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人文立法、国民政治、军事战略、人才择用、治学为师等方面。人文管理思想包括以礼治国的管理目标,重义轻利的管理原则;军事管理思想包括加强战争准备,重视谋略战术;人才管理思想包括重视人才考核,加强人才素质:教育管理思想包括治学思想,为师之道,教育智慧等。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口语;需求分析

在儒家中有四部经典之作:《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论语》是记录孔夫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孔夫子的一系列思想和主张都记录在其中。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名人叫赵普,他是扶佐宋太祖赵匡胤取得政权并治理国家的一代名相。史传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只用半部《论语》就把天下治理得一派升平景象了。《论语》这部典籍里确实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值得后人去思考和借鉴。我们对孔夫子管理思想的概述主要就以这本著作为依据。孔夫子的管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尚和的理念

“和”就是和谐统一。相互差异的事物组织在一起,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就是“和”。我们的故宫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从大殿的名称当中我们即可以看到古代的国家管理者们对“和”的追求和向往。

孔夫子主张“和为贵”,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为政》),“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孟子进一步明确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把“人和”的理念推到管理准则的最高位置上。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和”的理念呢,在方法论上孔夫子又提出了“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并非是我们贯常讲的老好人主义。关键的理解这个“庸”字上,我们所持的语义系统里,“庸”代表的是平庸无能,没有作为。但孔夫子在提出中庸之道里,“庸”字却是另一种解释。在儒家经典“中庸”一书中,开篇就解释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庸是一种状态,一种不走极端符合外在情势和内在规律的状态。中庸之道就是达到“和”的方法,以现代哲学的观点来认识的话,实际上是对度的把握与灵活运用。

这种对度的灵活运用是管理的极高境界,所以孔夫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欠矣。”(《论语·雍也》)。有一次子贡问孔夫子,子张和子夏比起来谁好一些,孔夫子评论说:子张做事总做过头,而子夏呢又总是做不到位。子贡追问那子张是不是比子夏好呢,孔夫子明确回答:“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孔夫子的观点是过头和不足一样不好,必须要把握度,也就是体现中庸之道。在一系列关于为官从政治家治国的言论中,我们时时都能找到这种强调度的理念和方法。

二、推崇仁义的伦理核心

“仁”是居于整个儒家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论语》一书当中提到仁的有109处之多。

《论语·里仁》当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孔夫子坐在厅堂上,曾参经过他面前,孔夫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是以一个核心的线索贯穿下来的啊。(“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参点头说:是的。等孔夫子走了,同学们都围过来问曾参:老师说的是什么呀!曾参回答说:老师的学说就是“忠、恕”两个字而已。

仁的内涵,孔夫子说的很明确,“仁者,爱人”。如何去实践呢,孔夫子强调在内为仁,在外为礼,内心的道德操守和外在的行为规范相统一就达到了仁的境界。仁者,人也,其核心是尊重和关爱人。义者,宜也,就是做该做的事,忠实地去职守与承诺。可以说72个贤人中仁的典范是颜回,义的典范是子路。仁的具体的实践方法也就是曾子所讲的忠和恕。关于这两个字的含义,孔夫子有很明确的解释,“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这就是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就是恕。也就是说修炼思想境界的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就是体现一颗善良正直之心,自己想办成的好事,也帮别人办成,自己不喜欢的,也决不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达到这种境界的关键在于从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孔夫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术而》)。

儒家的管理思想最大的两个特点一个就是讲究度,另一个就是强调伦理道德观念。《论述·为政》是孔夫子专门讲国家管理原理的,开篇就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段话道出了强调伦理道德的巨大价值,一个人一旦有了仁德,就象天上的北斗星一样,满天的星辰都会围绕着你,听从你的指挥。所以修德是建立领导权威的关键所在。只有制度权力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道德感召力。

三、把自我修养作为管理的第一课

为了能实践仁的价值观,把握和的精义,管理者必须要加强自我修养。儒家在修身方面的严格要求从孔夫子开始,追至宋明理学时便更为严谨。这种严格自修产生的积极作用,就是培养了一批作风严谨、思理高尚的人才,但也产生了不小的弊端。琐细的修身与过度的自省,消耗了知识分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整个中华民族的治学求知的眼界都日益的内敛,不但导致了实践兴趣的下降,而且制约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这样的与实践相结合、实用倾向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这也是一种思想走向极端时的不良后果,儒学的这种现象恰恰说明儒家所强调的度(中和)的重要性。一种学说,以自己的失误验证了自己坚持的原则的正确性,这个现象是颇耐人寻味的。

对于修身的要诀,孔夫子提了五个字,温良恭俭让。

温就是温和稳重不走极端,善于自控;良就是慈爱善良;恭就是态度恭敬严谨,无懈怠之心;俭就是节约;让就是谦逊。这五个字给我们刻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经典儒者形象。五字要诀是有来历的。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吾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对照一下可以发现,“温”和“良”大致相当于老子的“慈”,“俭”这一条孔夫子和老子都有,而“让”与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相当。

孔夫子实际上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理念。他在原有的三宝之外又加上了“恭”来强调为人处事的态度,分化出了“温”以强调性格的砺练。

修身是自我的净化。从古到今,英雄总是求功于外,期待战胜外力,而圣贤总是求功于内,期待战胜自我。“心魔难抑”,战胜自我确实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大凡成功者,都是以顽强的意志力闯过自我战胜的一道道难关的。孔夫子强调在修身的主观努力过程中,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总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小人则是放宽自己而一再的要求别人。律己修身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加自省的过程。学习上,要“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要向同行学,向周围的人学,广泛吸纳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同时要读点历史,看些案例,多方了解成功与失败的事例,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提供参考依据。

孔夫子特别欣赏自己的学生颜回,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圣贤之才。在自我修养上,颜回有三大优点:

其一是安贫乐道。尽管家境十分贫寒,甚至温饱都成了问题,但是颜回依然孜孜不倦的追求学问,修养道德,并乐此不疲。试想我们大家一旦经济困难到一天只能吃上一碗饭,这个时候能有谁可以保持平和的心态津津有味的研究道德文章呢?

其二是思考的功夫十分过硬。可以举一反三,老师讲一点,他可以想到很多并能一一的去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