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行业标准现状及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工业行业标准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2006年3月以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在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推进以国家标准为主体、企业标准为基础,以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为补充,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由此,引出了两个新的概念,一是把行业标准置于我国标准体系的补充地位;二是要发展以协会标准为主体的团体标准。
基于此,有必要对行业标准、协会标准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机械行业标准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标准数量:截止2006年10月底,机械行业标准共8460项。
●标准涉及的专业领域:按照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CCS)类分,机械行业标准涉及18个一级类目和290个二级类目。
●标准类型分布:标准按其内容可分为基础标准、方法标准、产品标准、安全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管理标准6个类型。机械行业标准中,基础标准比例为6.7%、方法标准为
7.7%、产品标准为83%、安全标准为1%、环境保护标准为0.2%、管理标准为1.4%。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机械行业标准中,国际标准采标率为5.3%,国外先进标准采标率为6.5%。
●标准管理:机械行业标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统一管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受委托负责时常工作。
●标准制定技术机构:机械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主要由机械工业领域的全国标委会和行业标委会负责。目前,已成立全国标委会90个,行业标委会26个。
●标准出版发行:机械行业标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标准经费投入:机械行业标准制修订经费主要由企业支持。
2、主要问题
●标准制修订周期过长、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标准项目提出到标准发布,标准的平均制修订周期为4年。
●标准标龄过长:通过对8460项机械行业标准的调查发现,2000年(含2000年)以前的标准为7165项,占总数的84.7%,1996年(含1996年)以前的标准为3383项,占总数的40%。
●标准体系结构不合理:中低档机械产品的标准偏多,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急需的关键技术标准少,如机床行业,与数控机床有关的标准不足机床标准总数的10%;在节能方面,工业设备的能效标准空白点多,用能产品(锅炉、电动机、内燃机、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的能耗限额标准缺口大;在节水方面,污水资源化、非传统水源利用方面的产品标准制定工作刚刚起步;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节约材料标准、废旧机电产品回收利用标准尚处于研究阶段。
●标准重复制定:由于标准归口管理问题,有些专业的产品标准重复制定。比如矿山机械和煤炭专用设备,标准重复制定项目不少。
●标准内容不合理:不少标准内容过多地规定了产品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或产品的外型、尺寸、规格等技术要求(主要是产品标准),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和技术创新构成障碍,不利于技术进步。部分产品标准中规定了检验指标,但却没有检验方法标准,或者有了检验方法标准,又缺乏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指标,给标准实施带来困难。
●标准自主技术含量不高:一方面大量标准中的技术数据和指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国外标准、产品样本,缺乏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缺乏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
大量的先进制造技术成果没有及时纳入标准,或者机械产品已应用了先进制造技术成果,但对应的标准没有及时修订。
3、原因分析
●标准化意识淡薄。标准化工作主体错位,没有充分认识到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应以企业为主体,是一种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的行政行为;没有充分认识到标准本质上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标准化工作涉及到社会各层面、各利益主体,标准应充分反映各方的意见,兼顾到各方的利益;没有充分认识到标准是市场经济有序化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国际贸易和国际技术合作的重要技术措施,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技术支撑,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标准化体制和机制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府仍处于标准化工作的主导地位,无论是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还是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企业因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应有的积极性;标准化管理层次过多,市场需求的变化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到标准中;缺乏标准研制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协调机制,大量的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标准;缺乏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政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企业跟踪国际标准、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动力不足。
●缺乏标准化投入机制。一方面国家公共财政对机械行业标准支持很少;另一方面缺乏标准投资利益回报机制,不能体现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化原则,形成良性循环。
二、机械行业标准地位和作用
1、机械行业标准是我国机械工业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家层面,我国标准体系是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构成。在机械工业领域,标准体系是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构成,不包括地方标准。本文所称机械工业标准体系,仅指国家标准和机械行业标准。截止到2006年10月底,机械工业领域的国家标准有4463项,约占国家标准总数的22%;机械行业标准有8460项,约占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的工业领域行业标准总数的38%。国家标准与机械行业标准的比例约为1:2。
●机械行业标准是制定国家标准的基础。在机械工业,除采用国际标准时可以直接制定国家标准外,标准制定一般都遵循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模式。
●机械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的标准化对象、适用范围是不同的,各有分工。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标准化对象针对的是基础性、通用性、安全性标准。据有关资料统计,国家标准类型分布,产品占29.76%、方法占40.89%、基础占19.08%、管理占2.26%、安全卫生占6.96%、环保占0.61%、其他占0.45%。行业标准则是在某一行业范围内实施,标准化对象主要针对的是产品技术要求。在机械工业,产品类行业标准占83%。通过对现行的机械工业国家标准初步分析(产品类国家标准占57%),相当数量的国家标准因为标准的适用范围过小,仅限于在一个行业或部门内适用,应调整为机械行业标准。
2、振兴装备制造业需要机械行业标准
●围绕国家重点建设和主要用户行业需求,发展先进适用机械产品,对制修订机械行业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无论是推进洁净煤发电设备、超高压直流输电设备、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智能型变电设备产业化进程,还是实现特大型矿山机械本土化生产;无论是发展大型工程施工机械和新型环保机械产品,还是开发高效节能新产品,提高各类泵、风机、压缩机、阀门、制冷空调设备、空分设备、真空设备、换热设备的使用效率,都需要机械行业标准作为技术基础。
●围绕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机械行业标准制修订任务十分繁重。目前,在先进设计技术、先进成形技术、先进加工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方面,特别是有关重大技术装备、重要基础元器件、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