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施工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室施工总结
本项目基坑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划分为5个分区,外侧采用800/1000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墙底埋深31~33m,三道混凝土支撑,大地板开挖深度15.95m,塔楼大地板开挖深度18.15m,塔楼局部深坑22.85m。
作为项目管理人员,主要控制以下几个要点:
一、控制承压水水位和潜水水位;
根据水文地质情况,本项目采用真空疏干井减少开挖土体含水率,采用坑内降压井与坑外回灌井降低承压水水位。
疏干井抽水系统由井管、空压机、真空泵、送气管、排水管等组成,每台真空泵带4~6口疏干井,每口疏干井有效疏干面积为200㎡。
支撑形成后,立即启动抽水,每5000㎡布置一个自动抽水系统,收集真空泵抽出的地下水。
承压井抽水系统相对较简单,由井管、高压水泵、水管组成。
经计算,在开挖第三层土方前进行抽水试验和生产性抽水。
由于地连墙未隔断承压水层,坑内抽水会引起坑外水位降低,造成坑外地面沉降,因此项目在基坑边布置回灌系统以应对不利影响。
基坑开挖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有关于水的状况:
地连墙渗水情况,一般出现在两幅墙体接缝处,处理方法:沿缝隙开凿处漏水沟,埋设导流管,再用快干水泥封堵,待水泥强度达到后,完成最后一步,向导流管中注射水玻璃。
第二道支撑下方3-4米范围内有粉质沙性土层,震动后呈淤泥状,含水率高,疏干井降水作用小。
经试挖,土层表面开始有明水出现,震动后呈流塑性,这对土方运输带来不小的挑战。
因为运输过程中,淤泥状土会沿缝隙洒落在城市道路中,影响城市保洁,轻则被罚款,重则扣留行驶证土方禁运;开挖前,增补轻型井点降水方法进行降水;开挖过程中,向土体中掺水泥,消耗水分,减少土体含水率,增加凝聚力。
在最后一层土方开挖完成后,基坑周边道路出现开裂现象,并随时间推移缝隙变大,直至大地板完成这一状况才结束;且附近居民楼周围道路沉降,墙根处土体下移明显。
二、土方开挖原则:
1.基坑土方开挖应严格遵守“先撑后挖”的原则。
2.机械挖土应避免对工程桩产生不利影响,挖土机械不得直接在工程桩顶部行走;挖土机械严禁碰撞工程桩、围护墙、支撑、立柱和立柱桩、降水井管、监测点等,其周边200mm~300mm范围内的土方应采用人工挖除。
3.我司将对土方开挖进行限时开挖,编号相同的坑边分块,从边坡土方开挖到支撑浇筑并与以形成的支撑对接完毕控制在24小时以内。
最后一层土方从土方分块到垫层浇筑完毕控制在18小时以内,随挖随浇筑200mm厚度C30早强垫层,各分块垫层面积控制在150㎡以内。
4.土方开挖过程中应遵循“时空效应”,减少基坑暴露时间和面积;土方开挖顺序应以“先开挖对基坑位移要求较低的一侧土体,再开挖对基坑位移要求较高的一侧土体”为基本施工原则。
5.开挖时基坑周边30m(从围护墙内边线起向外计算)范围内堆载不得大于10KN/㎡。
6.采用盆式开挖,先开挖中部土方形成中部对撑,再限时对撑开挖相邻围护结构的土方,边坡留土。
分块开挖施工过程中,靠近围护结构侧留土放坡坡度小于1:1.5(高宽比),坡顶留土大于15m,坡底留土大于20m,分层高度不大于3.5m。
每层土方开挖底面不得大于
相应混凝土支撑中心以下600mm。
7.工程桩应随土方开挖分层凿除至设计标高以上部分,工程桩处理应在在垫层浇筑完毕后进行。
8.临近基坑边的深坑宜在大面积垫层完成后开挖。
9.基坑回筑阶段,视周边环境变形情况,必要时增加临时钢支撑。
三、施工组织
水、电、路三通,场平布置合理,施工顺序合理;
其中场平布置是考虑的重点,分阶段进行布置,减少不必要的二次转运。
方案合理了,劳务配合程度也会增加;
对于地连墙鼓包、预留筋、预留槽等部位提前打凿,减少不必要的措施。
四、质量控制
标高、轴线、控制线是控制的重点,重要性不必说,一旦出现标高和轴线偏差将造成很大问题。
特别是工期紧时期,缺少检查,容易造成轴线偏差,柱偏位,标高偏差等问题。
其中,地下室存在上浮、变形情况,标记在地下室格构柱、中隔墙、地连墙上的标高标记点也就处于一个位移状态,如缺少检查,很容易造成标高偏差过大的问题。
交叉梁过多,柱帽钢筋优化,也是一个重点。
锚固梁过多,会造成钢筋堆叠过高,钢筋净间距难以保证等质量问题,需通过优化,能拉通的钢筋尽量拉通,适当降低柱帽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