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兹莱插画
黑白视觉语言在比亚兹莱插图艺术中的体现
黑白视觉语言在比亚兹莱插图艺术中的体现作者:侯婉矜来源:《大观》2018年第12期摘要:研究黑白插画时不可不提的就是有着惊人才华和短暂生命的英国插图画家奥博利·比亚兹莱,他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的黑白装饰画家,是“新艺术”运动时期最突出的插图画家之一,是一位十分擅长黑白插画创作的艺术家。
细腻与装饰是比亚兹莱手绘线条的基本特色,典雅与高贵则是点线面表现时所营造的画面效果。
他的线条柔美,有极强的装饰意味。
他的作品中,为画面美感营造的细节和讲究的线条清晰可见,带领人们进入一个唯美、神秘又梦幻的世界。
关键词:比亚兹莱;黑白插图;装饰风格诡异的主题与耐人寻味的想象赋予了比亚兹莱笔下插画独特的装饰性与故事性。
黑白、诡诞、神秘的画面表现对比强烈,点线面的运用游刃有余。
他用黑白的视觉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不安能引起共鸣,发人深思。
“他的插图中非常明快的黑白对比结构和流畅而具有高度装饰性的线条,立即引起设计界和读者的注意。
这个风格,立即成为他的个人特征。
”一、颓美的黑白情感死亡、梦幻与情色主题总是游走在比亚兹莱的笔纸间,这样忧郁慌张的基调并不单单是精神层面的思考与探究,更是源于比亚兹莱的真实生活。
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大时代出现了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一种虚无感笼罩着英国。
幼年体弱的比亚兹莱患上了肺结核,母亲没有精力照顾他,他坚强乐观的姐姐玛白细心照顾他。
这种不治之症提醒着他时刻都要面对着疾病的折磨和死亡的恐惧。
他自知寿命不长,于是,绘画成为他表达自我的快捷途径,以简练概括的线条表达内心的苦闷和对世俗世界的批判。
这阴郁的心境,让比亚兹莱在无边绝望的黑暗中体味生命的脆弱与无力,又表现出对一线生机的孜孜渴求。
自从开始吸收惠斯勒与日本版画的风格以后,比亚兹莱便摒弃了拉斐尔前派的风格影响。
从此,富有创造性的诡诞黑白画风便成为了他的代名词。
比亚兹莱常常以隐喻的方式表达私有观念、占有欲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画面充满了肉欲的幻想。
新艺术巨匠比亚兹莱——《亚瑟王之死》的艺术特点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新艺术巨匠比亚兹莱———《亚瑟王之死》的艺术特点姚慧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摘要:奥博利·比亚兹莱是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插画风格为现代插画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后世的插画家影响深刻。
比亚兹莱的绘画风格分为四个时期《亚瑟王之死》《莎乐美》《黄面志》《萨伏伊》,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亚兹莱的作品《亚瑟王之死》进行分析,从作品中的特点来探讨他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影响其艺术风格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比亚兹莱日本版画伯恩琼斯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039-02一、奥博利·比亚兹莱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仅是社会的转型期还是文化艺术的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欧洲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欧洲正式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时代。
工业革命的完成也促进了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发明创造使人民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方法。
光学的研究使画家开始走出画室,开始在自然光线下进行创作。
照相技术的产生使传统绘画失去其艺术价值,相较于写实效果照相技术要比传统绘画更好,因此传统绘画也随之受到影响。
欧洲艺术家们开始寻求另一种艺术道路,试图从内容、造型和绘画技巧的处理上寻求新的突破。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艺术流派都做出了努力,比如浪漫主义在笔触粗放地排列上宣泄自己的艺术情感,印象主义走到室外用全新的色彩来描绘自己眼中的真实世界。
1848年成立的“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们认为高雅的艺术并不能反映艺术的社会价值,他们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注重感受,追求伤感、迷茫、惆怅的情绪,其绘画风格也成为新艺术画家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如果说社会变革、工业革命以及文学和音乐的变化是新艺术运动产生的大背景,那英国19世纪60年代的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 and Crafts Movement)可以说直接影响了新艺术运动的产生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形成。
