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童年期的性别角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性别期待是个体对性别角色应有的活动、兴趣 和行为方面的期待,它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3岁时,认识刻板 5岁时,认识到性别的心理表现 童年期,认识神话,且灵活,并对自己的角色 定型加以反省与修正。


(三)性别偏爱的变化 性别偏爱是个体对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偏爱 倾向。 性别偏向一致性,但并不总是如此。虽然男孩 子更加喜欢男子气的活动,并对此类活动有兴 趣,但女孩并不一定就喜欢女子气的活动,接 受男子气的个性特征。在小学期间尤其如此。 比如:用IT量表测定美国女孩和日本儿童,及 日常观察都说明这一现象。
第三节 童年期的性意向

一、性别身份的确认与性别角色的发展 二、童年期的性意向
一、性别身份的确认和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性被身份确认的涵义 1、什么是性别身份的确认? 2、性别身份的确认与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的关 系。 1)性别认同与性别身份的确认 2)性别角色的认同与性别身份的确认 3、性别身份的确认对个体成长和发展具有的重要意 义 1)对父母、教师、周围成人来说 2)对于儿童来说



人们通常认为,以下三大因素会影响性别认同 的形成: 1、生物因素:它将个体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类。 2、社会和文化因素:它提供了与性别有关的 正确文化规范,并且通过社会化过程进行传授 3、个体的选择:个体并不是社会化过程的被 动接受者,他们积极参与并构建做出个人的选 择。

具体的理论假设有以下几种: 认知发展理论 性别格式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人类学理论


(二)童年期性意向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1、主要属于求知欲范畴 2、表现比较单纯、幼稚 3、倾向与选择同性别的同伴 4、教育: 1、充分认识选择同性别的同伴的重要性。 2、对“早熟”现象加以适当关心和引导。
第二节 童年期的性别差异

一、童年期性别差异的形成与表现 二、形成儿童性别差异诸因素的分析。
一、童年期性别差异的形成与表现

(一)身体和动作方面 女性本来不是一个脆弱的性别。






(二)认知和学习方面 1、男女性认知差异变化的年龄倾 1)从年龄期起,女性智力优于男性,但青春期下降。男性渐优于 女性但青春期后减弱。 2)男性智力发展分布上智愚两端较多,而女性分布较均匀。 但总体上平衡。从学习成绩和事业成就上都可以看出。 原因:与男女两性生理发育的差异有关。女性发育一般比男性早 1-2年脑的成熟也相对较早。智力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使女孩在 小学阶段学习比男孩好。 2、男女两性的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 1)语言:女孩优于男孩 2)感知:男性视敏度、视-空能力优于女性,女性具有听觉优势 3)记忆:男性擅长理解和抽象记忆,女性擅长机械和形象记忆。 4)思维:男性偏于逻辑记忆女性偏于形象记忆。


原因:可能与社会上男子更受尊重有关。 (四)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它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对符合自身性别特别 的角色行为的采纳和选择。 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主要表现在活动、兴 趣和选择同伴方面。儿童行为很早就显示出性 别类型。到了小孩子阶段,性别角色行为的分 化情况更加突出。
三、性别定型化的理论
二、形成儿童性别差异的诸因素分析


(一)生物学因素: 1、性腺激素对性别区分的影响 2、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的性别差异的影响 3、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二)社会因素 1、社会对性别角色行为的影响 2、父母和教师的教学态度对性别角色标准的影响 3、大众传播媒介对性别角色形象的影响
厄利安根据个体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心不同取 向而将6—18岁这段时期也划分为三个阶段: 生物取向阶段6—8岁 社会取向阶段9—13岁 成熟阶段14—18岁
二、童年期的性意向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一)性意向的概念性意向是指那种与性有 关的心理意图和倾向。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泛指一切与性、性别和两性关系有关的 心理倾向。 狭义专指个体性成熟过程中和性成熟之后的 两性关系方向的心理意图和倾向。 这里是从广义的而且主要是从个体性成熟之 前和性成熟过程中这段时期内来理解和使用性 意向这一概念。



(二)童年期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发展 1、确认性别身份-----产生发展要求和期望----产生相应的行为并固定下来-----性别角色。 柯尔伯格从认知发展的角度个体性别角色的 早期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婴幼儿期(0—3、4岁) 学前期(3、4—6岁) 学龄初期(6—8岁)




5)注意:注意的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方面女优于男,注意 转移男优于女。




三)社交和情绪方面 1、女孩参加社交的活动比男孩多。原因:女孩对人 更感性趣。 2、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比女孩多。原因:由于男性激 素中雄性激素是女性的两倍。所以男性不仅身材高大、 肌肉发达而且攻击性强。在青春期,雄性激素水平 高的男孩更易采取攻击行为。 3、女孩在一起从事合作性的活动多于男孩。男女选 择同伴有差异。 4、在应付各种紧张情况中,并无两性差异。



(一)性别 性别,是根据人的性心理特征而划分的“男性”或 “女性”两大类别。 从生理构造来说,人类细胞核的46条染色体中有两条 是性染色体,它决定了人类器官的分化 。一旦性腺形成,它就开始分泌性激素。男性性腺睾 丸分泌的激素称为睾丸酮,女性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 孕激素。循环系统成熟后,血液将性激素携往包括大 脑在内的身体各处。如果性腺分泌睾丸酮,大脑便向



(三)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认同:根据自我的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 自己是男性或者女性 性别角色认同: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 确认自己应具有的社会行为模式。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 认同的过程,也就是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一)性别恒长性的发展 性别恒常性的内涵 发展阶段:性别认同的发展(2-3岁)——性 别稳定性的发展(4-5岁)——性别一致性的 发展(6-7岁) 发展路线:自己——同性儿童的——异性儿童

男性化发展,如果没有睾丸素,大脑便向女性 方向化分化,所以,人的性染色体、性激素和 大脑机能的差异构成了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在 人类文化中,通常将不同年龄段的男性与女性 称为:男婴-女婴、男童-女童、男孩-女孩、少 男-少女、小伙子-大姑娘,这都是对人类性别 的不同称谓。


(二)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的 社会行为模式。它体现了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人 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的期望。性别角色实际上 是一种社会性划分。 “男主外,女主内” 性别角色也提供了一种“文化标准” 性别角色也能够为社会化过程提供“指导方针”
第3章 童年期的性别角色



教学目标: 1、掌握性别定型了几个基本概念,理解定型 化的相关理论 2、了解童年期的性别发展,理解影响性别差 异的诸多因素 3、掌握童年期性意向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性别的定型化

一、性别定性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三、性别定型化的理论
一、性别定性的几个基本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