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借鉴长三角地区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几点建议
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感悟
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感悟摘要长三角一体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该话题,包括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方向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以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1.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追求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内外挑战的重要手段。
长三角一体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应立足于高质量发展,以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方向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方向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和开放合作。
首先,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互联互通,构建更加紧密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其次,要注重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价值,实现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推动开放合作,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金、人才和技术的跨界流动,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高水平的开放格局。
3.实践经验的总结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践经验包括制度创新、政策协调和项目合作。
通过制度创新,可以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包括法律、规章和政策。
政策协调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手段,需要各级政府加强沟通协调,形成一致的政策导向和政策实施。
项目合作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具体举措,包括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推动跨区域产业合作等。
这些实践经验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结论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从高质量发展意义、战略方向和实践经验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思考。
希望未来能够在各个方面形成更加紧密、高效的合作机制,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包括安徽地区)共同推进经济一体化、产业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创新能力和经济活力著称。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我深有感触,下面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突出了开放合作的重要性。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吸引全球优质资源,推动区域合作与共赢。
在全球化经济格局下,长三角地区更加重视与境外经济主体的合作,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提升国际竞争力。
其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调了创新驱动的核心地位。
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优质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人才聚集优势。
在推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再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城市群聚区,长期以来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一体化发展的推进,长三角地区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推进绿色发展,构建美丽长三角。
总的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
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也坚信长三角地区将在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全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整合,实现共同发展,这不仅仅是长三角三省市的发展,更是全国的繁荣与发展。
希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方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个区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占全国人口10.39%,但是,它的GDP和税收却约占全国的22%,进出口额占全国的35%,利用外资占全国的40%,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
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位列全国前茅,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评价中,上海市1个、江苏省21个,浙江省25个进入了前100名。
一、“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实力现状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显著增强。
据中国县域经济网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初全国县域人口平均规模为45.53万人,而江苏、浙江分别为94.06万人、54.16万人,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2.07倍、1.19倍,在全国排第1、11位;同期全国县域平均生产总值(GDP)为32.04亿元,而江苏、浙江为123.20亿元和93.92亿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5倍、2.93倍,在全国排第1、2位;截至2004年初全国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平均为7037元,而江苏、浙江为14538元、16227元,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2.07倍和2.40倍,在全国排第4、2位;在对全国县域内地方财政收入比较中发现,全国县域内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1.21亿元,而江苏、浙江为7.13亿元、4.43亿元,分别是全国的5.89倍、3.66倍,在全国排第2、4位。
到2006年初,浙江省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县域平均值的 2.38倍,为全国各省区之最;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49.2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8.5亿,均为全国各省区之冠。
由此看出江苏、浙江县域经济实力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从第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选开始到第六届,在连续六届的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江苏和浙江进入百强县的数量都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在第六届评选中,江苏占21席,其中7个县进入前十名;浙江占25席,其中3个进入前十名。
长三角学习考察心得
长三角学习考察心得在长三角地区的学习考察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长三角地区在教育发展方面的巨大成就和独特优势。
长三角地区以其经济发达和教育资源丰富而成为了全国瞩目的教育高地。
以下是我在长三角学习考察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长三角地区的学习考察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优质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资源十分丰富。
学校不仅拥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还与各类实验室、图书馆等学习资源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机会。