[1]英国最先开始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成功使生产技术也随之提高,但这对艺术造成了冲击,生产越来越追求利益化、高效率、高产量的作品,这也使艺术品粗制滥造失去本身的艺术魅力,艺术家们对此希望能够用手工绘制的精致艺术作品来对抗机器生产的粗糙艺术作品。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作者:陈骏洪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9期摘 ; 要:在新艺术运动流行时期,比亚兹莱作为一个重要的插画家,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识,精致的装饰性,对比鲜明的构图格局,以及充满奇幻的怪诞感,使他的作品给予欧洲乃至世界前所未有的艺术冲击,更对后世绘画与设计领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文以比亚兹莱的插画艺术风格为切入点,在分析他绘画特点的同时了解比亚兹莱插画创作的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让读者们重新解读这位新艺术风格的前卫体现者。
关键词:审美意识;装饰性;时代意义;新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218.5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082-01一、“恶之花”的绽放十九世纪末,欧洲人对动乱的现实社会产生了一种名为“世纪末情结”的思想危机,人们对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庸俗感到不安与焦虑。
比亚兹莱敏锐地感受到这种意识形态,在恶中认识美的存在,从病态的人类情感以及死亡中发掘创作灵感已成为他艺术风格的一个烙印。
把人们对于一个世纪的终结所体现出的悲观消极、颓废萎靡以其贴切的神奇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为《莎乐美》所绘制的系列插画中,通过优美的线条与怪诞的形态造型表现出丑秽邪恶的人性和富有攻击性的人物形象。
插画《最高潮》中莎乐美漂浮于空中,脸上充满邪恶和色情。
她手捧先知约翰的头颅,双眼凝视并亲吻着他,头发也因狂喜而激动上卷。
约翰双眼紧闭,血液从头颅中往下流淌并延绵至画面的底部化作一朵令人战栗的罂粟。
作者描写这种恶魔的美并不是单纯地歌颂丑恶或是心怀恶意地刻画那时代的女性,更不是道德的沉沦。
而是通过这种变态扭曲的“恶”来体现人的欲望与精神之间的痛苦挣扎,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
以隐喻的途径暗示出人们的躁动不安,以丑陋放荡的形象代替物质文明的罪恶。
二、精雕细琢的装饰性比亚兹莱生活在新艺术运动盛行的时期,而他的天赋才华无疑让他成为这场装饰艺术运动的核心人物。
比亚兹莱和穆夏插画风格的比较研究
比亚兹莱和穆夏插画风格的比较研究作者:汤浩姜煜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22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新艺术运动两大插画巨匠比亚兹莱和穆夏的对比,从创作方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表现方式上分析两者插画风格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比亚兹莱穆夏插画风格异同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2-0028-03奥伯利·比亚兹莱和阿尔丰斯·穆夏这两位对当时和现在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大师人物,从表面经历上看有许多相同之处。
比亚兹莱可以算是在为王尔德的《莎乐美》绘制插图后开始被世人熟知并稳定了其鲜明的个人风格,而阿尔丰斯·穆夏在 34 岁那年为莎拉·伯恩哈特绘制戏剧招贴海报,由此风格才被大众接受和喜欢,一夜成名。
这两位大师生逢年月不同,但他们的巅峰时期或者说是最典型绘画风格的诞生时期同处世纪之末,正逢新艺术运动盛行。
此时社会声音大抵求新求异,并恰逢日本艺术借助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召开进入欧洲人们的生活,参加过这次的博览会之后,日本明治维新爆发,日本积极的向西方学习并向西方宣传自己,随着Samuel Bing 主编发行“Le Japon Artistique”杂志之后,日本热被推向高潮。
在这波日本热狂潮中,比亚兹莱和穆夏都受到了浮世绘的影响,将插画通过平面表现美并蕴含日系元素和手法。
比亚兹莱和穆夏有太多的相同之处:都成名于新艺术运动时期、都受东方艺术浮世绘的影响、绘画元素都喜欢表现女性且画面蕴藏隐喻、艺术经历也非常一致,都是当时拥有浓烈的个人风格、褒贬不一的艺术家,都对插画和设计起到了重大影响。
但當时的新艺术运动之所以不称为一种新的风格而以其革命性来命名,是因为新艺术在各国都有不一样的呈现。
不同国家由于不同的历史基调、政治原因、社会根源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场新艺术的运动,我们仍然能从中看到诸如拉斐尔前派、象征主义、洛可可风格等许多之前的艺术风格和运动的影子,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艺术家在这场对于艺术之“新”的大探索中所吸取所感悟各不相同。
谁是19世纪最伟大的插画艺术家?
