有极高的科 学价值。
九姓祠堂:曾经是记录和标示保平移 民建村历史的古建筑,其中张氏祠堂成为 保平书院的一部分,郑氏祠堂是解放战争 中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战场。
保平港: 位于保平村西南,“受宁远 水入海,州治要口”,过去常见货船穿梭、 渔歌晚唱,一片繁忙的港区。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2.2 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环境资 源概况
古村后倚摩天楠巅,前望福寿南山,村南有宁远河支流(铁炉清溪、波浪 河)环抱。是我国海南地区古村落山水格局的典范,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3)明清海南民居群的活标本
保平村历史悠久,文化蕴厚,村中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宅,是海南省保存 最完好、最集中、又最具规模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堪称“活标本”,对研究 我国海南地区民居建筑艺术与建造技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
对研究儒家在海南地区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何绍尧革命烈士墓
(5)三亚红色革命的策源地
保平村是一个具有八十多年光荣 革命传统的红色革命老村,是三亚红色 革命的策源地。保平村革命烈士麦宏恩, 何绍尧等在此掀起了天涯革命的浪潮。 保平革命公园是天涯革命的一面光辉旗 帜,是保平“二·七”大革命、抗日战争 和解放战争的纪念地。对于研究海南革 命发展史以及传播革命思想具有重要的 历史与文化价值。
通过保护规划和村庄建设相关规划,要使保 平村同时满足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成为:
“历史风貌完整、生态环境优美、革命传统悠久、以遗产保护为核心、兼 顾旅游发展的热带传统明清古村落”。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1.6 保护规划技术路线
海南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