在学习考察中,我参观了多所学校和教育机构,见识了各种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资源,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其次,在长三角地区的学习考察中,我也感受到了教育创新的推动力。
长三角地区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和科研项目。
学校开设了多种实践课程,如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学习中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学习考察中,我参观了一所注重创新教育的学校,见证了学生们在科研项目中的努力和创造力,深受启发。
再次,长三角地区的学习考察中还让我感受到了优秀师资队伍的重要性。
长三角地区的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专业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
他们注重学科知识的更新和教育理念的创新,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服务。
在学习考察中,我参与了一节很有特色的课程观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让我受益匪浅,深刻认识到了优秀师资队伍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
最后,在长三角地区的学习考察中,我也体会到了学校与社会的深度对接。
长三角地区的学校与当地企业合作紧密,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和校企合作项目。
这种紧密对接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方向。
在学习考察中,我参观了一家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了解了他们在校企合作中的实际运作情况,深受启发。
综上所述,长三角地区的学习考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长三角地区在教育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与巨大成就。
心得体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最新)
心得体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最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了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各地加快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使长三角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长三角一体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地区之间进行分工和贸易,可以在一个大国内部获得巨大的规模经济红利。
因此,需要通过城市、地区间的资源再配置,充分利用大城市对于经济增长的引领带动作用,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
从全球站位来看,区域合作是大势所趋,城市群已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决定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
对比全球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发现,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需要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联系起来,形成城市集群,推动城市群内部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分工,使之成为发展质量和效益最高的地区。
世界级城市群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国际化视野与创新功能区兼备的核心城市,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统一的区域治理机制。
从区域发展来看,经济地理和集聚效应仍然是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离不开城市群的建设。
创新发展上,人力资本积累引发知识溢出,而人才向城市集中,使城市群成为创新的空间载体。
协调发展上,运输网络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传导,非中心城市通过有效利用中心城市的正向外部性实现协同增长。
绿色发展上,城市群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和完善共建共享的区域环境治理机制,保护好绿水青山。
开放发展上,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内部资源配置的优化,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规模效应的发挥。
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域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三个经济发达省市,在科技创新领域有较大优势。
但其他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2. 创新人才流失:优质的科技人才往往倾向于选择在一线城市如上海等发展,导致其他地区的人才流失。
这使得一些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3. 技术断层:由于竞争激烈,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意愿不强,导致技术研发成果无法得到有效应用,产业技术发展存在断层问题。
针对这些困境,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 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在长三角地区投入更多的科研经费并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同时,加强对其他地区的科技创新扶持,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
2.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提高科技人才的持续供给。
同时,通过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和更好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留在长三角地区。
3. 加强产学研合作:政府可以在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构建起产学研合作的良好环境和机制,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积极性,促进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建立技术成果评估和推广机制,确保技术研发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关于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建议
关于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建议关于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统一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协调和联动,减少区域内的政策差异和摩擦。
同时,建立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促进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2. 加强产业协作:引导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形成产业分工合作格局。
鼓励企业跨区域合作,共同研发、生产和销售,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3. 促进人才流动与共享:推动长三角地区人才政策协同,打破人才流动的行政区域限制,促进人才在不同城市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提升区域人才整体素质。
4. 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长三角地区科研机构、高校等创新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5.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其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市场机会。
6. 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者和企业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同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
7.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对长三角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支持力度,通过制定政策、投入资金和引导资源等方式,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8. 加强组织协调: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组织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和解决区域协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同时,加强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促进各城市之间的了解和合作。