谁是19世纪最伟大的插画艺术家?奥伯利·比亚兹莱《Merlin》,平板印刷,1893-1894年奥伯利·比亚兹莱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插画艺术家,其盛名代表了英国文化历史的某个时代,是唯美主义运动的践行者。
此外,“为艺术而艺术”的黑白画作贯穿了他26年的短暂生命,一生传奇且单纯。
唯美主义——艺术与道德无关作为唯美主义(Aestheticism)运动的践行者,了解奥伯利·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的前提便是对唯美主义有初步认识。
在西方19世纪众多的文艺思潮中,唯美主义虽历时短暂但却为后世留下了深刻影响。
艺术家奥伯利·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总得来说,唯美主义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经由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瓦尔特·佩特(Walter Pater)等人的推动,将唯美主义运动的中心由法国转向英国;第二阶段可大致总结为“王尔德时期”,比亚兹莱便是此时的代表性人物。
奥伯利·比亚兹莱《The driving of Cupid from the garden》,平板印刷,1896年奥伯利·比亚兹莱《The Toilet of Salome》,平板印刷,13.4×22.4cm,1894年在唯美主义的定义下,艺术与道德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互斥领域。
它认为艺术家本身应是自由的,艺术创作完全不应受道德影响。
此外,其他唯美主义者还试图重新定义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具体可总结为“生活模仿艺术,自然模仿艺术”。
奥伯利·比亚兹莱《The Toilette of Salome》,纸上笔墨,1894年奥伯利·比亚兹莱《John the Baptist and Salome》,纸上笔墨,1893-1894年而且在西方近代文学艺术领域中,几乎仅有唯美主义者才会如此执着地追求形式美。
比亚兹莱的插图设计分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19世纪末英国著名插画家奥勃莱·比亚兹莱以及他的作品,探悉他的创作背景、风格的形成、黑白线条装饰艺术特点以及作品赏析等方面。
比亚兹莱插图所表现的优美的线条、强烈的黑白对比和神秘的东方氛围的设计风格,以及他对于艺术追求的执着精神是值得本土插图设计师借鉴的。
关键词:黑白插图新艺术风格线条艺术比亚兹莱的插图设计分析目录前言一、风格的形成二、黑白线条装饰艺术三、另一个创作高峰结语参考资料比亚兹莱的插图设计分析奥勃莱·比亚兹莱(1872-1898)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的黑白插图装饰艺术家,以其平面装饰风格,清晰优美的线条和强烈的黑白色块而闻名于世。
他以惊人的才华和短暂的生命构成了英国绘画史上世纪末最璀璨的一页。
我们一代伟大的革命文豪鲁迅先生这样评价比亚兹莱的黑白插图:“没有一个艺术家,作为黑白画的艺术家,获得比他更为普遍的声誉;也没有一个艺术家影响现代艺术如他一般广阔。
”“视为一个纯然的装饰性艺术家,比亚兹莱是无匹的。
”——摘自鲁迅《比亚兹莱画选》小引一、风格的形成比亚兹莱(1872~1898)少年时代对于戏剧和音乐的热爱,这给他的作品注入了戏剧化的元素;除了对于绘画的热爱,他最想成为的是一个诗人,这使他的插图充满了无尽的浪漫情素和幻想,他用自己的方式精心的描绘着自己的理想世界,细致入微的刻画每一个细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亚兹莱生活在以新艺术运动为背景的时期,而他的天赋才华无疑让他成为新艺术运动中的一个核心人物。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的一次影响相当大的“装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从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中发展而来,不同于工艺美术运动的是,新艺术运动完全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主张向自然学习。
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和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以动物和植物为中心的装饰风格。