9. 鼓励开放创新: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加强与国际创新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交流发言材料:全力打造对接长三角“三步走”先行区
交流发言材料:全力打造对接长三角“三步走”先行区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同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想法和计划,让我们全力打造对接长三角"三步走"先行区。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提出和推进,我们所在的地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作为先行区,我们应该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全力打造一个成功的先行区。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与沟通。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核心区域,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
我们应该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交流,共享资源和成果。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我区的发展。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政策支持和落实。
政策支持是推动先行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扶持优势产业,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投入。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政策的落实力度,确保政策措施能够真正落地见效。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力资源是先行区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们应该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先行区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和支持外地人才来到先行区发展,为先行区带来更多的创新与活力。
我相信,通过全力打造对接长三角"三步走"先行区,我们就能够实现先行区的发展目标,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谢谢大家!尊敬的领导、嘉宾和同事们:接下来,我想进一步阐述全力打造对接长三角"三步走"先行区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要深入研究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的龙头地区,具有丰富的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
我们应该进行细致的市场调研,了解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变化。
只有深入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制定战略规划,并针对长三角地区的需求开展创新和合作。
其次,我们要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全力打造对接长三角的先行区的过程中,企业间的合作至关重要。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途径与措施一、概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涉及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的合作与协调。
其目的是加强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联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本文将探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存在的路径与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中面临许多问题:1. 城市化发展差异明显。
区域内的城市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地位强劲,而其它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2. 制度瓶颈阻碍发展。
区域内的各城市间缺乏统一的规划体系和互信机制,缺乏人才、资源、服务等方面的共享平台。
3. 各城市间竞争激烈。
由于缺乏制度性管制,各城市间竞争尤为激烈,致使资源抢占、恶性竞争等负面行为层出不穷。
三、路径与措施1. 建立多层次协同制度体系:制定区域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度,从多个方面打破过去致使发展停滞的制度瓶颈。
2.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城市间的资源共享,加强实质性的合作与协同,从而促进城市化的企稳和可持续发展。
3. 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产业:加强区域内的科研和创新力度,打造“人才高地”,积极吸引国际高技术和高端产业的投资和落户。
4. 确定发展优先序列和重点领域:建立发展优先序列、严控投资和资源的总量,挖掘区域内营商环境优势,将精力等等投入到具有较为广泛的空间带动效应和溢出效应的优势领域。
5. 完善区域交通、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交通、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城市间的物流和基础设施联通,打通区域内交通瓶颈。
四、结语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宏观引导,加强合作与协同,同时要突破制度瓶颈,进一步拓展内部市场和开放五港口的外部市场。
(本文所提出建议不具备一定普适性,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关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提案
关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提案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各方积极响应,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贡献作用。
在此基础上,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深入整合资源,强化协同发展,将推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下面,本文将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一、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系一个完善的区域协调发展体系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各地要深入推进产业协同,加强产业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打破地域的经济壁垒,推动产业跨区域合作。
在投资、建设、运营等方面加强协调和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扬合作共赢精神。
此外,必须要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才流动、信息互联等方面加强沟通和协调,实现区域一体化。
二、加强教育、科技创新合作教育和科技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坚持以人才为核心,加强教育合作,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科技创新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各地要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合作模式,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落实科研项目支持政策,加强科技人才流动和信息共享。
三、协同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是一国一地的精神根基,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柱。
长三角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各地也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要深入挖掘各地文化潜力,发挥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文化旅游业发展。
同时要在文化建设、文化市场、文化交流等方面积极开展协同发展合作,让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共同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四、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是长三角地区的内在要求,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各地要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工作,推动区域内环境保护标准的统一和协调。