并且受到日本的平面的装饰风格,特别是江户时代的装饰艺术和浮世绘的影响。
比亚兹莱晚年插画作品中的生命激情
比亚兹莱晚年插画作品中的生命激情
程国栋
【期刊名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2)002
【摘要】19世纪末英国插图画家奥布利·比亚兹莱曾被世人指称为颓废主义的代表而饱受诟病.实际上,比亚兹莱晚年的几幅作品风格非但不是颓废主义的,相反饱含着高昂的生命激情.深入审视其晚年作品,有助于全面理解和评价比亚兹莱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程国栋
【作者单位】池州学院艺术系,安徽池州2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8.5
【相关文献】
1.抽象插画艺术在家纺品设计中的应用——以Yellena James的插画作品为例
2.克雷格·穆林斯CG插画作品中的艺术感知
3.比亚兹莱插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深层思考
4.现代插画的发展趋势及在文学类作品中的应用
5.现代插画的发展趋势及在文学类作品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恶之花之味_比亚兹莱的插画艺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9世纪后半叶的英国,正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虽然战争、机器大工业和世纪末情绪等因素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广泛影响,但是维多利亚王朝的统治和对于道德原则的强调又使英国显得与别国不同。
作为对此或积极或消极的反映,英国此时的文艺领域也非常活跃,出现了如约翰·拉斯金、惠斯勒、瓦尔德·佩特、伯恩·琼斯等著名人物。
在诸多响亮的名字当中,有一个是不能被忽略的,他就是短命而才华横溢的画家比亚兹莱。
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已有人提出“比亚兹莱的时代”的说法,在他死后,模仿者更是层出不穷,在西方著名的有英国的查尔斯·里克茨、法国的尤金·格拉谢特、美国的威廉·布莱德利等,其影响范围涵盖了绘画、设计乃至文学领域。
时至今日,比亚兹莱非但没有被人们淡忘,反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赞叹。
奥勃利·比亚兹莱1872年出生于英国南部城市布莱顿一个衰败的中产阶级家庭,比亚兹莱的艺术基因更多地来自于他的母亲埃伦,她是一个军官的女儿,很有文化修养并受过高等教育。
比亚兹莱和姐姐玛白受到母亲的熏陶感染,很早就显示出艺术天分。
因为母亲的教育,比亚兹莱对文学故事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早期他绘制的插画故事,大多是根据文学故事的英译本而来。
从小耳濡目染文学名著,让他在创作时灵感泉涌。
比亚兹莱也非常喜欢德国歌剧家瓦格纳的作品,后来也曾为他的歌剧画了许多插画。
可惜大部分天才都不太健康,由于贫困的生活,他在7岁时就有了肺病的征兆,考虑到健康的原因,他先后曾在苏克塞斯和埃普索姆就学。
1885到1888年,比亚兹莱就读于布莱顿语法学校,此时他已显示出两种强烈的爱好,一是文学戏剧,二是绘画。
他在杂志上发表小诗和散文,在观看了相当多的戏剧作品后绘出戏剧插图。
他还为自己喜欢的老师画了很多漫画,给学校的圣诞演出绘制节目单。
可惜当时家里已经无力供他继续深造,毕业后他随父母搬到伦敦并在一家保险公司谋生。
在保险公司工作时,比亚兹莱继续利用业余时间画画,他的画得到了书商弗莱德里克·伊文思的赏识,在伊文思的鼓励下,比亚兹莱决心学习美术。
比亚兹莱插画的艺术特色探究
比亚兹莱插画的艺术特色探究作者:郭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5期摘要:比亚兹莱是英国历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天才艺术家,在短短一生中,他为世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插画作品,并对西方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插画艺术深受唯美主义等西方思想的影响,不仅从形式上呈现怪诞之美、颓废之美、意象之美等特征,而且思想内容上体现出深刻的社会意义。
本文在梳理比亚兹莱艺术生涯的基础上,对其插画艺术特色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比亚兹莱;插画;艺术特色作者简介:郭曼,1975年出生,女,汉族,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从事绘画艺术与影视创作方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 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2一、引言奥博利·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1872-1898)是19世纪英国历史上一位具有突出成就而又争议颇多的插画艺术家。
在极为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大量风格别致的插画作品,对后世的绘画艺术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后人把其作品与达芬奇、莫里斯的绘画以及瓦格纳的音乐相提并论,称之为世间“罕见”的艺术。
比亚兹莱之所以达到如此高度的艺术成就,除了其作品体现的独特形式美之外,更在于其蕴含的深刻思想。
本文拟在阐述比亚兹莱艺术生涯的基础上,对其插画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探讨。
二、比亚兹莱艺术生涯概述比亚兹莱的生命只有屈指可数的26岁,但他的艺术生涯却是丰富的。
比亚兹莱家境贫寒,但是家教极好,从小便接受各种文化熏陶,并喜欢上了绘画艺术。
幸运的是,19岁时比亚兹莱得到伯恩·琼斯这位拉斐尔前派画家的指点与鼓舞:“自然给了你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天赋,我很少或从不劝告别人以艺术为职业。
但对于你,我只能如此建议。
”这样在伯恩·琼斯的影响下,比亚兹莱走上了绘画创作的道路。
从此比亚兹莱开始积极研究学习诸多艺术流派的作品,其中对他影响较大的是惠斯勒的绘画和日本版画,特别是日本版画中的线条艺术和装饰色彩对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情结’对插画形式与风格的影响——重新理解比亚兹莱的插画风格、形式以及其他
的朋友圈。1888 年学校毕业后,比亚兹莱在伦敦做测量员,1889 确实少有时代的流行元素,也违背王尔德希望的拜占庭风格。他
年成为伦敦火灾保险公司职员。工作之余频繁地去博物馆、书店 把插画的画面作为舞台,布置的形式有黑色孤立区切割画面,人
学习艺术与人文。1891 年比亚兹莱与姐姐拜访著名艺术家、插 物的姿态与神态露着怪诞、不屑一顾,组合的主客体看起来搞笑
柔浪漫气息,人物塑造得优雅、矜持、俏丽、可爱而深受大众欢 我恋爱’的封闭世界,也在不俗气的雅致、梦幻、恐怖、神秘中摇
62
2018-11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世界文艺
摆的心理。漫画以曲、柔、美的装饰细致布置出纯洁的浪漫情怀, 伴随色欲、冒险、邪恶甚至恐怖,也在突出少女情结。由于少女漫 画群体差异,通过画面得以正视、公开、实现,感情丰富、细腻的 人中,女性居多,但不乏敏感纤弱且无法适应社会的男性。竹宫 惠子在 1976 年的《风与木之诗》、山岸凉子在 1880 年的《日出处 天子》都因为吻合该情结而大受社会欢迎。少女漫画诸多情结, 与寻求自我、自恋、封闭化的情色欲望的比亚兹莱插画情结具有 共通性,这不是偶然,符合现代大众文化的个性、多元的发展轨 迹点。比亚兹莱只是在作品中超前地创造或得到了显露,把封闭 性、异国情绪、渴望刺激的风格与形式,作为自我情结特质的结 合,于是具有了超越性与游离性。
1859 年的《物种起源》带来人文革命;马克思 1867 年的《资本 宗教画人物姿势等素材。比亚兹莱在插画中把‘情结’如同今天
论》提出重构社会;1874 年巴黎首届印象派画展,莫奈、德加等 手机自拍行为,大胆流露,无论是否阴暗、纤弱、自恋、怪诞都自
在作品中运用色彩学科学理论。另外,爱德蒙·龚古尔 1881 年就 然凸显独创性,而插画图形感也就因为这种独创的个性,影响了
插画名家(国外)
九十年代就是世人所称的世纪末。他是这年代底独特
黑白插画大师——比亚兹莱
• 作品特色 作品创新前卫,唯美却怪诞、华丽且颓废 的气氛,简洁流畅的线条与强烈对比的黑白色块,为
当时的新艺术运动带来震撼性的冲击,持续影响当代
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创作。他一贯不画同时代 等人所认同的美,相反地喜欢画邪恶的东西,画面具 备戏剧效果,倾向脸小发多、近乎完美比例的变形手 法,符合大众喜好,并极力挑战当代世俗。