同时,各地要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对于促进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
各地要紧紧抓住机遇,通过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教育、科技创新合作、协同发展文化产业、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工作,更好地发挥长三角经济的优势,推动长三角地区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展现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新气象。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经验做法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是以长江经济带沿线的长三角城市裙为依托,通过促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如何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是当前这一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深化生态环境治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经验之一,就是深化生态环境治理。
这一地区通过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控制生态环境污染,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和环境质量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还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把生态化红利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通过深化生态环境治理,有效保护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推进绿色产业发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经验之二,是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为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长三角地区不断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转型升级。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还推动形成了一批绿色产业园区和绿色示范基地,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经验之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长三角地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不断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还注重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提升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风尚。
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长三角地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也更加注重维护生态环境,提升了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机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经验之四,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Shanghai Business12月刊2020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朱莺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2018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四年的快车道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尤其是示范区的建立,将环境和经济高度协调一体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并积极探索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探索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的协同,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涉及行政跨界多年未决的一些实际事务问题得到了解决,在推动两区一县协商机制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做法和经验,能为中国区域政务管理做到一定的示范。
但是在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远景蓝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在制度和实施措施上群策群力有所创新。
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人才吸引配套服务提供遇到制度障碍。
示范区在产业发展上欲进行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探索,并探寻实现“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升级和应用的路径,着力推动多元创新载体共生,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创新要素对流的区域之一。
从中可看出,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各目标标准都很高,而实现这些高目标的主要要素是人力资本,吸引高级人才来到示范区扎根需要完善的相关配套设施。
当前能吸引高端人才流入的配套三甲医院、重点中学在该区域为空白,为推进这两项建设,模式上的创新可以设计,但是制度上的一些障碍加码了推进难度。
二是块状问题条状制约的制度障碍。
在示范区布局中,欲吸引长三角地区高水平院校设立分校或下设研究机构,推动产业园区、高新制造基地与这些高校联动发展,鼓励示范区内龙头企业与高校或下设的研究机构联合共建孵化基地、实践基地、人才流动站等各类灵活多样的产学研平台。
在示范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诸如此类的规划和设想都亟需高水平大学分校的积极落户,高水平大学分校设立一是能带来高精尖创新人才的便利,二是能带来大量本科生人力资本的红利。
长三角经验研讨发言材料
长三角经验研讨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长三角经验的研讨。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发展经验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经验。
长三角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区域内的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这种协同发展模式,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其次,长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投资环境、市场体系、政策体系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和人才。
这些改革开放举措,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此外,长三角地区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长三角地区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发展经验。
长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这些创新实践,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长三角地区的经验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总结长三角地区的经验,加强区域内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长三角 科技创新一体化 建议
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建议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为了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一体化,以下是一些建议:1. 建立科技创新合作平台:长三角地区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可以建立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共享资源和人才,可以加速科技创新的进程。
2. 加强产学研合作: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可以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技研发项目。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3. 建立创新创业生态圈:长三角地区可以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提供创新创业的支持和服务。