Alphonse Maria Mucha穆夏(1860-1939)
• 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或是立体主义等艺术流派 相比起来,新艺术运动作为第一个真正将普通大 众当作艺术的观众、且时间跨度达30年之久的艺 术运动如今却似乎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穆夏( Mucha)与他所属的新艺术运动一样,他的名字在 今天的中国几乎已被完全遗忘。在《中国大百科 全书· 美术卷》中找不到他的名字,而从网上对他 名字五花八门的翻译就可以看出对于中国人来说 ,他的名字是多么陌生:姆佳、慕克、米哈、穆 恰…… 穆夏的创作经历几乎就是“新艺术运动”的一个 缩影,他的创作涵盖了招贴画、油画、雕塑、书 籍插图、建筑设计、室内装饰、首饰设计、彩色 玻璃窗画等许多艺术领域,还包括家具和咖啡壶 等日用品的设计以及大量的商品包装画。而其中 他那些被称为“穆夏风格”的招贴画展现了成熟 的追求极端唯美的新艺术曲线装饰风格,几乎成 为新艺术招贴画的同义词。另外,不为人所知的 是,穆夏竟然还是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套邮票和纸 币的设计者!穆夏的作品对后世的商业绘画有着 极大的影响并曾经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重新掀 起一股热潮。看过穆夏的作品,你就会明白解放 前流行上海滩的美女月份牌和日本漫画中甜美的
插图设计师作品欣赏PPT课件
1983 年,他的作品走出了西班牙国门,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受多
家著名出版社的委托为书刊绘制封面。 1992 年出版《女人》,聚集
了 Luis Royo 從从1984 年到 1992 年之间所绘制的插图精华。
Luis Royo作品最大的特色恐怕就是漂亮性感的女人和剽悍的怪兽 了,他的画作里充满了欲望的气息,那些美女和怪兽的组合就犹如人 心里黑暗的欲望。黑暗扭曲而又妖艳诱人,大概是他的作品最吸引人 的地方吧。
18
19
多里安·克里文格---Dorian Cleavenger简介:
多里安·克里文格出生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很小的時候就在其作品 中创作出了独一无二的混合多变的奇怪生物,显示出其艺术思想中神 秘而诡异的风格。起初,他还创作一些遥远古代的恐龙和怪兽,不久, 他就挣脱了传统科幻美术的羁绊,运用自己无穷的幻想能力去开发个 人化的作品主題。
4
黑白插画大师——比亚兹莱
比亚兹莱的画中透露出对诡秘与颓废的追求,具有象征和 讽刺的风格,被认为是颓废主义的代表。在他还活着的时 候,已经有人提出“比亚兹莱时代”这个说法。这个时代 指的是19世纪90年代,也就是颓废主义盛行的时代,也 是现代艺术萌芽的时代。鲁迅称“这九十年代就是世人所 称的世纪末。他是这年代底独特的情调底唯一的表现者。 ”
3
黑白插画大师——比亚兹莱
作品特色 作品创新前卫,唯美却怪诞、华丽且颓废的气 氛,简洁流畅的线条与强烈对比的黑白色块,为当时的新 艺术运动带来震撼性的冲击,持续影响当代与现代、东方 与西方的艺术创作。他一贯不画同时代等人所认同的美, 相反地喜欢画邪恶的东西,画面具备戏剧效果,倾向脸小 发多、近乎完美比例的变形手法,符合大众喜好,并极力 挑战当代世俗。
5
商业插画
欣赏插画,需要有音乐的衬托。那样才会体现出作者的设计意 图和视域,增强观赏性。
下面分享贝尔索德的部分插画作品:
阿图罗· 埃莱娜
David Downton画笔下的琼· 考林斯 (JDownton画笔下的奥黛丽· 赫本 (Audrey Hepburn)
David Downton画笔下的碧姬· 芭铎 (Brigitte Bardot)
David Downton的插画
David Downton的插画
奥博利.比亚兹莱的作品赏析
《黑斗篷》
《 柏 拉 图 式 的 哀 悼 》
《莎乐美的梳洗室》
《希罗底》
《月中的女人》
劳拉· 莱恩:姓名:劳拉· 莱恩
英文名:Laura Laine 国籍:芬兰 职业:服装插画师 所学专业:时装设计 教育程度:赫尔辛基艺术和设计大学
风格:
擅长时尚插画,风格类似蜡笔画和炭笔画。她不喜欢在 作品中使用过多的颜色,她的大部分插画作品都是以黑 白灰色为主,偶尔也会用一些彩色来点缀。因此她的作 品总是给人一种神秘的鬼魅感。 Laura Laine喜欢在作品中展现女人头发的各种动态,她的服装插画的最大特征就是 所画的那些作品中的模特个个都是丰盈飘逸的长发,纤细的身材。因此,很多发型 师也喜欢看她的作品,希望拿她的作品来作为练习的素材。 如今Laura Laine已经是一位全球知名的自由插画师,她曾经为GAP、普拉达(Prada) 圣· 洛朗(Y· L)、 飒拉(Zara)等国际知名时装品牌的新品制作过设计样图。 S· Laura Laine擅长使用铅笔和墨水笔,独有的纯粹黑与画纸本身的纯白。来完成自己 的创作对于形态和线条细节的专注,使得Laura笔下的女性们充满了无限的风情。
大 卫 唐 顿 的 作 品 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艺术运动插画师比亚兹莱
“恶之花 ”
画家比亚兹莱,这个 早逝的天才,只活了 26岁.他的作品很简 洁,一般只有黑白两 色;同时又很繁复,精 心的线条细碎的花纹。 他总是画一些表情诡 异的妖冶男子女子, 充满了嘲讽、颓废, 甚至色情、邪恶.书 上用"恶之花"来形容 他.实在是贴切。
没有一个艺术家,作为黑白画的艺术家, 获得比他更为普遍的声誉;也没有一个艺 术家影响现代艺术如他一般广阔。"-"视为 一个纯然的装饰性艺术家,比亚兹莱是无 匹的。"这是鲁迅先生在他自费出版结集的 《比亚兹莱画选》中对这世纪末的艺术家 赞赏倍至的言语。
我们可以通过比亚兹莱以莎乐美为主题创作的,系列新 女性形象。这些线描把女性作为主体来替代传统中男性物 质主义者的罪恶、纵欲以及时统治权的渴望,在这两幅线 描中,《希律王பைடு நூலகம்眼睛》、《高潮》,莎乐美的行为明显 的非女性《希律王的眼睛》说的是莎乐美与希律王交易, 用她的色相来换圣约翰的头。在家长制社会习俗中,色相 是她谈条件的惟一手段。而这种手段正是她对限制自己的 社会习俗的反抗。萨特林写道:“虽然莎乐美的目光充满 了愤怒,这些图片展示了在维多利亚时代,一种被扭曲的 动机导致了她渴望复仇的行动,并且是借以一个男性化的 角色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尽管莎乐美依靠的是性魅力, 究其实质也只是僭越男性角色来与父权制的强力争斗。
比亚兹莱的一生犹如他的黑白插画一样,既单 纯又传奇,这个仅仅受过2个月正规训练的画家在 其短暂的26年的生命中留下大量令人争议的作品。 他往往采用大量头发般纤细线条与黑块的奇妙构 成来表现事物的印象,充满着诗样的浪漫情愫和 无尽的幻想。比亚兹莱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充斥 了罪恶的激情和颓废格调的另类世界。他独特的 绘画风格和手法无法将他的作品简单的归入任何 一个派列,而他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也是任何其 他画家所无法给予的。
“莎乐美的梳洗室” (The Toilet of Salome I) 莎乐美松散地披着睡衣,几乎 是全裸地坐着,一只手放在私处, 表情好象沉浸在自淫的快感中。不 仅如此,梳洗室的环境充满了对当 时的读者而言非常明白(对今天的 读者而言则有些隐晦)的性暗示。 例如梳妆台上放的奇形怪状的玩偶, 露出书名的书籍(都是当时的禁 书),两个裸体的侍者等 等。。。。。造型优美,由薄板和 细杆所构成的梳妆台是当时(19世 纪末)正在流行的唯美主义大师戈 德温(Edward William Godwin)的 典型式样,而莎乐美的故事却发生 在公元1世纪时的古罗马。更要命的 是,王尔德的剧本中根本就没有梳 洗室这一幕!
这幅画显得非常怪异。从题目看, 莎乐美是死了,正在被放进棺材 里准备安葬,可是画面却如此暧 昧可疑。赤裸身子,长着山羊胡 子和尖耳朵的是希腊神话中的森 林之神──著名的色情狂萨特 (Satyr),他的色迷迷的表情已 经暴露出他的欲望。可是身穿黑 衣、戴黑面具、头发蓬乱、有点 秃顶、露出诡异笑容的男子是谁? 注意他的头发,比亚兹莱很少使 用这样散乱而轻浮的笔触──他的 线条一般来说总是很坚定、有条 有理。莎乐美即将被放进一个样 子奇特的棺材中──看起来更象是 一个巨大的脂粉盒,旁边放着一 个非常触目的毛茸茸的粉刷,这 个粉刷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具有明 确的象征意义,被视为一种催情 的用具,而莎乐美赤裸的身体又 如此明白地暗示出性的诱惑力。
莎乐美的形象暗示了维多利亚 社会一些潜在的对新女性的恐 惧和忧虑。例如将莎乐美与荒 谬极端事物联系在一起,她的 很多姿态都是男性化的并且不 太引人注意,她的性特征被轻 描淡写的表现一下,她的所有 动机都是邪恶的。这是大多数 男人的感觉——妇女运动一旦 达到她们所有的目的,女人将 浮出水面,男人的统治和优越 感会受到挑战。他们潜意识以 中恐惧女性优越系统替代目前 属于他们的社会秩序。因此, 这些惧怕很自然地流露出来, 就像莎乐美这种怪物女人的一 系列视觉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