包括提供创业孵化器、创投基金等支持机构,为创业者提供资金、场地、导师等资源,鼓励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4. 加强人才培养:长三角地区应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包括设立科技创新专业、提供奖学金和科研基金等支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到长三角地区从事科技创新工作。
5. 建立科技创新基金:长三角地区可以建立科技创新基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和转化。
通过向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6.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长三角地区应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保护科技创新的成果,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7.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长三角地区可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负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技术。
通过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合作等服务,可以推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8. 加强国际合作:长三角地区可以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科技创新资源。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拓宽科技创新的视野,提升科技创新的水平。
9.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长三角地区可以制定更加优惠的科技创新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包括提供税收优惠、研发经费补贴等支持,激发创新活力。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一、绪论长三角城市群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四省市组成。
该地区GDP总量稳居全国地区前列,且具有产业集聚、先进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多方面的优势,是推动全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然而,长三角城市群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交通瓶颈制约、环境污染等,因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主导产业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综合实力雄厚,产业结构发达。
但由于该地区城市间协同发展不充分,导致一些产业重心未能形成,产业转型升级也受到一定阻碍。
因此,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需要打造一些主导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制造业传统产业发达,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长期以来制造业增长速度放缓,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应切实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往自主创新、高端制造、集群化发展方向转型,从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的发展。
2.建设现代服务业随着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加快,长三角地区未来需求的主导产业定位将从传统制造业逐渐转向数字、创意、文化、旅游、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为此,应培育和发展这些产业。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交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为加速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强交通体系的协调和优化1.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地区跨省、跨市、跨区域难点多。
如何加强交通体系之间的协调,创造畅通、便捷的交通体系,是长三角城市群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可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铁路、河道、管道等互联互通,使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交通之间的得以更加快捷、高效。
2.优化交通出行结构近年来,私家车数量激增,造成道路运输压力增大,交通拥堵严重,有损经济社会发展。
镇江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e s s p-创新镇江2020年第4期镇江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进 人全面提速新阶段。
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镇江,面 临重大机遇和挑战。
时不我待,应因势而谋、顺势 而为,厚植发展新优势,集聚高端新要素,培育壮 大新动能,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长三角_体化是大势所趋、国之大计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
同“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相叠加,为 新时代镇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的命题,起步于1982年上海经 济区的设立,覆盖范围最初仅有沪、浙、苏的10 个城市。
1992年6月,长三角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规划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成立了长三角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议,成员扩展到沪、浙、苏的 14个地级市,其中包括了镇江。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 年5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规划纲要》,范围包括沪、苏、浙、皖全域41个 城市,一体化战略进入全面提升新阶段。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区域内 成员共同的政治责任。
镇江要坚决服从服务国家战 略,保证国家和省重要部署和重大任务高质量落实 到位,以大格局大胸怀大担当融入大战略,为长三 角一体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为长 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
镇江置 身其中,必须准确把握新形势新变化,在危机中育 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积势蓄势谋势中更好融 人一体化。
(一)准确把握战略机遇。
一■是把握建设统一 大市场的机遇。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消费市场潜 力巨大。
镇江拥有的优质特色产品和服务,比如镇 江香醋、丹阳眼镜、句容农特产品和乡村旅游等等,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对标长三角,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调研报告
对标长三角,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调研报告本次调研的主题是对标长三角,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
下面是我们的报告总结:一、调研背景:当前,我国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行招商引资政策,力图吸引更多的投资项目和资本。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国内最活跃的经济区域之一,那么对标长三角,如何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是这次调研的重点。
二、调研目的:通过调研,分析长三角地区成功的招商经验,总结长三角地区专业化招商队伍的优秀经验和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三、调研方法和范围: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深访和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调研,覆盖了长三角地区和其他16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家企业和投资机构。
四、调研结果:1.长三角地区专业化招商队伍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和学习。
2.长三角专业化招商队伍的建设重点是对团队的选派、培训和管理。
3.长三角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与专业化招商密不可分,专业化招商团队应该注重在重点行业领域的深耕和技术储备上。
4.长三角地区的招商引资政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招商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政策配套力度应加强,让行业投资者更加信任地区的投资环境。
五、建议:1.其他地区应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的招商经验,加强对专业招商队伍的培养和管理。
2.政策的配套力度应该提高,进一步加强经济区域的招商工作,提升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3.注重对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的招商工作,引进高价值投资项目和技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总结:长三角地区专业化招商队伍的成功经验是行业的典范之一,其他地区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特点,借鉴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在建设专业化招商队伍的同时,注重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赴长三角地区学习考察心得
赴长三角地区学习考察心得6月初,我随区党政考察团赴长三角地区学习,考察了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
通过听专家教授讲课、现场参观等形式,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解放了思想。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长三角地区是全国最具发展活6月初,我随区党政考察团赴长三角地区学习,考察了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
通过听专家教授讲课、现场参观等形式,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解放了思想。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长三角地区是全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考察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五点:一是气魄大。
所到各地工业园区起点高,产业结构层次高,城市建管品位高,招商引资眼界高,瞄准的是国际标准,体现的是领先精神。
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他们发展的大谋划、大手笔和大动作,充分体现了他们敢破敢立、敢闯敢试,快发展、创精品的大气魄。
二是发展快。
长三角地区以全国2.1%的面积和6.32%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8.57%的国内生产总值和21%的财政收入。
长三角16个城市经济发展龙腾虎跃,合作互动,你追我赶,区域经济呈现出十分强劲的高速增长势头,其作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火车头的龙头地位充分彰显。
如苏州市合同协议外资金额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一,到位注册资金和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外贸出口总额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居全国第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GDP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位居全国第四。
三是工业强。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之处就是工业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工业化的进程日新月异,工业化层次堪称国内一流。
他们历来把发展工业当作重头戏,狠抓不放。
近年来,各地坚持自主创新,通过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20XX年,上海市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3:50.85:47.86,杭州为5.53:53:41.47,苏州为2.23:65.74:32.03。
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的经验做法
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的经验做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在当今社会中变得愈发重要。
长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区域之一。
为了更好地推动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长三角地区必须积极构建和发展转化中心,以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走向市场,对此,笔者将就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的经验做法进行探讨。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申报和审核机制,对各种科技成果的转化项目进行审核和评估,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市场前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优质的成果推向市场。
要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护科技成果的产权,避免技术成果被侵权或滥用,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策支持是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发展的重要保障。
长三角地区的政府应加大对转化中心的扶持力度,为其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可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项目,降低企业转化成本,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技术转化。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转化中心的宣传推广力度,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和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三、鼓励产学研深度合作长三角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转化中心应该积极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优势。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深度挖掘科研机构的技术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转化中心也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成果的应用研究和推广工作,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更快地走向市场。
四、健全市场运作机制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充分依靠市场力量,长三角地区的转化中心要健全市场运作机制,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
可以引导转化中心与企业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共同开发市场,推动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转化中心还应积极搭建科技成果交流平台,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成果,促进产业创新和升级。
复制推广长三角经验做法的总结
复制推广长三角经验做法的总结在推广长三角经验做法的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在经济发展和创新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下面将总结一些复制推广长三角经验的关键要点。
首先,长三角地区重视创新和科技发展,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方面积极推动。
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
此举有助于吸引人才和促进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长三角地区注重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和完善的产业链。
各级政府通过引导和支持企业在特定领域建立集群,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协同发展。
这种模式在众多行业中得到了成功复制,如汽车、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等。
这种产业集群模式不仅促进了技术交流和创新,还提高了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第三,长三角地区注重推动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
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这不仅有助于人员流动和物流运输,也促进了经济的融合与互补。
此外,长三角地区还建立了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创业支持和服务,促进了跨城市合作。
最后,长三角地区注重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环境质量。
政府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
与此同时,加强教育、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发展,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
总而言之,复制推广长三角经验的要点包括重视创新和科技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和完善产业链、推动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以及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环境质量。
这些经验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希望能为更多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招商引资工作在借鉴长三角地区先进经验和
做法的几点思考
7月1日-7日,市委组织部、市投资局在上海展望学院组织了为期7天的招商引资培训。
全市15个县市区47名投资促进干部参加了培训。
通过学习考察,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迪,特别是他们思想解放程度之深、招商引资力度之大、服务水平之高、发展速度之快,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借鉴。
现结合遵义招商引资现状提出几点思考:
——领导重视,加强引导。
作为招商引资工作,是克服要素制约,解决缺钱、缺地问题的“杀手锏”,是遵义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助推器,是做大、做强“遵义经济”的生命活水,要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生命线”工程、“一把手”工程,只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长期抓,招商引资工作才能有新的进展。
同时,必须做好政策导向:一是要加大对产业招商的引导,鼓励多招国家鼓励、前景看好、市场急需,以及产业链较长、带动较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项目。
二是要大力提倡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关系,致力于在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利用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摒弃以大量消耗土地资源为代价的错误发展模式,积极
提倡、扶植“零土地技改”、“无土地招商”和“楼宇招商”,多招投资密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项目,提高土地单位面积投资强度。
三是做好统筹兼顾,坚持高效、科学、合理利用资源。
通过建立大项目评估机制,对引进的大项目进行筛选,对项目的规模、质量、投资强度、科技含量以及能产生的综合效益等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和论证,科学合理地制定项目规划,核定用地面积,以减少盲目招商、盲目圈地的行为,确保土地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招商引资,环境是基础,项目是生命,服务是品牌,产业是支撑,创新是根本,招商引资要不断总结和提高,发现问题是政绩,直面问题是责任,研究问题是进取,解决问题是能力。
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必须认真分析招商所面临的形势、困难和问题,解放思想,定位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在确保总量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益和质量,这是招商引资的目标和责任所在。
遵义是黔北门户,也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为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外来企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牢固树立“大招商促大发展”,“你发财,我发展”,“不求所有,只求所在,不求即得,但求长远”和诚信招商的思想观念,积极构建招商引资的“环境高地”、“政策高
地”,努力形成吸引外来投资的“洼地效应”。
近年来,我市通过引进了一大批企业,有力带动了本市经济发展今年是“十二五”时期的关键年,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任务更加清晰,但由于我们发展基础差、经济总量小、城镇化水平低等困难和问题还较为突出,加之全国范围内区域竞争日益加剧,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对于加大投资、扩大增量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市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招商引资方面有新动作、新实效。
要切实增强招商引资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早谋划、早行动,进一步树立人人都是招商主体,处处都是招商环境,时时都是招商机遇期,事事都关招商大局的意识,努力营造敞开招商迎宾客,全力支持投资者的良好氛围,不拘形式,不拘行业,不拘成分,不拘规模,促进招商引资大发展。
——突出重点,锻造品牌。
一是要以民营资本为招商重点,加大以民引民、以民引外、二次创业的招商力度。
近几年来,民营经济一直是我市招商引资的重点,外来民营资本的大量进入,奠定了我市民营经济强市的基础地位。
作为招商主体对象,巩固深化此项工作意义重大,要着力在投资服务、信息沟通、政策保障等上下功夫,切实为民营企业落户我市、
做大做强牵线搭桥、出谋划策。
二是要以引进高新技术为招商引资新的增长点,加大对此项工作的力度,大宣传力度和有针对性招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群的磁场导向和集聚作用,催化滚雪球效应和葡萄串效应,吸引大批成熟型高新企业来我市投资。
三是完善服务,打造品牌。
要借助十八大的东风,亮出遵义会议这张名片,继续从硬件环境、体制环境、法制环境、治安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倾力打造环境优势。
现如今招商引资已由资源招商、政策招商向环境招商转变,特别是对遵义这样的资源小市,优化招商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我们必须在政策导向、环境投入、企业服务上进一步加大力度,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做好亲商、安商、富商工作,打造好遵义招商引资的金名片。
——广搭平台,敲门招商。
当今,招商工作呈现出向专业招商、系统化招商、产业倾斜式招商、环境高地招商、科技招商、高质量项目招商、园区集聚招商推进的态势。
我们必须把准脉搏,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手段和方式,在传统招商方式基础上,结合亲情吸引、人格吸引、政策吸引、成本吸引、资源吸引、市场吸引、环境吸引、配套吸引、人才吸引等方式在“精细化包装”的基础上做好招商引资,使招商引
资工作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加贴近投资合作双方的期许。
加之当代经济,是开放型经济,经济的流动性已变得越来越迅速,招商引资的竞争日益加剧,招商引资的难度不断加大,只有解放思想,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确保不被落后、不滞后。
实践多次证明,主动出击,敲门招商是一个好办法,上海市北高新园区的成功经验说明,只有不断的“走出去”,才能更多的“引进来”,好酒也得勤吆喝。
招商方法决定招商效果,什么方法管用用什么方法。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场合应采用不同方法,既可由政府领导出面安排大规模综合性招商,也可有针对性地安排小分队招商。
——组建团队,专业招商。
“人心齐,泰山移”。
做好任何一项工作,没有一支坚强有力,活力四射的战斗队伍,都是无法实现的。
建好一支好的招商队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立高素质专业招商队伍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在招商引资一线发现识别干部、培养锻炼干部、选拔使用干部,充分调动招商干部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整体效果。
在建好队伍的基础上,人是决定因素,招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项目谈判成功的机率。
许多好的项目与我们“失之交臂”,究其原因是由于引投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有两
个方面:一是对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金融发展趋势不够了解,缺少摸清投资方底细的信息和能力;二是缺乏让投资者了解引资方真实情况的能力和水平。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提高招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因此,必须注重加强招商队伍的建设,实行专业化招商。
通过公开招聘、加强培训等措施,培养一支掌握融资策略、引资技术的招商干部队伍。
围绕主导产业和地区招商的不同要求,组成招商小分队,把招商小分队打造成一支知内情、懂外情、能吃苦、善攻关的专业化招商队伍。